596-醫(yī)學(xué)摘粹
<篇名>醫(yī)學(xué)摘粹
書名:醫(yī)學(xué)摘粹
作者:
朝代:
年份:
<目錄>
<篇名>序一
屬性:云閣太守,與予既同鄉(xiāng)、又同部,意夙洽也。予于去夏觀察是邦,云閣亦于今夏典膺斯郡,
相逢舊雨,何樂如之?乃云閣下車伊芳始,予適以心、肺、胃三經(jīng)之火上沖,遂至齦爛唇腫,作膿
作痛,煩躁不堪;蒙投以甘露飲,一劑而輕,再劑而愈。噫!何其術(shù)之妙,而技之神乎!迨以手
刊《醫(yī)學(xué)摘粹》見示,方悉浸沉于其中者二十余年。其書提要鉤元,削膚存液,于方脈、雜證以
及藥性、均有心得,誠壽民之寶籍,濟世之奇編。適蕭錫三司馬急請重付棗梨,以惠久遠。予故不
揣谫陋,謹綴數(shù)語于簡端,以志欽佩。
\x光緒丁酉孟秋鄉(xiāng)愚弟明保拜識于五涼官舍\x
<目錄>
<篇名>序二
屬性:浩浩乎!醫(yī)學(xué)如海,茫無津涯,不有人授以寶筏,誰得道岸之先登。范非精于醫(yī)者也,
何敢侈口而談醫(yī)。乃謬膺師席。不研求醫(yī)術(shù),又何以啟迪后生?于是考藥性于神農(nóng),探病本于
軒岐,采方書于仲景,復(fù)參以后世哲學(xué)大家,無不旁搜而遠覽,研究數(shù)年之久,終日猶兢兢業(yè)
業(yè),惟恐不得此道之真?zhèn)?。今幸遇慶云閣先生臨學(xué),手出《醫(yī)學(xué)摘粹》一書。范讀之恍然如得
渡津之寶筏焉。觀其所著傷寒,將表、里、寒、熱、虛、實之專證,兼證,分類列清,以補原書
所未及,發(fā)二千年未發(fā)之秘,真仲景之功臣也。所著雜證,專取古方。其有古方所未備者,即取時
方,亦必合乎古法,純與傷寒金匱一氣貫通,酌古準(zhǔn)今,悉臻美善,先生煞費苦心矣。至于藥性,
四診法,辨證法,亦各有精義存焉??傊?,擇群書之純粹者,搜輯為一編,無非示人以簡易也。古人
云∶“易則易知,簡則易能”天壤間何事不當(dāng)如此,況醫(yī)學(xué)乎。有志斯道者,誠于此編熟讀而揣摩之,
庶不致望洋興嘆矣。余謂斯書為渡津之寶筏,良非虛語也。爰為敘。
\x古樂郊后學(xué)史民范秩銘拜序\x
\x中華民國二年歲次癸丑秋九月既望\x
<目錄>
<篇名>序三
屬性:吾鄉(xiāng)慶云閣先生,以名儒,為名宦。公余之暇,術(shù)演軒岐。當(dāng)其供職部曹,一時彼都人士,
問方求診者,接踵其門,投以刀圭,無不立瘥。前清光緒甲午歲,鄙入都赴秋圍,因友人疾而
造訪焉。先生為之理方診脈,立起沉 ?惜維時不知醫(yī),第知先生治療之效,而不知先生醫(yī)術(shù)之神
也。洎今春倡辦中國醫(yī)學(xué)研究所,適直先生解組歸來,舉充為名節(jié)所長,全所學(xué)員,得叨鈞誨,
無異飲上池水。后手出斯編相示,觀其發(fā)明《靈》《素》,取法長沙,知其寢饋古圣先賢者深矣,
而復(fù)遠溯前朝,近衷當(dāng)代,作宜古宜今之計,知先生無書不讀,洵于斯道三折肱者也。其救世之心
苦,其醫(yī)醫(yī)之心切,其傳道之心殷,醫(yī)國醫(yī)人之目,微先生其誰與歸?故謂為名儒也可,謂為名宦也可
,即謂為名醫(yī)也亦無不可。茲因本所學(xué)員等請將原書付梓,俾作后學(xué)津梁。爰贅數(shù)語,以志景慕之意云爾。
\x奉天撫順縣后學(xué)張奎彬得珊拜序\x
\x中華民國二年十月十五號癸丑秋九月既望\x
<目錄>
<篇名>序四
屬性:銘醉心于醫(yī)學(xué)也久矣,蓋見夫人生所最重者,莫若性命,財產(chǎn)兩大端。然性命倘不存,則財產(chǎn)
又焉附,是性命比財產(chǎn)為尤重也。試思當(dāng)時欲保此性命者,不讀醫(yī)書從何處覓長生之術(shù)?乃醫(yī)書
自漢唐以來,不下數(shù)萬卷,紛紜錯雜,不經(jīng)人指示,誰識響往之門,渡海迷津,只望洋而興嘆;登山
失徑,欲造極而無從;正徘徊歧路間,適遇慶云閣先生,面談古今醫(yī)理,恍如云開見月,石破驚天。并
手出《醫(yī)學(xué)摘粹》一書,銘敬覽一周,即折節(jié)傾心,愿請登堂而受業(yè)焉。從此即親炙門墻,得細閱先生
著作∶見其所著傷寒,迷途頓辟,荒徑別開,發(fā)前人之秘蘊,得斯道之真?zhèn)?,實從古未有之奇編也。見?br />
所著雜證,立論簡明,選方純粹,探古學(xué)之淵源,定后人之趨向,亦當(dāng)世渡人之寶筏也。至于藥性,辨證
,四診法各書,亦皆條分縷析,示人以簡易之門。銘得斯書,而朝夕研求,庶可得造道之指歸,滿學(xué)醫(yī)
之志愿也,此生何幸如之。茲值醫(yī)學(xué)研究所重印是書,不揣冒昧,愿綴數(shù)語于簡端,以期垂諸久遠云爾。爰
為敘。
\x受業(yè)書銘謹敘\x
\x民國四年七月\x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
<篇名>自敘
屬性:粵自軒岐立言,仲景立法,遂為后世醫(yī)學(xué)之祖。而《傷寒》一書,尤無法不備,無病不療,洵為醫(yī)
林之至寶。但注《傷寒》者,不下百余家,紛紛聚訟,互相抵牾,抑且篇章次第,任意倒亂,致令閱者
心迷目眩,莫得適從。余讀徐氏《傷寒類方》,見其從流溯源,芟除一切葛藤,頗覺精簡可取,但彼就
方分類,而表、里、寒、熱、虛、實并未分焉。余留心《傷寒》十余年,朝夕揣摩,頗有心得,因手輯
一編,卷首仍按照黃氏所著《傷寒懸解》,將六經(jīng)綱領(lǐng)厘清,某經(jīng)應(yīng)現(xiàn)某證,某證應(yīng)用某方,條分縷晰,
令人一目了然。后因分為十六證,按證類方,將表、里、寒、熱、虛、實之專證、兼證,分類列清,一類
之中,先論證,后列方,并節(jié)錄黃氏方解,務(wù)求明白簡當(dāng),俾后之讀《傷寒》者,按經(jīng)認證,按證尋方,
頭頭是道,庶無望洋興嘆之虞矣。
\x光緒二十一年歲在乙未二月六日云閣氏自敘\x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證六經(jīng)提綱
<篇名>太陽經(jīng)提綱
屬性: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脈緩者,名為中風(fēng)。太
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發(fā)于陽者七日愈,發(fā)于陰者六日愈。以陽
數(shù)七,陰數(shù)六也。病患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
皮膚,熱在骨髓也。
按太陽以寒水主令,外在皮毛,衛(wèi)護周身,為六經(jīng)之綱領(lǐng),故其脈浮。一被風(fēng)寒,則皮毛閉塞,此
經(jīng)先病。其經(jīng)起兩目之內(nèi) ,自頭下項,行身之背,挾脊抵腰,由外踝而走小指。風(fēng)寒外束,經(jīng)脈不舒,
故頭項、腰脊、骨筋疼痛,其脈連于督脈之風(fēng)府穴,在頭后,其竅常開,風(fēng)寒傷人,皆由風(fēng)府之穴入,
傳之太陽。肝司營血,行于經(jīng)絡(luò);肺司衛(wèi)氣,行于皮毛;而皆統(tǒng)于太陽。風(fēng)則傷衛(wèi),寒則傷營,營衛(wèi)感
傷,太陽所以病也。
按太陽本病中風(fēng),以桂枝湯主之。傷寒以麻黃湯主之。風(fēng)寒兩感,以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
一湯主之。中風(fēng)而內(nèi)有火郁,以大青龍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傷寒而內(nèi)有水郁,以小青龍湯主之。
表已解而內(nèi)燥,以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表未解而里濕,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湯主之表退而熱結(jié)血分,以桃核
承氣湯、抵當(dāng)湯、丸主之。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證六經(jīng)提綱
<篇名>太陽經(jīng)壞病提綱
屬性: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
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本發(fā)汗,而復(fù)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fā)汗,治不為逆。先本下之,
而復(fù)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按太陽病三日經(jīng)盡,發(fā)汗、吐、下、溫針諸法仍然不解,此非入陽明之府,即入太陰之臟,是為
太陽壞病。是緣下汗補泄,治法錯誤而然。蓋陽盛而亡其陰,則入于腑;陰盛而亡其陽,則入于臟。雖
太陽表證未解,然不可作太陽病治。相其脈證,知其所犯何逆,隨證治之可也。
按太陽壞病,入陽明去路∶表寒未解,而內(nèi)有火郁,以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表解而內(nèi)燥,
以人參石膏湯主之。表解而里熱,以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入太陰去路∶表未解而里濕,以五苓散主之。表
解而里陽虛,以甘草干姜湯主之。表解而里陰虛,以芍藥甘草湯主之。表未解而里寒急,先以四逆湯主
之,后以桂枝湯主之。表未解而里虛,以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主之。表未解而里熱,以葛根黃
芩黃連湯主之。表未解而里寒,以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表未解而里實,以桂枝加
濃樸杏仁湯主之。表解而里濕,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表虛而里實,以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
參湯主之。里實而宜吐,以梔子濃樸湯梔子干姜湯,梔子香豉湯,梔子甘草湯,梔子生姜湯,隨證主
之。入少陰去路∶表虛汗漏,以桂枝加附子湯主之。里虛惡寒,以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里寒有濕,以茯
苓白術(shù)桂枝甘草湯主之。里寒有水,以真武湯主之。里虛亡陽,以桂枝甘草湯主之。里寒欲作奔豚,
以桂枝加桂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里虛亡陽驚狂,以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主之。里虛亡陽
煩躁,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表解而里陽虛,以茯苓四逆湯,干姜附子湯主之。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證六經(jīng)提綱
<篇名>太陽經(jīng)壞病結(jié)胸痞證提綱
屬性: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jié)胸。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jié)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按衛(wèi)氣為陽,風(fēng)傷衛(wèi)者,病發(fā)于陽也。衛(wèi)傷則遏逼營血,而生里熱,血化于臟,臟陰衰者,多傳于陽
明之腑。營血為陰,寒傷營者,病發(fā)于陰也。營傷則束閉衛(wèi)氣,而生表寒,氣化于腑,腑陽弱者,多傳于太
陰之臟。病發(fā)于陽者,俟其熱邪傳里,已入胃腑,非不可下,方其在經(jīng),法應(yīng)汗解,而反下之,表陽內(nèi)陷,
而成結(jié)胸。病發(fā)于陰者,內(nèi)寒郁動,易入脾臟,始終忌下。方其在經(jīng),亦應(yīng)汗解,而反下之,里陰上逆,
則成痞證。太陽之病不解于太陽之經(jīng),而內(nèi)傳臟腑,生死攸關(guān),是皆太陽之壞病也。然入腑則用承氣,入臟
則用四逆,猶有救壞之法。至于未入胃腑,下早而為結(jié)胸,未入脾臟,誤下而成痞證,則壞而又壞矣。
仲景變承氣而為陷胸,變四逆而為瀉心,所以救壞中之壞也。
按結(jié)胸證重者,以大陷胸湯,大陷胸丸主之。輕者以小陷胸湯主之。痞證表未解而里虛,以桂枝
人參湯主之。表已解而里實,上有熱,以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表已解而里實,下有寒,以附子瀉心湯
主之。表解而里有水,以十棗湯主之。表解而里有寒、有熱,以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主之。里濕而便滑
,以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里濕而水停,以五苓散主之。表解而里郁,以旋復(fù)花代赭石湯主之。里寒而可
吐,以瓜蒂散主之。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證六經(jīng)提綱
<篇名>陽明經(jīng)提綱
屬性: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傷寒三日,陽明脈大。陽明外證,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病雖得
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fù)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
此為陽明病也。傷寒發(fā)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轉(zhuǎn)屬陽明也。
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
,發(fā)汗利小便已,胃中躁煩實,大便難是也。太陽病若發(fā)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
因轉(zhuǎn)屬陽明,不更衣,內(nèi)實,大便難者,是名陽明也。本太陽病,初得時發(fā)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zhuǎn)屬陽明
也。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時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fā)汗。
按陽明從燥金化氣,其經(jīng)在太陽之次,肌肉之分,起于鼻之交 ,挾口環(huán)唇,行身之前,下膈挾臍,
循脛外,由足跗而走大指。陽明為三陽之長,太陽經(jīng)病不解,營衛(wèi)內(nèi)郁,二日必傳陽明之經(jīng)。陽氣盛滿,
故脈大而身熱。若腑陽素實,則自經(jīng)入腑,表熱里傳,里熱則桂麻解表之法,更為承氣攻里之方。仲景立
陽明之法,專為入腑者設(shè),非第二日陽明之經(jīng)病也。
按陽明病,太陽經(jīng)證未罷,中風(fēng),仍以桂枝湯主之,傷寒,仍以麻黃湯主之。太陽未解,而將入陽明,
以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太陽未解,而已入陽明,以葛根湯主之。二陽表未解,而里有郁,以葛根加半夏湯
主之,表解而里熱,以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表解而里微實,以小承氣湯主之。表解而里大實,以大承氣湯主之
。里實而津竭,以密煎導(dǎo)方、豬膽汁方主之。里實而脾約,以麻仁丸方主之。里實而血瘀,以抵當(dāng)湯主之。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證六經(jīng)提綱
<篇名>陽明經(jīng)虛證提綱
屬性: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fēng);不能食,明中寒。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
欲作固瘕,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
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fù)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拂郁,復(fù)與之
水,以發(fā)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按陽明與太陰為表里,陽盛則陽明司權(quán),太陰化燥,而入胃腑。陰盛則太陰當(dāng)令,陽明化濕,而傳脾臟
。人之本氣不一,有胃實者,有胃虛者,胃實入腑則燥熱,而宜涼泄。胃虛傳臟則濕寒,而宜溫補。大、
小承氣之證,胃之實者;五苓、四逆之證,胃之虛者;實者是為陽明病,虛者名為陽明,而實則太陰也。人
知胃實者之無所復(fù)傳,不知胃虛者之動入三陰、傳變無窮也。則承氣三湯,可以生人于胃實,可以殺人于胃
虛,未可混施也。
按陽明虛證,里寒而水盛,以四逆湯主之。里寒而土虛,以吳茱萸湯主之。里有積濕,以五苓散主之。
里有虛熱,以梔子豉湯主之,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里有濕熱,以豬苓湯主之。里有燥熱,以白虎湯主之。
里有瘀熱,以茵陳蒿湯主之。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證六經(jīng)提綱
<篇名>少陽經(jīng)提綱
屬性: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按少陽從相火化氣,其經(jīng)在陽明之次, 脈之分,起目銳 ,循耳下項,自胸貫膈,由脅里出外踝,
循足跗而走名指。病則經(jīng)氣壅迫,不能順降,故胸痛脅痞,相火上炎,故口苦咽干,陽氣升浮,是以目眩,
濁氣充塞,是以耳聾。位在二陽之里,三陰之表,陽盛則熱,陰盛則寒,故往來寒熱。其視三陽之經(jīng),陽氣
方長,故其脈弦細。傷寒中風(fēng),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則傳少陽。然三日少陽,而不入陽明之腑。太
陰之臟,則無少陽諸證。六日經(jīng)盡汗出表解,不能自解,則以麻黃桂枝發(fā)之,大小柴胡不必用也。若內(nèi)傳臟腑,
外連少陽之經(jīng),然后顯少陽諸證,其始得不必三日,其病解不必六日,大小柴胡之的證,于太陽之麻桂無關(guān)
矣。
按少陽經(jīng)本病,經(jīng)氣郁迫,表里不和,以小柴胡湯主之。太陽經(jīng)證未罷,而遽入少陽,以柴胡桂枝湯主
之。太陽病未解而表實,以麻黃湯主之。少陽病已具而里虛,以小建中湯主之。太少合病,而自下利,以
黃芩湯主之。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表未解而里實,以大柴胡
湯主之。表已解而里熱,以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婦人熱入血室,以小柴胡湯主之。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證六經(jīng)提綱
<篇名>少陽經(jīng)壞病提綱
屬性:本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
湯。若已吐下發(fā)汗、溫針、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按少陽在陰陽之交,表里之半,忌發(fā)汗、吐、下,泄其陰陽。陽虛而入太陰之臟,陰虛而入陽明之
腑,是為少陽壞病。如太陽病不能汗解,轉(zhuǎn)入少陽,脅下硬滿,干嘔不食,往來寒熱,若尚未吐下,其脈
沉緊者,全是小柴胡湯證,宜與小柴胡湯。若已經(jīng)發(fā)汗、吐、下、溫針以致譫語不明,柴胡證罷,此少陽
之壞病也。審其汗、下、溫針?biāo)负文?,以治之,救其壞也?br />
按少陽壞病入陽明,去路里虛而心悸煩,以小建中湯主之。里虛而心動悸,以炙甘草湯主之。里虛而
煩滿譫語,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少陽本病未罷,仍以小柴胡湯主之。表未解而里實,仍以大柴胡湯
主之。表未解而里熱,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入太陰去路表里未解,以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證六經(jīng)提綱
<篇名>少陽經(jīng)壞病結(jié)胸痞證提綱
屬性: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jié)胸,心下痞硬者,當(dāng)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
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dāng)刺期門。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dāng)刺大椎,
肺俞、肝俞,慎勿下之。太陽少陽并病,而反下之,成結(jié)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按病在少陽,或入陽明之腑,或入太陰之臟。將入陽明,而經(jīng)證未
罷,下早則為結(jié)胸。將入太陰,誤下則為痞。與太陽之結(jié)胸、痞證,由來正同也。
按結(jié)胸證,以大陷胸湯主之。痞證,以半夏瀉心湯主之。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證六經(jīng)提綱
<篇名>太陰經(jīng)提綱
屬性: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jié)硬。
按太陰以濕土主令,其經(jīng)起足大指,循內(nèi)踝入腹,上膈,挾咽喉,而連舌本。太陰為三陰之長,
太陽經(jīng)病不解,營衛(wèi)內(nèi)郁,而陽明,而少陽,四日必傳太陰之經(jīng)。若臟陰素旺,則不拘何日,自經(jīng)入臟。
入臟則必須溫里,解表不能愈矣。仲景立太陰以及少陰之篇,皆入臟之里病,非四五六日之經(jīng)病也。
按太陰病,表寒未解,仍以桂枝湯主之。表未解而里寒急,先以四逆湯主之,后以桂枝湯主之,表已解而
里有實寒,以四逆湯主之。里有寒而上有虛熱,以黃連湯主之。表未解而里虛,以桂枝加芍藥湯主之。表
未解而里實,以桂枝加大黃湯主之。表寒郁而內(nèi)生濕熱。以茵陳蒿湯主之。表濕郁而內(nèi)生瘀熱,以麻黃連翹
赤小豆湯主之。表里俱有瘀熱,以梔子柏皮湯主之。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證六經(jīng)提綱
<篇名>少陰經(jīng)提綱
屬性: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按少陰從君火化氣,其經(jīng)起足小指,走足心,循內(nèi)踝,貫脊上膈,入肺中,循喉嚨而挾舌本。太陽
經(jīng)病不解,自表傳里,以至陽明、少陽、太陰,五日則傳少陰之經(jīng)。但傳少陰之經(jīng),不入少陰之臟。此陽不
衰,陰亦非盛,陰盛則自經(jīng)而入于臟,不化氣于君火,而化氣于寒水。蓋少陰一氣,水火同宮,病則水盛
而火負,故第有癸水之寒,而無丁火之熱,陽虧陰旺,死灰不燃,是以脈沉細而好寐,身倦臥而惡寒也。
按少陰病,表里俱寒,以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主之。里寒而水盛,以四逆湯主之。里寒
而土敗,以附子湯主之。里熱升而咽痛,以甘草湯,桔梗湯主之。里陰逆而咽痛,以半夏散及湯主之。咽痛
而生
瘡,聲不出,以苦酒湯主之。咽痛而胸滿心煩,以豬膚湯主之。里寒而土虛,以吳茱萸湯主之。里寒而
水泛,以真武湯主之,里熱而有濕,以豬苓湯主之。里熱而有郁,以四逆湯主之。里寒而陽微,以通脈
四逆湯主之。里寒而脈絕,以白通湯主之。里寒而無脈,嘔煩,以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里寒而下利膿血,
以桃花湯主之。里熱而液耗,以黃連阿膠湯主之。里熱而水涸,以大承氣湯主之。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證六經(jīng)提綱
<篇名>厥陰經(jīng)提綱
屬性: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熱疼,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厥陰以風(fēng)木主令,其經(jīng)起足大指,循內(nèi)跗,由內(nèi)踝過陰器,抵小腹,上胸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
連目系,與督脈會于顛。太陽經(jīng)病不解,日傳一經(jīng),以至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六日傳于厥陰之經(jīng),
六日經(jīng)盡矣。若但傳厥陰之經(jīng),不入厥陰之臟,則經(jīng)盡表解,自能汗愈。緣營衛(wèi)郁遏,經(jīng)脈莫容,既無內(nèi)陷之
路,自然外發(fā)也。此雖傳厥陰之經(jīng),而厥陰之厥熱、吐利諸證,則概不發(fā)作。其諸證發(fā)作者,是臟病,而非
經(jīng)病也。入臟則出入莫必,吉兇難料。陰盛則內(nèi)傳,而傳無定日。陽復(fù)則外解,而解無定期。陰盛則為死機,
陽復(fù)則為生兆,厥熱勝負之間,所關(guān)非小也。
按厥陰病,里寒而吐蛔,以烏梅丸主之。表寒而里虛,以當(dāng)歸四逆湯主之。若內(nèi)有積寒,以當(dāng)歸四逆加
吳榮萸生姜湯主之。里寒而宜吐,以瓜蒂散主之。里寒而有水,以茯苓甘草湯主之。里寒而厥逆,以四逆
湯主之,里寒而陽郁,以通脈四逆湯主之。里寒而上有浮熱,以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里寒而上虛,以
吳茱萸湯主之。陽回而里熱下利,以白頭翁湯主之。陽回而里熱有燥屎,以小承氣湯主之。陽復(fù)而里生煩
熱,以梔子豉湯主之。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十六證類方
<篇名>表寒證
屬性: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者,桂枝湯主之。太陽中風(fēng),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
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fēng),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營
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fēng)者,桂枝湯主之。病患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wèi)氣不
和也。先于其時發(fā)汗則愈,桂枝湯主之。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wèi)氣不共營
氣和諧故耳。以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fù)發(fā)其汗,營衛(wèi)和則愈,宜桂枝湯。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
者,先刺風(fēng)池、風(fēng)府,卻與桂枝湯則愈。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dāng)以汗解,宜桂枝湯。太陽病,
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桂枝湯主之。夫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但便硬耳。設(shè)利之,
為大逆。硬為實,汗出而解,何以故?脈浮當(dāng)以汗解。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
也。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
識此,勿令誤也。傷寒,發(fā)汗宜解,半日許復(fù)煩,脈浮數(shù)者,可更發(fā)汗,宜桂枝湯。傷寒,不大便六七日
,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dāng)須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太
陽病,先發(fā)汗不解,而復(fù)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dāng)須解
外則愈,桂枝湯主之。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dāng)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
急當(dāng)救表,宜桂枝湯。傷寒大下后,復(fù)發(fā)汗,心下
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dāng)先解表,表解方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病患煩熱,汗出則解,
又如瘧狀,日晡時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fā)汗,宜桂枝湯。陽明病,脈遲,
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fā)汗,宜桂枝湯。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下利,腹脹
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攻表宜桂枝湯。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
寒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脈浮者,病在表,可發(fā)汗,宜麻黃湯脈。浮而數(shù)者可發(fā)汗,宜麻黃湯。太陽
病,脈浮緊,發(fā)熱身無汗,自衄者愈。傷寒,脈浮緊,不發(fā)汗,以致衄者,宜麻黃湯主之。太陽病,脈浮
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dāng)發(fā)汗,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目
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脈浮緊者,法當(dāng)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脈尺中遲
者,不可發(fā)汗。何以知之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fā)汗則愈,宜麻黃湯。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主之。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shè)胸
滿腹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太陽病,項背強,KT KT 無汗惡風(fēng)者,葛根湯主之。太
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風(fēng)傷衛(wèi)而營病,或寒傷營而衛(wèi)病,或入陽明而太陽經(jīng)證未罷,二陽衛(wèi)氣并病。證固不
同,而要總屬寒邪在表,不離乎溫散之法也,故以表寒證統(tǒng)之。
\x桂枝湯\x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炙) 生姜(三錢) 大棗(四枚) 水煎溫服,
須臾啜稀粥,溫覆取微似汗,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按風(fēng)傷衛(wèi),而治在營,故用
甘草大棗補脾精以滋肝血,生姜調(diào)臟腑而宣經(jīng)絡(luò),芍藥清營中之熱,桂枝達營中之郁,孔竅一開,而營郁
外達,則中風(fēng)愈矣。
\x麻黃湯\x
麻黃(三錢) 桂枝(二錢) 杏仁(三錢) 甘草(一錢炙) 水二杯半,先煮麻黃
至杯半,入諸藥同煎,至八分,溫服,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按寒傷營,而治在衛(wèi),故用甘草保
其中氣,桂枝發(fā)其營郁,麻黃泄其衛(wèi)氣,杏仁利其肺氣,降逆而止喘也??赘[一開,而衛(wèi)郁外達,則傷
寒愈矣。
\x葛根湯\x
葛根(四錢) 麻黃(三錢) 甘草(二錢炙) 芍藥(二錢) 桂枝(二錢) 生姜(二
錢) 大棗(四枚) 水煎,先煮麻黃、葛根去沫,入諸藥煎服,不須啜粥。按營為寒傷,閉束二陽衛(wèi)氣
,故用葛根泄陽明之衛(wèi),麻黃泄太陽之衛(wèi),桂枝芍藥通經(jīng)絡(luò)而清營血,姜甘大棗和中氣而補脾精也。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十六證類方
<篇名>表熱證
屬性:陽明中風(fēng),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
悉黃,小便難,有潮熱,耳前后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陽明病,發(fā)
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
者,可與小柴胡湯。傷寒五六日中風(fēng),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心中煩而不嘔
,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者,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血弱氣盡、腠里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jié)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
。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傷寒中風(fēng),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
必悉具。傷寒四五日,身熱惡寒,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
主之。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shè)胸滿腹痛者,與小柴胡湯。傷寒陽脈
澀,陰脈弦,法當(dāng)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
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jié),必有表,復(fù)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
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jié),不得復(fù)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表半在里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
,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shè)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婦人中
風(fēng)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小柴胡
湯主之。婦人中風(fēng),發(fā)熱惡寒,經(jīng)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jié)胸狀;譫語者,
此為熱入血室,當(dāng)刺期門,隨其實而泄之。婦人傷寒發(fā)熱,經(jīng)水適來,晝?nèi)彰髁?,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
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則自愈。本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
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fù)與柴胡湯,必蒸蒸
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傷寒瘥以后,更發(fā)熱者,小柴胡主之。
按少陽證在半表半里之間,里陰虛將入陽明之腑,里陽虛將入太陰之臟,固不僅為表證也,然用柴芩,
終為清解之法,用里藥不過預(yù)塞其去路耳,故以表熱證屬之。
\x小柴胡湯\x
柴胡(四錢) 黃芩(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五分炙) 人參(一錢五分) 生姜
(一錢五分) 半夏(二錢) 大棗(二枚) 水二杯,煎一杯半,去滓,再煎八分,溫服。若胸中煩而
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二錢)。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五分)、栝蔞根二錢。若腹中痛者
,去黃芩,加白芍藥(一錢五分)。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二三錢。若心下悸而小便不利者,去
黃芩加茯苓二錢。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一錢五分),溫覆取微似汗。若咳者,去人參、大
棗、生姜加五味子七
分、干姜一錢。按少陽中郁,表里不和,故用柴芩清半表而瀉甲木,參甘大棗溫半里而補己土,生姜半夏
降胃逆而止嘔吐也。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十六證類方
<篇名>表虛證
屬性: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fēng)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按太陽證發(fā)汗太過,以致汗泄亡陽,表虛已極。但經(jīng)絡(luò)之陽,根于腎水,溫腎陽即所以治表虛也。故
以表虛證屬之。
\x桂枝加附子湯\x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大棗(四枚) 附子(
一錢) 水煎服按腎氣者,諸陽之本,汗漏不止,則腎中陽根泄而不藏,故用桂枝達肝木之郁陷,芍藥
斂風(fēng)氣之疏泄,姜甘大棗補脾精,而和中氣,附子暖腎水以益陽根也。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十六證類方
<篇名>表實證
屬性: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浮
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
解也。以其人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如瘧,日再發(fā)者,桂枝二麻黃一湯。太陽病,項背強KT KT ,反汗出惡風(fēng)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傷寒
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
而復(fù)下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末解也。柴胡桂枝干姜
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有太陽風(fēng)寒雙感者,有太陽陽明并病者,有少陽病尚連太陽之經(jīng)者,有少陽病將傳太
陰之臟者,而要總屬實邪在表也,故以表實證統(tǒng)之。
\x桂枝麻黃各半湯\x
桂枝(一錢二分) 芍藥(八分) 生姜(八分) 甘草(八分炙) 麻黃(八
分) 大棗(二枚半) 杏仁(七枚) 先煮麻黃去沫,入諸藥煎,溫服。按風(fēng)寒雙感,營衛(wèi)并傷,故麻桂
并用以泄?fàn)I衛(wèi)也
\x桂枝二麻黃一湯\x
桂枝(一錢三分) 芍藥(一錢) 麻黃(七分) 生姜(一錢) 杏仁(十六
枚) 甘草(七分) 大棗(一枚) 煎法同上。
按風(fēng)寒雙感,而風(fēng)邪較多,寒邪較少,故重泄?fàn)I血。而輕泄衛(wèi)氣,乃為合法也。
\x桂枝加葛根湯\x
桂枝(二錢) 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五分) 生姜(二錢) 大棗(三枚)
葛根(四錢) 先煎葛根去沫,后入諸藥同煎,溫服,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按太陽表病不解,郁遏陽
明經(jīng)府之氣,方中加葛根者,泄陽明之經(jīng)氣,降逆而達郁也。
\x柴胡桂枝湯\x
柴胡(二錢) 黃芩(八分) 人參(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 甘草(五分) 桂
枝(八分) 芍藥(八分) 生姜(八分) 大棗(二枚) 水煎服。按少陽之病,而微見惡寒,則太陽
之外證未去,故宜柴胡合桂枝雙解太少之經(jīng)邪也。
\x柴胡桂枝干姜湯\x
柴胡(四錢) 桂枝(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 栝蔞根(二錢)
干姜(一錢) 牡蠣(一錢) 甘草(一錢炙) 水煎服。初服微煩,再服汗出而愈。按少陽之經(jīng),而傳太陰
之臟,表里俱未解也,故用柴胡黃芩疏甲木而清相火,桂枝栝蔞達乙木而清燥金,姜甘溫中而培土,牡蠣除
滿而消結(jié)也。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十六證類方
<篇名>里寒證
屬性:服大青龍后,厥逆筋惕肉 ,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太
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少陰病,二
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
,或不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dāng)救里,宜四逆湯。脈浮而
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病發(fā)熱頭痛,脈反沉,不瘥,身體疼痛,當(dāng)溫其里,宜四逆湯。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
當(dāng)溫之,宜服四逆輩。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溫溫欲吐,復(fù)不能
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dāng)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急溫
之,宜四逆湯。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大汗出,熱不去,內(nèi)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
寒者,四逆湯主之。嘔而脈弱,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
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下之后,復(fù)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微沉。
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
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少陰病,下利便
膿血,桃花湯主之。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汗后亡陽,或嘔吐,或腹痛,或泄利,或身體疼痛,或手足厥逆,或煩躁欲死,或脈微
欲絕,或吐涎沫,或便膿血,總屬陰邪在里所致,故以里寒證統(tǒng)之。
\x真武湯\x
茯苓(三錢) 芍藥(三錢) 生姜(三錢) 白術(shù)(二錢) 附子
(一錢炮) 水煎服。若嗽者,加五味子一錢,干姜、細辛各五分。時法,去生姜。若小便利者,
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藥,加干姜二錢。若嘔者,去附子倍加生姜。按真武湯證,皆緣水氣之阻隔,
故用苓術(shù)泄水而燥土,生姜止嘔而降濁,附子溫癸水之寒,芍藥清乙木之風(fēng)也。
\x四逆湯\x
甘草(二錢) 干姜(一錢五分) 附子(一錢生用) 水一杯半,煎八分服。按四逆湯
證,總屬陰寒在里,故用甘草以培其土,干姜以溫其中,附子以溫其下也。
\x茯苓四逆湯\x
茯苓(六錢) 人參(一錢) 附子(一錢) 甘草(二錢) 干姜(一錢五分)
水煎服。按汗下亡陽,陽虛足生煩躁,故用茯苓參甘,泄水而補土;干姜附子,溫脾而暖腎也。
\x干姜附子湯\x
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 水煎服。按汗下亡陽,陽根已拔,是以煩躁不得眠,
故用干姜溫中以回脾胃之陽,附子溫下以復(fù)肝腎之陽也。
\x白通湯\x
蔥白(二莖,每莖寸半) 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
按下利氣虛陽陷,脈絕不出,故用姜附回陽,蔥白達郁,陽回氣達,則利止而脈出矣。
\x白通加豬膽汁湯\x
蔥白(二莖) 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 水煎成,入人尿十五茶匙,豬膽
汁七茶匙,令相得溫服。按陰盛格陽、姜附不得下達,愈增上熱,故加人尿、豬膽清君相之火,而除上熱也。
\x吳茱萸湯\x
人參(二錢) 吳茱萸(二錢) 生姜(四錢) 大棗(三枚) 水煎服。按吳茱萸證,
總屬中氣頹敗,陽虛已極,故用人參、大棗培土而補中,吳茱萸、生姜溫胃而回陽也。
\x桃花湯\x
赤石脂(一兩六錢) 干姜(一錢) 粳米(四錢) 留赤 石脂(一半),篩末,水四
杯,煎二杯,入赤石脂方寸匕,分兩服。若
一服愈,余勿服。按桃花湯證,系水寒土濕,故用粳米補土而泄?jié)?,干姜溫中而?qū)寒,石脂斂腸而
固脫也。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十六證類方
<篇名>里熱證
屬性: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傷寒脈浮滑,此里有熱,表有寒也,白虎湯主之。三
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fā)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
汗者,白虎湯主之。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
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jié)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fēng),大渴,舌上干
燥而煩,欲飲水?dāng)?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陽明病若脈浮發(fā)熱
,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
復(fù)利其小便故也。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陽明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
發(fā)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茵陳蒿湯
主之。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傷寒,身黃發(fā)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大熱,或大渴,或自汗,或自利,或小便不利,或煩躁不眠,或瘀熱發(fā)黃,或挾熱下利
,總屬陽邪在里所致,故以里熱證統(tǒng)之。
\x白虎湯\x
知母(三錢) 石膏(八錢) 甘草(一錢炙) 粳米(四錢) 水二杯,煮米熟湯成,
大約一杯,溫服。以白虎證,乃燥熱內(nèi)郁,故用石膏清金而退熱,知母潤燥而泄火,甘草、粳米補中而化
氣,生津而止渴也。
\x白虎加人參湯\x
知母(三錢) 石膏(八錢) 甘草(一錢炙) 粳米(四錢) 人參(一錢
五分) 水煎服。按白虎而加人參,清金益氣,生津化水,汗后解渴之神方也。
\x黃芩湯\x
黃芩(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二錢) 大棗(三枚) 水煎服。按太少合病,少陽
經(jīng)氣郁而克戊土,故用甘草、大棗補其脾經(jīng),黃芩、芍藥泄其相火,恐利亡脾陰,以致土燥而入陽明也。
\x豬苓湯\x
豬苓 苓茯 澤瀉 滑石 阿膠(各一錢) 水二杯,煎一杯,去滓,入膠烊化,溫服。
按土濕木郁,是生下熱,故用二苓滑澤利水而泄?jié)?,阿膠潤木而清風(fēng)也。
\x茵陳蒿湯\x
茵陳蒿(六錢) 梔子(五枚) 大黃(二錢) 水三杯,先煮茵陳至杯半,后入諸藥
,煮至八分,溫服,日三服,小盒飯利。按發(fā)黃乃濕熱內(nèi)郁,故用茵陳利水而除濕,梔子、大黃泄熱而蕩瘀也。
\x梔子柏皮湯\x
梔子(六七枚) 黃柏皮(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按身黃發(fā)熱,原屬瘀熱所
致,故用甘草培土而補中,梔子、柏皮泄?jié)穸屦鰺嵋病?br />
\x黃連阿膠湯\x
黃連(二錢) 黃芩(五分) 芍藥(一錢) 阿膠(一錢五分) 雞子黃(一枚)
水一杯半,煎八分,去滓,入阿膠盡,小冷入雞子黃,攪勻溫服。按燥土克水而爍心液,液耗水涸,精
不藏神,故用黃連、芩、芍清君火而除煩熱,阿膠、雞子黃補脾精。而滋燥土也。
\x白頭翁湯\x
白頭翁(一錢) 黃連(一錢五分) 黃柏(一錢五
分) 秦皮(一錢五分) 水煎服,不愈更作一服,按厥陰陽復(fù)而生內(nèi)熱,故用白頭翁清少陽之相火,
黃連清少陰之君火,黃柏、秦皮泄厥陰之濕熱也。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十六證類方
<篇名>里虛證
屬性: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
咽中干,躁煩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fù)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其腳即伸。問曰
∶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dāng)溫,兩腳當(dāng)伸,后如師
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fēng),大則為虛,風(fēng)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證象桂枝,因
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jīng),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nèi)結(jié),譫語煩亂,更飲甘草干
姜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dāng)溫、脛尚微拘急,重與甘草芍藥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
知病可愈。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dāng)腹中急
痛者,先用小建中湯。嘔家,不可與建中湯,以甜故也。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誤汗傷陽,或誤汗傷陰,或汗后陰陽并傷,或木克土而中氣被傷,均可謂之虛證也,故
以里虛證統(tǒng)之。
\x甘草干姜湯\x
甘草(四錢炙) 干姜(二錢炮) 水煎服。
按發(fā)汗重亡其陽,里實變而為里虛,故用甘草培土而補中,干姜溫胃而降逆也。
\x芍藥甘草湯\x
芍藥(四錢) 甘草(四錢炙) 水煎服。按汗出傷陰,木燥金縮,故用甘草舒筋
而緩急,芍藥清風(fēng)而潤燥也。
\x芍藥甘草附子湯\x
芍藥(三錢) 甘草(三錢炙) 附子(一錢)
水煎服。按汗泄血中溫氣,木郁而陽陷,故用芍藥清風(fēng)而斂營血,甘草培土而榮木氣,附子暖水以補溫氣也。
\x小建中湯\x
芍藥(六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膠飴 大棗(四枚)
水煎服。按肝膽合邪,風(fēng)火郁發(fā),中氣被賊,勢難延緩,故用膠飴、甘、棗補脾經(jīng)。而緩急痛,姜、桂、芍
藥達木郁而清風(fēng)火也。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十六證類方
<篇名>里實證
屬性:傷寒下后,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梔子濃樸湯主之。傷寒,醫(y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
子干姜湯主之。發(fā)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fù)
顛倒,心中懊 者,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凡用梔子湯,病患舊微溏者,不可與之。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
反惡熱,身重,若發(fā)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
動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jié)胸,心中懊 ,饑不
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病如桂枝證
,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此為胸中有寒也。當(dāng)吐之,宜瓜蒂散。諸亡
血家,不可與。病患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jié)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dāng)須吐之。宜
瓜蒂散。太陽病不解,熱結(jié)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dāng)先解外,外解已
,但小腹急結(jié)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太陽病,六
七日,表證猶存,脈微而沉,反不結(jié)胸,其人如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dāng)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jīng),瘀熱在腹里故也。抵當(dāng)湯主之。太陽病,身黃,脈沉結(jié),小腹硬,小便不利者,
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證諦也。抵當(dāng)湯主之。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必
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dāng)湯下之。病患無表里證,發(fā)熱七八日,雖脈浮
數(shù)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shù)不解,合熱則消谷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dāng)湯。若脈不
解,而下利不止,必協(xié)熱而便膿血也。傷寒有熱,少腹?jié)M,應(yīng)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dāng)下之,
不可余藥,宜抵當(dāng)丸。太陽病,脈浮而動數(shù),浮則為風(fēng),數(shù)則為熱,動則為痛,數(shù)則為虛,頭痛發(fā)熱,微盜
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yī)反下之,動數(shù)變遲,膈內(nèi)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
,陽氣內(nèi)陷,心下因硬,則為結(jié)胸。大陷胸湯主之。傷寒六七日,結(jié)胸?zé)釋?,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
湯主之。太陽癥重發(fā)汗而復(fù)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時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
近者,大陷胸湯主之。傷寒十余日,熱結(jié)在里,復(fù)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jié)胸?zé)o大熱者,此謂水結(jié)在胸
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
,復(fù)與柴胡,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
湯主之。結(jié)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小結(jié)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小陷胸湯主之。傷寒大下后,復(fù)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dāng)先解表,表解方可攻痞。
宜大黃黃連瀉
心湯。脈浮而緊,而復(fù)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
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而復(fù)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太陽中風(fēng),下利嘔逆,表解者,
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
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fā)潮熱,手足 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
愈。宜大承氣湯。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與小承氣湯,少
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后必溏,
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
,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fā)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
視,脈眩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fā)熱譫語耳,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
在胃中,此為風(fēng)也,須下之。過經(jīng)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
湯。陽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
者,宜大承氣湯。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氣湯下之。若能食者,
但硬耳。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得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病患不大便五
六日,繞臍痛,煩躁,發(fā)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jié)M痛者
,此有躁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
也?;ハ嗫速\,名為負也。脈滑而數(shù)者,有宿食也,當(dāng)下之。宜大
承氣湯。發(fā)汗不解,腹?jié)M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陽明病,發(fā)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六
七日,目中不能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少陰病,
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目干燥者,急下
之。宜大承氣湯。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
,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
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
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fā)汗,微煩,小便數(shù),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
之愈。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
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zhuǎn)失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zhuǎn)失氣,此但初頭硬,后必溏,攻之
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后發(fā)熱者,必大便復(fù)硬而少也。以小承氣和之,不轉(zhuǎn)失氣者,慎不
可攻也。陽明病,譫語發(fā)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一升,腹中轉(zhuǎn)失氣,更服一升。若不轉(zhuǎn)
失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
宜小承氣湯。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
解。若欲下之,宜調(diào)胃承氣湯。發(fā)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反惡熱者,實也。當(dāng)和胃氣,與調(diào)胃承氣
湯。傷寒,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太陽病,三日發(fā)汗不解,蒸蒸發(fā)熱者,屬胃也。調(diào)胃承氣湯
主之。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diào)胃承氣湯。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jīng)譫語
者,以有熱也,當(dāng)以湯藥下之。小便利者,大盒飯硬,而反下利,胃脈調(diào)和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脈當(dāng)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nèi)實也。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心中溫溫欲吐
,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diào)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傷寒
吐后腹脹滿者,與調(diào)胃承氣湯。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
麻仁丸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qū)嵭霸谏?,而用吐法?;驅(qū)嵭霸谙拢霉シ?。或為痰,或為血,或為水,或為食,均?br />
實邪在里也。故以里實證統(tǒng)之。
\x梔子濃樸湯\x
梔子(五六枚) 濃樸(四錢姜炙) 枳實(二錢) 水煎服。按實邪在上,故用濃樸
、枳實泄?jié)M而降逆,梔子吐濁瘀而除煩也。
\x梔子干姜湯\x
梔子(五枚) 干姜(二錢五分) 水煎服,得吐止,后服。按下傷中氣,濁陰上逆,
故用干姜降逆而溫中,梔子吐瘀而降煩也。
\x梔子豉湯\x
梔子(五七枚) 香豉(四錢) 先煮梔子,后入香豉,煮服,得吐,止后服。按汗下敗
其中氣,胃土上逆,胸中窒塞,故用香豉調(diào)中氣而開窒塞,梔子吐濁瘀而除煩熱也。
\x梔子甘草豉湯\x
梔子(五七枚) 香豉(四錢) 甘草(二錢炙) 煎法同上。按此方加甘草以益氣也。
\x梔子生姜豉湯\x
梔子(五七枚) 香豉(四錢) 生姜(五錢) 煎法同上。按此方加生姜以止逆也。
\x瓜蒂散\x
瓜蒂 赤小豆 上各等分為末,取二錢,以香豉一撮,用熱湯煮作稀糜、和藥散服之,不吐者
,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家,不可與之。按胸有寒痰,阻塞肺竅,故用香
豉行其滯,小豆泄其濕,瓜蒂涌其寒痰也。
\x桃核承氣湯\x
桃仁(十六粒去皮尖) 大黃(四錢) 甘草(二錢) 桂枝(二錢) 芒硝(二錢)
水煎去滓,入芒硝,煎微沸溫服。按瘀血內(nèi)結(jié)小腹,故用枝桂、桃仁通經(jīng)而破血,大黃、芒硝下瘀而泄?jié)?,?br />
草保其中氣也。
\x抵當(dāng)湯\x
虻蟲(十二個) 水蛭(十二個熬) 大黃(三錢) 桃仁(七個) 熬制照方,水一杯半
,煎七分溫服,不下再服?;钊嗽啤盟伪赜缅懯催^再熬,方不害人。按熱結(jié)血分,故用水蛭、虻蟲、桃仁
、大黃破瘀而泄熱也。
\x抵當(dāng)丸\x
水蛭(七個熬) 虻蟲七個(去翅足) 大黃(三錢酒洗) 桃仁(十二枚去皮尖) 研末為
丸,水一杯,煮取七分服, 時當(dāng)下血,不下血,再服。按變湯為丸,是緩攻法也。
\x大陷胸湯\x
大黃(二錢) 芒硝 甘遂(三分末) 水一杯,先煮大黃至六分,去滓,入芒硝,煮一
二沸,納甘遂末服,得快利,勿再服。按結(jié)胸證,乃肺金郁遏,霧氣淫蒸,津液淤濁,化生痰涎,故用硝黃清
其郁熱,甘遂決其痰飲,胸中邪熱推蕩無余矣。
\x大陷胸丸\x
大黃(四錢) 芒硝(一錢五分) 杏仁(一錢五分) 葶藶子(一錢五分) 搗為丸,如
彈子大,每用一丸,入甘遂末三分,白蜜半匙,水一杯,煮半杯,溫服,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以下為
度。按胸膈痞塞,濕熱熏沖,故用硝黃蕩其結(jié)熱,杏仁破其滯氣,葶藶泄其水飲,變湯為丸,取其緩也。
\x小陷胸湯\x
黃連(一錢) 半夏(二錢) 栝蔞實(三錢) 水二杯,先煮栝蔞實至一杯余,入二味再煮
至七分服,微下黃涎,止后服。 按小結(jié)胸證,亦屬內(nèi)熱蓄飲,故用黃連泄熱,半夏降逆而滌飲,栝蔞清金而去
垢也。
\x大黃黃連瀉心湯\x
大黃(二錢) 黃連(一錢) 以麻沸湯漬
之,須臾絞去滓,溫服。按內(nèi)熱痞郁,故用大黃、黃連瀉其痞郁之上熱也。
\x附子瀉心湯\x
大黃(二錢酒浸) 黃芩(一錢炒) 黃連(一錢炒) 附子(一錢另煮取汁) 以麻沸
湯漬三黃,須臾去滓,取汁,納附子汁合和、溫服。按痞證而動下寒,故用大黃,芩、連泄其上熱,而用附
子溫其下寒也。
\x十棗湯\x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異篩秤末,合和之。水二杯,先煮大棗十枚,至七分去
渣滓,納藥末,強人服八九分,羸人服五六分,平旦溫服。若下少,病不除,明日更服,加三分,利后糜粥自
養(yǎng)。按內(nèi)有水飲郁格,故用大棗保其脾精,芫、遂、大戟泄其水飲也。
\x大承氣湯\x
芒硝(二錢) 大黃(二錢酒洗) 枳實(三錢五分) 濃樸(四錢) 水三杯,先煮枳實
、濃樸至一杯半,去滓,納大黃,煎取一杯,去滓,納硝,更上微火一兩沸,溫服,得下勿再服。按大承氣證
,胃腑爍熱,閉塞不通,故用芒硝、大黃泄其燥熱,用枳、樸開其閉結(jié)也。
\x小承氣湯\x
大黃(四錢) 濃樸(二錢) 枳實(二錢)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按小承氣去芒硝,取
其緩攻也。
\x調(diào)胃承氣湯\x
大黃(四錢酒洗) 甘草(三錢炙) 芒硝(三錢) 水二杯,先煮大黃、甘草,取一杯
,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溫服之。按調(diào)胃承氣用大黃、芒硝蕩熱而去瘀,用甘草補中而生津也。
\x麻仁丸\x
麻仁(二兩) 芍藥(五錢) 枳實(五錢) 大黃(一兩) 濃樸(一兩) 杏仁(一
兩) 煉蜜丸如桐子大,飲服十丸,漸加,以知為度。按脈浮澀相合,乃土燥水枯,大便則難,其脾氣約滯,
而糞粒堅小。故用麻仁、杏仁潤燥而滑腸,芍藥、大黃清風(fēng)而泄熱、濃樸、枳實行滯而開結(jié)者也。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十六證類方
<篇名>表寒里熱證
屬性: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太陽中風(fēng),脈浮
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fēng)者,不可服也。服之則厥逆
,筋惕肉 ,此為逆也。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發(fā)汗后,不可
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表寒少而里熱多,或無汗而煩躁,或有汗而喘促,均屬表寒未解,里熱已作,故以表寒里
熱證統(tǒng)之。
\x桂枝二越婢一湯\x
桂枝(一錢七分) 芍藥(一錢七分) 麻黃(一錢七分) 甘草(一錢七分)
大棗(二枚) 生姜(一錢七分) 石膏(二錢) 先煮麻黃去沫,納諸藥同煎,溫服。按表有寒,里有熱,
故用麻桂生姜以達表郁,用石膏以清里熱,用芍藥以清營熱,用甘草大棗以補脾精也。
\x大青龍湯\x
麻黃(六錢) 桂枝(二錢) 甘草(二錢炙) 杏仁(十三枚) 石膏(四錢) 生姜
(三錢) 大棗(四枚) 先煮麻黃去沫,后入諸藥煎,溫服,取微似汗。汗多者,以溫粉撲之。溫粉即
白術(shù)、 本、川芎、白芷為末,米粉和撲之。按衛(wèi)氣遏閉營郁而生內(nèi)熱,故用甘草、大棗補其脾精,生姜、杏
仁降其肺氣,麻、桂泄?fàn)I衛(wèi)之郁閉,石膏清內(nèi)熱之煩躁也。
\x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x
麻黃(四錢) 杏仁(十六枚) 甘草(二錢) 石膏(八錢) 先煮麻黃去沫,
后入諸藥煎,溫服。按汗后表寒未解,郁其肺氣,熱蒸皮毛,故用麻黃發(fā)表,杏仁降逆,石膏清金,甘草培土,
則表里俱解矣。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十六證類方
<篇名>表熱里寒證
屬性: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
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其脈即出者愈。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
主之。
按此證乃寒積于中,熱越于外,寒為真寒,熱乃假熱,故以表熱里寒證屬之。
\x通脈四逆湯\x
甘草(二錢) 干姜(三錢) 附子(一錢生用) 水煎服。面赤者加連須蔥三莖,腹痛
者去蔥加芍藥二錢,嘔者加生姜三錢,咽痛去芍藥、加桔梗二錢,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錢。按寒
凝于內(nèi),熱郁于外,此乃陰盛格陽,溫里即所以達表,故用姜甘溫中而培土,附子暖下而回陽也。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十六證類方
<篇名>表虛里實證
屬性:發(fā)汗后,腹脹滿者,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
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傷寒中風(fēng),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
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其心下痞,謂病不盡,復(fù)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jié)熱,但以胃中虛
,客氣上逆,故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
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
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湯不中與也,宜半夏瀉心湯。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
,噫氣不除者,旋復(fù)花代赭石湯主之。太陽與少陽合病,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
湯。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fù)吐下之,寒格更逆吐
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均系汗吐下后,表氣已虛,而內(nèi)證或痞硬,或滿痛,或下利,或噫氣,或嘔吐,仍屬實邪在
里,故以表虛里實證統(tǒng)之。
\x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x
濃樸(四錢) 生姜(四錢) 半夏(一錢五分) 甘草(二錢) 人參
(五分) 水煎服。按汗泄中氣,陽虛濕旺,樞軸不運,脾陷胃逆,則生脹滿,故用人參、甘草補中而扶陽,
樸夏生姜降濁而行郁也。
\x生姜瀉心湯\x
生姜(二錢) 甘草(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五分) 干姜(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 大棗(二枚) 黃連(五分) 水煎服。按汗出解后,中氣已虛,而胸中復(fù)有實邪填塞,但其
邪有寒有熱,故用生姜、半夏降其濁陰,黃芩、黃連清其心膽之熱,姜甘參棗溫補中氣以轉(zhuǎn)樞軸也。
\x甘草瀉心湯\x
甘草(二錢) 黃芩(一錢五分) 干姜(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 黃連(五分) 大
棗(二枚) 水煎服。按當(dāng)解表而反下之,敗其中氣,水谷不化,土木皆郁,升降倒行,故用甘草姜棗補中而溫
下寒,半夏芩連降逆而清上熱也。
\x半夏瀉心湯\x
半夏(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 干姜(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五分) 黃連(五分) 大棗(二枚) 水煎服,按下后中氣已虛,里陰上逆而為痞,故用參甘姜棗溫補中
脘之虛寒,黃芩黃連清泄上焦之郁熱,半夏降濁陰而消痞滿也。
\x旋復(fù)代赭石湯\x
旋復(fù)花(一錢五分) 代赭石(五分)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半夏(一錢)
生姜(二錢五分) 大棗(二枚) 水煎服。按汗吐下后,中氣已敗,肺氣郁蒸而化痰飲,胃土壅遏而生噦噫
,故用參甘大棗補其中脘,姜赭降其逆氣,旋復(fù)花行痰
飲而開郁濁也。
\x黃芩加半夏生姜湯\x
黃芩(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二錢) 半夏(二錢) 生姜(三錢)
大棗(三枚) 水煎服。按太少合病,少陽經(jīng)氣郁而克戊土,土敗而自下利,故用甘草大棗補其脾精,
黃芩芍藥泄其相火,半夏生姜降胃逆而止嘔吐也。
\x黃連湯\x
黃連(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五分) 干姜(一錢五分) 人參(五分) 桂枝(一錢五
分) 半夏(一錢) 大棗(二枚) 水煎服。按肝邪克脾,腹中疼痛,膽邪克胃,欲作嘔吐,故用黃連、半
夏清上熱而止嘔吐,參甘姜棗溫中寒而止疼痛,桂枝疏木而通經(jīng)也。
\x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x
干姜(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 黃連(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五分)
水煎服。按中脘虛寒,而上焦有熱,故用干姜、人參溫補中脘之虛寒,黃連、黃芩清泄下焦之虛熱也。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十六證類方
<篇名>表實里虛證
屬性: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主之。太陽病,外證未解,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
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而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
桂枝芍藥湯主之。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dāng)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主之。下利脈大
者虛也,以其強下之故也。設(shè)脈浮革,因而腸鳴者,屬當(dāng)歸四逆湯。
按以上諸證,或身疼痛,脈沉遲,或下利有痞,或腹?jié)M時痛,或脈細欲絕,均系表邪未解,而里氣已虛,
故以表實里虛證統(tǒng)之。
\x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x
桂枝(二錢) 芍藥(四錢) 甘草(二錢炙) 人參(三錢) 大棗(三
枚) 生姜(四錢) 水二杯半,
煎八分,溫服,余同桂枝湯法。按汗泄血中溫氣,陽虛肝陷,經(jīng)脈凝澀,風(fēng)木郁遏,故用甘草補其脾精,桂
枝達其肝氣,芍藥清風(fēng)木之燥,生姜行經(jīng)絡(luò)之瘀,人參補中氣以充經(jīng)脈也。
\x桂枝人參湯\x
桂枝(二錢) 人參(一錢五分) 白術(shù)(一錢五分) 干姜(一錢五分) 甘草(二錢
)水二杯半,先煮四味,取一杯半,去滓,入桂枝煮八分服。按表證不解而中氣虛敗,故用桂枝通經(jīng)而解表
熱,參術(shù)姜甘溫補中氣以轉(zhuǎn)升降之機也。
\x桂枝加芍藥湯\x
桂枝(三錢) 芍藥(六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大棗(四枚) 水煎服
。按表證不解,而反下之,脾敗肝郁,因而腹?jié)M時痛,故用桂枝解太陽之表邪,芍藥清乙木之風(fēng)燥也。
\x當(dāng)歸四逆湯\x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五分) 芍藥(一錢五分) 細辛(一錢五分) 大棗(四
枚) 木通(一錢) 甘草(一錢炙) 水煎溫服。按厥陰溫氣虧敗,營血寒澀,不能暖肢節(jié)而充經(jīng)絡(luò),以致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故用甘草、大棗補脾精以榮肝,當(dāng)歸、芍藥養(yǎng)營血而復(fù)脈,桂枝、細辛、通草溫行經(jīng)絡(luò)
之寒澀也。
\x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x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五分) 芍藥(一錢五分) 細辛(一錢五
分) 大棗(四枚) 甘草(一錢) 木通(一錢) 生姜(四錢) 吳茱萸(二錢) 酒水各一杯,煎溫服。
按此方加吳茱萸、生姜者,溫寒凝而行陰滯也。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十六證類方
<篇名>表里俱寒證
屬性: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少陰病始得之
,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
微發(fā)汗也。少陰病脈細沉
數(shù),病為在里,不可發(fā)汗。
按以上諸證,或太陽表寒未解而里寒將作,或少陰里寒內(nèi)起而表寒外束,故以表里俱寒證統(tǒng)之。
\x桂枝去芍藥湯\x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大棗(四枚) 水煎服。按下后脈
促,表邪未解,而益以胸滿,則陽衰胃逆,濁氣沖塞,故用桂枝、生姜以驅(qū)表里之寒,用大棗、甘草以補脾
精也。
\x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x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大棗(四枚) 附子(一錢) 水
煎服。按微惡寒者,不止脾陽之虛,而腎陽以敗,故加附子之辛溫以驅(qū)里寒也。
\x麻黃附子細辛湯\x
麻黃(二錢) 細辛(二錢) 附子(一錢炮) 水煎麻黃去沫,入諸藥同煎,溫服
。按寒邪已傳腎臟,而猶帶表寒,內(nèi)有少陰,則宜溫里;外有太陽,則宜發(fā)表;故用麻黃散太陽之外寒,附子
溫少陰之內(nèi)寒,細辛降陰邪之沖逆也。
\x麻黃附子甘草湯\x
麻黃(二錢) 附子(一錢) 甘草(二錢炙) 水煎麻黃去沫,納諸藥同煎,溫服
。按此方用麻黃發(fā)太陽之表,用附子甘草溫癸水而培己土也。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十六證類方
<篇名>表里俱熱證
屬性: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
按此證脈促,外有表熱;喘汗,內(nèi)有里熱;故以表里俱熱證屬之。
\x葛根黃連黃芩湯\x
葛根(四錢) 甘草(一錢炙) 黃連(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先煮葛根去
沫,后入諸藥同煎服。按脈促表邪未解,內(nèi)而喘汗,是胸膈有熱,故用葛根之辛涼以達陽明之郁,用芩連之苦
寒,以清君相之火也。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十六證類方
<篇名>表里俱虛證
屬性: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少陰病,身體疼,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dāng)灸之,附子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脈結(jié)代而氣血兩虛,或脈沉惡寒而真陽已敗,故以表里俱虛證統(tǒng)之。
\x炙甘草湯\x
甘草(二錢) 桂枝(一錢五分) 生姜(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阿膠(二錢)
大棗(二枚) 麻仁(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生地(六錢) 水二杯,清酒一杯,煎八分,入膠
烊,溫服。按此證相火上燔,辛金受刑,甲木上郁,戊土被克,土金俱敗,則病傳陽明,而中氣傷矣。故用
參甘大棗益胃氣而補脾精,膠地麻仁滋經(jīng)脈而澤枯槁,姜桂行營血之瘀澀,麥冬清肺金之燥熱也。
\x附子湯\x
附子(二錢) 茯苓(三錢) 人參(二錢) 白術(shù)(四錢) 芍藥(三錢) 水二杯,煎
八分,溫服。按水寒木陷,生氣欲絕,故用附子溫癸水之寒,芍藥清乙木之風(fēng),參術(shù)茯苓培土而泄水也。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十六證類方
<篇名>表里俱實證
屬性:中風(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太陽病,發(fā)
汗后,大汗出,胃中干,躁煩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熱微消渴
者,五苓湯主之。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五苓散主之。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
而口煩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湯主之。太陽病,寸緩關(guān)浮尺弱,其人發(fā)熱汗出,復(fù)惡寒,不嘔,但心下痞
者,此以醫(y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轉(zhuǎn)屬陽明也。小便數(shù)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
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
苓甘草湯主之。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dāng)與茯苓甘草湯。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
濃樸杏仁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加濃樸杏子佳。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而腹?jié)M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
之。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噫,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
主之。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傷寒瘀熱在里
,身必發(fā)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傷寒發(fā)熱,汗出
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
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傷寒十余日,熱結(jié)在里,
復(fù)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傷寒后,脈沉沉者,內(nèi)實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湯。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
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
實也,先宜大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主之。
按以上諸證,均系表證未解,而里證或有積水,或有停痰,或有宿食,或有蓄熱,表實而里亦實,故以表
里俱實證統(tǒng)之。
\x五苓散\x
豬苓(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錢) 白術(shù)(十八銖) 桂枝(半兩) 茯苓(十八銖)
(注∶一兩二十四銖,十八銖即七錢五分。) 共為末,以白飲和服,三錢,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按表邪未解,而里有水氣停瘀,故用桂枝行經(jīng)而發(fā)表,白術(shù)燥
土而生津,二苓、澤瀉行水而泄?jié)褚病?br />
\x茯苓甘草湯\x
茯苓(二錢) 桂枝(二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水煎服。按不渴者,濕
邪較輕,故用苓桂姜甘泄水而疏木,和中而培土,防其濕動而生水瘀也。
\x桂枝加濃樸杏仁湯\x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三錢) 大棗(四枚) 杏仁(十四枚)
濃樸(一錢五分) 生姜(三錢) 水煎服,取微似汗。按表邪未解,而里氣郁阻,故用桂枝解表,加樸
杏降逆而破壅也。
\x桂枝加大黃湯\x
桂枝(三錢) 芍藥(六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大棗(四枚) 大黃(七
分) 水煎服。按表證不解,而反下之,因而腹?jié)M大實痛,故用桂枝解表,倍芍藥以漬(清)木燥,加大
黃以泄土郁也。
\x小青龍湯\x
麻黃(二錢) 芍藥(二錢) 細辛(一錢) 干姜(二錢) 桂枝(二錢) 甘草(二
錢) 五味(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先煮麻黃去沫,后入諸藥,煎服。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
今以茯苓代之更穩(wěn)。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二錢。若噎者,去麻黃加炮附子一錢。若小便不利,小腹?jié)M,
加茯苓三錢。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十三枚。按表證未解,而水氣瘀格,故用甘草培其中氣,麻桂發(fā)其營衛(wèi),
芍藥清其風(fēng)木,半夏降逆而止嘔,五味、細辛、干姜降逆而止咳也。
\x麻黃連軺赤小豆湯\x
麻黃(二錢) 連軺(二錢) 甘草(二錢) 赤小豆(三錢) 生梓白皮(二
錢) 杏仁(三錢) 大棗(三枚) 生姜(二錢) 以潦水二杯半,先煮麻黃至二杯,去滓,入諸藥,煎八
分,溫服。按傷寒表病,濕瘀而生里熱,不得汗尿疏泄,身必發(fā)黃。故用麻黃泄皮毛之郁,杏仁降肺氣之逆,
生梓白皮清相火而疏木,連翹、小豆泄?jié)駸岫?,姜、甘、大棗和中氣而補脾精也。發(fā)汗利水,而黃自消矣。
\x葛根加半夏湯\x
葛根(四錢) 麻黃(三錢) 芍藥(二錢) 生姜(二錢) 甘草(二錢) 桂枝
(二錢) 大棗(四枚) 半夏(二錢) 先煮麻黃、葛根去沫,入諸藥,煎服。按二陽合病,經(jīng)迫腑郁,
不能容納水谷未化之食,必當(dāng)涌吐而上。故用葛根、麻黃泄二陽之衛(wèi)郁,加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吐也。
\x大柴胡湯\x
柴胡(四錢) 半夏(一錢五分) 芍藥(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 生姜(二錢
五分) 枳實(一錢五分) 大黃(二錢) 大棗(二枚) 水二杯,煎一杯半,去滓,再煎八分,溫服。
按表證未解,而里熱內(nèi)發(fā),故用柴、芩、芍藥清少陽之火,枳實、大黃泄陽明之熱,生姜、半夏降胃逆而止嘔
吐也。
\x柴胡加芒硝湯\x
柴胡(一錢二分) 半夏(七分) 黃芩(一錢) 甘草(一錢) 生姜(一錢)
人參(一錢) 大棗(一枚) 芒硝(一錢) 水煎,后入芒硝。一二沸,服。按經(jīng)邪束迫,府熱日增,故用
柴胡解外而清其表,加芒硝者專清腑熱也。
<目錄>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十六證類方
<篇名>雜治方
屬性: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
主之。
\x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x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茯苓(三錢) 白術(shù)(三錢)
大棗(三枚) 水煎服,小便利則愈。按此證非風(fēng)邪之外束,實濕邪之內(nèi)動,故去桂枝之解表,加茯苓、自術(shù)
泄?jié)穸锿烈病?br />
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
術(shù)甘草湯主之。
\x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x
茯苓(四錢) 桂枝(二錢) 白術(shù)(二錢) 甘草(二錢) 水煎服。按此證
緣于水旺土濕,而風(fēng)木郁動,故用苓術(shù)泄水,桂枝疏木,而甘草補中也。
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x桂枝甘草湯\x
桂枝(四錢) 甘草(二錢炙) 水煎服。按此證乃土敗木郁,神宇不寧,故用桂枝疏
木而安動搖,甘草補土以培根本也。
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x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x
茯苓(八錢) 桂枝(四錢) 甘草(二錢) 大棗(二枚) 取水揚三五
百遍,名甘瀾水,三杯,先煮茯苓至二杯,入諸藥,煎七分,溫服。
按此證純是肝氣,木氣奔沖,原于陽亡而水寒,故用茯苓、桂枝泄癸水而疏乙木,甘草、大棗補脾精以
滋肝血也。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
湯。
\x桂枝加桂湯\x
桂枝(六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炙) 生姜(三錢) 大棗(四枚) 水煎
服。按汗后陽虛脾陷,木氣不舒,奔豚發(fā)作,故加桂枝以疏風(fēng)木,而降奔豚也。
傷寒脈浮,醫(y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湯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
\x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x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大棗(四枚) 生姜(三錢) 牡蠣
(四錢) 龍骨(三錢) 蜀漆(二錢) 先煮蜀漆,后入諸藥,煎溫服。按汗多亡陽,君火飛騰,神魂失
歸,是以驚生;濁氣上逆,化生敗濁,迷塞心宮,是以狂作。故用桂枝、甘草疏木而培中,生姜、大棗補脾而
降逆,蜀漆吐腐瘀
而療狂,龍骨、牡蠣斂神魂而止驚也。
水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x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x
桂枝(一錢) 甘草(二錢) 龍骨(三錢)
牡蠣(三錢) 水煎服。按火逆下之,亡其里陽,又復(fù)燒針發(fā)汗,亡其表陽,神氣離根,因而煩躁不安。故用
桂枝、甘草疏乙木而培中脘,龍骨、牡蠣斂神氣而除煩躁也。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腫,不可轉(zhuǎn)側(cè)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x柴胡加龍骨牡蠣湯\x
柴胡 龍骨 黃芩 生姜 人參 茯苓 鉛丹 牡蠣 桂枝 半夏(各一錢五分)
大棗(二枚) 大黃(二錢) 水煎,入大黃二三沸,溫服。按下傷中氣,土濕木郁,膽火上逆,故用大棗參
苓補土而泄?jié)?,大黃柴胡泄火而疏木,生姜半夏下沖而降濁,龍骨牡蠣鉛丹斂魂而鎮(zhèn)逆也。
病在陽,應(yīng)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
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jié)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x文蛤散\x
文蛤(一錢) 為散,以沸湯和服。按煩熱作渴,因內(nèi)有停水,故用文蛤利水而解渴也。
\x白散\x
桔梗(四錢二分) 貝母(四錢二分) 巴豆(一錢二分去心熬黑) 余各為末,以白飲和服八
分,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病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不止,進冷粥一杯,按寒邪上逆,實結(jié)
胸膈,肺郁生熱,故用桔梗、貝母清降其虛熱,巴豆溫破其實寒也。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fā)汗,小便自利者,以為津液內(nèi)竭,雖硬不可攻之,當(dāng)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dǎo)之,通之
。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dǎo)。
\x蜜煎導(dǎo)方\x
蜜一杯上一味,入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
,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dāng)熱時急作,冷則硬,以納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去之。
\x豬膽汁方\x
豬膽(一枚) 上一味,瀉汁和醋少許,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頃,當(dāng)大便出。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fù)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y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fù)利不止者,當(dāng)利其小便。
\x赤石脂禹余糧湯\x
赤石脂 禹余糧(各二兩六錢) 水三杯半,煎一杯服,日三服。按下利由于下焦
滑脫,故用赤石脂、禹余糧固下焦之滑脫,利乃可止也。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與桔梗湯。
\x甘草湯\x
甘草(六錢) 水三杯,煎一杯,分兩次服。按少陰水旺,君相皆騰,二火逆沖,故用甘
草泄熱而緩急迫也。
\x桔梗湯\x
桔梗(三錢) 甘草(六錢) 水三杯,煎一杯,分兩次服。按加桔梗者,降逆而開結(jié)滯也。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x半夏散及湯\x
半夏 桂枝 甘草(各等分) 為末,白飲和服三錢,日三服。不能服散者,水煮七沸
,入散三錢,更煎三沸,少冷,少少咽之。按濁陰上逆,沖擊咽喉,因而作痛。故用桂枝、半夏降其沖氣,甘
草緩其迫急也。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x苦酒湯\x
半夏 雞子(一枚去黃) 半夏洗,棗核大七枚,切作十四片,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huán)
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再服(苦酒即醋也)。按寒水下旺,火盛咽傷,故生瘡不能語
言,金被火刑,故聲不出。故用苦酒敗結(jié)而消腫,半夏降逆而驅(qū)濁,雞子白清肺而發(fā)聲也。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x豬膚湯\x
豬膚(四兩) 水七杯,煎三杯,入白蜜七錢,米粉
四錢,熬香,分二三服(豬膚即豬皮)。按寒水侮土,肝脾郁陷,膽胃俱逆,相火炎升。故用豬膚、白蜜清
金而止痛,潤燥而除煩,白粉收泄利而澀滑溏也。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x四逆散\x
甘草(一兩) 枳實(一兩) 柴胡(一兩) 芍藥(一兩) 上為末,白飲和服,日二
三服??日呒游逦蹲?、干姜各五錢,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錢。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錢。腹中痛
者,加炮附子一枚。泄利下重者,先以水煮薤白,去滓,以散納湯中,再煮,溫服。按此證,總緣土郁而
木賊,故用甘草、枳實培土而泄滯,柴胡、芍藥疏木而清風(fēng)也。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為蛔厥也?;棕收撸淙水?dāng)吐蛔,令病
者靜而復(fù)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fù)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dāng)自吐蛔
?;棕收撸瑸趺吠柚髦?。
\x烏梅丸\x(又主久利方)
烏梅(九十三枚) 細辛(六錢) 干姜(一兩) 黃連(一兩六錢) 蜀椒
(四錢炒) 當(dāng)歸(四錢) 桂枝(六錢) 附子(六錢) 人參(六錢) 黃柏(六錢) 各研末,以苦
酒浸烏梅一宿,去核,飯上蒸之,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入煉蜜,共搗千下,丸如桐子大,先飲食,白飲和服
十丸,日三服,漸加至二十丸。按蛔厥,因臟寒不能安蛔,故用姜辛殺蛔止嘔而降氣沖,人參桂歸補中疏木而
潤風(fēng)燥,椒附暖水而溫下寒,連柏泄火而清上熱也。
大病瘥后,喜睡,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dāng)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x理中丸\x(方見霍亂)
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x竹葉石膏湯\x
石膏(八錢) 半夏(二錢) 人參(一錢三分) 甘草(一錢炙) 麥冬(三錢)
粳米(四錢) 竹葉(十片) 水三杯,煎一杯半,去滓,納米,煮半熟,湯成去米,溫服,日三服。按火
金不降,肺熱郁生,故用石膏清金而潤燥,參甘粳米半夏補中而降逆也。
大病瘥后,勞復(fù)者,枳實梔子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
\x枳實梔子豉湯\x
枳實(二錢) 梔子(五枚) 豆豉(一撮) 先以清漿水三杯,空煮至二杯,納枳
實、梔子,煎至一杯,納豉煮五六沸,服。覆有微汗。若有宿食,納大黃一錢五分。漿水,即淘米之泔水。
按勞復(fù)證,濁陰凝聚,清氣堙郁,里熱重生,壅悶又作,緣其中氣新虛,易于感傷,故用枳實泄其壅滿,梔子
清其郁熱,香豉散其滯氣也。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筋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
膝脛拘急者,燒 散主之。
\x燒 散\x
襠上取婦人 ,近前陰處,剪燒灰為末,水和服一二錢,小便利,陰頭微腫則愈。
婦人病,取男子 。按傷寒新瘥,男女交感,陰邪傳染,是謂陰陽易。故用燒 散,同氣感召,陰寒下
泄,則復(fù)其和平之舊矣。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表熱里熱陰熱陽熱
屬性:發(fā)熱翕翕無停止時,外覆之表熱也。發(fā)熱蒸蒸如炊籠,內(nèi)越之里熱也。表熱尿白,里熱尿赤。表熱無汗,
宜麻黃湯,有汗宜桂枝湯。里熱輕者,宜涼膈散,重者宜三承氣湯。發(fā)熱兼口燥舌干煩渴者,為陽經(jīng)之熱
,真熱也,宜白虎等湯。發(fā)熱兼厥冷下利清谷者,為陰經(jīng)之熱,假熱也,宜四逆等湯。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惡寒背惡寒
屬性:發(fā)熱惡寒,發(fā)于陽表也。有汗宜桂枝湯,無汗宜麻黃湯。無熱惡寒,發(fā)于陰里也。有汗宜桂枝加附子湯,
無汗宜麻黃附子細辛湯。背惡寒,口中不燥而和,屬少陰,宜附子湯。背惡寒,口中燥而渴,屬陽明,宜白虎
加人參湯。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惡風(fēng)
屬性:風(fēng)寒二者,大率多相因,而少相離。有寒時不皆無風(fēng),有風(fēng)時不皆無寒,故三陽俱有惡寒惡風(fēng)同見也。惡
風(fēng)與惡寒,均屬表病,法當(dāng)從表。然風(fēng)屬陽,寒屬陰,故三陰經(jīng)證,有惡寒而無惡風(fēng)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頭痛
屬性:三陽經(jīng)頭痛,身皆發(fā)熱,法當(dāng)從三陽治。若不大便,小便
赤,為里熱已實,宜承氣湯下之。若小便清白,即不大便,為里熱未實,表尚未清,法當(dāng)先從表治也。厥陰
頭痛,多厥而無熱,嘔吐涎沫,是厥陰挾寒邪上逆也,宜吳茱萸湯,溫而降之。三陰經(jīng),無頭痛,惟厥陰經(jīng)
有頭痛,以其脈與督脈上會于巔也。三陰經(jīng),無發(fā)熱,厥陰,少陰亦有發(fā)熱,謂之反發(fā)熱,以其臟有相火,
陰盛格陽于外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項強
屬性:項強太陽病也,項背強,太陽陽明病也。脈浮無汗,是從傷寒傳來,宜葛根湯。脈浮有汗,是從中風(fēng)傳來,
宜桂枝加葛根湯。脈沉,邪已入里,宜栝蔞桂枝湯。結(jié)胸項強,背反張,有汗如柔痙之狀,宜大陷胸丸。但
見太陽少陽并病之項強,不可汗下,宜柴胡去半夏加栝蔞主之。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身痛
屬性:未汗身痛屬表實,宜麻黃湯。汗后身痛屬表虛,宜桂枝新加湯。身痛尺脈遲,是血少營氣不足,雖未經(jīng)
汗,亦不可發(fā)汗,宜建中湯加黃 治之。身痛見少陰沉脈,四肢厥冷,宜附子湯。身痛見厥陰厥逆,汗出不
止,下利清谷,宜四逆湯。一身盡痛,不能轉(zhuǎn)側(cè),掣引煩痛,是風(fēng)濕病、宜桂枝附子湯。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煩躁不眠懊
屬性:身為熱動而不安,謂之躁。心為熱擾而不寧,謂之煩。煩則擾于內(nèi)屬陽,躁則動于外屬陰。若懊 心中
,反復(fù)顛倒,煩不得眠。不與躁同見者,皆無冷病,惟躁則不然,當(dāng)分表里陰陽取治。故太陽有不汗出之煩
躁,謂之在表,大青龍證也。陽明有心下硬之煩躁,謂之在陽,白虎湯證也。三陰有吐利手足
厥之煩躁,謂之在陰,四逆輩證也。諸煩無論汗吐下之前后,但大便不硬者,以竹葉石膏、溫膽、梔子豉等
湯主治。便硬者,量其熱之淺深,以白虎、三承氣湯主治。躁同三陰證見者,便屬陰寒,宜四逆、理中、吳
茱萸湯主治。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自汗頭汗
屬性:自汗在太陽,謂之風(fēng)邪,桂枝湯證也。在陽明,謂之熱越,白虎湯證也。若大熱蒸蒸,汗出過多,宜用調(diào)
胃承氣湯急下其熱,以救其津也。若更兼發(fā)熱,下利不休,內(nèi)外兩脫屬兇。如頭汗出,劑頸而還,則為熱不得
外越,是以上蒸于首也。或因黃郁未發(fā),或因濕家誤下,或因水結(jié)胸蒸,或因火劫熱迫,或因陽明蓄血,或因
熱入血室,當(dāng)分門施治。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手足汗
屬性:胃主四肢,為津液之主。如熱聚于胃,蒸其津液,旁達于四肢,故手足 然汗出,且小便自利,胃中
津液必干,大便必硬,本當(dāng)攻也。若中寒胃陽土虛,脾不約束,津液橫溢四肢,故汗出而冷;陽虛失運,中寒
不化,故小便不利;今雖便硬,而手足汗,非為熱越者比,慎不可攻,攻之必變生固瘕,泄瀉澄清不止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潮熱時熱
屬性:潮熱陽明腑證也,陽明旺于申酉,故潮熱發(fā)于午后,是可下之證也。發(fā)熱汗蒸蒸無休止時,亦屬陽明內(nèi)實
,可下之證。時熱謂發(fā)熱時輕時重,而有自汗,必不兼里實可下之證,知風(fēng)邪留連在表,可用桂枝湯主治。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譫語鄭聲
屬性:言語心之主也,心氣實熱而神有余,則發(fā)為譫語,譫語為實,故聲長而壯,亂言無次,數(shù)數(shù)更端也。心
氣虛熱,而神不足,則發(fā)為鄭聲,鄭聲為虛,故音短而細,只將一言重復(fù)呢喃也。凡譫語鄭聲,與陽經(jīng)同見
者,均屬熱證,可以攻之。與陰經(jīng)同見者,總為寒證,可以溫之。然雖與陽經(jīng)同見,而無可攻之證,不可攻
之,當(dāng)清解也。雖與陰經(jīng)同見,而無可溫之證,不可溫之,當(dāng)清補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渴證
屬性:渴病多因汗吐下傷其津液,致令胃中干燥,故引飲也。陽邪往乘三陰,太陰則嗌干,少陰則口燥,厥陰
則消渴,亦屬熱傷津液也。三陰之渴,治法詳于三陰經(jīng)內(nèi)。凡渴欲飲水者,當(dāng)少少與之,以滋胃干,胃和則
愈。若恣意欲飲之,不但渴不能愈,致水停留,為病太陽之渴,用五苓散者,以水停下焦,小便不利故也。陽
明之渴,用白虎者,以胃熱飲水,連連不已也。少陽寒熱往來等證已具,心煩渴者,用小柴胡湯以和解,去半
夏以避燥,加花粉以生津液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渴證
屬性:渴病多因汗吐下傷其津液,致令胃中干燥,故引飲也。陽邪往乘三陰,太陰則嗌干,少陰則口燥,厥陰
則消渴,亦屬熱傷津液也。三陰之渴,治法詳于三陰經(jīng)內(nèi)。凡渴欲飲水者,當(dāng)少少與之,以滋胃干,胃和則
愈。若恣意欲飲之,不但渴不能愈,致水停留,為病太陽之渴,用五苓散者,以水停下焦,小便不利故也。陽
明之渴,用白虎者,以胃熱飲水,連連不已也。少陽寒熱往來等證已具,心煩渴者,用小柴胡湯以和解,去半
夏以避燥,加花粉以生津液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渴證
屬性:渴病多因汗吐下傷其津液,致令胃中干燥,故引飲也。陽邪往乘三陰,太陰則嗌干,少陰則口燥,厥陰
則消渴,亦屬熱傷津液也。三陰之渴,治法詳于三陰經(jīng)內(nèi)。凡渴欲飲水者,當(dāng)少少與之,以滋胃干,胃和則
愈。若恣意欲飲之,不但渴不能愈,致水停留,為病太陽之渴,用五苓散者,以水停下焦,小便不利故也。陽
明之渴,用白虎者,以胃熱飲水,連連不已也。少陽寒熱往來等證已具,心煩渴者,用小柴胡湯以和解,去半
夏以避燥,加花粉以生津液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嘔證
屬性:嘔病,諸經(jīng)皆有,因何屬少陽也。因表邪入來,里氣拒格,上逆作嘔,故屬少陽也,宜小柴胡湯。心下硬
而煩,或不大便,宜大柴胡湯。如表不解之嘔,屬太陽也,宜柴桂湯。食谷欲嘔,屬陽明也,主中寒,宜吳
茱萸湯。得湯更嘔,主表熱,宜葛根加半夏湯。嘔吐涎沫,或嘔吐蛔,屬厥陰也。吐涎沫者,宜吳茱萸湯。吐
蛔者,宜烏梅丸。嘔而下利,是有水氣,屬少陰也,宜真武湯。飲而嘔,嘔而飲,飲嘔相因不已,是停水也,
宜五苓散。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往來寒熱如瘧寒熱
屬性:寒而熱,熱而寒,寒熱相因不已,故名往來寒熱,為少陽主證,宜小柴胡湯。寒熱而有作止之常,一日
一次,或隔日一次,謂之瘧,屬雜病也。寒熱而無作止之常,日三五發(fā),謂之如瘧,屬太陽經(jīng)未盡之表邪
也,宜麻桂各半湯。若熱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湯。若有汗,宜桂枝二麻黃一湯。若無汗,亦宜麻桂
各半湯。此皆治太陽未盡之微邪法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目眩耳聾
屬性:目眩者,目黑不明也,耳聾者,耳無所聞也,皆少陽經(jīng)主證,非死候也。若因汗吐下失宜,致諸變逆壞
證,目眩而神昏,言亂乃神散,氣脫之候,故不能生也。若因誤發(fā)濕溫家汗,而不能言語,耳聾無聞,身青面
色變者,名曰重 ,亦死證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腹?jié)M痛
屬性:腹?jié)M時痛為不足,宜桂枝加芍藥湯,不愈用理中湯。腹?jié)M大痛為有余,宜桂枝加大黃湯。此為誤下,邪陷
太陰之里證也。若潮熱自汗,大便難,則為太陰之邪,轉(zhuǎn)屬陽明也,宜大承氣湯。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吐證
屬性:凡不渴而厥吐,是寒虛吐也,宜理中、吳茱萸輩。凡渴而得食即吐,是火吐也,實熱宜大黃甘草湯,虛
熱宜干姜黃連黃芩湯,或竹葉石膏湯。渴而飲,飲而吐,吐而復(fù)渴,水逆病也,宜五苓散。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熱利寒利
屬性: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寒也。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此以渴不渴,辨寒熱也。小便黃赤,大便穢氣
稠粘者,皆熱利也。小便清白,大便澄澈清谷者,皆寒利也。熱利有表證,輕者宜升麻葛根湯,重者宜葛
根湯汗之。有里證者,量以三承氣湯下之。無表里證,輕者宜黃芩湯,重者宜葛根黃連黃芩湯清之。寒利宜理
中湯,溫而補之。若服理中湯不應(yīng)者,此屬下焦滑脫,宜赤石脂禹余糧湯固澀。仍然不應(yīng),此為清濁不分,
水走大腸,宜五苓散,或豬苓湯利之,可瘥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但欲寐
屬性:行陰欲寐,嗜臥,少陰證也。若欲寐嗜臥,無表里證,身和脈小,知已解也,然解后之睡,呼之則醒,
醒而又睡,是陰氣來復(fù),非陰盛困陽,不須驚也。風(fēng)溫亦欲寐多眠,則有脈浮發(fā)熱,汗出身重,鼻息鼾鳴之別。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陰陽咽痛
屬性:咽痛之證,寒熱皆有,咽干腫痛,為三陽熱證,宜甘桔、半夏、苦酒、豬膚等湯調(diào)治。不干不腫而痛,為
三陰寒證,宜四逆湯加桔梗主治。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氣上沖
屬性:氣撞吐蛔,是厥陰本證也。若氣撞不吐蛔,乃邪猶在陽,屬表也,宜桂枝湯。氣上沖,且少腹引陰急痛,
乃陰陽易病也,宜燒 散。氣上沖喉,胸滿難以布息,乃寒實在胸也,宜瓜蒂散。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饑不欲食
屬性:饑不欲食,吐蛔厥逆,乃厥陰本證也。下后饑不能食,屬陽明也。陽明病,則懊 心下煩甚,頭上汗出
,是熱在胃中,宜梔子豉湯涌之。厥陰病,脈微或不微而緊,更心煩者,非寒虛邪,是寒實邪而在胸中,宜
瓜蒂散吐之。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手足厥逆
屬性:太陰經(jīng)無厥逆,而有手足自溫。少陰經(jīng)有寒厥,而無熱厥。厥陰經(jīng),有寒熱二厥,寒厥者只寒而不熱也
,熱厥者由熱而厥,由厥而熱,熱厥相因,無休歇也。當(dāng)辨陰陽淺深,以當(dāng)歸四逆、承氣等湯施治可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少腹?jié)M痛
屬性:少腹?jié)M,按之痛。若四肢厥冷,小便清白者,是冷結(jié)膀胱,宜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不厥冷,小便自
利者,是血蓄膀胱,宜桃仁承氣湯。小便不利,是水蓄膀胱,宜五苓散。若大小便不利者,是水熱蓄,宜八
正散。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神昏狂亂蓄血發(fā)狂
屬性:神昏是胃經(jīng)熱極乘心也,熱入于陽,是以狂亂神昏。狂亂表實無汗者,宜三黃石膏湯。里實不便者,宜
三承氣湯。無表里證,而里極者,宜白虎湯。太陽蓄血發(fā)狂,則少腹硬痛,小便自利,若小便不利,是水熱
蓄也,非血蓄也。陽明血蓄如狂,則喜忘,大便黑,若大便不黑,是熱極也,非血蓄也。蓄血證輕者,桃仁承
氣湯,重者抵當(dāng)湯,擇而用之可也。然發(fā)狂證,亦有陽盛陰虛之人,于作汗將解之時,奄然發(fā)狂, 然汗出而
解者,
當(dāng)須識之,不可以藥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循衣摸床
屬性:循衣摸床,危惡之極也。一因太陽火劫取汗,致陽盛傷陰,陰若未竭,則小便利多生。陰若已竭,則小
便難多死。一因陽明熱極,汗吐下三法失宜,致成壞證,其熱彌深。脈實者堪下,則可治。脈弱者不堪下,
則難治。此已成危惡壞證,往往陰陽虛實,醫(yī)莫能辨,無下手處。當(dāng)以大劑獨參、六味、干地黃湯,時時與
之,每獲生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太陽陽邪停飲
屬性:太陽中風(fēng),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飲水多而小便少者,名曰消渴。如發(fā)熱汗出心煩,小便
不利,水入則吐,脈浮而數(shù)者,均宜五苓散,多服暖水,令微汗出,外解太陽,內(nèi)利停水,其病自愈。若不能
飲暖水,欲飲冷水者,是熱盛也,以五苓散加寒水石、石膏、滑石可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太陽陰邪停飲
屬性:太陽傷寒,表不解,發(fā)熱無汗,兼有干嘔而咳,微喘,飲病之主證,宜以小青龍湯外發(fā)寒邪、內(nèi)散寒飲,
則病可愈矣?;蛐”悴焕俑?jié)M,或下利、或噎、或喘、或渴,此飲病或有之證,亦以青龍湯主之。少腹?jié)M
,小便不利,是水停下焦;大便下利,是水走大腸,俱去麻黃入茯苓,專滲利也。噎為內(nèi)寒益甚,以麻黃易附
子,散內(nèi)寒也;喘氣上逆,加杏仁以降逆也;渴加花粉去半夏,以避燥生津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少陰陽邪停飲
屬性:少陰病,當(dāng)欲寐,至六七日,反心煩不得眠,是少陰熱也。下利而渴、咳嘔,小便不利,是水飲停也,
宜以豬苓湯去熱而利水可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少陰陰邪停飲
屬性:少陰病,腹痛,四肢沉重疼痛,大便自利,小便不利,是陰寒兼有水氣,宜真武湯溫中利水。飲病或有
之證,或咳,或小便利,或嘔,或下利。咳加細辛、生姜、五味子,小便若利,去茯苓,嘔去附子、倍加生
姜,利去芍藥入干姜。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喘急短氣
屬性:息氣急喝喝,而數(shù)張口、抬肩、欠肚者喘也。短氣則似喘非喘,而不張口、抬肩、欠肚。二證皆胸中氣
病,屬肺也。無論喘急、短氣,若氣促壅塞,不能布息,為有余之實證。若氣短空乏,不能續(xù)息,為不足之
虛證。內(nèi)因飲冷傷肺,或因痰熱,外因形寒傷表,皮毛受邪,其次及膚,及肌,及胸,及腹入胃,皆令病
喘。當(dāng)審陰陽表里,從化主治。喘急、短氣,兼直視神昏,汗出潤發(fā),脈微,四肢厥冷,皆死候也。與三陰寒
證同見,是為陰喘,宜四逆湯加杏仁、五味子,虛者倍加人參。與三陽熱證同見,是為陽喘,宜白虎葛根黃
芩黃連湯。與太陽表證同見,是為表喘。無汗者,麻黃湯,兼煩躁者大青龍湯,有汗者桂枝加濃樸杏仁湯。與
陽明里證同見者,是為里喘,宜大承氣湯,兼結(jié)胸者宜大陷胸丸,若兼水氣表實者。宜小青龍湯,表虛及小
便不利者,均宜五苓散加葶藶子。里實者,宜葶藶大棗湯,兼腹脅硬痛者,宜十棗湯。里寒者,宜真武湯。若
脈微細,口鼻
氣短喘乏,而無陰陽表里證,此氣虛喘也,宜保元湯加五味子、杏仁。若喘而唾痰稠粘,喉間漉漉有聲,此
痰喘也,重者宜瓜蒂散,輕者宜二陳湯加苦藶子、蘇子。(注∶苦藶子即苦葶藶,性峻。)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心下悸
屬性:心下筑筑惕惕,怔怔忡忡,悸病之狀也。飲水多而小便少,水停心下,宜茯苓甘草湯,或五苓散。厥冷
為寒,宜真武湯。汗后為虛,宜小建中湯?;虿灰蚝购?,是虛之甚也,宜炙甘草湯。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戰(zhàn)振栗
屬性:戰(zhàn)謂身抖聳動也,栗謂心內(nèi)發(fā)HT 也,振亦聳動,比之于戰(zhàn)則無力也。所以論中曰振振者,皆
責(zé)其虛也。栗邪氣為之也,戰(zhàn)正氣為之也,邪正相交故爭也。此證若生于汗吐下之后,是虛其中外而致逆
也,若不致逆邪,因以衰正,因以和而作解,則為正勝邪卻,戰(zhàn)栗汗出而平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呃逆噦噫
屬性:今之名曰呃逆,即古之名曰KT 也。KT 者氣噎結(jié)有聲也,世有以噦為呃逆者,蓋不知噦之聲,聲從胃
里退場門,不似KT 之格格連聲,氣從臍下來自沖脈,退場門作聲也,呃逆頗類噯氣、噫氣、噯氣者因飽食太急,
此時作噯轉(zhuǎn)食氣也;噫氣者,因過食、傷食越食作噫食臭氣也,均屬氣逆為病。呃逆之病,胃氣虛竭也。兼熱
者,以橘皮竹茹湯加柿蒂主之。兼大便不利者,以三承氣湯主之。兼小便不利者,以五苓散湯主之。兼腎虛
不能攝沖脈之氣歸原者,以都氣湯加牛膝主之。兼寒虛者,在太陰手足溫,以吳茱萸、理中湯主之。在少陰手
足厥,更加附子。兼
痞硬下利者,以生姜瀉心湯主之。兼痞硬噫氣者,以旋復(fù)代赭石湯主之。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結(jié)胸
屬性:傷寒下之太早,則成痞硬。中風(fēng)下之太早,則成結(jié)胸,均為表邪乘之,入里硬滿,按之而痛,為結(jié)胸實
邪也,硬滿按之不痛,為痞硬虛邪也。大結(jié)胸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者,宜大陷胸湯攻之。小結(jié)
胸微結(jié)心下,按之方痛,不按不痛者,宜小陷胸湯開之。身有微熱,頭自汗出,兼有是證者,為水結(jié)胸,宜
大陷胸丸攻之。嗽水不欲咽,兼有是證者,為血結(jié)胸,血瘀不成衄解,或衄未盡,或婦人經(jīng)來適斷,皆能成
之,宜抵當(dāng)丸,或桃仁承氣湯攻之。凡結(jié)胸內(nèi)實證,實可攻也,沉大脈,實可攻也。審其的當(dāng),則用抵當(dāng)、桃
仁承氣、大陷胸湯、丸以攻之。審其不內(nèi)實,脈浮滑,或脈浮大,是未的也,乃小陷胸湯證,不可攻也。誤
攻之,定主兇。再臟結(jié),證狀如結(jié)胸,舌苔白滑,脈浮而細,通腹兩脅皆硬滿痛,此證加之煩躁,兇死可知
矣。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痞硬
屬性:傷寒下早、則成痞硬。中風(fēng)下早,則成結(jié)胸,此其常也。然論中,中風(fēng)下早,未嘗無痞硬,傷寒下早,亦
有結(jié)胸。大抵從虛化者,多為痞硬,從實化者,多為結(jié)胸也。陽證心下痞硬者為熱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陽
證汗出惡寒者,為寒熱痞。宜附子瀉心湯。誤下少陽,發(fā)熱而嘔,心下痞滿者,為嘔逆痞,宜半夏瀉心湯。
陽證誤下,心下痞硬,下利,心煩干嘔,腹中雷鳴,脅下有水氣,致小便不利者,為虛熱水氣之痞,宜生姜瀉
心湯。若有是證,脅下無水氣,其痞急益甚者,為虛熱咳氣上逆之痞,
宜甘草瀉心湯。凡有痞者,有無汗惡寒之表證,宜用桂枝湯。表解已,乃可以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也。若
有痞者,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煩渴,小便不利者,先以五苓散,大便利后,乃可與諸瀉心湯治痞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發(fā)黃
屬性:陽明病,應(yīng)遍身有汗,謂之熱越。今頭汗出,身無汗,是熱不得外越,且渴而引飲,小便不利,必致
停水,熱與濕瘀從土而化,外薄肌肉,謂之濕熱發(fā)黃也,或其人素有寒濕,為表邪遏郁,或已成黃,又經(jīng)
發(fā)汗,傳入太陰,從陰而化,謂之濕寒發(fā)黃也。陽明屬陽,故其色明亮;太陰屬陰,故其色晦暗。太陽蓄
血,亦有發(fā)黃證,多與狂病并生,當(dāng)從蓄血治也。陽證表實無汗發(fā)黃者,宜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汗之。里實不
便者,宜茵陳蒿湯下之。無表里證熱盛者,宜梔子柏皮湯清之。陰證發(fā)黃者,宜茵陳四逆湯溫之。若大便溏
,小便秘發(fā)黃者,宜茵陳五苓散利之。環(huán)口黧黑出冷汗者,陰黃死證也。身體枯燥如煙熏者,陽黃死證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斑疹
屬性:傷寒發(fā)斑疹痧,皆因汗下失宜,外邪覆郁,內(nèi)熱泛出而成。惟時氣傳染,感而即出,亦由疫之為病烈而速
也。發(fā)于衛(wèi)分則為痧,衛(wèi)主氣,故色白。發(fā)于營分則為斑疹,營主血,故色紅。膚淺者為疹,深重者為斑
。斑形如豆,甚者連屬成片。斑疹之色紅者輕,赤者重,黑者死。若其色淡紅而稀暗者,皆因邪在三陽,已
成斑疹,及入里,邪從陰化,或過服冷藥所致,是為陰斑、陰疹、陰痧當(dāng)從陰寒主治也。如溫斑出未透,宜發(fā)
表者,宜防風(fēng)松肌敗毒湯主之。斑已透,里熱重者,宜加味清毒化斑湯
主之。如痧疹初起表熱輕者,宜荊防透疹湯主之。重者,宜防風(fēng)松肌敗毒湯主之。里熱太重者,宜清營解毒
湯主之。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衄血
屬性:陽明衄血,熱在里也。太陽衄血,熱瘀經(jīng)也。太陽失汗,則有頭痛目瞑之兆,陽明失下,則有漱水不欲
咽之征。衄血之后,身涼脈靜,知作解也。若仍不解,知衄未盡,熱留于營分也。無汗表熱者,宜葛根合犀
角地黃湯清解之。欲作衄未衄,表實者,宜麻黃湯汗之,里熱者宜犀角地黃湯加芩連清之。若表實里熱者,
則又當(dāng)合二方兩解之。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吐血
屬性:傷寒吐血,皆因失汗失下,火逆以致邪熱熾盛,沸騰經(jīng)血故也。若血從口鼻耳目而出,小便難,此為強發(fā)
少陰汗,名曰下厥上竭,為難治。如三陽熱盛,吐血者,宜葛根合犀角地黃湯,熱甚加芩連清解。若血瘀則胸
滿或痛,當(dāng)以桃仁承氣合犀角地黃湯攻之。若暴吐腐臭之血,名曰內(nèi)潰,內(nèi)潰者死。若吐血過多,面唇無紅色
,名曰血脫無救,脫輕者宜圣愈湯,重者宜人參養(yǎng)榮湯。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大小便膿血
屬性:陽經(jīng)之熱,下注膀胱,傷其營分,熱少血多,瘀成血蓄;熱多血少,熱迫血行,血不得蓄,而走下竅,
故尿血也,以導(dǎo)赤散利而清之。陰經(jīng)之熱,轉(zhuǎn)迫陽明,傷其營分,瘀則血蓄,喜忘如狂。不蓄則便血,熱腐則
便膿,便膿熱郁,里急下重所必然也。輕者宜黃連阿膠湯,重者宜白頭翁湯,滑脫者宜桃花湯澀之。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頤毒
屬性:傷寒頤毒,皆因汗下失宜,毒熱挾少陽相火上攻而成此證也。若其人陽氣素盛,則高腫 紅疼痛,易于
成膿,故為順也。宜連翹敗毒散散之。或其人陽氣素虛,或服冷藥過多,遏郁毒熱,伏藏在里,內(nèi)攻神昏,
外毒漫腫,肉色不變,不疼木硬,則命必危也。毒伏未發(fā)之前,往往似三陰亡陽之證,脈隱不見,冷汗淋漓
,肢冷如冰,但身輕目睛了了,煩渴,不大便,指甲紅紫為異,此毒發(fā)始,臨治不可忽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狐惑
屬性:狐惑即牙疳、下疳之古名也。近時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蝕爛肛陰。牙疳即惑也,蝕咽腐齦,
脫牙、穿腮、破唇。因傷寒病后,余毒與濕 之為害也?;蛏哒钪?,或生癖疾下利之后,其為患亦同。
其證則面色目 ,或赤或白,或黑,時時不一,喜睡,目不能閉,潮熱聲啞,腐爛之處,穢氣熏人。若
胃壯能食,堪受攻藥,或病勢緩,治多全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百合
屬性:百合病者,謂傷寒過期,留連不解,不分經(jīng)絡(luò),百脈悉合為一病也。如寒似熱,諸藥無靈,欲飲不能
飲,欲食不能食,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精神忽忽,如神若鬼,附其形體,而莫知所適從也。如脈數(shù),溺
尿時輒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乃愈。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熱入血室
屬性:婦人傷寒,與男子治法同,惟產(chǎn)后經(jīng)來,邪熱乘虛而入血
室,另有治法。熱入血室之證,晝?nèi)彰髁耍箘t譫語,妄見神鬼,宜小柴胡湯加生地丹皮。若無汗則為表實
,加麻黃汗之。有汗則為表虛,加桂枝解之。若有發(fā)熱惡寒之表證。已經(jīng)發(fā)汗,雖無汗不加麻黃,再加桂枝以
解之。若有如瘧之寒熱,加麻黃、桂枝兩解之。若厥而下利,則為中寒,去黃芩加姜附不須疑也。若發(fā)汗煩
渴,則為里熱,去半夏合白虎,或加花粉、葛根。若胸脅少腹,或滿硬,或作痛,則為瘀血,宜合桃仁承氣
湯攻之。產(chǎn)后胎前,雖有多證,不能盡述,總不外陰陽表里之治。在臨證者以意消息之耳。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食復(fù)勞復(fù)
屬性:新愈之后,臟腑氣血皆不足,營衛(wèi)未通,腸胃未和,惟以白粥靜養(yǎng)。若過食胃弱難消,因復(fù)煩熱,名曰
食復(fù)。若過勞役,復(fù)生煩熱,名曰勞復(fù)。勞復(fù)者,宜枳實桅子豉湯汗之。食復(fù)者,宜枳實梔子豉湯加大黃下
之。凡復(fù)作之證,脈浮有表者。宜枳實梔子豉湯以汗解之。脈沉有里者,宜枳實梔子豉湯加大黃以下解之。
若無表里證者,宜小柴胡湯以和解之。若口燥煩渴喜嘔者,宜竹葉石膏湯主之。若內(nèi)傷氣虛勞復(fù)者,宜補中益
氣湯主之。若犯內(nèi)事陰虧者,宜六味干地黃湯,氣少者,倍加人參湯主之。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房勞復(fù)陰陽易
屬性:男女新愈,交接因而復(fù)病,名曰房勞復(fù)。男女新愈交接,病男傳不病之女,病女傳不病之男,名曰陰
陽易,即交易之義也。犯是病者,男以女之 襠,女以男之 襠,燒灰,白湯、或酒日三服之則愈。少腹急
痛,牽引陰中,身重少氣,頭目眩暈,四肢拘攣,熱氣沖胸,是其證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易愈生證
屬性:易愈之病,取于神,則神清;取于色,則色澤;取于聲,則聲長;取于身,則身輕;取于膚,則膚
潤;取于脈,則脈和;皆一派不死之生證也。若有是生證,忽然口噤不語,煩躁益甚,六脈停伏,宜謹察之
,非變兇也,乃邪正交爭,生戰(zhàn)汗之候,為將愈之兆也。凡傷寒渴者,多陽證易愈。若忽然飲倍尋常,消
散無停,知釀汗而作解也。傷寒多不能食,若忽然能食,且脈浮,知胃和,邪還于表而作解也。若不即解者
,陰陽未得其時。子時得之,午時必解,陽濟陰生而解也。午時得之,子時必解,陰從陽化而解也。
<目錄>傷寒證辨
<篇名>難治死證
屬性:病有生死,治有難易,生病不藥可愈,死病雖藥莫救。何則?以陰陽邪正,有盛衰也。正盛邪衰則生,
陰盛陽衰則死。傷寒陽證,見浮、大、數(shù)、動、滑之陽脈則易愈而生;見沉、微、澀、弱、弦之陰脈,則難治
而死。如大熱不止,邪盛脈失神為正虛,正虛邪盛,定主死也。如陰毒陽毒,亢極不能生化也。如色枯聲敗內(nèi)
外兩奪也。如形若煙熏,神昏直視搖頭者,此陽邪獨留攻心而絕也。環(huán)口黧黑,腹?jié)M下利不止,柔汗陽黃者,
此為脾絕也。脈但浮,無胃氣,汗出如油,喘息不休者,此為肺絕也。唇吻反青,四肢冷汗,舌卷囊縮,此為
肝絕也。面黑枯垢,齒長,溲便遺失者,此為腎絕也?;蛩疂{不入,生無所賴也?;蛎}見代散,真氣衰散也。
或呃逆無休,元氣不藏也,或誤發(fā)風(fēng)溫之汗,因而成痙。或誤發(fā)濕溫之汗,名曰重 。或強發(fā)少陰汗,動其經(jīng)
血,從口鼻目出,名曰下厥上竭?;蚝购罂裱圆皇?,仍復(fù)發(fā)熱,不為汗衰,脈躁疾者,名曰陰陽交。以上各證,
均主
死候。如厥逆不回,至七八日即通身膚冷而躁,無暫寧時者,名曰臟厥,為陰邪盛極真陽飛越也。凡厥逆而甚
者,多無脈,服四逆白通等湯。脈微續(xù)者,真陽漸復(fù)也。脈暴出者,回光返照也。凡厥逆多下利,當(dāng)不能
食,今反能食,名曰除中,中者胃也,除者去也,謂胃氣已去,即反能食,亦無補于胃也。故仲景曰∶“除中
者死”。凡諸病久不能食,忽然大能食而即死者,亦此類也。
<目錄>四診要訣\望色
<篇名>五行五臟化生五色
屬性:木青,火赤,土黃,金白,水黑是五行所化之正色。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是五臟所化之正
色。如青而兼赤,赤而兼黃,黃而兼白,白而兼黑,黑而兼青,是五行五臟合化相生之變色,不病之色也。
如青而兼白,白而兼赤,赤而兼黑,黑而兼黃,黃而兼青,是五行五臟合化相克之變色,為病之色也。
<目錄>四診要訣\望色
<篇名>五色宜應(yīng)四時
屬性:春氣通肝,其色青。夏氣通心,其色赤。秋氣通肺,其色白。冬氣通腎,其色黑。長夏四季之氣通脾,
其色黃。如春當(dāng)青反白,夏當(dāng)赤反黑,秋當(dāng)白反赤,冬當(dāng)黑反黃,長夏四季當(dāng)黃反青,是即主勝客之惡色也
。主指人氣言,客指歲氣言。
<目錄>四診要訣\望色
<篇名>五色宜合五脈
屬性:凡病患面青脈弦,面赤脈洪,面黃脈緩,面白脈浮,面黑脈沉,此為色脈相合。若見是色,而不得是脈
,此為色脈相反主病。若見是色,而得相生之脈主生,見是色而得相克之脈主死。
<目錄>四診要訣\望色
<篇名>五色宜合五氣
屬性:青、黃、赤、白、黑顯然彰于皮膚之外者,五色也。隱然含于皮膚之中者,五氣也。內(nèi)光灼灼若動,
直從紋路中映出,外澤如玉,并不浮光油亮者,則為氣色并至,無病之容狀也。若外見五色,內(nèi)無含映
,則為無色無氣?!督?jīng)》曰∶色至氣不至者死。若外色淺淡不澤,而內(nèi)含光氣映出,則為有氣無色?!督?jīng)》
曰∶氣至色不至者生。蓋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黃欲如羅裹雄黃。不
欲如黃土。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 。
<目錄>四診要訣\望色
<篇名>五色宜合五官
屬性:舌者心之官也,舌赤心之病也。色深赤焦卷者,邪實也。色淺紅滋短者,正虛也。鼻者肺之官也,鼻白
肺之病也。色深白喘而胸滿者,邪實也。色淺白喘而不滿者,正虛也。目者肝之官也,目 青肝之病也。色
深青者,邪實也。色淺青者,正虛也??诖秸咂⒅僖?,唇黃脾之病也。色深黃者,邪實也色淺黃者,正虛
也。耳者腎之官也,耳黑腎之病也。色深黑者,邪實也。色淺黑者,正虛也。
<目錄>四診要訣\望色
<篇名>五色宜合五部
屬性:左頰肝之部也,右頰肺之部也,額上心之部也,頦下腎之部也,鼻者脾之部也。本部見五色,或淺淡不
及,或深濃太過,皆病色也。假如鼻者脾之部位,見黃本色,則為本經(jīng)自病在邪也??嘁姲咨?,則為子盜母氣
虛邪也。若見赤色,則為母助子氣實邪也。若見青色,則為彼能克我賊邪也。若見黑色,則為我能克彼微邪
也。余仿此類推。
<目錄>四診要訣\望色
<篇名>五色主病
屬性:黃、赤為陽色,主風(fēng)主熱。青、白、黑為陰色,主寒主痛。若黑甚在脈則麻痹,在筋則拘攣。微黑色,
主腎病水寒。若淺淡白色,主大吐衄下血脫血,若不吐衄下血,則為心不生血,血不榮于色也。痿黃色,主諸
虛病。兩顴深紅赤色,主陰火上乘,虛損勞疾也。
<目錄>四診要訣\望色
<篇名>五色合五臟之病
屬性:肝化青色,其病善怒,臍左動氣,轉(zhuǎn)筋脅疼,諸風(fēng)掉眩,疝氣耳聾,此皆肝實之病也。若肝虛則目視KT
KT而無所見,膽小驚恐,如有人將捕之狀也。心化赤色,其病善喜,臍上動氣,心胸?zé)┩矗嗉t口干,健忘
驚悸,怔忡不安。如熱乘心實,則發(fā)狂昏冒。如神怯心虛,則凄然好悲也。脾化黃色,其病善憂,當(dāng)臍動氣
,善思食少,倦怠乏力,腹?jié)M腸鳴,痛而下利,此皆脾虛之病也。若脾實,則身重、腹脹滿、便閉也。肺化白
色,其病善悲,臍右動氣,灑淅寒熱,咳唾噴嚏,喘呼氣促,膚痛胸痹。若肺虛,則喘咳氣短,不能續(xù)息也
。腎化黑色,其病善恐,臍下動氣,腹脹水蓄,腫滿或喘,溲便不利,腰背骨痛,呵欠不已,心懸如饑,足
寒厥逆。
<目錄>四診要訣\望色
<篇名>五色合五臟之病宜分順逆
屬性:假如肝病見青色,是正病正色主順。若反見他色交錯主逆。若見黑色,為母乘子,相生之,順也。若見
赤色,為子乘母,相克之,逆也。若見黃色,為病克色,其病不加,兇中順也。若見白色,為色克病,其病
必甚,兇中逆也。余四臟仿此。
<目錄>四診要訣\望色
<篇名>五色以內(nèi)外上下左右分順逆
屬性:凡病相傳相乘,當(dāng)視其色之銳處,所向何官、何部,則知起自何官、何部,傳乘何官、何部,生克順逆
,自然明矣。銳處向外,是內(nèi)部走外部,則為臟傳腑,腑傳表,易治之病也。銳處向內(nèi),是外部走內(nèi)部,則
為表傳腑,腑傳臟,難治之病也。凡病色從下沖明堂而上額,則為水克火之賊邪,主逆也。從上壓明堂而下
頦,則為火侮水之微邪,主順也。男子以左為主,女子以右為主。男子之色,自左沖右為從,自右沖左為逆
。女子之色,自右沖左為從,自左沖右為逆。
<目錄>四診要訣\望色
<篇名>五色以淺深晦明聚散分順逆
屬性:凡病色深為沉,主病在內(nèi)。若更濁滯晦暗,主久病與重病也。色淺為浮,主病在外,若得光澤明顯,主
新病與輕病也。若其色雖不枯晦,亦不明澤,主不甚之病也。凡諸病之色,如云徹散,主病將愈,易治也。
如霧搏聚,主病漸進,難治也。
<目錄>四診要訣\望色
<篇名>辨目色
屬性:目睛清瑩,為神足不病之候也。目光晦暗,為神短將危之候也?;蛏窕蛏?,如單失為久病,如雙失即死
矣。再面與目,各有相當(dāng)之色。如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惟面青目赤,面赤
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蓋以黃為中土之色,病患面目顯黃色,而不受他色所侵則吉。面
目無黃色,而惟受他色所侵則兇。若傷寒,兩目 紅,則為發(fā)疹瘍之兆;兩目 黃,則為病將愈之征;若兩睛
通黃,主發(fā)黃膽之候也。凡病者,閉目病在陰也,開目病在陽也,朦朧昏不了了者,為熱盛傷神也,視而時瞑
者,為衄血之常
候也。戴眼為陽絕之候也,目盲為陰脫之候也,目眶忽陷為氣脫之候也,睛定不轉(zhuǎn)為神亡之候也。
<目錄>四診要訣\望色
<篇名>辨舌色
屬性:舌本赤色,若津津如常,邪尚在表。若見白苔而滑,邪在半表半里,見黃苔而干燥,熱已入于里。見黑
苔有二∶如黑而焦裂硬刺者,為火極似炭之熱;苔如黑而有水,軟潤而滑者,為水來克火之寒苔。又藍色
為白色之變,主寒。紫色為紅色之變,主熱。此傷寒證辨法也。凡舌腫脹,舌焦干,舌生芒刺,舌苔黃燥,
皆主熱。舌白潤,舌黑滑,皆主寒。舌硬,舌強,舌卷,舌短縮,皆主危候。又舌出數(shù)寸者死,沿邊缺陷如
鋸齒者不治。
<目錄>四診要訣\望色
<篇名>辨口唇色
屬性:唇色黃主脾病,唇色青黑主病危篤,如環(huán)口黧黑、死證也。
<目錄>四診要訣\望色
<篇名>辨鼻色
屬性:鼻頭色青,主腹中痛。鼻頭色微黑,主有水氣。鼻頭色黃,主胸上有寒。鼻頭色白,主亡血。如色見微
赤,而非其應(yīng)見之時者,則死。
<目錄>四診要訣\望色
<篇名>辨耳色
屬性:耳黑主腎病,耳焦干死證也。
<目錄>四診要訣\望色
<篇名>五色危候
屬性:黑色出如拇指,見于天庭;赤色出如拇指,見于兩顴;此皆水火相射之候,病雖小愈,亦必卒死。如唇
面青黑,及五官忽
起黑色,白色如擦殘汗粉之狀,雖不病亦必卒死也。
<目錄>四診要訣\聞聲
<篇名>五聲通五臟
屬性:角屬木,通乎肝。 屬火,通乎心。宮屬土,通乎脾。商屬金,通乎肺。羽屬水,通乎腎。
<目錄>四診要訣\聞聲
<篇名>聲發(fā)于形
屬性:凡物中空有竅皆能鳴,故肺象之以出聲也。喉為聲之出路,會厭為聲之門戶,舌為聲之機關(guān),牙齒唇口
為聲之扇助。但喉有寬隘,寬者聲大,隘者聲小。舌有銳鈍,銳者聲辨,鈍者不真。會厭有濃薄,濃者聲
濁,薄者聲清。唇亦有濃薄,濃者聲遲,薄者聲急。牙齒有疏密,疏者聲散,密者聲聚。此皆無病之聲也。
<目錄>四診要訣\聞聲
<篇名>聲感于情
屬性:喜心所感,欣散之聲。怒心所感,忿厲之聲。哀心所感,悲嘶之聲。樂心所感,舒緩之聲。敬心所感,
正肅之聲。愛心所感,溫和之聲,此亦無病之聲也。
<目錄>四診要訣\聞聲
<篇名>五聲主病
屬性:肝呼而聲急,知病生于肝也。心笑而聲雄,知病生于心也。脾歌而聲漫,知病生于脾也。肺哭而聲促,
知病生于肺也。腎呻而聲微,知病生于腎也。假如肝病呼急,得相克之白色主兇。余臟仿此。
<目錄>四診要訣\聞聲
<篇名>辨聲于息
屬性:喘息肩搖者,心中堅滿,氣無降路,故逆沖而肩搖也。息引胸中上氣者,氣逆必生咳嗽也。息張口而
短氣者,肺痿而胸滿,清氣堙塞,常生唾沫也。如吸氣微數(shù)。此中焦盛實,肺氣不降,下之腑清,而氣降則
愈矣。若中虛而吸數(shù),此氣敗而根絕,法為不治。氣逆于上焦則吸促,氣逆于下焦其吸遠,此皆中氣之?dāng)。?br />
升降失職,最難治也。如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目錄>四診要訣\聞聲
<篇名>辨聲于言
屬性:好言者,熱病也。懶言者,寒病也。發(fā)言壯厲者,實也。發(fā)言輕微者,虛也。欲言不能復(fù)言者,氣已奪也。
譫言妄語、不別親疏者,神明已失也。如失音聲重,內(nèi)火外寒之病也。瘡?fù)戳鬟B,勞啞之病也。如小兒抽風(fēng)不
語,大人中風(fēng)不語,皆極危之候也。
<目錄>四診要訣\問證
<篇名>問視五入以察病情
屬性:肝主五色,肺主五聲,前已詳言之矣。如心主五臭,凡病者喜臭惡臭,皆主于心,此統(tǒng)而言之也。若分而
言之,則自入喜焦,病生心也。入脾喜香,病主脾也。入腎喜腐,病生腎也。入肺喜腥,病生肺也。入肝喜臊
,病生肝也。脾主五味,凡病者喜味惡味,皆主于脾,此統(tǒng)而言之也。若分而言之,則自入喜甘,病生脾也。
入肝喜酸,病生肝也。入心喜苦。病生心也。入肺喜辛,病生肺也。入腎喜咸,病生腎也。腎主五液,凡病者
多液少液,皆主于腎,此統(tǒng)而言之也。若分而言之,
則自入出而為唾,病生腎也。入心出而為汗,病生心也。入肝出而為淚,病生肝也。入脾出而為涎,病生脾
也。入肺出而為涕,病生肺也。其色之順逆、聲之微壯、法同推也。
<目錄>四診要訣\問證
<篇名>問精神以察盛衰虛實
屬性:凡病朝慧者,以朝則人氣始生,衛(wèi)氣始行,故慧也。晝安者,以日中則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也。夕
加者,以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也。夜甚者,以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此百病消長
,邪正進退之常也。凡病來潮,發(fā)作之時,精神為貴。病至精神不衰,則為邪氣不能勝正,正氣實也。病至
精神困弱,則為正氣不能勝邪,正氣虛也。
<目錄>四診要訣\問證
<篇名>問晝夜起居以辨陰陽氣血
屬性:凡病晝則增劇煩熱,而夜安靜者,是陽自旺于陽分,氣病而血不病也。凡病夜則增劇寒厥,而晝安靜者,
是陰自旺于陰分,血病而氣不病也。凡病晝則增劇寒厥,而夜安靜者,是陰上乘于陽分之病也。凡病夜則增
劇煩熱,而晝安靜者,是陽下陷于陰分之病也。凡病晝夜俱寒厥者,是重陰無陽之病也。凡病晝夜俱煩熱者,
是重陽無陰之病也。凡病晝則寒厥,夜則煩熱,名曰陰陽交錯者,飲食不入,其人之死,終難卻也。
<目錄>四診要訣\問證
<篇名>問飲食以辨寒熱虛實
屬性:凡食多氣盛,此其常也。若食多氣少,非胃病火化,即新愈之后,貪食而谷氣未足也。凡食少氣少,此
其常也。若食少氣多,則必是胃病不食,肺病氣逆,兩經(jīng)之愆也。喜冷者,中必有熱;喜熱者,中必有寒;虛
熱則飲冷少,實熱則飲冷多,虛寒則飲熱少,實寒則飲熱多,是寒熱虛實,辨在多少之間也。如
傷食不思食。若雜證思食,為有胃氣則生,絕食為無胃氣則死。
<目錄>四診要訣\問證
<篇名>問大小便以辨寒熱虛實
屬性:大便之利不利,關(guān)乎里之虛實也。閉者為實,若內(nèi)外并無熱證,則為陰結(jié)便閉也。通者為虛,若內(nèi)外并
無寒證,則為陽實熱利也。小便之紅與白,主乎里之寒熱也。紅者為熱,若平素淺紅淡黃,則為陰虛也。
白者為寒,若平素白渾如米泔,則為濕熱所化也。
<目錄>四診要訣\問證
<篇名>附錄十問歌
屬性:一問寒熱二問汗,
問其寒熱多寡,以審陰陽,以辨真假。問其汗之有無,以辨風(fēng)寒,以別虛實。
三問頭身四問便,
問其頭痛為邪甚,不痛為正虛。暴眩為風(fēng)火與痰,漸眩為土虛氣陷。問其身之部位,以審經(jīng)絡(luò)。亦以一
身重痛為邪甚,軟弱為正虛。問其小便紅白、多少,大便秘溏,清谷、清水以辨寒熱虛實。
五問飲食六問胸,
問飲食以察其胃氣之強弱。問胸者,該胃口而言也。濁氣上干,則胸滿痛為結(jié),胸不痛而脹連心下
為痞氣。
七聾八渴俱當(dāng)辨,
問聾者,傷寒以辨其在少陽與厥陰,雜病以聾為重,不聾為輕也。問渴者,以寒熱虛實俱有渴,大抵以
口中和,索水不欲飲者為寒;口中熱,引飲不休者為熱;大渴譫語,不大便者為實;時欲飲水,飲亦不多,二
便通利者為虛。
九問舊病十問因,
問舊病以知其有素病與否,問其致病之因,以為用藥之準(zhǔn)。
再將服藥參機變。
表里寒熱補瀉之中,自有神機變化之妙。
婦人尤必問經(jīng)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婦人以經(jīng)為主,問其有無遲速,以探病情,兼察有孕與否。
再添短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小兒欲作痘疹,與外感同,宜辨其手中指、足脛、耳后筋色為據(jù)。
<目錄>四診要訣\切脈
<篇名>寸關(guān)尺部位
屬性:對掌后高骨,即是關(guān)脈。關(guān)前為寸,關(guān)后為尺。從高骨上至魚際長一寸,因名曰寸。從高骨下至尺澤長
一尺,因名曰尺。界乎寸尺之間者,因名為關(guān)。寸為陽,尺為陰,關(guān)者陰陽之中氣也。
<目錄>四診要訣\切脈
<篇名>六脈候臟腑
屬性:左寸候心、膻,右寸候肺、胸,左關(guān)候肝、膽,右關(guān)候脾、胃,左尺候左腎與小腸、膀胱,右尺候右腎
與大腸。三部候三焦,兩腎之中,即命門也。
<目錄>四診要訣\切脈
<篇名>男女異脈
屬性:男左脈大,女右脈大。男寸脈實,尺脈虛。女寸脈虛,尺脈實。
<目錄>四診要訣\切脈
<篇名>脈有反關(guān)
屬性:反關(guān)脈者,脈不行于寸口,出列缺絡(luò)入臂后,手陽明大腸之經(jīng)也。以其不順行于關(guān)上,故曰反關(guān)。有一
手反關(guān)者,有兩手反關(guān)者,此得于有生之初,非病脈也,令病患側(cè)立其手診之,方可見也。
<目錄>四診要訣\切脈
<篇名>脈合呼吸
屬性:一呼一吸,合為一息。脈應(yīng)四至或五至,為平和無病之脈。若三至為不及,六至為太過,即病脈也。
<目錄>四診要訣\切脈
<篇名>脈占動止
屬性:寸口動脈,五十一止,合于經(jīng)常、不病之脈也。若四十動一止,一臟無氣,主四歲死。三十動一止,
二臟無氣,主三歲死。二十動一止,三臟無氣,主二歲死。十動一止,四臟無氣,主一歲死。不滿十動一止
,五臟無氣。若更乍數(shù)乍疏,止而不能即還,歲內(nèi)必死也。
<目錄>四診要訣\切脈
<篇名>五臟平脈
屬性:心脈浮大而散,肺脈浮澀而短,肝脈沉弦而長,腎脈沉滑而軟,脾脈和平而緩。
<目錄>四診要訣\切脈
<篇名>四時平脈
屬性:春脈弦,夏脈洪,秋脈浮,冬脈沉。
<目錄>四診要訣\切脈
<篇名>脈象主病
屬性:浮脈(輕按乃得,重按不見)為陽,為表,主六氣風(fēng)邪外因之病。浮而有力表實也,浮而無力表虛也,
浮遲表冷也,浮緩風(fēng)濕也,浮濡傷暑也,浮散虛極也,浮洪陽盛也,浮大陽實也,浮細氣少也,浮澀血虛也
,浮數(shù)風(fēng)熱也,浮緊風(fēng)寒也,浮弦風(fēng)飲也,浮滑風(fēng)痰也。
沉脈(輕按不見,重按乃得)為陰,為里,主七情氣食,內(nèi)因之病。沉大里實也,沉小里虛也,沉遲里冷
也,沉緩里濕也,
沉緊冷痛也,沉數(shù)熱極也,沉澀痹氣也,沉滑痰食也,沉伏閉郁也,沉弦飲疾也。
遲脈(一息三至或二至)為陰,為臟,主寒痛。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
數(shù)脈(一息五至或六至)為陽,為腑,主熱病。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如數(shù)而兼細為傷陰。
滑脈(往來流利)主痰疾。見于左關(guān)為風(fēng)痰,見于右關(guān)為痰食,見于寸為吐逆,見于尺為便膿血。
澀脈(往來艱澀)主濕痹。兩尺見之,主傷精傷血。兩寸見之,主汗多津傷。兩關(guān)見之,主噎膈
反胃,液亡結(jié)腸。
緩脈(從容不迫)和緩主正復(fù),怠緩主中濕。
緊脈(牽轉(zhuǎn)甚急)主寒痛。
長脈(迢迢而來)主氣治。(按∶正氣之治,主于素強)
短脈(縮縮而去)主氣傷。
虛脈(無力)主諸虛病。
實脈(有力)主諸實病。
大脈(粗大)主邪氣進。
小脈(減?。┲髡龤馑ァ?br />
洪脈(闊大)主熱實。
細脈(纖?。┲骱?。
弦脈(狀類弓弦,細長而勁)主停飲。寸弦為陰乘陽,主頭痛。尺弦為陰乘陰,主腹痛。
芤脈(狀如蔥管,浮大中空)主失血。
濡脈(浮而無力)主諸陽虛之病。
弱脈(沉而無力)主諸陰虛之病。
革脈(浮而極有力)主男子亡血傷精,婦人半產(chǎn)崩帶。
牢脈(沉而極有力)主諸疝 瘕,心腹寒冷疼痛。
促脈(數(shù)而有止)主陽盛而郁。
結(jié)脈(緩而有止)主陰盛而凝。
散脈(浮大不收)主氣泄而虛。
伏脈(沉閉不見)主氣郁而閉。
動脈(動而不移)陰陽相搏,故主諸痛。陽動主發(fā)熱驚狂,陰動主汗出血崩。
代脈(止而有定)主真氣絕而不續(xù),若不因跌打氣悶,暴病氣奪,痛瘡氣傷,女胎氣阻,而無故見
之,則必死矣。
<目錄>四診要訣\切脈
<篇名>脈有宜忌
屬性:傷寒熱病,脈喜浮洪,若見沉微澀小,證與脈反,必兇。汗后邪解,盒飯脈靜身涼,若躁熱,邪不
為汗衰必難治矣。若陽證見陰脈,命必危殆。陰證見陽脈,病雖困亦無害也。瘧證脈應(yīng)得弦象,弦遲多寒
,弦數(shù)多熱,理本自然。若得代、散二脈,邪尚未解,正氣已衰,命恐難保矣。中風(fēng)脈宜浮遲,若堅大急
疾為逆。勞倦傷脾,脈當(dāng)虛弱為順。若自汗出,而脈反躁疾則逆矣。瀉痢里虛,見沉小滑弱之脈為順。若反
見實大浮數(shù)之脈,則身必發(fā)熱而成惡候也。嘔吐反胃,脾虛有痰,見浮滑脈為順。若沉數(shù)細澀,則為氣少液
枯,遂致結(jié)腸而死矣。霍亂見陽脈為佳。若見代脈,因一時清濁混亂,脈不接續(xù)而致,非死候也。如脈伏不
見,四肢厥逆,舌卷囊縮,為陰寒甚,危候也。嗽乃肺疾,脈浮為宜。如兼見濡者,病將退也。若沉伏與緊
,則相反而病深矣。陽喘多實,屬風(fēng)與痰,脈以浮滑為順。若脈見沉澀,四肢寒者,為陰喘屬寒與虛也,為
不治逆證。火熱之證,洪數(shù)為宜。若見微弱,證脈相反,根本脫離,藥不可施矣。骨蒸發(fā)熱,脈數(shù)而虛。若
澀小不可救矣。虛勞證,宜見虛脈。若兩關(guān)脈弦,乃肝木乘脾。若見細數(shù),乃陰虛火盛,上刑肺金,便
不可治。失血諸證,脈必見芤。若緩小尚順,而數(shù)大堪憂矣。蓄血為有形之實證,見牢大實脈,與證相宜
。倘沉澀而微,是挾虛矣。既不能自行其血,又難施峻猛之劑,安望速愈哉。三消之證,燥熱太過,惟脈見
數(shù)大為吉。若細微短澀,死不可救也。小便淋閉,鼻色必黃,脈實大者,可用攻藥。若逢澀小,為精氣不
化,死亡將及矣。癲狂證以浮洪為吉,若沉而急,病莫能救矣。癇證宜見浮緩之脈,若沉小急實,是病深也
?;虻遥瑹o胃肝之真臟脈見矣,安望其更生耶。心腹痛,脈宜遲細。如浮而大,是中虛邪盛,不能收捷功也
。疝屬肝病,脈必弦急。但牢急者生,而弱急者必死矣。黃疽濕熱,洪數(shù)浮大為宜。一見微澀,虛衰已甚,
無藥可療矣。腫脹脈,浮大洪實為宜,若沉細而微,證實脈虛,難言生矣。積聚見實強脈可生,若沉細為
虛,真氣敗絕,不可為矣。中惡腹脹,緊細乃生,浮大則兇矣。鬼祟脈,左右不齊,乍大乍小,乍數(shù)乍遲。癰
疽未潰,洪大脈宜。及其已潰,洪大脈反忌矣。肺癰已成,寸數(shù)而實。肺痿之證,數(shù)而無力。癰痿色白,脈
宜短澀,若逢數(shù)大,氣損血失。腸癰實熱,滑數(shù)相宜,若沉細無根,其死可知矣。
<目錄>四診要訣\切脈
<篇名>婦人脈象
屬性:婦人有子,其脈陰搏陽別。寸為陽,尺為陰,尺陰之脈搏指而動,寸陽之脈則不搏指,迥然分別,此為有
子之診。或手少陰心脈獨動而甚者主有子。蓋心主血,血主胎,故胎結(jié)而動甚?;覕?shù),按之而散,三月之
胎也。按之不散,五月之胎也。五六月后,孕婦之乳房有核,吮之有乳者,則主有子。左為陽,左疾為男胎;
右為陰,右疾為女胎。男胎腹形狀如釜,女胎腹形狀如箕。如欲產(chǎn),必見離經(jīng)之脈。離經(jīng)者,離乎經(jīng)常之則
也。蓋胎動于中,脈亂于外,勢所必然。如產(chǎn)后氣血兩虛,
見小緩之虛脈為吉,若實大弦牢定主兇矣。
<目錄>四診要訣\切脈
<篇名>脈象危候
屬性:心絕之脈,前曲后居,如摻帶鉤。前曲者,謂輕取則堅強而不柔,后居者謂重取則牢實而不動,如持革帶
之鉤,全失中和之氣。鉤即洪脈也,但鉤無胃,故曰心死。又如轉(zhuǎn)豆,即經(jīng)所謂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狀其
短實堅強,真臟脈也,主一日死。
肝絕之脈,急如循刃。又勁如新張弓弦,主八日死。
脾絕之脈,如雀啄。又如屋漏。舊訣曰∶雀啄連來四五啄,屋漏少刻一點落。又若杯覆,又若水流,主四日
死。
肺絕之脈,如風(fēng)吹毛,又如以毛羽中人膚,皆言其但浮而無胃氣也,主三日死。
腎絕之脈,來如奪索,辟辟如彈石,石即沉脈也。舊訣云∶彈石硬來尋即散,搭指散亂如解索。主四日死。
命絕之脈,如魚翔蝦游。舊訣云∶魚翔似有又似無,蝦游靜中忽一躍。又如涌泉,莫可挽留,皆死脈也。
<目錄>四診要訣\雜診法
<篇名>色合問診法
屬性:黑色當(dāng)主痛,詢之無痛,或為腎傷,女勞疸也。察之又非女勞疸,其為血蓄于中,顏變于外可知。然血蓄
之黑,則必或吐衄,或下血,而后即轉(zhuǎn)黃色,以瘀去故也。面微黑黃,視其壽帶紋短,若纏繞口角,亦非蓄
血,即相家所謂∶ 蛇入口,主人餓死。更視其人有饑餓削瘦之容,詢問必是噎膈病。
<目錄>四診要訣\雜診法
<篇名>色合情診法
屬性:白色主脫血,察之并無脫血之脈,但脈如亂絲,問之始知因恐怖而得也??謩t血隨氣下,故色白怖,則
神隨氣失,故脈如亂絲。乍白乍赤者,氣血不定之色也。脈浮氣怯者,神氣不安之象也。問之知中心羞愧
,始有此氣色。羞則氣收,故氣怯,愧則神蕩,故脈浮。
<目錄>四診要訣\雜診法
<篇名>色合脈診法
屬性:新病脈奪而色不奪,久病色奪而脈不奪,如新病色脈俱不奪,則正不衰而邪不盛,其病易治。如久病色脈
俱奪,則正已衰而邪方盛,其病難治也。
<目錄>四診要訣\雜診法
<篇名>色合形診法
屬性:凡眉間起五色,主病在皮者,以肺主皮毛也。營變五色,蠕蠕然動。主病在脈者,以營行血脈也。 目起
五色,主病在筋者,以肝主筋也。唇口起五色,主病在肌者,以脾主肉也。耳起五色,主病在骨者,以腎主
骨也。焦枯垢泥者,乃枯骨不澤,不能外榮也。
<目錄>四診要訣\雜診法
<篇名>辨毛發(fā)
屬性:毛發(fā)皆血液所生,故喜光潤。若發(fā)直如麻,須毛焦枯,皆死候也。
<目錄>四診要訣\雜診法
<篇名>辨皮膚
屬性:皮膚者,即從關(guān)至尺澤之皮膚也。《經(jīng)》曰∶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小,尺之
皮膚亦減而少氣。脈
大,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滑,尺之皮膚亦滑。脈澀,尺之皮膚亦澀。故曰∶脈尺相應(yīng)也。若診尺之皮膚
寒,則主虛瀉。診尺之皮膚熱,則主病溫。如非病溫,則主陰虛寒熱勞疾也。凡風(fēng)病,則尺之膚滑,痹病
則尺之膚澀,氣血盛則尺之肉豐腴,氣血虛則尺之肉虧竭。
<目錄>四診要訣\雜診法
<篇名>辨絡(luò)色
屬性:絡(luò)有陰陽,陰絡(luò)在內(nèi),深而難見。陽絡(luò)在外,滑而易見。其色隨四時推遷而變,遂即所變之色,以診
寒熱。寒多則脈凝泣,凝泣則色青黑。熱多則脈淖澤,淖澤則色黃赤。
<目錄>四診要訣\雜診法
<篇名>辨宗氣
屬性:胃之大絡(luò),名曰虛里,貫膈絡(luò)肺,出于左乳之下,其動應(yīng)衣,以候宗氣。若動之微而不見,則為不及,
主宗氣內(nèi)虛。若動之應(yīng)衣而甚,則為太過,主宗氣外泄。若三四至一止,或五六至一止,主有積聚。若絕
不至,則死矣。
<目錄>四診要訣\雜診法
<篇名>辨臍上下
屬性:臍之上,主候胃。臍之下,主候腸。其捫上下之腹皮寒熱,則知胃腸有寒熱之病。胃中有熱,每喜冷凍飲料
。腸中有寒,多喜熱湯。然與之飲熱,不可過熱,與之飲寒,不可過寒,惟當(dāng)適其寒溫之宜而已。
<目錄>四診要訣\雜診法
<篇名>辨胃腸
屬性:胃中有熱,上發(fā)口糜,心空善饑。腸中有熱,下瀉熱物,色黃如粥。胃中有寒,面清冷而厥,腹脹而疼
。腸中有寒,小便尿白,飧瀉腸鳴。
<目錄>四診要訣\雜診法
<篇名>辨形肉
屬性:形分強弱,強者外邪難犯,弱者外邪易干。食多而肥者,強也。若食少而肥者,非強也,乃痰也。
肥人最怕脈如綿絮,謂之無氣,則主死矣。食少而瘦者,弱也,若食多而瘦者,非弱也,乃火也。瘦人最怕
肉干著骨,謂之消瘦,亦主死矣。
<目錄>四診要訣\雜診法
<篇名>辨形脈
屬性:《經(jīng)》曰∶形氣已脫。九候雖調(diào),獲死者,謂形脫無以貯氣也。形氣俱虛,寸口脈調(diào),可醫(yī)者,謂形氣
未相失也。形盛而肥,脈小少氣者,謂氣不能勝形,形衰而瘦,脈大多氣者,謂形不能勝氣,均主死也。
<目錄>四診要訣\雜診法
<篇名>辨形腫
屬性:目窠上下腫者,主有水氣之病,從面腫起者,名曰風(fēng)水,陽水也。從足脛腫起者,名曰石水,陰水也。
若手腫至腕,足腫至踝,面腫至項,非水也,乃陽氣虛結(jié)不還之死證也。
<目錄>四診要訣\雜診法
<篇名>辨形憊
屬性:《經(jīng)》曰∶夫五臟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
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zhuǎn)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筋將憊矣。骨者
,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凡此形神將奪,筋骨虺頹之形狀,皆主死候也。
<目錄>四診要訣\雜診法
<篇名>附錄寒熱真假辨
屬性:一、假熱者,水極似火也。凡病傷寒,或患雜證,有其素
稟虛寒,偶感邪氣而然者。有過于勞倦而致者。有過于酒色而致者。有過于七情而致者。有原非火證,以誤
服寒涼而致者。凡真熱,本發(fā)熱,而假熱亦發(fā)熱,其證則亦為面赤躁煩,亦為大便不通,小便赤澀,或為氣促
、咽喉腫痛,或為發(fā)熱脈見緊數(shù)等證∶ 者見之,便認為熱,妄投寒涼,下咽必斃。不知身雖有熱,而里
寒格陽,或虛陽不斂者,多有此證。但其內(nèi)證則口雖干渴,必不喜冷,即喜冷者,飲亦不多,或大便不實,
或先硬后溏,或小水清頻,或陰枯黃赤,或氣短懶言,或色黯神倦,或起倒如狂,而禁之則止,自與登高罵
詈者不同,此虛狂也?;虬呷缥蜜E,而淺紅細碎,自與紫赤熱極者不同,此假斑也。凡假熱之脈,必沉細遲弱
,或雖浮大緊數(shù),而無力無神,此乃熱在皮膚,寒在臟腑,所謂惡熱非熱,實陰證也。凡見此內(nèi)頹內(nèi)困
等證,而但知攻邪,則無有不死。急當(dāng)以四逆之類,倍加附子,填補真陽,以引火歸源。但使元氣漸復(fù),則
熱必退藏,而病自愈。所謂火就燥者,即此義也。故凡見身熱脈數(shù),按之不鼓擊者,此皆陰盛格陽,即非熱
也。
二、假寒者,火極似水也。凡傷寒熱甚,失于汗下,以致陽邪亢極,郁伏于內(nèi),則邪自陽經(jīng)傳入陰分,
故為身熱發(fā)厥,神氣昏沉,或時畏寒,狀若陰證。凡真寒本畏寒,而假寒亦畏寒。此熱深厥亦深,熱極反兼寒
化也。大抵此證,必聲壯氣粗,形強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飲冷,小便赤澀,大便秘結(jié)。或因多飲藥水,
以致下利純清水,而其中仍有燥糞,及失氣極臭者。察其六脈,必皆沉滑有力,此陽證也。凡內(nèi)實者,宜三
承氣湯,擇而用之。潮熱者,以大柴胡湯,解而下之。內(nèi)不實者。以白虎湯之類清之。若雜證之假寒者,亦
或為畏寒,或為戰(zhàn)栗,此以熱極于內(nèi),而寒侵于外,則寒熱之氣,兩不相投,因而寒栗,此皆寒在皮膚,熱在
骨髓,所謂惡寒非寒、明是熱證。但察其
內(nèi)證,則或為喜冷,或為便結(jié),或小水之熱澀,或口臭而躁煩。察其脈必滑實有力。凡見此證,即當(dāng)以涼膈芩
連之屬,助其陰而清其火,使內(nèi)熱既除,則外寒自伏,所謂水流濕者,亦此義也。故凡身寒厥冷,其脈滑數(shù),
按之鼓擊于指下者,此陽極似陰,即非寒也。
<目錄>雜證要法
<篇名>自敘
屬性:醫(yī)之為道,精矣微矣。臟腑生成之象,經(jīng)絡(luò)起止之原,六氣循環(huán)之理,五行生克之機,必須一一講求明
白,始可以論證出方。學(xué)問有體,而后有用,豈可區(qū)區(qū)專重夫末節(jié)哉,然臟腑、經(jīng)絡(luò)、六氣、五行之說,
《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傷寒》、《金匱》諸書言之詳矣。而后世名醫(yī),闡發(fā)《經(jīng)》旨,亦不留余蘊,一經(jīng)
披覽,即可識其指歸。惟論證出方,自金元以來,諸醫(yī)議論紛歧,各逞臆見,致令后之業(yè)醫(yī)者,分門別戶,莫
得真?zhèn)鳎行娜怂鶠楦锌抵?!余留心醫(yī)學(xué),三十余年。檢閱方書,數(shù)十余部。除《傷寒》、《金匱》而
外,求其與《內(nèi)經(jīng)》之旨相合者,頗少。惟我朝名醫(yī)輩出,如喻嘉言、徐靈胎、高士宗、張隱庵、陳修園、黃
元御諸公,皆遠宗歧黃,近法仲景,其著作洵遠邁前賢矣。六子所論臟腑經(jīng)絡(luò),六氣五行之理,均足發(fā)揮《
內(nèi)經(jīng)》諸書。惟徐靈胎之《醫(yī)學(xué)源流論》,尤爽快警辟。黃元御之《天人解》、《六氣解》,尤顯亮透澈,
更有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處。至論證出方,喻、徐二公,立論雖極力尊古,而所取時方,仍有駁雜不純之處。高、
張二公,有論無方。惟陳、黃兩家,其論證出方,俱精簡可取,其大旨悉本于圣經(jīng),真醫(yī)學(xué)入門之正路也。余
公余之暇,采二子之精純者,合纂為一編。其有二子所未備者,僅采各名醫(yī)之說以補之。倘業(yè)醫(yī)者,執(zhí)是編
而熟讀玩味,庶免歧路亡羊之嘆也夫!
\x光緒二十一年歲在乙未二月朔日云閣氏自敘\x
<目錄>雜證要法\表證類
<篇名>感寒
屬性:感寒者,觸受風(fēng)寒也。四時俱有感寒之證,脈浮或緊,頭痛發(fā)熱無汗,或惡寒,或咳嗽不禁,即傷寒之
淺者。以桑防湯主之。此時俗通治之法也,重者仍以傷寒法治之。
\x桑防湯\x
桑葉(三錢) 防風(fēng)(三錢) 甘草(二錢) 白芍(三錢) 杏仁(三錢) 生姜(三
錢片) 桔梗(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覆衣取微汗。
<目錄>雜證要法\表證類
<篇名>傷風(fēng)
屬性:傷風(fēng)者,中虛而受外感也。其人肺經(jīng)素有濕氣,一旦風(fēng)寒閉其皮毛,肺氣壅遏,鼻流清涕,時出嚏噴,或
三五日,或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從口鼻出,肺尚無傷,若不出即肺傷而死矣。勿以病淺而忽之也
。以紫蘇姜苓湯主之。
\x紫蘇姜苓湯\x
蘇葉(三錢) 生姜(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橘皮(三錢) 砂仁(二
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微汗。
<目錄>雜證要法\表證類
<篇名>溫證
屬性:《經(jīng)》曰∶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蓋人于冬時,宜順寒水之令,以藏陽氣。倘陰精失藏,相火泄露,陽根不密,火旺水虧,津液被傷,及至春夏
受感,而溫?zé)嶂∽饕?。其證與傷寒不同,傷寒初病,外雖受邪,而內(nèi)本無熱。溫病初起,即內(nèi)外俱熱,其
頭痛發(fā)熱自汗,頗類傷寒,但傷寒必傳陽明而始作渴,溫病初起而即發(fā)熱作渴,口燥心煩,且脈動數(shù),不惡
寒,反惡熱,午后熱益甚,與傷寒頗異。如邪在六經(jīng)之表,并未入腑入臟者,法宜清解以防風(fēng)解溫湯,隨證加
減主之。但咳身不甚熱者,以桑杏甘桔湯主之。如方入陽明之經(jīng),肺熱津枯,法宜清熱生津者,以人參白虎湯
主之。如已入陽明之府,腸胃燥結(jié),法宜泄熱滋陰者,以大承氣湯加味主之。
\x防風(fēng)解溫湯\x
防風(fēng)(三錢) 桔梗(三錢) 桑葉(三錢) 連翹(三錢) 杏仁(三錢) 芍藥(三
錢) 丹皮(三錢) 甘草(二錢) 流水三杯,煎八分,溫服,覆衣飲熱粥,取微汗。治太陽經(jīng)頭項痛
,腰脊強,發(fā)熱作渴者。如入陽明經(jīng),身熱、目痛、鼻干、不臥、胸燥、口渴者,去防風(fēng)、桑葉、桔梗、杏
仁,加葛根,熱加元參,再熱加石膏,嘔加半夏。如入少陽經(jīng),胸脅疼痛,耳聾,口苦咽干作渴者,去防風(fēng)、桑葉
、桔梗、杏仁,加柴胡、黃芩、半夏,熱加元參。如入太陰經(jīng),腹?jié)M嗌干,發(fā)熱作渴者,去連翹、桔梗、杏
仁,加生地。如入少陰經(jīng),口燥舌干,發(fā)熱作渴者,去連翹、桔梗、杏仁、芍藥,加生地、天冬、元參。如
入厥陰經(jīng),煩滿囊縮,發(fā)熱作渴者,去連翹、桔梗、杏仁,加生地、當(dāng)歸。
\x桑杏甘桔湯\x
桑葉(三錢) 杏仁(三錢) 麥冬(三錢) 桔梗(二錢) 紫菀(三錢) 甘草(
二錢) 半夏(三錢制) 茯苓(三錢) 水煎服。治溫病初感,但咳嗽者。
\x人參白虎湯\x
石膏(四錢) 知母(三錢)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粳米(半
杯)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但取微汗。
治溫病二日,方傳陽明之經(jīng),腑熱未作,法宜清熱而發(fā)表者。
\x大承氣加味湯\x
大黃(五錢生) 芒硝(三錢) 枳實(二錢炒) 濃樸(二錢炒) 芍藥(三
錢) 生地(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溫病已入陽明之腑,腸胃燥結(jié)者。如腸胃未至燥結(jié),第用滋陰
法,不用承氣。即燥結(jié)未甚,亦當(dāng)俟之六日經(jīng)盡之后,腑熱內(nèi)實,用泄熱滋陰之法,一下而清矣。若燥結(jié)已
甚,即三五日內(nèi),亦可急下。
<目錄>雜證要法\表證類
<篇名>暑證
屬性:暑氣之中人也,每乘虛而入。人當(dāng)盛暑之時,往往熱郁于內(nèi),元氣先傷。及偶被外邪束閉,而內(nèi)熱不
宣,氣愈耗而津愈傷,則熱病作矣。其證發(fā)熱惡寒,口渴心煩,面赤齒燥,小水赤,脈洪而虛,純屬表里俱熱
之證。如舌白口渴無汗,邪在氣分,而表實者,以防翹桑杏湯主之。如舌赤口渴無汗,邪在血分而表實者,
以防翹桑杏湯,去銀花、杏仁、滑石、豆豉,加生地、丹皮、白芍主之。如大汗大渴,脈虛大而芤,熱在氣
分而表虛者,以人參白虎湯主之。如舌赤口渴汗多,熱在血分而表虛者,以加減生脈散主之。如入陽明,脈洪
滑,面赤身熱,頭暈不惡寒,但惡熱,舌苔黃滑,渴欲飲水,得水反嘔,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閉,水
結(jié)在胸者,以小陷胸湯加枳實主之。如入陽明,脈滑數(shù),不食不饑不便,濁痰凝聚,心下痞者,以半夏瀉心
湯,去人參、干姜、大棗、甘草、加枳實,杏仁主之。如入陽明,濕氣已化,熱結(jié)獨存,口燥咽干,渴欲飲
水,面目俱赤,舌燥黃、脈沉實者,以小承氣湯,各等分下之。此專治暑熱之法。如伏暑停食,以致吐瀉
者,仍屬寒證,應(yīng)以霍亂之法治之。如暑月傷寒,而內(nèi)本無熱者,仍以傷寒法治之。
\x防翹桑杏湯\x
連翹(三錢) 銀花(三錢) 桔梗(二錢) 桑葉(二
錢) 竹葉(一錢) 甘草(二錢) 防風(fēng)(三錢) 豆豉(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滑石(三錢)
以鮮蘆根湯煎服,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病不解,再作服。嘔而痰多者,加半夏、茯苓。小便
短,加薏仁。
\x防翹桑杏湯去銀花杏仁滑石豆豉加生地丹皮白芍方\x
連翹(三錢) 桔梗(二錢) 桑葉(二錢)
竹葉(一錢) 甘草(二錢) 防風(fēng)(三錢) 生地(二錢) 丹皮(一錢) 白芍(二錢) 服法如前。
\x人參白虎湯\x
石膏(五錢研) 知母(三錢) 甘草(二錢) 粳米(半杯) 人參(三錢) 水煎
大半杯,溫服。
\x加減生脈散方\x
沙參(三錢) 麥冬(三錢) 五味子(一錢) 丹皮(一錢) 生地(三錢) 水
煎大半杯,溫服。
\x小陷胸加枳實湯\x
黃連(二錢) 栝蔞(三錢) 枳實(二錢) 半夏(五錢) 急流水煎大半杯
,溫服。
\x半夏瀉心湯去人參干姜大棗甘草加枳實杏仁方\x
半夏(五錢) 黃連(一錢) 黃芩(二錢) 枳實
(二錢) 杏仁(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虛者,復(fù)納人參二錢,大棗三枚。
\x小承氣湯\x
大黃(三錢) 濃樸(三錢) 枳實(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目錄>雜證要法\表證類
<篇名>濕證
屬性:濕病者,太陰濕旺,而感風(fēng)寒也,濕氣浸淫,彌漫于周身,一遇風(fēng)寒感冒,閉其皮毛,通身經(jīng)絡(luò)之氣
,壅滯不行,則疼痛熱煩之病作矣。濕凌上焦,則痛在頭目。濕淫下部,則痛在膝踝。濕浸肝腎,則痛在腰
腹。濕遍一身,上下表里,無處不疼,而關(guān)竅骨節(jié)尤甚。其水盛者,淫 而為濕寒。其火盛者,郁蒸而為濕
熱。法當(dāng)內(nèi)通其膀胱,外開其汗孔,俾表里雙泄,其病自除矣。如濕寒日晡煩疼者,以茵陳五苓散主之。如
風(fēng)濕相
搏,身體煩痛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以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去桂枝加白術(shù)湯主之。如風(fēng)濕相搏,骨節(jié)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fēng)不
欲去衣,或身微腫者,以甘草附子湯主之。如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fēng)濕,以麻黃杏仁薏
苡甘草湯主之。如濕溫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或渴,午后身熱,脈浮虛者,以三仁湯主之。如濕旺脾郁
肺壅,而生上熱,法宜清金利水以泄熱者,以元滑苓甘散主之。如腹?jié)M尿澀,木郁而生下熱,法宜利水以泄
濕熱者,以苓甘梔子茵陳湯主之。
\x茵陳五苓散\x
白術(shù) 桂枝 茯苓 豬苓 澤瀉等分為散,每用五錢,調(diào)茵陳蒿末一兩,和勻,空腹米飲
調(diào)服一湯匙,日三服。多飲熱湯取汗。如發(fā)熱惡寒,是表邪閉固,再加紫蘇,以發(fā)其汗。
\x桂枝附子湯\x
桂枝(四錢) 甘草(二錢炙) 生姜(三錢) 附子(三錢炮) 大棗(三枚) 水煎
大半杯,溫服。
\x去桂枝加白術(shù)湯\x
甘草(一錢) 大棗(三枚) 生姜(三錢) 附子(三錢炮) 白術(shù)(四錢) 水
煎大半杯,溫服。
\x甘草附子湯\x
甘草(二錢炙) 附子(二錢炮) 白術(shù)(二錢) 桂枝(四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x
麻黃(二錢) 杏仁(三錢) 薏仁(三錢) 甘草(一錢) 水煎大半杯,溫
服。
\x三仁湯\x
杏仁(三錢) 白蔻仁(二錢) 生薏仁(三錢) 滑石(三錢) 竹葉(一錢) 桑葉(三
錢) 白通草(二錢) 半夏(二錢) 甘瀾水煎大半杯,溫服。方中仍有溫藥者,以濕屬陰邪,非溫行則
濕不去也。
\x元滑苓甘散\x
元明粉 滑石 茯苓 甘草等分為末,大
麥粥汁和服一湯匙,日三服,濕從大小便去,尿黃糞黑,是其候也。如濕邪在腹,肺氣壅滯,以致頭痛鼻
塞,聲音重濁,神氣郁煩,當(dāng)于發(fā)汗利水之中,加橘皮、杏仁以泄肺氣。
\x苓甘梔子茵陳湯\x
茵陳(三錢) 梔子(二錢) 甘草(二錢生) 茯苓(三錢) 水煎大半杯,
熱服。服后小盒飯利,尿如皂角汁狀,其色正赤,一宿腹減,濕從小便去矣。若濕熱在脾,當(dāng)加大黃、芒硝
。如濕熱但在肝家,而脾腎寒濕,當(dāng)加干姜、附子。若膀胱無熱,但用豬苓湯利其小便可也。
<目錄>雜證要法\表證類
<篇名>燥證
屬性:燥病者,感秋氣而得之也。其證或發(fā)熱,或咳嗽,或清竅不利,或諸氣 郁,諸痿喘嘔,因燥而得者。
如初起右脈數(shù)大,燥傷手太陰氣分者,以桑杏湯主之。如感燥而咳者,以桑菊飲主之。如燥傷肺胃陰分,或
熱或咳者,以沙參、麥冬湯主之。如燥氣化火,清竅不利者,以翹荷湯主之。如諸氣 郁,諸痿喘嘔,因
燥而得者,以清燥救肺湯主之。
\x桑杏湯\x
桑葉(二錢) 杏仁(三錢) 沙參(三錢) 貝母(二錢) 香豉(二錢) 梔皮(一錢)
梨皮(二錢) 水煎大半杯,頓服之。重者,再作服。
\x桑菊飲\x
杏仁(三錢) 連翹(二錢) 薄荷(一錢) 桑葉(三錢) 菊花(二錢) 桔梗(二錢)
甘草(一錢) 葦根(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日服二次。熱甚加元參,熱在血分,去薄荷、葦根,加
麥冬、生地、丹皮。肺熱甚,加黃芩。渴加天花粉。
\x沙參麥冬湯\x
沙參(三錢) 玉竹(二錢) 甘草(一錢) 桑葉(二錢) 麥冬(三錢) 扁豆(二
錢生) 花粉(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久熱久嗽者,加地骨皮三錢。
\x翹荷湯\x
薄荷(二錢) 連翹(二錢) 甘草(二錢) 黑梔皮(二錢)
桔梗(二錢) 綠豆皮(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日服二劑。
\x清燥救肺湯\x
石膏(三錢) 甘草(一錢) 桑葉(三錢) 人參(一錢) 銀杏仁(二錢) 胡麻
仁(二錢炒研) 阿膠(二錢) 麥冬(三錢不去心) 枇杷葉(二錢炙去毛) 水煎大半杯,溫服。
<目錄>雜證要法\表證類
<篇名>瘟疫
屬性:疫病者,感受天地之癘氣也。其證頭痛發(fā)熱,或有汗,或無汗,胸滿或渴,鄉(xiāng)里傳染,人人相同。蓋
人與天地相通,天地之六氣不正,而人氣感之則病生焉。然六氣均能致病,惟寒溫之氣居多。溫疫之證,發(fā)熱
出汗,得之于風(fēng)。寒疫之證,寒熱無汗,得之于寒。風(fēng)為陽邪,寒為陰邪,風(fēng)傷衛(wèi)而病在營,寒傷營而病
在衛(wèi),陽盛必傳陽明而為熱,陰盛必傳太陰而為寒。溫疫多病于春夏,寒疫多病于秋冬,其氣使之然也。如
溫疫在太陽經(jīng),發(fā)熱頭痛項強者,以防風(fēng)湯主之。如太陽經(jīng)罷,煩熱燥渴者,以白虎加元麥湯主之。氣虛煩
渴者,以人參白虎加元麥湯主之。如入陽明經(jīng),目痛鼻干,嘔吐泄利者,以葛根湯,葛根芍藥湯,葛根半夏
湯主之。如入陽明腑,潮熱汗出,譫語腹痛便秘者,以三承氣湯加味主之。如入少陽經(jīng),目眩耳聾,口苦
咽干,胸痛脅痞,嘔吐內(nèi)實者,以大小柴胡湯加味主之。如入太陰經(jīng),腹?jié)M嗌干者,以防風(fēng)地黃湯主之。如入
少陰經(jīng),口燥舌干者,以防風(fēng)天冬湯主之。如入厥陰經(jīng),煩滿發(fā)斑者,以防風(fēng)當(dāng)歸湯主之。如溫疫煩渴,飲
冷而水積胃腑不消,以致腹脅脹滿,小便不利者,以豬苓湯主之。如溫疫咽痛喉腫,耳前后腫,頰腫面赤耳
聾,俗名大頭瘟者,以普濟消毒飲,去柴胡、升麻、芩、連主之。如寒疫在太陽經(jīng),頭痛發(fā)熱惡寒者,以紫蘇
湯主之。如血升鼻衄未作以前,脈浮發(fā)熱,口干鼻燥者,以紫蘇地黃湯主之。如外寒未解,而水氣內(nèi)停者
,以蘇桂姜辛湯主
之。如太陽經(jīng)罷,煩躁發(fā)渴者,以白虎加元麥湯主之。氣虛煩渴者,以人參白虎加元麥湯主之。如入陽明
經(jīng),嘔吐泄利者,以蘇葉、葛根、升麻湯,蘇葉葛根半夏湯主之。如入陽明腑,潮熱汗出,譫語腹?jié)M便秘
者,以三承氣湯加味主之。如入少陽經(jīng),口苦咽干,目眩耳聾,胸痛脅痞,寒熱往來者,以小柴胡湯主之
。如胸脅痞滿泄利者,以黃芩湯主之。胸脅痞滿嘔吐者,以黃芩半夏生姜湯主之。如少陽經(jīng)傳陽明腑,胸
脅痞滿,內(nèi)實宜下者,以大柴胡湯主之。如少陽經(jīng)傳太陰臟,胸脅痞滿泄利者,以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如
少陽經(jīng),傳太陰臟,胸脅痞滿,嘔吐者,以柴胡桂姜半夏湯主之。如傳入太陰腹?jié)M者,以苓參濃樸湯主之。
腹痛者,以苓參椒附湯主之。嘔吐者,以參苓半夏湯主之。泄利者,以茯苓四逆加石脂湯主之。如傳入少陰
,厥逆吐泄者,以茯苓四逆加半夏湯主之。如傳入厥陰,厥逆泄利者,以茯苓參甘姜附歸脂湯主之。發(fā)熱消
渴者,以參甘歸芍麥冬栝蔞湯主之。
\x防風(fēng)湯\x
防風(fēng)(三錢)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桑葉(三錢) 杏仁(三
錢) 桔梗(二錢) 連翹(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治溫疫太陽經(jīng),發(fā)熱頭痛者。
\x白虎加元麥湯\x
石膏(五錢) 知母(三錢) 甘草(二錢) 粳米(一杯) 元參(三錢) 麥冬
(三錢)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熱服。治溫疫太陽經(jīng)罷,煩熱燥渴者。
\x人參白虎加元麥湯\x
石膏(五錢) 知母(三錢)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元參(三錢)
麥冬(三錢) 粳米(一杯)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熱服。治溫疫太陽經(jīng)罷,氣虛煩渴者。
\x葛根湯\x
葛根(三錢) 石膏(三錢) 元參(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流水煎大
半杯,熱服。治溫疫陽明經(jīng)證,目痛鼻干,煩熱不臥者。
\x葛根芍藥湯\x
葛根(三錢) 石膏(三錢) 元參(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三錢) 流水
煎大半杯,熱服。治溫疫陽明經(jīng)證泄利者。
\x葛根半夏湯\x
葛根(三錢) 石膏(三錢) 元參(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三錢) 半夏
(三錢) 生姜(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溫疫陽明經(jīng)證嘔吐者。
\x調(diào)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x
大黃(三錢生) 甘草(二錢) 芒硝(三錢) 芍藥(三錢) 生地(五
錢) 流水煎一杯,去渣,入芒硝,火化溫服。
\x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x
大黃(五錢生) 濃樸(三錢生) 枳實(三錢炒) 芍藥(三錢) 生地
(五錢) 流水煎一杯,溫服。不便,再服。
\x大承氣加芍藥地黃湯\x
大黃(八錢生) 芒硝(三錢) 濃樸(四錢) 枳實(四錢) 芍藥(三錢
)生地(八錢) 流水煎一杯,去渣,入芒硝,火化溫服,不下再服。以上三方,治溫疫陽明腑證,潮熱
汗出,譫語腹痛便秘者。
\x小柴胡去人參加芍藥栝蔞根湯\x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生) 生姜
(三錢) 大棗(三枚) 芍藥(三錢) 栝蔞根(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飲熱粥,取微汗。
治溫疫少陽經(jīng),目眩耳聾,口苦咽干,胸痛脅痞者。
\x大柴胡加元參地黃湯\x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半夏(三錢) 芍藥(三錢) 枳實(三錢)
大黃(三錢) 生姜(三錢) 大棗(三枚) 元參(三錢) 地黃(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治溫
疫少陽經(jīng),傳陽明腑,嘔吐內(nèi)實可下者。
\x防風(fēng)地黃湯\x
防風(fēng)(三錢) 生地(三錢)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
錢) 大棗(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溫疫太陰經(jīng),腹?jié)M嗌干者。
\x防風(fēng)天冬湯\x
防風(fēng)(三錢) 天冬(三錢) 生地(三錢) 丹皮(三錢) 元參(三錢) 生姜
(三錢) 栝蔞根 甘草(二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治溫疫少陰經(jīng),口燥舌干者。
\x防風(fēng)當(dāng)歸湯\x
防風(fēng)(三錢) 當(dāng)歸(三錢) 生地(三錢)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
錢) 生姜(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溫疫厥陰經(jīng),煩滿發(fā)斑者。
\x豬苓湯\x
豬苓(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滑石(三錢研) 阿膠(三錢炒研) 流水煎
大半杯,入阿膠消化,溫服。治溫疫煩渴飲冷,而水積胃腑不消,以致腹脅脹滿,小便不利者。
\x普濟消毒飲去升麻柴胡芩連方\x
連翹(一兩) 薄荷(三錢) 馬勃(四錢) 牛蒡子(六錢) 芥
穗(三錢) 僵蠶(五錢) 元參(一兩) 銀花(一兩) 板藍根(五錢) 桔梗(一兩) 甘草(五錢)
上共為粗末,每服六錢,重者八錢,鮮蘆根湯煎,去渣服。約二時許一服,重者一時許一服。治溫疫咽痛喉
腫,耳前后腫,頰腫面赤耳聾,俗名大頭瘟者。
\x紫蘇湯\x
蘇葉(三錢) 防風(fēng)(三錢) 杏仁(三錢) 甘草(二錢) 白芍(三錢) 生姜(三
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治太陽寒疫,頭痛發(fā)熱惡寒者。
\x紫蘇地黃湯\x
蘇葉(二錢) 防風(fēng)(三錢) 杏仁(三錢) 甘草(二錢) 生地(三錢) 白芍(
三錢) 丹皮(三錢) 生姜(三錢) 大棗(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治寒疫在太陽經(jīng),
血升鼻衄未作以前,脈浮發(fā)熱,口干鼻燥者。
\x蘇桂姜辛湯\x
蘇葉(二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白芍(三錢) 細辛(一
錢) 干姜(二錢) 五味子(一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若下利,加赤石脂一錢。若渴者,去
半夏,加栝蔞根三錢。若小便不利,加茯苓三錢。若喘者,加杏仁三錢。若噫者,加附子三錢。治寒疫在太陽經(jīng),外寒
未解,而水氣內(nèi)停者。
\x紫蘇葛根升麻湯\x
蘇葉(二錢) 葛根(三錢) 白芍(三錢) 甘草(二錢) 升麻(二錢) 流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寒疫陽明經(jīng)證泄利者。
\x蘇葉葛根半夏湯\x
蘇葉(二錢) 葛根(三錢) 白芍(三錢) 半夏(三錢) 生姜(三錢) 甘
草(二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寒疫陽明經(jīng)證,嘔吐者。
\x調(diào)胃承氣加麥冬元參湯\x
大黃(三錢) 芒硝(三錢) 甘草(二錢) 麥冬(三錢) 元參(三錢)
白蜜(一杯) 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熱服。
\x小承氣加麥冬元參湯\x
大黃(四錢) 濃樸(三錢) 枳實(三錢炒) 麥冬(三錢) 元參(三
錢) 白蜜(一杯) 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熱服。
\x大承氣加麥冬元參湯\x
大黃(三錢) 芒硝(三錢) 枳實(三錢) 濃樸(三錢) 麥冬(五錢)
元參(三錢) 白蜜(一杯) 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熱服。以上三方,治寒疫陽明腑證,潮熱汗出,譫語
腹?jié)M便秘者。
\x小柴胡湯\x
柴胡(四錢) 黃芩(二錢) 半夏(三錢) 人參(二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
錢) 大棗(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治寒疫少陽經(jīng)證,口苦咽干,目眩耳聾、胸痛脅痞,寒熱往
來者。
\x黃芩湯\x
黃芩(三錢) 白芍(三錢) 甘草(二錢) 大棗(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寒
疫少陽經(jīng)證,胸脅痞滿泄利者。
\x黃芩半夏生姜湯\x
黃芩(三錢) 白芍(三錢) 甘草(二錢) 大棗(三枚) 半夏(三錢) 生姜
(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寒疫少陽經(jīng)證,胸脅痞滿嘔吐者。
\x大柴胡湯\x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半夏(三錢) 生姜(三錢) 大棗(三枚) 芍藥(三
錢) 枳實(三錢) 大黃(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寒疫少陽經(jīng)證,傳陽明腑,胸脅痞滿嘔吐內(nèi)實
可下者。
\x柴胡桂枝干姜湯\x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干姜(三錢) 牡蠣
(二錢) 栝蔞(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寒疫,少陽經(jīng)傳太陰臟,胸脅痞滿泄利者。
\x柴胡桂姜半夏湯\x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干姜(三錢) 桂枝(二錢) 甘草(二錢) 牡蠣
(二錢) 栝蔞(三錢) 半夏(三錢) 生姜(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治寒疫少陽經(jīng),傳太陰
臟,胸脅痞滿嘔吐者。寒疫之少陽,與傷寒之少陽病同,而法亦不殊。凡見少陽諸證,非內(nèi)傳于腑,即內(nèi)傳于
臟,內(nèi)連臟腑,而后少陽經(jīng)證,日久不罷,方宜小柴胡湯加減治之。若不連臟腑,而但經(jīng)絡(luò)外病,則是三日
少陽之證,總以太陽為主,第宜紫蘇湯發(fā)表,無事大、小柴胡湯也。
\x苓參濃樸湯\x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濃樸(三
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治寒疫太陰腹?jié)M者。
\x苓參椒附湯\x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蜀椒(三錢去目) 附子(三錢炮) 芍
藥(三錢) 粳米半杯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治寒疫太陰腹痛者。
\x苓參半夏湯\x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生姜(三錢) 流水煎
大半杯,溫服。治寒疫太陰嘔吐者。
\x茯苓四逆加石脂湯\x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干姜(三錢) 茯苓(三錢) 附子(三錢)
石脂(三錢生研)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治寒疫太陰泄利者。
\x茯苓四逆加半夏湯\x
人參(三錢) 茯苓(五錢) 甘草(二錢)
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 半夏(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治寒疫少陰厥逆吐泄者。如嘔吐與泄
利并見,加石脂。但見泄利,用茯苓四逆,加石脂湯。如四肢厥冷,蜷臥惡寒而不吐泄,但用茯苓四逆湯
主之。
\x茯苓參甘姜附歸脂湯\x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 干姜(三錢) 附
子(三錢) 當(dāng)歸(三錢) 石脂(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治寒疫厥陰,厥逆泄利者。
\x參甘歸芍麥冬栝蔞湯\x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生) 當(dāng)歸(三錢) 芍藥(三錢) 麥冬(三
錢) 栝蔞根(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治寒疫厥陰,發(fā)熱消渴者。
<目錄>雜證要法\表證類
<篇名>斑疹
屬性:斑疹者,實時行之溫疫也。斑由脖項中發(fā),漸至周身,四肢光潤成片,色如丹砂,細看點點稠密,其斑
上皆出白痧,惟頭面不出者,毒火尤盛。疹由頭面上發(fā),紅點高起,顆粒有尖。斑疹初起,身中壯熱,二三日
周身出紅點,紅者輕,紫者重,黑者不救。其證神昏譫語,煩滿狂亂,若不及早投以辛涼,佐以咸寒之品,
則危在旦夕矣。如溫斑發(fā)重,色紫神氣不清,毒火太盛者,以加味清毒化斑湯主之。如壯熱漸退,大傷真陰
者,以養(yǎng)陰復(fù)液湯主之。如溫疹初出,以防風(fēng)松肌敗毒湯主之。應(yīng)溫散者,宜用荊防透疹湯主之。如斑疹出
后,兩腮脖項作腫而疼,此乃余毒未盡,以消毒散主之。如或溫病出疹,忽然周身涌出,紅紫成片,鼻扇氣
促,壯熱思涼,狂言亂語,乃毒火太重,以清營解毒湯主之。此專治溫斑溫疹之方,若寒斑寒疹宜另擇方
治之。
\x加味清毒化斑湯\x
犀角(三錢研細末沖) 薄荷(二錢) 石膏(四錢生) 知母(三錢) 大青葉
(三錢) 甘草(二錢生) 生地
(三錢) 丹皮(三錢) 金銀花(三錢) 連翹(三錢) 粳米(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小兒減
半服。
\x養(yǎng)陰復(fù)液湯\x
生地(五錢) 元參(三錢) 麥冬(三錢) 甘草(一錢生) 貝母(二錢) 沙參
(三錢) 白芍(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防風(fēng)松肌敗毒湯\x
防風(fēng)(三錢) 薄荷(二錢) 蟬蛻(二錢去頭足) 杏仁(三錢) 白芍(三錢)
丹皮(三錢) 連翹(二錢) 桔梗(二錢) 甘草(一錢生) 加鮮蘆根一兩,水煎大半杯,溫服。如身
熱漸退,疹毒漸回,即去防風(fēng)、薄荷、蟬蛻、杏仁,加生地三錢。服三四劑,疹回盡,自身涼而安矣。瘟疫六
經(jīng)方,均可用。
\x荊防透疹湯\x
芥穗(三錢) 防風(fēng)(三錢) 當(dāng)歸(三錢) 白芍(三錢) 川芎(三錢) 杏仁(三
錢) 甘草(二錢) 應(yīng)溫散者,宜用此方。
\x消毒散\x
薄荷(一錢) 白芷(一錢) 桔梗(二錢) 甘草(一錢生) 天花粉(三錢) 連翹(二
錢) 僵蠶(二錢) 貝母(三錢搗碎) 金銀花(三錢) 加竹葉十五片,水煎大半杯,溫服。數(shù)劑全消。
\x清營解毒湯\x
羚羊角(三錢) 生地(五錢) 冬桑葉(三錢) 薄荷(二錢) 丹皮(三錢) 白芍
(三錢) 桔梗(二錢) 連翹(三錢) 金銀花(三錢) 元參(三錢) 竹葉(一錢) 防風(fēng)(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服此壯熱不減,仍神急狂叫,再加犀角末一錢沖入,再用金汁三四兩,代茶飲。如壯熱
退,神清,疹漸回,去犀角、羚羊、薄荷,加麥冬,服數(shù)劑可愈矣。
<目錄>雜證要法\表證類
<篇名>喉風(fēng)(后咽喉門宜與此參看)
屬性:喉風(fēng)一證,內(nèi)有郁熱,而外受風(fēng)寒也。此證傷寒有之,溫病亦有之。如傷寒證咽喉腫痛,發(fā)熱微惡寒,
或微嘔者,以柴胡桂枝湯去人參主之。如傷寒少陰咽痛,以甘桔湯主之。如溫證咽喉腫痛,口燥心煩,內(nèi)陰虧
而火熾者,以防風(fēng)湯主之。如
無外證,僅喉內(nèi)生瘡腫疼者,以甘草桔梗射干湯主之。如脖項或頤下紅腫作痛者,
以辛烏散洗之,敷之。
\x柴胡桂枝湯\x
柴胡(三錢) 黃芩(一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生)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生姜(三錢) 大棗(二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
\x甘桔湯\x
甘草(四錢生) 桔梗(二錢) 水二杯,煎一杯,溫服。
\x防風(fēng)湯\x
冬桑葉(三錢) 連翹(二錢) 防風(fēng)(二錢) 竹葉(一錢) 杏仁(三錢)
芍藥(二錢) 丹皮(二錢) 桔梗(二錢) 甘草(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甘草、桔梗、射干湯\x
方見咽喉。
\x養(yǎng)陰清肺湯\x
生地(四錢) 麥冬(三錢) 白芍(三錢) 薄荷(二錢) 元參(三錢)
丹皮(三錢) 貝母(二錢) 甘草(二錢) 火盛者,宜用此方。
\x辛烏散\x
赤芍梢(五錢) 草烏(五錢) 桔梗(二錢半) 芥穗(三錢半) 甘草(二錢半)
柴胡(一錢半) 赤小豆(三錢) 連翹(二錢半) 細辛(二錢半) 紫荊皮(五錢) 皂角(二錢)
生地(二錢半) 上共研為細末,凡頸項及口外紅腫,即以此藥合水敷之。并可以此藥加荊芥一兩作
為湯劑,用砂鍋煎水,頻頻洗之?;蛴檬纸碚此疇C之,洗后再敷面藥。
<目錄>雜證要法\表證類
<篇名>痙證
屬性:痙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風(fēng)寒也。其證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目俱赤,頭搖口噤,背
反張,總由風(fēng)寒乘虛入太陽經(jīng)而成此證也。太陽兼統(tǒng)營衛(wèi),風(fēng)寒傷人,營衛(wèi)攸分。其發(fā)熱汗出,
不惡寒者,名曰柔痙,風(fēng)傷衛(wèi)也。其發(fā)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寒傷營也。如太陽病,其證備、
身體強,KT
KT然,脈反沉遲,此為柔痙,栝蔞桂枝湯主之。如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
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如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 齒,可與大承氣湯。如婦
人產(chǎn)后,或男子患金瘡,傷血過多而成痙證者,以當(dāng)歸補血湯,合桂枝湯主之。
\x栝蔞桂枝湯\x
栝蔞根(四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大棗(四枚) 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飲熱稀粥,取微汗。
\x葛根湯\x
葛根(四錢) 麻黃(三錢先煎去沫) 桂枝(二錢) 芍藥(二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大棗(四枚) 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微汗。
\x大承氣湯\x
大黃(五錢生) 芒硝(三錢) 枳實(三錢) 濃樸(三錢) 水煎大半杯,
溫服。此湯所治之證,乃陽明燥熱,筋脈焦枯之故。宜用清涼滋潤之味。甚者乃用此湯,泄其胃熱乃愈。
\x當(dāng)歸補血湯合桂枝湯方\x
黃 (一兩) 當(dāng)歸(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大棗(四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
<目錄>雜證要法\表證類
<篇名>瘧疾
屬性:瘧病者,陰邪閉束,郁其少陽之衛(wèi)氣也。以暑蒸汗泄,寒入汗孔,舍于腸胃之外,經(jīng)臟之間
,秋傷于風(fēng),而瘧作矣。其證陰陽交爭,陰勝于陽則發(fā)寒,陽勝于陰則發(fā)熱。陽旺而發(fā)之
速,則寒少而熱多。陽虛而發(fā)之遲,則寒多而熱少。陽氣日盛,則其作日早。陽氣日衰,則其作
日晏。陽氣退敗,不能日與邪爭,則間日乃作。如先寒后熱,而為寒瘧,以柴胡栝蔞干
姜湯主之。如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而為牡瘧,以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如先熱后寒,而為溫瘧,
及熱多寒少,或但熱不
寒,而為癉瘧,統(tǒng)以白虎桂枝柴胡湯主之。如瘧證脾濕有寒屬虛者,以六君子湯主之。如久瘧
不愈,結(jié)為 瘕,名曰瘧母者,以減味鱉甲煎、丸主之。
\x柴胡栝蔞干姜湯\x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甘草(二錢) 人參(一錢)
生姜(三錢) 大棗(三枚) 干姜(三錢) 栝蔞(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嘔,加半夏。
\x柴胡桂枝干姜湯\x
柴胡(三錢) 甘草(二錢) 人參(一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
干姜(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x白虎桂枝柴胡湯\x
石膏(三錢) 知母(三錢) 甘草(二錢) 粳米(半杯) 桂枝(三錢)
柴胡(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x六君子湯\x
人參(三錢) 白術(shù)(三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陳皮
(三錢) 倍加柴胡,并加生姜三片,棗二枚,水煎大半杯,溫服。
\x減味鱉甲煎丸\x
鱉甲(二兩四錢) 柴胡(一兩二錢) 黃芩(六錢) 人參(二錢) 半夏(二錢)
甘草(二錢) 桂枝(六錢) 芍藥(一兩) 丹皮(一兩) 桃仁(四錢) 阿膠(六錢) 大黃(六錢) 干姜
(六錢) 葶藶(二錢) 上為末,用清酒一壇,入灶下灰一升,著鱉甲于中,煮令消化,絞汁去渣,
入諸藥煎濃,留藥末,調(diào)和為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七丸,日三服。
<目錄>雜證要法\表證類
<篇名>痧證
屬性:病起于驟然,或氣逆面青,肢冷目暗, 俗稱迷痧是也?;蚋怪薪g痛,俗稱絞腸痧是也。身上有
斑點,如痧,或用麻刮之,累累如朱砂,故名曰痧。此乃風(fēng)寒濕邪,或山嵐瘴氣,襲于肌表之間,
而成此證。淺者刮之,深者刺之,宜急救。遲者邪干于臟,而氣機不轉(zhuǎn),即不能救矣。
\x刺法\x
以針刺手腕中,足委中,及十指出血。(按∶手腕中,當(dāng)是內(nèi)關(guān)穴)
\x刮法\x
用手掌著熱湯,重打手腕、足委中,至紅紫有大斑如痘大。(按∶此刮法,實為拍打法也。)
<目錄>雜證要法\表證類
<篇名>中風(fēng)
屬性:中風(fēng)之家,其人素有土濕木郁之病,土濕則脾弱,而氣不能達四肢,手足或有時頑麻。
木郁則肝虛,而血不能榮諸筋,支節(jié)或有時枯硬。一旦猝受風(fēng)邪,外而皮毛竅閉,內(nèi)而經(jīng)
藏氣郁,其臟腑濕盛者,必至痰壅心肺,故神迷言拙,則癡喑之病作矣。其經(jīng)絡(luò)燥盛者,必至
火鑠血脈,故筋攣支拳,則癱瘓之病成矣。人必本氣先傷,而后風(fēng)邪得以中之。故邪中于絡(luò),
口眼 斜。邪中于經(jīng),手足不遂。邪中于腑,語言錯亂,即不識人。邪中于臟,舌即難言,
口吐涎。如中風(fēng)之淺者,只口眼 邪,以驅(qū)風(fēng)活血湯主之,此散微邪法也。如血分虛,而左半
偏枯者,以桂枝歸苓湯主之。如氣分虛而右半偏枯者,以黃 姜苓湯主之。如中風(fēng)身體緩急,
口目不正,舌強不言,小續(xù)命湯主之。如風(fēng)邪國中,手足不遂者,以祛風(fēng)湯主之。如痰涎膠
塞,迷惑不清者,以葶藶散主之。此證明明是風(fēng),即可以風(fēng)治之,不可與脫證相提并論。凡一切
補益之藥,萬勿輕施,庶可以治風(fēng)病矣。
\x驅(qū)風(fēng)活血湯\x
竹瀝(五錢) 獨活(三錢) 生地汁(五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取微汗。
\x桂枝歸苓湯\x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當(dāng)歸(三錢) 茯苓(三錢) 川芎(二錢)
生姜(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中下寒,加干姜、附子。
\x黃 姜苓湯\x
黃 (三錢)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生姜(三錢)
杏仁(三錢) 麻黃(三錢) 水煎大半
杯,溫服。中下寒,加干姜、附子。病重者,黃 、生姜可用一、二兩。如中風(fēng)血枯筋燥
,阿膠、首烏之類,亦可暫用,要當(dāng)適可而止。如大便結(jié)燥者,宜用阿膠、蓯蓉以滑大腸。
如風(fēng)家,肢節(jié)拳縮,宜用熨法。右半用黃 、茯苓、生姜、附子,左半用首烏、茯苓、桂枝、附子
,研末用布包,外以布巾縛住,以火釧溫之,汗出即舒矣。
\x小續(xù)命湯\x
麻黃(二錢) 防己(二錢) 防風(fēng)(三錢) 芍藥(二錢) 黃芩(二錢) 甘草(二錢)
生姜(五錢) 人參(二錢) 杏仁(二錢) 附子(二錢) 川芎(二錢) 桂枝(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如痰火太盛,附子可去。
\x祛風(fēng)湯\x
防風(fēng)(三錢) 桑葉(三錢) 秦艽(三錢) 天麻(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白芍(三錢) 生姜(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葶藶散\x
葶藶(三錢) 白芥子(三錢) 甘遂(一錢) 共研末,每服五分,宿痰即從便下。
<目錄>雜證要法\表證類
<篇名>歷節(jié)風(fēng)
屬性:歷節(jié)風(fēng)者,風(fēng)寒濕之邪,傷于筋骨者也。其證支節(jié)疼痛,足腫頭眩,短氣欲吐,身羸發(fā)熱,黃汗沾
衣,色如柏汁。此緣飲酒,汗出當(dāng)風(fēng)取涼,酒氣在經(jīng),為風(fēng)所閉,濕邪淫 ,傷于筋骨。其經(jīng)絡(luò)之
中,則是濕熱。其骨髓之中,則是濕寒。以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x桂枝芍藥知母湯\x
桂枝(四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白術(shù)(二錢) 附子(二錢) 知母
(四錢) 防風(fēng)(四錢) 麻黃(二錢) 生姜(五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病劇不能捷效,加黃 以
行經(jīng)絡(luò),烏頭以驅(qū)寒濕,無有不愈。
<目錄>雜證要法\表證類
<篇名>痹證
屬性:痹證者,風(fēng)寒濕三氣合而為病也。其病有定處,或痛中帶麻,仍以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如血痹,并一切痹證之屬虛者,以黃 五物湯主之。
\x桂枝芍藥知母湯\x(見上)
\x黃 五物湯\x
黃 (三錢) 桂枝(三錢) 白芍(三錢) 大棗(四枚) 生姜(四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目錄>雜證要法\表證類
<篇名>鶴膝風(fēng)
屬性:鶴膝風(fēng)者,脛細而膝腫是也。為風(fēng)、寒、濕三氣合痹于膝,而成此證,仍以桂枝芍藥知母湯
主之。如氣血兩虛者,以十全大補湯加味主之。如初起用白芥子研末,以姜蔥汁調(diào)涂之,敷
時患處起泡,泡干脫皮自愈。
\x桂枝芍藥知母湯\x(見上)
\x十全大補湯\x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炙) 熟地 當(dāng)歸 黃 肉桂 白芍(各二錢)
川芎(一錢) 加姜棗,水煎大半杯,溫服。防風(fēng)、附子、牛膝、杜仲、獨活、可隨便加之。
\x白芥子敷法\x
以白芥子研細末,照法敷之。
<目錄>雜證要法\表證類
<篇名>腳氣
屬性:香港腳者,足履地而受寒暑風(fēng)濕之氣,致成此證也。其初從足起,漸入小腹,甚乃上攻心胸,若
不急治,遂至殺人。然其證有干濕之不同,濕香港腳者,兩腳腫大,或下注生瘡,浸淫滋水,以雞鳴散
主之。干香港腳者,兩脛不腫,或頑麻,或攣急,或縱緩,為血虛而兼濕氣,以四物湯加味主之。如腳
氣疼痛,不可屈伸者,以烏頭湯主之。若上氣喘急,及小腹不仁,恐攻心不
救者,以腎氣丸主之。如香港腳沖心者,以礬石湯浸之。
\x雞鳴散\x
檳榔(七粒) 吳茱萸(三錢泡) 蘇葉(三錢) 桔梗(五錢) 橘紅(一兩)
木瓜(三兩) 生姜(五錢) 水三大碗,煎至一小碗,取汁;再入水二碗,煎取一小碗,取汁;
兩汁相和,次日五更,分三五次,冷服之。冬月略溫亦可,天明當(dāng)下黑糞。
\x四物加味湯\x
熟地(三錢) 當(dāng)歸(三錢) 川芎(一錢半) 白芍(二錢酒炒) 牛膝(二錢)
獨活(二錢) 蒼術(shù)(一錢) 澤瀉(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熱者,加黃柏、知母、茵陳。寒者,
加干姜、附子、吳茱萸、肉桂之類。
\x烏頭湯\x
麻黃(三錢) 芍藥(三錢) 黃 (三錢) 甘草(二錢炙) 烏頭(三錢)
上將烏頭 咀,用蜜一杯,煎取五分,即出烏頭。另四味,以水三杯,煎取一杯,去渣。納蜜,
再煎八分,溫服。用茵陳五苓湯,亦效。
\x腎氣丸 \x
熟地(八兩) 山萸肉(四兩) 山藥(四兩) 丹皮(三兩) 茯苓(三兩)
澤瀉(三兩) 附子(一兩) 肉桂(一兩) 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淡鹽湯送下。
\x礬石湯\x
礬石(三兩) 水煎三五沸,浸腳良。
<目錄>雜證要法\里證類
<篇名>心腹痛
屬性:心腹疼痛者,土濕而木賊之也。土濕而胃膽上逆,則痛在心胸,土濕而肝脾下陷,則痛在少腹。
若中氣頹敗,木邪內(nèi)侵,則不上不下,痛在當(dāng)臍,更為劇也。上痛者熱多而風(fēng)少,下痛者風(fēng)多而熱少
,而究其根源,總屬濕寒所致。如痛在心胸,熱多者以柴胡牡蠣湯主之。如痛在少腹,寒多者以姜苓桂
枝湯主之。如因食積而疼,宜溫下者,以大黃附子湯主之,或以濃
樸七物湯主之。如因水積而疼者,以五苓湯主之,或以十棗湯主之。如因血積而疼者,
以桂枝茯苓丸主之,或以下瘀血湯主之。如因痰積而疼者,以姜苓半夏湯主之。如因蟲積
而疼者,以烏梅丸主之。如無宿物,專屬寒濕者,以大建中湯附子粳米湯主之。
\x柴胡牡蠣湯\x
柴胡(三錢) 牡蠣(一錢粉) 甘草(二錢) 栝蔞(三錢) 半夏(三錢)
芍藥(三錢) 生姜(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胸痹疼,仍宜用金匱方治之。
\x姜苓桂枝湯\x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當(dāng)歸(三錢) 生姜(三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砂仁(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寒甚,加附子。
\x大黃附子湯\x
大黃(三錢) 附子(三錢) 細辛(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濃樸七物湯\x
濃樸(四錢) 大黃(二錢) 枳實(一錢半) 桂枝(一錢半) 甘草(一錢半)
生姜(二錢半) 大棗(二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嘔者加半夏,寒者再加生姜。
\x五苓湯 十棗湯\x(方均見痰飲)
\x桂枝茯苓丸\x
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去皮尖) 芍藥(各等分) 陳皮(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瘥,加至三丸。
\x下瘀血湯\x
大黃(三兩) 桃仁(二十個) 蟲(二十枚去足翅) 上為細末,煉蜜和為四丸,
以酒一杯,煮一丸,取八分,頓服之。
\x姜苓半夏湯\x(方見痰飲) \x烏梅丸\x(方見蛔蟲)
\x大建中湯\x
蜀椒(二錢炒去汗) 干姜(四錢) 人參(二錢) 水二杯,煎一杯,去滓,
入膠飴四錢,煎取八分,溫服,如一炊頃,可食熱粥半碗。
\x附子粳米湯\x
附子(二錢制) 半夏(四錢) 甘草(一錢炙) 粳米(五錢布包)
大棗(二枚) 生姜(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日夜作三服。
<目錄>雜證要法\里證類
<篇名>腰痛
屬性:腰痛者,水寒而木郁也。腎居腰間,腎水寒則土濕,土濕則木郁而陽陷,則痛在于腰。亦有色欲
過度而腰痛者,陰精大泄,而陽根已損,此木枯土敗之原,而疼痛所由來也。如因濕
而得屬實者,以腎著湯主之。如因寒而得屬虛者,以桂枝姜苓阿膠湯主之。如因外感風(fēng)寒而致者,
應(yīng)以傷寒法治之,不在此例。
\x腎著湯\x
茯苓(三錢) 白術(shù)(三錢生) 干姜(二錢) 甘草(一錢炙) 水煎大半杯,溫服。
\x桂枝姜苓阿膠湯\x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阿膠(三錢炒研)
白芍(三錢) 當(dāng)歸(三錢) 川芎(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目錄>雜證要法\里證類
<篇名>頭痛
屬性:頭痛者,風(fēng)寒火三氣逆于上也。然亦有因陰血虛,陽熱盛而頭痛者。亦有因陽氣虛,陰寒盛而頭痛者
。血虛頭痛尚微,陽虛頭痛獨劇耳。如真頭痛,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jié),不治。如因火盛而頭
痛者,以元參飲主之。如因血虛而頭痛者,以當(dāng)歸補血湯加鹿茸主之。如因腎陰虛而頭痛者,以左歸飲
加味主之。如因陽虛而頭痛者,以吳茱萸湯主之。如因外感風(fēng)寒而頭痛者,應(yīng)以傷寒法治之,不在此例。
\x元參飲\x
元參(一兩) 水煎,當(dāng)茶飲。有風(fēng)者,用柴胡湯去人參,加元參、枳實治之。
\x當(dāng)歸補血湯\x
黃 (一兩) 當(dāng)歸(三錢) 加鹿茸(一兩),水煎大半杯,溫服。
\x左歸飲\x
熟地(四錢) 山藥(三錢) 山茱萸(三錢) 茯苓(三錢) 枸杞(三錢) 甘草(二錢炙)
加肉蓯蓉(三四錢),川芎(二錢),細辛(一錢半),水煎服。
\x吳茱萸湯\x
人參(二錢) 吳茱萸(二錢) 生姜(四錢) 大棗(三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
<目錄>雜證要法\里證類
<篇名>眩暈
屬性:眩暈者,眩冒而旋轉(zhuǎn)不定也。如因肝風(fēng)痰飲而致者,統(tǒng)以二陳湯加味主之。如因虛而致者,
以一味鹿茸酒主之。如因火亢而致者,以一味大黃散主之。
\x二陳湯\x
半夏(三錢) 陳皮(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炙)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屬
肝風(fēng)者,加防風(fēng)、玉竹、天麻、鉤藤。如屬痰飲者,倍半夏,倍加澤瀉。火盛者,加黃芩、元參。
\x一味鹿茸酒\x
鹿茸(一兩) 酒煎去渣,入麝香少許服。
\x一味大黃散\x
大黃(制) 為末茶調(diào)下,每服一錢至二三錢。清寧丸亦可代之。
<目錄>雜證要法\里證類
<篇名>痰飲
屬性:痰飲者,肺腎之病也。其根由于土濕,蓋肺氣降而化水,腎水升而化氣,一自陽衰土濕,肺氣壅滯不
能化水,腎水凝瘀不能化氣,氣不化水則郁蒸于上而為痰,水不化氣則停積于下而為飲。痰飲伏留,清
道堵塞,此壅嗽發(fā)喘,息短胸滿,眠食非舊,喜怒乖常,諸變證所由作也。如痰飲伏留而脹滿者,以姜
苓半夏湯主之,或以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如痰飲停滯而喘
喇者,以小青龍湯主之,或以麻黃射干湯主之。如飲積于上,氣不化水,致飲留心下而化痰者,以桂苓
甘術(shù)湯主之。如飲積于下,水不化氣,致飲泛胸中而化痰者,以真武湯主之。如水飲停瘀臟腑,上在胸膈,宜
泄其氣分者,以十棗湯主之。下在臍腹,宜泄于水道者,以豬苓湯主之。流溢經(jīng)絡(luò),宜泄于汗孔者,以五苓散主之。
如一切痰飲可吐者,以瓜蒂散主之。
\x姜苓半夏湯\x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甘草(一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生姜(三錢)
陳皮(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上熱者,加黃芩、貝母。下寒者,佐干姜、附子。宿痰膠固難行者,加枳實開之。
\x小半夏加茯苓湯\x (方見喘促) \x 小青龍湯\x (方見《傷寒》) \x 麻黃射干湯\x (方見《金匱》)
\x桂苓甘術(shù)湯\x
茯苓(四錢) 白術(shù)(三錢) 桂枝(三錢) 甘草(一錢半炙) 水煎大半杯,溫服。
\x真武湯\x
茯苓(三錢) 白芍(三錢) 生姜(三錢) 白術(shù)(二錢) 附子(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十棗湯\x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異篩,秤末,合和之。水二杯,先煮大棗十枚,至七分,去
渣滓,納藥末。強人服八九分,羸人服五六分,平旦溫服,若下少病不除,明日更服,加三分,利后糜粥自養(yǎng)。
\x 豬苓湯\x(方見瘟疫)
\x 五苓散\x
豬苓(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shù)(十八銖) 桂枝(半兩) 茯苓(十八銖) 共為末
,以白飲和服三錢,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按∶白飲即白開水)
\x瓜蒂散\x
瓜蒂 赤小豆 上各等分為末,取二錢,以香豉一撮,用熱湯煮作稀糜,和藥散服之。不吐者,
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家,不可與之。
<目錄>雜證要法\里證類
<篇名>咳嗽
屬性:咳嗽一證,五臟六腑皆有之,非獨肺也。然總不外于外感內(nèi)傷所致。外感者,風(fēng)寒閉其皮
毛,肺氣必致郁遏,然必內(nèi)挾水飲,而痰壅肺竅,一遇風(fēng)寒閉塞,其嗽乃作也。內(nèi)傷者,七情
色欲傷其血脈,夜則發(fā)熱,日則咳嗽,甚則日夜發(fā)熱,日夜咳嗽,此為虛勢咳嗽也。先傷其血,
后傷其氣,陰陽并竭,氣血皆虧,其病劇矣。如外感風(fēng)寒,內(nèi)挾水飲,宜溫散者,以小青龍湯
主之。宜清解者,以小柴胡湯主之。如內(nèi)傷咳嗽,血虛有寒者,以小建中湯主之。如內(nèi)傷咳嗽,
氣逆有火者,以麥冬湯主之?;蛲飧?,或內(nèi)傷,如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者,以《千金》麥門
冬湯加減主之。
\x小青龍湯\x
麻黃(二錢) 芍藥(二錢) 細辛(一錢) 干姜(二錢) 甘草(二錢) 桂枝
(二錢) 五味(一錢) 半夏(二錢) 先煮麻黃去沫,后入諸藥,煎服。寒者可加附子,熱者可加
石膏、大黃。濕者可加茯苓,燥者可加天冬、麥冬。射干麻黃湯亦妙。方見《金匱》。
\x小柴胡湯\x
(方見瘟疫)
\x小建中湯\x
桂枝(三錢) 芍藥(六錢) 生姜(三錢) 甘草(二錢) 飴糖(六錢)
大棗(二枚) 水三杯,煮取一杯,去滓,納飴糖,更上微火消解,溫服,日三服。
\x麥門冬湯\x
(方見喘證)
\x千金麥門冬湯\x
麥門冬(二錢) 桔梗(二錢) 半夏(二錢) 生地黃(二錢) 紫菀(二錢) 杏仁
(二錢) 桑葉(二錢) 甘草(一錢) 柏葉(二錢) 生姜(一片) 水煎大半杯,空心服。如無血,
去柏葉,外感內(nèi)傷均可服。白茅湯亦可用(方見血證)。金匱治咳嗽方頗多,宜擇而用之。
<目錄>雜證要法\里證類
<篇名>喘促
屬性:喘促者,氣上沖而不得倚息也。其證有實有虛,有半實半虛者。實喘者,或外感風(fēng)寒,皮毛頓
閉,或內(nèi)停水飲,肺氣不宣,均足致喘。虛喘者,水天之氣不相交接也?!督?jīng)》云,其本在腎,其末在肺,
以明水天一氣。若天水違行,則肺腎不交而喘作矣。倘治不得宜,將有離脫之患。半實半虛者,肺金
寒而脾土濕,脾氣不升,肺氣不降,痰涎在中,上下不交而為喘。夫脾肺不交,則為虛寒濕,內(nèi)凝則為
實。虛實相半,宜補瀉并施,寒涼之藥,在所當(dāng)禁也。如實喘屬外感風(fēng)寒者,以小青龍湯主之。如實喘
屬內(nèi)停水飲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或姜苓半夏湯主之。如虛喘而腎氣離根,水泛為痰者,以真武湯
主之。如半實半虛,內(nèi)有寒濕者,以六君子湯,加生姜主之。如半實半虛,內(nèi)有火逆者,以麥門冬湯主之。
\x小青龍湯\x
(方見咳嗽)
\x小半夏加茯苓湯\x
半夏(四錢) 茯苓(四錢) 生姜(四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凡嘔吐吞酸,
腹痛脹滿者,均可用。
\x治喘方\x
即加減小青龍湯也。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陳皮(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干姜(二錢) 細辛(一錢) 砂仁(二錢)
\x姜苓半夏湯\x
(方見痰飲)
\x真武湯\x
(方見痰飲)
\x六君子湯\x
(方見瘧疾) 加生姜(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x麥門冬湯\x
麥冬(三錢) 人參(二錢) 粳米(五錢) 半夏(三錢) 甘草(三錢) 大棗(二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
<目錄>雜證要法\里證類
<篇名>哮證
屬性:哮證者,寒邪伏于肺 ,痰窠結(jié)于肺膜,內(nèi)外相應(yīng),一遇風(fēng)寒暑濕燥火六氣之傷,即發(fā)。傷
酒,傷食,動怒,動氣,役勞,房勞亦發(fā)。一發(fā)則肺 之寒氣,與肺膜之濁痰,野狼狽相根據(jù),窒塞
關(guān)隘,不容呼吸。若呼吸,則氣觸其痰,鼾 有聲,非泛常之藥,所能治也。以圣濟射干丸主之。
\x圣濟射干丸\x
射干 半夏(各一兩) 陳皮 百部 款冬花 貝母 細辛 干姜 茯苓 五味子
郁李仁 皂莢(各五錢去皮子) 共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四十丸,一日兩服。
<目錄>雜證要法\里證類
<篇名>肺癰
屬性:肺癰者,濕熱之郁蒸也。緣陽衰土濕,肺胃不降,濕郁成熱,而復(fù)外感風(fēng)邪,皮毛固閉,營郁不
得外達,則肺熱愈熾矣。其證胸內(nèi)隱隱疼痛,痞悶喘促,痰嗽彌增,口干咽燥,而不作渴,少飲湯水,
則津液沸騰,多吐濁沫,熱邪內(nèi)傷其津血,津血與痰涎郁蒸,腐化膿穢,吐如米粥,久而肺臟潰爛,是以
死也。如肺癰初起,以蘇葉橘甘桔湯主之。如膿成,以二白散主之,或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x蘇葉橘甘桔湯\x
蘇葉(三錢) 甘草(二錢) 桔梗(三錢) 杏仁(三錢) 茯苓(三錢) 貝母(三錢)
橘皮(三錢) 生姜(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胃逆胸滿重,加半夏。如痰盛,宜逐以甘遂、葶
藶之屬驅(qū)之。如膿成,當(dāng)泄以丹皮、桃仁之類排之。劇者用仲景二白散。
\x二白散\x
桔梗(三分) 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炒研如脂) 為末,飲服半錢匕,虛者減之
。膿在膈上則吐,在膈下則泄,下多,飲冷水一杯則止。
\x葶藶大棗瀉肺湯\x
葶藶彈子大(炒黃研) 大棗(十二枚) 水三杯,煮棗,取二杯,
去棗,入葶藶,煮取一杯,頓服。膿未成,則痰下。膿已成,則膿下。
<目錄>雜證要法\里證類
<篇名>氣鼓
屬性:氣生于肺,而根于腎,腎陽不升則氣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為氣鼓。氣鼓者,臍以下腫是也
。蓋腎不升,由于土濕,土濕則木郁,木失發(fā)達之性,是以凝滯,而生脹滿。木失疏泄之
權(quán),是以淋澀,而小便不利。且土濕脾必陷,脾陷則肝木沉郁,而生下熱。土濕胃必逆,胃逆則膽火
浮升,而生上熱。病本則屬濕寒,病標(biāo)則屬濕熱,法宜泄?jié)裥杏簦a脾精而達木氣,清利膀胱之郁熱也
。以桂枝姜砂湯主之。胃苓湯亦主之。如脾虛不運,而作鼓脹者,以六君子湯主之。如脾肺濕旺,
化生郁濁,腐敗膠粘,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去其郁陳,然后調(diào)之。如病重人虛,不可服此,以葶藶散主之。
\x桂枝姜砂湯\x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炙) 砂仁(一錢炒
研) 生姜(三錢) 杏仁(三錢) 水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漿一湯匙,溫服。如膀
胱濕熱,小便紅澀者,加梔子清之。
\x胃苓湯\x
濃樸(二錢) 陳皮(三錢) 白術(shù)(二錢) 茯苓(三錢) 豬苓(三錢) 澤瀉(三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加生姜(三片),水煎服。如上熱加黃芩,下寒加干姜。
\x六君子湯\x
(方見瘧疾)
\x瓜蒂湯\x
(方見痰飲)
\x葶藶散\x
(方見中風(fēng))
<目錄>雜證要法\里證類
<篇名>水脹
屬性:水統(tǒng)于腎,而根于肺,肺陰不降,則水不化氣,而泛濫于上,是為水脹。水脹者,臍以上腫是
也。蓋肺不降,由于胃逆,胃逆由于土濕,土濕乃由水寒,水寒而腎失封蟄之性,則相火不得秘藏,
土濕乃令木郁,木郁而肝失疏泄之權(quán),則水道不能清利,是以膀胱癃閉,水不歸壑而逆行于胸腹,浸淫
于經(jīng)絡(luò),則腫脹之病作矣。其本之在臟者,宜泄之于膀胱。其標(biāo)之在經(jīng)者,宜泄之于汗孔。汗溺之行
,總以燥土疏木為主。蓋水病雖在肺腎,而土濕木郁乃其根本也。如初起宜發(fā)汗者,以苓桂麻
黃湯主之。宜利水者,以苓桂阿膠湯主之。如水在太陽之經(jīng),宜發(fā)汗以驅(qū)水者,以小青龍湯主之。如水在
少陰之經(jīng),宜化氣以導(dǎo)水者,以真武湯主之,如風(fēng)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fēng)者,以防己黃 湯主之。如皮水
四肢腫,水在皮中,聶聶動者,以防己茯苓湯主之。如治正水者。以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如治石水者,以麻黃附子湯主之。
\x苓桂麻黃湯\x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甘草(二錢) 麻黃(二錢)
桂枝(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中氣虛加人參,寒加干姜,肺熱加麥冬、貝母。用五
苓散加茵陳亦妙。
\x苓桂阿膠湯\x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阿膠(三錢) 豬苓(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小便不清加西瓜漿,熱加梔子,中虛加人參,寒加干姜。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陽
敗土濕,不能制伏水邪,故病腫脹。泄?jié)裨锿粒枘拘兴?,是定法也。后世八味加減之方,地黃助脾之濕
,附子益肝之熱,肝脾未至極敗,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則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誤人也。
\x小青龍湯\x
(方見咳嗽)
\x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附子湯\x(二方,均見金匱。)
\x真武湯\x
(方見痰飲)
\x防己黃 湯\x
防己(三錢) 甘草(一錢半炙) 白術(shù)(二錢) 黃 (二錢) 生姜(一錢)
大棗(一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服后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
汗瘥。喘者加麻黃。胃中不和者,加芍藥。氣上沖者,加桂枝。
\x防己茯苓湯\x
防己(三錢) 桂枝(三錢) 黃 (三錢) 茯苓(六錢) 甘草(一錢炙) 水煎大半
杯,溫服,日夜作三服。
\x桂枝苓澤湯\x
此方統(tǒng)治鼓脹 桂枝(三錢) 茯苓(六錢) 澤瀉(三錢) 杏仁(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防己(三錢) 桑葉(三錢) 生姜(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目錄>雜證要法\里證類
<篇名>噎膈
屬性:噎膈者,陽衰土濕,上下之竅閉也。蓋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清氣升則下竅豁達而莫壅,濁氣降則
上竅清空而無礙,一自中氣虛敗,濕土堙塞,脾陷則清氣不升,是以下竅澀結(jié)而不出,胃逆則濁氣不降,是
以上竅郁塞而不納。且脾陷則肝木無疏泄之權(quán),故便溺艱澀而水瘀不行。胃逆則膽火有浮升之勢,故痰涎滯
塞而食噎不下。出納之無靈,緣脾胃之不運,而脾胃之不運,實中氣之虛敗致之也。以苓桂半夏湯主之。
\x苓桂半夏湯\x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半夏(三錢) 干姜(三錢) 生
姜
(三錢) 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上脘不開,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氣。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
其瘀濁,生姜取汁,多用益善。如痰飲極旺,用瓜蒂
散吐之。如胸脅痛楚,當(dāng)以甘草緩其迫急,芍藥泄其木邪,柴胡、鱉甲散其結(jié)郁。若兼風(fēng)木枯燥加阿膠、
當(dāng)歸,滋木清風(fēng),其痛自瘥。如大便燥結(jié),宜以干姜、砂仁溫中破滯,益脾陽而開腸竅;以桂枝達木
郁而行疏泄;干澀難下者,重用肉蓯蓉以滑腸竅,白蜜亦佳;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膠、當(dāng)歸滋
其風(fēng)木。如小便紅澀,宜苓澤桂枝,泄?jié)袷枘?,以通前竅。甚者用豬苓湯加桂枝。豬苓滑澤,泄?jié)裨锿粒?br />
桂枝、阿膠,疏木清風(fēng),水道自利。
<目錄>雜證要法\里證類
<篇名>反胃
屬性:反胃與噎膈同理,但噎膈上脘下脘全閉,故食不能入而反胃,上脘不閉,惟下脘閉耳,故朝食而暮
吐,暮食而朝吐也。蓋胃雖能納谷,而脾虛不能消化,下行無路,則逆而上涌,此自然之理也。法宜溫
中燥濕,降逆開結(jié)為主,宜以姜苓半夏湯主之。如中焦虛寒,下焦無火者,以吳茱萸湯主之。
\x姜苓半夏湯\x
人參(三錢) 半夏(三錢) 生姜(三錢) 茯苓(三錢) 白蜜(半杯) 河水揚之二
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溫服。若肝氣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膠疏木清風(fēng),至利水滑腸之法,
根據(jù)噎膈諸方,無有異也。
\x吳茱萸湯\x(方見頭痛)
<目錄>雜證要法\里證類
<篇名>不能食(谷勞附)
屬性:不能食者,胃中元氣虛也。然有虛冷虛熱之異,虛冷者,胃陽敗則濕勝其燥,雖食而不能消化,其證
面黃白,身常惡寒,大便溏秘?zé)o常是也。虛熱者,胃陰竭則燥勝其濕,不食而常覺飽悶,其證面黃赤,
身常惡熱,大便燥結(jié)不通是也。谷勞一證,其人怠惰嗜臥,肢體煩重,腹?jié)M善饑而不能食,食已則發(fā),
谷氣
不行使然也。如胃虛冷不能食者,以消食丸主之。如胃虛熱不能食者,以資生丸主之。如谷勞不能食,
以沉香湯,椒姜大麥湯主之。
\x消食丸\x
麥 (一升) 神曲(一升) 干姜(四兩炮) 烏梅(四兩焙) 茯苓(五兩)
用蜜為丸,每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x資生丸\x
白術(shù)(三兩,米泔水浸用山黃土拌九蒸曬去土切片焙干) 橘皮(二兩) 山楂(二兩蒸)
神曲(二兩炒) 茯苓(一兩五錢,人乳拌飯上蒸曬干) 人參(三兩,人乳浸透飯鍋上蒸透) 白豆蔻
(五錢微炒) 扁豆(一兩炒) 蓮肉(一兩去心炒) 山藥(一兩半炒) 芡實(一兩半炒) 薏仁
(二兩炒) 上為末,煉蜜丸,每服二錢,細嚼,淡鹽湯下。
\x沉香湯\x
沉香(一錢) 枳實(二錢) 人參(三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姜制) 杏仁(三錢)
甘草(二錢) 陳皮(三錢) 白術(shù)(三錢土炒) 生姜(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椒姜大麥湯\x
大麥芽(一升炒) 川椒(一兩炒) 干姜(三兩) 共搗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
<目錄>雜證要法\里證類
<篇名>嘔吐噦呃逆
屬性:嘔者,口中出水而無食也。吐者,口中吐食而無水也。嘔吐者,水與食并出也。噦者,口中有噦
味也。呃逆者,氣沖有聲,聲短而頻也??倢訇柮魑覆∫病N敢韵滦袨轫?,倘木郁克土,而胃氣
上逆,則諸病作矣。然有虛實寒熱之不同。宜分治之。如食谷欲嘔,手足逆冷,煩躁欲死,屬胃虛。有寒
者,以吳茱萸湯主之。如胃反吐而渴,欲飲水,因濕盛瘀塞,胃土降路。而火不得下,蟄屬胃實。有熱者
,以茯苓澤瀉湯主之。如嘔而脈弱,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四肢見厥,屬寒盛格陽者,以四逆
湯主之。如食已即吐,屬胃濕生熱者,以大黃甘草湯主之。如吐嘔而谷不得下,胃氣上逆,濁陰不
降,屬胃實有寒者,以小半夏湯主之。如嘔吐發(fā)熱,腹中痞滿,胸脅作痛,屬肝郁有熱者,以小
柴胡湯主之。如嘔而腸鳴,心下痞硬,有寒有熱,半虛半實者,以半夏瀉心湯主之。如噦逆者,以橘
皮竹茹湯主之。如呃逆者,以代赭旋復(fù)花湯主之。如久病呃逆,恐脾腎之氣將絕,宜純以溫補之藥治
之。以上諸證,或統(tǒng)以二陳湯加減治之。
\x吳茱萸湯\x
(方見頭痛)
\x茯苓澤瀉湯\x
茯苓(八錢) 澤瀉(四錢) 甘草(二錢) 桂枝(二錢) 白術(shù)(三錢) 生姜(四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四逆湯\x
甘草(二錢) 干姜(三錢) 附子(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大黃甘草湯\x
大黃(四錢) 甘草(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小半夏湯\x
半夏(四錢) 生姜(四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胃敗已極,宜去半夏加人參。
\x小柴胡湯\x
(方見瘟疫)
\x半夏瀉心湯\x
半夏(三錢) 黃芩(一錢半) 干姜(一錢半) 甘草(一錢半) 人參(一錢半)
黃連(五分) 大棗(二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
\x橘皮竹茹湯\x
橘皮(三錢) 竹茹(二錢) 生姜(五錢) 人參(一錢) 甘草(二錢) 大棗(三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
\x代赭旋復(fù)花湯\x
旋復(fù)花(一錢半) 代赭石(五分)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半夏(一錢) 生姜
(二錢) 大棗(二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
\x二陳湯\x
(方見眩暈) 倍半夏,加生姜,水煎服。熱加黃連、鮮竹茹、鮮蘆根。寒加吳茱萸、人參、
大棗。食積加神曲、
山楂、麥芽。噦加旋復(fù)花、人參、代赭石。呃逆加丁香。柿蒂、杏仁、砂仁;如久病發(fā)呃,為脾腎之氣
將絕,不用此方,惟用人參一兩,干姜附子各三錢,丁香、沉香、柿蒂各一錢服之。如吐
蟲,宜去甘草,加川椒、人參、吳茱萸、黃連、黃柏、干姜、烏梅肉各一錢。
<目錄>雜證要法\里證類
<篇名>吞酸
屬性:吞酸者,多屬于肝。緣肝盛侮脾,久之脾土虛弱,傳運較遲,飲食停滯, 雜不堪,此酸味所由作
也。如脾虛不運有寒者,以二陳湯加吳茱萸、生姜主之。如脾虛不運有寒有熱者,以連理湯加陳皮、半夏
主之。如飲食不化屬實者,以平胃散主之。如飲食不化屬虛者,以六君子湯主之。
\x二陳湯\x
(方見眩暈) 加吳茱萸、生姜,水煎大半杯,溫服。
\x連理湯\x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 甘草(炙) 黃連(各一錢) 加陳皮、半夏水煎大半杯,溫服。
\x平胃散\x
蒼術(shù)(三錢炒) 陳皮(二錢) 濃樸(二錢炒) 甘草(一錢炙) 加生姜五片,水煎
大半杯,溫服。
\x六君子湯\x
(方見瘧疾)
<目錄>雜證要法\里證類
<篇名>泄瀉
屬性:泄瀉者,肝脾之下陷也。常人谷貯于大腸,水滲于膀胱,一自土濕而脾無蒸化之力,木郁而肝失疏
泄之權(quán),則水氣不入于膀胱,而與谷合趨于大腸,此泄瀉所由作也。其土濕盤結(jié)于胸腹,則生脹滿。其
木郁沖激于臟腑,則生疼痛,其勢使之然也。如泄瀉初起,腹痛脹滿,小水不利,病屬寒濕者,以胃苓湯
加減主之。如脾陽已敗,腸胃寒滑者,以茯苓四逆湯主之。如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以通
脈四逆湯主之。如五
更至天明,腹痛而瀉,有定候,屬脾腎虛寒者,以四神丸主之。如久瀉寒熱并作者,以烏梅丸主之。
\x胃苓湯\x
(方見氣鼓) 加生姜三斤,水煎大半杯,溫服。如寒甚下利清谷,或加干姜、附子。
或加吳茱萸。如熱甚下利腸垢,去桂枝,加黃芩。如虛甚,加人參。
\x茯苓四逆湯\x
人參(二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 水煎大半
杯,溫服。嘔加半夏。
\x通脈四逆湯\x
干姜(五錢) 附子(三錢) 甘草(三錢炙) 水煎大半杯,溫服。
\x加味理中湯\x
人參(三錢) 白術(shù)(三錢) 干姜(二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山藥(三錢)
扁豆(三錢) 脾虛作瀉者,宜用此方。
\x四神丸\x
補骨脂(四兩酒炒) 肉豆蔻(面煨去油) 五味子(各二兩) 吳茱萸(一兩湯泡)
以大棗八十一枚,生姜四兩,同煮爛,去皮核,和為丸,如梧子大,臨睡以米湯送下四錢。去肉豆蔻,
加人參、茯苓、干姜、附子、罌粟殼,以米湯泛丸,更效。
\x烏梅丸\x
烏梅(九十三枚) 細辛(六錢) 干姜(一兩) 黃連(一兩六錢) 蜀椒(四錢炒) 當(dāng)歸(四
錢) 桂枝(六錢) 附子(六錢) 人參(六錢) 黃柏(六錢) 各研末,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飯上蒸之
,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入煉蜜,共搗千下,丸如桐子大。先飲食,白飲和服十丸,日三服,漸加至二十丸。
<目錄>雜證要法\里證類
<篇名>痢疾
屬性:痢疾者,腹痛下利膿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兼,里急后重。其證有因外感風(fēng)寒暑濕而致者。有因食飲
不節(jié),起居不時,陰受之而入五臟,則填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 者,有因于奇恒之下利者,乃三陽
并至,三陰莫當(dāng),病起甚速,九竅皆
塞,陽氣滂溢,干嗌喉塞,陽并于陰,其痛上下無常,其脈反緩小沉澀者。如外感下利發(fā)熱,而仍惡寒者
,以當(dāng)歸四逆湯主之。如外感下利發(fā)熱,胸脅滿而嘔吐者,以小柴胡湯主之。如外感發(fā)熱
而內(nèi)復(fù)有熱,因挾熱下利者,以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主之。如因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外受風(fēng)寒,而內(nèi)傷
生冷,致成瀉痢,宜溫中去濕者,以抑扶煎主之。如因觸受陰寒,腹痛甚緊,手足厥冷,宜大溫中者,
以四逆湯加白芍主之。如土濕木郁,宜清風(fēng)熱而去寒濕者,以桂枝蓯蓉湯主之。如奇恒痢疾,或噤口不食者
,以大承氣湯主之。如脾濕生寒,宜溫燥己土者,以桃花湯主之。如肝郁生熱,宜疏泄風(fēng)木者,以白頭翁
湯加阿膠甘草主之。
\x當(dāng)歸四逆湯\x
當(dāng)歸(三錢) 白芍(三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炙) 細辛(一錢) 木通
(一錢) 大棗(四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寒者加生姜、吳茱萸各二錢。
\x小柴胡湯\x
(方見瘟疫)
\x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x
葛根(二錢) 黃芩(二錢) 黃連(二錢) 甘草(一錢) 水三杯,先煮葛根
至一杯半,吹去沫,入諸藥,煎七分,溫服。
\x抑扶煎\x
濃樸(二錢) 陳皮(三錢) 烏藥(二錢) 豬苓(三錢) 澤瀉(三錢) 干姜(二錢) 吳茱
萸
(一錢) 甘草(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四逆湯\x
(方見嘔吐) 加白芍二錢,水煎服。如寒盛,姜附宜重用。
\x桂枝蓯蓉湯\x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三錢) 丹皮(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橘皮(三錢) 肉蓯蓉(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濕寒加干姜,濕熱加黃芩。
\x大承氣湯\x
(方見溫證)
\x桃花湯\x
赤石脂(六錢研末) 干姜(二錢) 粳米(五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白頭翁湯\x
白頭翁(一錢) 黃連(一錢半) 黃柏(一錢半) 秦皮(一錢半) 阿膠(三錢) 甘草
(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目錄>雜證要法\里證類
<篇名>秘結(jié)
屬性:大便秘結(jié)者,手足陽明之病也。但傷寒陽明之便結(jié),固純屬腸胃之燥熱。若尋常之便結(jié),往往胃濕而
腸燥。蓋陽主開,陰主闔,陽盛則竅隧開,陰盛則關(guān)門闔,凡糞若羊矢者,皆陰盛而腸結(jié),非關(guān)火旺也。
且腎司二便之開闔?;蚝?,或熱,或虛,或干燥,均能致秘結(jié)之證,又宜理腎為主。如陽盛土燥,大便
堅硬者,以阿膠麻仁湯主之。如陽衰土濕,糞若羊矢者,以肉蓯蓉湯主之。如大便堅,其脾為約者,以麻仁
丸主之。
\x阿膠麻仁湯\x
生地(三錢) 當(dāng)歸(三錢) 阿膠(三錢) 麻仁(三錢研) 水煎一杯,去渣,入阿膠火化
,溫服。結(jié)甚加白蜜半杯,胃熱加芒硝、大黃,精液枯槁,加天冬、龜膠。
\x肉蓯蓉湯\x
肉蓯蓉(三錢) 麻仁(三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水煎一杯,溫服。
\x麻仁丸\x
濃樸(八兩姜制) 枳實(八兩面炒) 芍藥(八兩) 大黃(一斤蒸焙) 麻仁(八兩別研)
杏仁(五兩半去皮尖炒) 上為末,煉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臨臥溫水下,大便通利則止。
<目錄>雜證要法\里證類
<篇名>五淋癃閉
屬性:淋病者,小便短數(shù),淋漓不斷,莖中痛是也。癃閉者,小便點滴不通,脹閉欲死是也。二證雖屬熱結(jié)
于膀胱,實由三焦之氣化不行所致也。且肝主疏泄,如木不能泄,則生氣幽郁而為
熱,溲溺所以結(jié)澀。腎主閉藏,如水不能藏,則陽根泄露而生寒,精血所以流溢,此又二證所由來也。如五
淋初起,以五淋湯加減主之。如癃閉證,陰不化陽者,以滋腎丸主之。陽不化陰者,以白通湯主之。如陰陽
俱不化者,以濟生腎氣丸主之。如服利水藥不效者,以補中益氣湯,服后以手探吐之。此開上竅以通下竅之
法也。二證或統(tǒng)以桂枝苓澤湯主之。
\x五淋湯\x
赤茯苓(三錢) 白芍(二錢) 生山梔(二錢) 當(dāng)歸(一錢四分) 細甘草(一錢四分) 水煎
服
。如因動氣而得,臍下脹痛為氣淋,加荊芥、香附、生麥芽,如溺血莖中割痛,為血淋,加牛膝、
桃仁、紅花、生地、入麝香少許。如溺如沙石,為石淋,送下六一散三錢。如尿出如膏,為膏淋,合萆 厘清
飲。如因勞而得。為勞淋,合補中益氣湯。如過服金石藥,與老人陽已萎,思色以降其精,致精內(nèi)敗而為
淋,加萆 、石菖蒲、菟絲子以導(dǎo)之。如因色欲過度,似淋非淋,溺短而數(shù),莖中痛甚者,酌加肉蓯蓉、淫羊
藿、生杜仲、白蜜、羊脂之類。
\x滋腎丸\x
黃柏(一兩) 知母(一兩) 肉桂(一錢)研末,蜜丸每服三錢,開水送下。
\x白通湯\x
蔥白(二莖每莖寸半) 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按蔥白宜多加,再
加人尿一盞,尤效。
\x濟生腎氣丸\x
熟地 山萸肉 山藥 丹皮 茯苓 澤瀉 肉桂 附子 牛膝 車前子 煉蜜為丸,如
桐子大,作湯服亦可。
\x補中益氣湯\x
黃 (二錢蜜炙) 人參 白術(shù) 當(dāng)歸 陳皮 甘草(各一錢) 升麻 柴胡(各三分)
水煎服,二時許,二煎再服,即以手探吐之。
\x桂枝苓澤湯\x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豬苓(三錢) 桂枝(三錢) 阿膠(三錢炒) 水煎大半杯
,熱服。
<目錄>雜證要法\里證類
<篇名>黃膽(黃汗附)
屬性:黃膽者,已食如饑,但欲安臥,一身面目及小便俱黃是也。其證或傷于飲食,或傷于酒色,病
因雖不同,而要總由于陽衰而土濕,濕在上者,陽郁而為濕熱,濕在下者,陰郁而為濕寒。
如乙木下陷,而陽遏于陰分,亦化為濕熱。甲木上逆,而陰旺于陽分,亦化為濕寒,此陽黃陰黃所由分也
。其表在經(jīng)絡(luò)者,宜散之于汗孔。
其里在膀胱者,宜泄之于水道。其高在上脘者,宜涌吐其敗濁。其低在下脘者,宜推蕩其陳宿。酌其溫
涼寒熱,四路滌清,則治黃膽無余蘊矣。如陰黃屬脾虛不運者,以小建中湯主之。如陰黃屬腎虛不化者,
以真武湯主之。如陽黃屬谷疸腹?jié)M尿澀者,以甘草茵陳湯主之。如陽黃宜發(fā)汗以利水者,以茵陳五苓散主之
。如陽黃宜去熱以利水者,以豬苓湯加茵陳主之。如陽黃屬酒疸,心中懊 ,熱疼惡心欲吐者,以梔子大黃
湯主之。如陽黃屬色疸,日晡發(fā)熱惡寒,膀胱急,小便利,大便黑溏,五心熱,腹脹滿,身黃額黑者,
以元滑苓甘散主之。如陽黃內(nèi)有瘀熱宜下者,以大承氣湯去濃樸加梔子茵陳主之,如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而
渴,狀如風(fēng)水,汗出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以汗出浴水,水從毛孔入得之,此名黃汗,以黃 桂枝
芍藥苦酒湯主之。如身疼痛煩躁,小便不利者,以桂枝加黃 湯主之。
\x小建中湯\x
(方見咳嗽) 加茵陳,水煎大半杯,溫服。
\x真武湯\x
(方見痰飲) 加茵陳,水煎大半杯,溫服。
\x甘草茵陳湯\x
茵陳(三錢) 梔子(三錢) 大黃(三錢) 甘草(二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服后小盒飯
利,尿
如皂角汁狀,其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x茵陳五苓散\x
桂枝 白術(shù) 茯苓 豬苓 澤瀉 等分為
散,每用五錢,調(diào)茵陳蒿末一兩,空腹米飲和服一湯匙,日三服,多飲熱湯取汗。
\x豬苓湯\x
(方見瘟疫)
\x梔子大黃湯\x
梔子(三錢) 香豉(三錢) 大黃(三錢) 枳實(三錢) 水煎一懷,熱分三服。
\x元滑苓甘散\x
元明粉 滑石 甘草 茯苓等分為末,大麥粥汁和服一湯匙,日三服。
服后病從大小便去,尿黃糞黑是其候也。
\x大承氣湯\x
(方見溫證)
\x黃 桂枝芍藥苦酒湯\x
黃 (五錢) 芍藥(三錢) 桂枝(三錢) 苦酒一杯半,水一杯,煎八
分,溫服。當(dāng)心煩,至六七日乃解。
\x桂枝加黃 湯\x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生姜(三錢) 甘草(二錢炙) 黃 (三錢) 大棗(四
枚) 水三杯,煮八分,溫服。須臾啜熱粥一杯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目錄>雜證要法\寒證類
<篇名>霍亂
屬性:霍亂者,食寒飲冷而外感風(fēng)寒者也。脾胃以消化為能,如水谷不消,在上脘則胃逆而為吐,在下脘則
脾陷而為利,或吐或利,不并作也。若風(fēng)寒外束,經(jīng)迫腑郁,則未消之飲食,不能容受,于是吐利并作,
而霍亂之病成矣。肝膽主筋,水土寒濕,木氣不榮,是以筋轉(zhuǎn)也。如霍亂頭疼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
水者,以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飲水者,以理中丸主之。如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
,或吐利小便復(fù)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以四逆湯主之,如吐已下斷,汗出
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以通脈四逆
加豬膽汁湯主之。如惡寒脈微,而復(fù)和,利止亡血也,以四逆加人參湯主之。如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當(dāng)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x五苓散\x
(方見痰飲) 用\x抑扶煎\x尤妙(方見痢疾)
\x理中丸\x
人參 白術(shù) 甘草 干姜(各三兩) 煉蜜為丸,白滾水調(diào)服,作湯亦可。若臍上筑者
,腎氣動也,去白術(shù)加桂四兩。吐者,去白術(shù)加生姜三兩,下利者,仍用術(shù)。
悸者,加茯苓二兩??视盟撸有g(shù),足前成四兩。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寒加干姜,足前成
四兩。腹?jié)M者,去術(shù)加附子一枚,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杯許,微自溫,勿發(fā)揭衣被。
\x四逆湯\x
(方見嘔吐) 用\x茯苓四逆湯加半夏\x尤妙(方見泄瀉)
\x通脈四逆湯\x
(方見泄瀉)加豬膽半杯
\x四逆加人參湯\x
即四逆湯加人參
\x桂枝湯\x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炙) 生姜(三錢) 大棗四枚,水煎溫服,須臾啜
稀粥,溫覆取微似汗。
<目錄>雜證要法\寒證類
<篇名>疝氣
屬性:疝氣者,睪丸腫大而痛也。其證雖屬肝腎之邪,而實原于任脈。《經(jīng)》云∶任脈為病,男子內(nèi)結(jié)七疝
是也。水寒木郁,陰氣結(jié)滯,乃成此證。法宜溫水木之寒,散腎肝之結(jié),則疝氣自消矣。如寒疝腹中痛,逆
冷手足不仁者,以烏頭桂枝湯加味主之。如寒疝,宜去濕調(diào)氣者,以五苓散加味主之。外法以鍛石敷之。如
狐疝之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者,用蜘蛛散亦良。
\x烏頭桂枝加味湯\x
烏頭(三錢泡)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吳茱萸
(三錢泡) 澤瀉(三錢) 大棗(四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其臃腫偏墜者,用此藥煎湯熱洗之。
或用藥末盛帶中熱熨之,日作數(shù)次,令其囊消而止。
\x五苓散\x
(方見痰飲) 加小茴木香、木通、金鈴子,如痛甚須防其潰爛,加金銀花為君,再加乳
香、沒藥為佐。如麻木不痛,恐為 疝,宜加桃仁、附子、蓽茇、沙參、蒺藜,蜜丸,鹽湯送下。
\x外治法\x
用雄黃(一兩),礬石(二兩),甘草(五錢),煮湯洗之。
\x蜘蛛散\x
蜘蛛(十四枚焦炒) 桂枝(五分) 研末,取八分一匕,飲和,日再服,蜜丸亦可。
<目錄>雜證要法\寒證類
<篇名>奔豚
屬性:奔豚者,腎之積也。緣陰氣凝聚,結(jié)于少腹,堅實牢硬,有時逢郁則發(fā),奔騰逆上,勢如驚豚。
腹脅心胸,諸病皆作,氣沖咽喉,七竅火發(fā),危困欲死,不可支也。其將發(fā)之時,則臍下悸作,凡驚悸
一生,即為奔豚欲發(fā)之兆也。如汗后亡陽,臍下悸動,奔豚欲作者,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如奔
豚方作,氣從少腹上沖心部者,以桂枝加桂湯主之。如奔豚盛作,氣上沖胸,頭疼腹痛,往來寒熱者,以
奔豚湯主之。
\x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x
茯苓(一兩) 桂枝(四錢) 甘草(二錢) 大棗(十五枚) 甘瀾水四杯,先煎
茯苓,減二杯,入諸藥煎大半杯,溫服,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大盆置水,以勺揚之,千百遍,令水珠散
亂,千顆相逐,乃取用之。
\x桂枝加桂湯\x
即桂枝湯再加桂枝二錢
\x奔豚湯\x
甘草(二錢) 半夏(四錢) 芍藥(二錢) 當(dāng)歸(二錢) 黃芩(二錢) 生姜(四錢) 芎
(二
錢) 生葛(五錢) 甘李根白皮(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目錄>雜證要法\寒證類
<篇名>厥證
屬性:厥證者,四肢逆冷是也。其證不一,各有致病之由。如手足厥寒,脈微欲絕,為寒厥屬表者,
以當(dāng)歸四逆湯主之。如四肢厥冷,脈細欲絕,為寒厥屬里者,以通脈四逆湯主之。如陰陽不相順接,四
肢厥冷,為熱厥屬表者,以四逆散主之,如內(nèi)火熾盛,或大便結(jié)閉,熱在臟腑,逼陰于外,而四肢逆冷
,為熱厥屬里者,以白虎承氣湯主之。如猝然暴死,名為大厥者,以半夏末方主之。如身脈皆動,
而形無知,名為尸厥者,以還魂湯主之。如氣血俱亂,相薄成厥,名為薄厥者,以蒲黃酒方主之,如因
暴怒而得者,名為氣厥,以七氣湯主之。如因痰動而得者,名為痰厥,以二術(shù)二陳湯主之。如因過飽而得者
,名為食厥,以平胃散主之。如因醉后而得者,名為酒厥,以五苓散主之。如婦人氣厥、血厥如死人者
,以白薇湯主之。
\x當(dāng)歸四逆湯\x
(方見痢疾)
\x通脈四逆湯\x
(方見泄瀉)
\x四逆散\x
柴胡 白芍 枳實 甘草各等分共為末,每服三錢,米湯調(diào)下,日三服。
\x白虎湯\x
石膏(八錢生研) 知母(三錢) 甘草(一錢) 粳米(四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大承氣湯\x
(方見溫證)
\x半夏末方\x
用半夏研細末,搐鼻中,取嚏,厥回后,再議藥。
\x還魂湯\x
麻黃(三錢) 杏仁(二十五粒去皮尖) 肉桂(一錢) 甘草(一錢炙) 水煎大半杯,
溫服。
\x蒲黃酒方\x
生蒲黃(一兩) 黑豆(二兩) 先將黑豆炒香,合蒲黃,以濕酒淋下,取酒飲一杯。
\x七氣湯\x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濃樸(二錢) 蘇葉(二錢) 加生姜三片,水
煎服。枳殼、杏仁、砂仁、陳皮均可加。
\x二術(shù)二陳湯\x
茯苓(四錢) 半夏(三錢) 陳皮(三錢) 甘草(一錢) 蒼術(shù)(二錢) 白術(shù)(二錢)
加南星、竹瀝、姜汁水煎服。
\x平胃散\x
(方見吞酸) 加蘿菔子三錢,煎服探吐。
\x五苓散\x
(方見痰飲) 去桂枝加黃連、黃芩、干葛水煎服。
\x白薇湯\x
白薇(三錢) 人參(三錢) 當(dāng)歸(三錢) 甘草(二錢炙) 水煎大半杯溫服。
<目錄>雜證要法\熱證類
<篇名>口糜齦爛出血
屬性:心肺胃之火盛也,其火內(nèi)熾,爍傷津液,以致口糜齦爛,或有時出血,以甘露飲主之。
\x甘露飲\x
生地(三錢) 熟地(三錢) 天冬(三錢) 麥冬(三錢) 石斛(三錢) 甘草(二錢)
枳殼(二錢) 枇杷葉(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目錄>雜證要法\熱證類
<篇名>食亦
屬性: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謂之食亦。又胃移熱于膽,亦名食亦,以甘露飲主之。
\x甘露飲\x
(方見上)
<目錄>雜證要法\熱證類
<篇名>三消
屬性:口渴不止者,為上消也。食入即饑者,為中消也。飲一溲二者,為下消也。其證雖有三,而要總屬上
傷燥熱,下病濕寒,燥熱在肝肺之經(jīng),濕寒在脾腎之臟,宜以八味丸主之,或以六
味地黃湯加味主之。如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者,以五苓散主之。如上渴而下淋,土濕木郁而
生風(fēng)燥者,以豬苓湯主之。如飲一溲二,水寒土濕,木氣疏泄者,以桂附苓烏湯主之。如脾不能為胃行其
津液,肺不能通調(diào)水道,而為消渴者,以理中丸湯,倍白術(shù),加栝蔞根主之。如傷寒消渴,或?qū)訇柮?br />
熱證,或?qū)儇赎幓鹱C,應(yīng)以傷寒法治之,不在此例。
\x八味丸\x
(方見肺氣) 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不知漸加。
\x六味地黃加味湯\x
熟地黃(四錢) 山茱萸(三錢) 山藥(三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澤瀉
(三錢) 五味子(二錢) 肉桂(二錢研) 水煎大半杯,冷服。
\x五苓散\x
(方見痰飲)
\x豬苓湯\x
(方見痰飲)
\x桂附苓烏湯\x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桂枝(三錢) 干姜(三錢) 附子(二錢) 龍骨(三錢 研)
牡蠣(三錢 研) 首烏(三錢蒸) 水煎大半杯,溫服。
\x理中丸湯\x
(方見霍亂)倍白術(shù),加栝蔞根。
\x消渴方\x
栝蔞根(三錢) 生姜(二錢) 麥冬(三錢) 蘆根(三錢) 白茅根(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
服。此方專清胃火。
<目錄>雜證要法\虛證類
<篇名>虛勞
屬性:虛勞之證,精神氣血俱被損傷是也。蓋腎藏精,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腎受傷而精病,精病則遺
泄而不秘。心受傷而神病,神病則驚怯而不安。肺受傷而氣病,氣病則痞塞而不宣。肝受傷而血病,血病
則凝瘀而不流。然四維之病,總由中氣虛敗有以致之也。會仲景建中之義,則治勞證得其要領(lǐng)矣。
如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
口燥,以小建中湯主之,或以當(dāng)歸建中湯主之。如虛勞里急諸不足,以黃 建中湯主之。如失精家,少腹
弦急,陰頭寒,目眩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以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如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以八味腎氣丸主之。此統(tǒng)治之法也。
如精遺神驚,氣郁血脫,及咳嗽不寐等證,再于各專門,求方治之。
\x小建中湯\x
(方見咳嗽)
\x當(dāng)歸建中湯\x(方見《金匱》)
\x黃 建中湯\x
即小建中湯加黃 ,如氣短胸滿者,加生姜;腹?jié)M者,去棗加茯苓;如脾虛不足,
宜補氣者,加半夏。
\x桂枝龍骨牡蠣湯\x
桂枝(三錢) 白芍(三錢酒炒) 生姜(三錢) 甘草(二錢炙) 龍骨(三錢)
牡蠣(三錢) 大棗(四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 如下部有寒,干姜、附子均可加。
\x八味丸\x
(方見香港腳)
\x炙甘草湯\x(方見傷寒)
<目錄>雜證要法\虛證類
<篇名>精遺
屬性:精藏于腎,而交于心,則精溫而不走。若精不交神,乃病遺泄。其原由于肝脾之不升
,乙木升而化火,己土升而生木,木火生長,陽氣發(fā)達,陰精和煦,
故不陷流;一自脾濕不升,木失生長之性,是以下郁而為疏泄,法宜暖水培土,清風(fēng)木而去
其郁,則精自不泄矣。以玉池湯主之。
\x玉池湯\x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三錢) 龍骨(二錢) 牡蠣(三錢) 附子
(三
錢) 砂仁(一錢炒研去皮)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濕旺木郁,而生下熱,倍茯苓、白芍、加澤瀉、丹
皮,不可謬用清涼,以敗脾腎之陽。
\x秘元煎\x
此方專固心脾。 人參(三錢) 白術(shù)(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山藥(三錢)
遠志(二錢) 棗仁(三錢) 五味子(二錢) 芡實(三錢) 蓮肉(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目錄>雜證要法\虛證類
<篇名>神驚
屬性:神藏于心,而交于腎,則神清而不搖。若神不交精,乃生驚悸。其原由于膽胃之不降,甲木
降而固水,戊土降而收金,金水秘藏,陰氣收斂,陽神靜謐,故不搖蕩。一自胃濕不降,火失封蟄之性
,是以上炎而生煩擾。法宜降土清木斂相火而固其根,則神自不搖矣。以金鼎湯主之。
\x金鼎湯\x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三錢) 龍骨(三錢)
牡蠣(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上熱者,倍芍藥以清膽火。下寒者,加附子以溫腎水。若病重年
深,奔豚凝結(jié),少腹堅硬澌寒,此陰邪已盛,緩用附子,當(dāng)燥土去濕,調(diào)其脾胃,后以溫燥之藥,熬膏
貼之。詳載黃氏奔豚證中。
<目錄>雜證要法\虛證類
<篇名>氣證
屬性:氣有肝肺之分,肝氣宜升,肺氣宜降,肝氣不升則滯結(jié)于臍腹,肺氣不降則痞塞于心胸,則氣病矣。
然肝不自升,必賴脾以升之,肺不自降,必賴胃以降之。如中土濕盛,脾不升則肝陷,氣積于臍腹左協(xié)
,宜補肝脾以升之。胃不降則肺逆,氣積于胸膈右脅,宜泄肺胃以降之,此化積調(diào)氣之法也。如積在
臍腹左脅者,以達郁湯主之。如滯在胸膈右脅者,以下氣湯主之。
\x達郁湯\x
桂枝(三錢) 鱉甲(三錢醋炙焦研)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干姜(三錢) 砂仁(一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下氣湯\x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五味(一錢) 茯苓(三錢) 杏仁(三錢炮去皮尖) 貝母(二
錢去心) 芍藥(三錢) 橘皮(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目錄>雜證要法\虛證類
<篇名>血證
屬性:肝主藏血,凡臟腑經(jīng)絡(luò)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但木性善達,如水寒土濕,生氣不達則血瘀
矣。如木郁風(fēng)動,疏泄不斂,則血脫矣,血瘀則凝滯不行,必至枯槁。其肌膚血脫,則泛濫無歸,必
至流溢于上下。總由中氣頹敗,有以致之也。如血瘀不行者,以破瘀湯主之。如血脫于上而為衄血者,
緣火泄金刑,氣傷血沸,以仙露湯主之。如血脫于上,而大吐瘀血者,緣中下濕寒,凝瘀上涌,以靈雨
湯主之。如血脫于上,而零星吐紅鮮者,緣土濕胃逆,肺家不無上熱,以白茅湯主之。如血脫于下,而
為便血者,緣水土寒濕,木郁風(fēng)動,以黃土湯主之。如血脫于下,而為溺血者,木郁尤甚,以寧波湯
主之。如陰虛有火而吐血者,以六味地黃湯主之。如陽虛有寒而吐血者,以甘草干姜湯主之。如吐血窮
極者,以當(dāng)歸補血湯主之。
\x破瘀湯\x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桂枝(三錢) 川芎(三錢) 桃仁(三錢泡去皮尖)
生姜(三錢) 當(dāng)歸(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仙露湯\x
麥冬(三錢) 五味(一錢) 貝母(三錢) 柏葉(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三錢) 杏仁
(三
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胃逆須加半夏;如因中下濕寒,當(dāng)加干姜、茯苓;如大衄之后,氣泄陽亡,厥逆
寒冷,宜加參 姜附以續(xù)微陽;清潤之藥,切不可用。
\x靈雨湯\x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干姜(三錢炮) 柏葉(三錢) 丹皮(三錢) 貝
母
(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氣虛加人參。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當(dāng)大用。其零星咯吐,紅鮮不凝,雖有
上熱,亦非實火,稍加麥冬,略清肺熱,不可過用苦寒也。
\x又方治吐血有寒者\x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干姜(二錢炮) 丹皮(三錢)
牡蠣(二錢) 桂枝(三錢) 白芍(三錢) 水煎服。
\x白茅湯\x
杏仁(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貝母(二錢) 茅根(三錢) 芍藥
(三錢) 丹皮(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相火極旺,宜加黃芩而倍芍藥。若上熱不敵下寒之
劇,當(dāng)大溫水土。清潤諸法,切不可用也。
\x黃土湯\x
甘草(二錢) 白術(shù)(二錢) 干姜(二錢) 阿膠(三錢) 地黃(三錢) 黃芩(二錢) 灶中
黃土
(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寧破湯\x
甘草(二錢) 芍藥(三錢) 阿膠(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梔子(二錢) 發(fā)灰
(三
錢豬脂煎研) 水煎大半杯,溫服。若瘀血紫黑,累塊堅阻,加丹皮、桂枝之類行之。用導(dǎo)赤散尤效。
\x六味地黃湯\x
熟地(三錢) 山藥(三錢) 山茱萸(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丹皮(三錢)
加柏葉(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x甘草干姜湯\x
干姜(二錢炮黑) 甘草(四錢生) 水煎大半杯,溫服。
\x當(dāng)歸補血湯\x
(方見頭痛)
<目錄>雜證要法\虛證類
<篇名>脫證
屬性:陽自右降,降于下而化濁陰。陰自左升,升于上而化清陽。陽根于陰。陰根于陽,是陰陽互相為根也。
而要其升降之權(quán),總在于脾胃。一自脾氣不升,則精血馳走而陰脫?!督?jīng)》曰∶脫陰者目盲是也。一自胃氣
不降,則神氣飛騰,而陽脫。《經(jīng)》曰∶脫陽者見鬼是也。如陰脫者,以烏肝湯主之。如陽脫者,以兔髓
湯主之。如虛病元陽將脫者,以參附湯主之。如少陰
氣厥不至者,以地黃飲子主之。
\x烏肝湯\x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 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 首烏
(三錢蒸) 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兔髓湯\x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五味(一錢) 半夏(三錢) 龍骨(二錢 研) 牡蠣(三錢
研) 元參(三錢) 附子(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參附湯\x
人參(一兩) 附子(五錢制) 水煎大半杯,溫服。
\x地黃飲子\x
肉桂 附子 肉蓯蓉 茯苓 熟地 麥冬 五味子 遠志 菖蒲 石斛 山萸肉
巴戟肉(各一錢) 薄荷葉(四分) 水煎大半杯,溫服。
<目錄>雜證要法\虛證類
<篇名>盜汗自汗
屬性:陰虛盜汗。盜汗者,時常發(fā)熱,睡時出汗,醒時即收也。陽虛自汗。自汗者,時常畏寒,動靜皆有
汗也。然陰陽互根,又有不可泥者。盜汗亦有陽虛,自汗亦有陰虛者。如汗出喘甚,汗出脈脫,汗出
身痛,汗出發(fā)潤至巔,汗出如油,汗出如珠,此六者皆不治之證也。如汗出屬陰虛者,以葉氏方主之。
如汗出屬陽虛者,以參附湯主之。如陰陽俱虛者,以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如腎水上泛,汗出不止,名
曰亡陽,以真武湯主之。
\x葉氏方\x
人參(二錢) 熟地(三錢) 五味(二錢) 甘草(二錢炙) 湖蓮(二錢) 茯神(三錢) 水
煎
大半杯,溫服。
\x參附湯\x
(方見脫證)
\x芍藥甘草附子湯\x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附子(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真武湯\x(方見痰飲)
<目錄>雜證要法\虛證類
<篇名>不寐
屬性:不寐之證不一,有勞病虛煩不得眠者,緣土濕胃逆,相火浮動,以擾亂神魂而不得安,以酸棗仁
湯主之。又衛(wèi)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以司晝夜之開闔。今有厥逆之氣,客于五臟六腑,抗衛(wèi)氣于外,使
之行于陽,不得入于陰,故目不得瞑,以半夏秫米湯主之。又有水氣停滯于胸中,郁成濕痞,近而欺
凌宮城,心神煩擾而不得眠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x酸棗仁湯\x
酸棗仁(八錢生用不研) 甘草(一錢半) 知母(三錢) 茯苓(三錢) 芎 (一錢半)
水三杯,先煮酸棗仁至二杯,入諸藥,再煎至八分服。
\x半夏秫米湯\x
半夏(五錢) 秫米(一茶杯) 以長流水揚數(shù)百遍,煎大半杯,溫服。
\x小半夏加茯苓湯\x
(方見喘促)
<目錄>雜證要法\虛證類
<篇名>怔忡
屬性:怔忡者,心下跳動不安也。即驚悸之類,緣土濕木郁,相火浮動,逼擾宮城,以致心神震蕩不安
也。以金鼎湯主之。如因水氣凌心,而成怔忡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重者以桂枝茯苓大棗甘草湯
主之。再重者以真武湯主之。如因奔豚而成怔忡者,當(dāng)于奔豚門求方治之。
\x金鼎湯\x
(方見神驚)
\x小半夏加茯苓湯\x
(方見喘促)
\x桂枝茯苓大棗甘草湯\x
茯苓(八錢) 桂枝(四錢) 甘草(二錢) 大棗(二枚) 取水揚三百遍,名甘
瀾水,三杯,先煮茯苓至二杯,入諸藥煎至七分,溫服。
\x真武湯\x
(方見痰飲)
<目錄>雜證要法\虛證類
<篇名>痿證
屬性:痿證者,兩足痿弱而不痛也。內(nèi)經(jīng)分為五臟∶肺痿者,皮毛痿也。心痿者,脈痿也。肝痿者,
筋痿也。脾痿者,肉痿也。腎痿者,足痿也。而其要宜獨取陽明,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
,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guān),若陽明虛不能藏受水谷之氣而布化,
則五臟無所稟,宗筋無所養(yǎng),則痿 之證作矣。如足痿不能行者,以虎潛丸主之。如痿證專屬腎虛者,
以加減四斤丸主之。如氣虛多痰者,以六君子湯加味主之。如血虛多火者,以六味丸加味主之。如
氣血俱虛者,以當(dāng)歸補血湯加味主之。
\x虎潛丸\x
黃柏 知母 熟地(各三兩) 龜板(四兩) 白芍 當(dāng)歸 牛膝(各一兩) 虎脛骨(酥炙)
瑣陽 陳皮(各一兩半) 干姜(五錢) 研末,酒煮羯羊肉一斤,切片,微火焙研末,和上諸藥,
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鹽湯、酒隨意送下。或以淫羊藿剪去刺一兩,天冬五錢,紫菀
三錢,蒼術(shù)二錢,黃柏一錢,水煎服。
\x加減四斤丸\x
肉蓯蓉 牛膝 木瓜 鹿茸 熟地 五味子 菟絲子各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桐子
大,每服五十丸,溫酒、米飲送下。
\x六君子湯\x
(方見瘧疾)
加黃柏、蒼術(shù)、紫菀。
\x六味丸\x
熟地(八兩) 山萸肉(四兩) 丹皮(三兩) 山藥(四兩) 茯苓(三兩) 澤瀉(三兩) 加
黃柏
、蒼術(shù)煉蜜為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錢,淡鹽湯送下。
\x當(dāng)歸補血湯\x
(方見頭痛)
加竹瀝、姜汁。
<目錄>雜證要法\虛證類
<篇名>陽痿
屬性:陽痿者,宗筋縱弛也。有因腎寒精冷而痿者,以贊育丹主之。有因驚恐傷腎而痿者,以桂枝龍骨
牡蠣湯主之。
\x贊育丹\x
人參(四兩) 冬術(shù)(四兩) 當(dāng)歸 枸杞 杜仲(酒蒸一日) 巴戟肉(甘草湯炒) 山茱
萸淫羊藿(羊脂炒拌) 肉蓯蓉(酒洗去皮) 韭子(炒黃各四兩) 蛇床子(微炒) 附子(制) 肉桂
(各二兩) 上煉蜜丸,服。
\x桂枝龍骨牡蠣湯\x
(方見虛勞)
<目錄>雜證要法\虛證類
<篇名>赤白濁
屬性:赤白濁者,濕熱之病也。濕勝熱則為白,熱勝濕則為赤,而要病源,總在于脾。脾濕不升,而木
氣沉郁于下,瘀為濕熱,化生赤白,流溢而為濁也。如純屬濕熱者,以二陳湯加味主之。如因腎元不固而
為濁者,以萆 厘清飲主之。如因心氣不固而為濁者,以四君子加遠志湯主之。如因相火熾盛而為濁者,
以封髓丹主之。如因色欲過度而為濁者,以龍牡菟韭丸主之。
\x二陳湯\x
(方見眩暈)
加蒼術(shù)、白術(shù)、黃柏、萆 ,赤濁再加丹參。
\x萆 厘清飲\x
川萆 (三錢) 石菖蒲(一錢) 烏藥(一錢) 益智仁(一錢) 甘草梢(一錢) 水煎入
鹽三分,空心服,日三服。
\x四君子加遠志湯\x
人參(三錢) 白術(shù)(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遠志(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封髓丹\x
黃柏(三兩鹽水炒) 甘草七錢(炙) 砂仁(一兩) 研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
三錢,淡鹽湯送下。
\x龍牡菟韭丸\x
生龍骨(水飛) 生牡蠣(水飛) 生菟絲粉
生韭子粉 各等分,不見火,研細末,干面冷水調(diào)漿為丸,每服一錢,或至三錢,晚上陳酒送下,
清晨服亦可。
<目錄>雜證要法\虛證類
<篇名>遺溺
屬性:遺溺者,膀胱不固也。腎司二便之門戶,腎虛有寒,關(guān)門不固,是以遺溺。然亦有肺脾氣虛,不能約
束水道而為遺溺者。如因腎元不能溫固而為遺溺者,以附子、人參、山萸肉方主之。如因肺脾不能提
攝而為遺溺者,以補中益氣湯主之,如睡中尿出者,緣素稟陽虛,膀胱與腎氣俱冷故也。以雄雞肝桂
心方主之。
\x附子人參山萸肉方\x
附子(三錢) 人參(三錢) 山萸肉或加益智仁(二錢),水煮入鹽少許,服。
\x補中益氣湯\x
(方見五淋)
\x雄雞肝桂心方\x
雄雞肝 桂心 二味各等分,搗為丸如小豆大,日三服。
<目錄>雜證要法\虛證類
<篇名>脫肛
屬性:脫肛者,脾腎之氣陷也。脾主升,腎主固,脾升可以提攝,腎固可為管鑰,如脾氣陷而無提攝
之力,腎氣陷而失管鑰之權(quán),則肛門乃脫落矣。如因脾腎氣陷而為脫肛者,以補中益氣湯主之。
\x補中益氣湯\x
(方見五淋)
<目錄>雜證要法\實證類
<篇名>積聚
屬性:積聚者,氣血凝瘀也。積者五臟所生,推之不移,屬陰,聚
者六腑所成,推之則移,屬陽。積者血多而氣少,難經(jīng)所謂∶血滯而不濡者也。聚者氣多而血少,《難
經(jīng)》所謂∶氣留而不行者也。心病于上,腎病于下,肝病于左,肺病于右,脾病于中,五臟之積聚,
各有其部,而溯其本原,總由中氣不運所致也。內(nèi)積在臟腑者,以化堅丸主之。外積在經(jīng)絡(luò)者,以化堅膏
敷之。
\x化堅丸\x
甘草(二兩) 丹皮(三兩) 橘皮(三兩) 桃仁(三兩) 杏仁(三兩) 桂枝(三兩) 煉蜜
陳醋
丸,酸棗大米飲下,三五丸,日二次。若 瘕結(jié)硬難消,須用破堅化癖之品。內(nèi)寒加巴豆、川椒。內(nèi)熱加
芒硝、大黃。如左積者,血多而氣少,加鱉甲、牡蠣。右聚者,氣多而血少,加枳實、濃樸。其內(nèi)在臟腑
者,可以丸愈。外在經(jīng)絡(luò)者,以膏藥消之。
\x化堅膏\x
歸尾(四錢) 鱉甲(八錢) 巴豆(四錢研) 黃連(四錢) 三棱(四錢) 莪術(shù)(四錢) 山
甲(
一兩二錢) 筋余(即人爪甲,一錢) 以上八味,用芝麻油一斤,
凈丹八兩,熬膏。硼砂(四錢) 砂(四錢) 阿魏(六錢炒研) 麝香(二錢) 人參(四錢) 三七
(四錢) 山羊血(四錢) 肉桂(四錢) 以上八味,研細入膏,火化攪勻。稍冷傾入水盆,浸二三日,罐收,
狗皮攤。皮硝水,熱洗皮膚令透,拭干,生姜切搽數(shù)十次,貼膏。一切癖塊積聚,輕者一帖,重者兩帖,
全消。漸貼漸小,膏漸離皮,未消之處,則膏粘不脫。忌一切發(fā)病諸物,惟豬、犬、鴨、鳧、有鱗河魚、
菘、韭、米面不忌,其余海味,雞、羊、黃瓜、凡有宿根之物,皆忌。若無鱗魚,天鵝肉,母豬、蕎麥、馬
齒莧、則忌之終身。犯之病根立發(fā),若癖塊重發(fā),則不可拔矣。
<目錄>雜證要法\實證類
<篇名>痞滿
屬性:痞滿者,胸中結(jié)滯也。但其證雖屬實,而亦有因虛而致者。凡有邪有滯而痞者,實也。無邪無滯而痞
者,虛也。有脹
有痛而滿者,實也。無脹無痛而滿者,虛也。如痞滿屬實者,以二陳湯主之。如痞滿屬虛者,以理中湯
主之。如痞滿屬半實半虛,有寒有熱者,以半夏瀉心湯主之。
\x二陳湯\x(方見嘔吐) \x理中湯\x(方見霍亂) \x半夏瀉心湯\x(方見嘔吐)
<目錄>雜證要法\實證類
<篇名>傷食
屬性:傷食者,必有胸悶、噯腐、腹?jié)M等證,是停食不消也。以平胃散主之。如食停上脘屬實,宜吐者,
以瓜蒂散主之。如食停下脘屬實,宜下者,以大承氣湯主之。
\x平胃散\x(方見吞酸) \x瓜蒂散\x(方見痰飲) \x大承氣湯\x(方見溫證)
<目錄>雜證要法\實證類
<篇名>傷酒
屬性:傷酒者,嘔逆心煩,胸滿不食,小便不利是也。以葛花解酲湯主之。如宜從膀胱以化之者,以五苓
散加減主之。如大醉恐致爛腸,《千金》漬法可用。
\x葛花解酲湯\x
青皮(五分) 橘紅 人參 豬苓 茯苓(各一錢半) 神曲 澤瀉 白術(shù)(各二錢) 白
蔻仁 砂仁 葛花(各五錢) 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diào)服,但得微汗,則酒病去矣。
\x五苓散加減方\x
白術(shù)(二錢) 茯苓(三錢) 豬苓(三錢) 澤瀉(三錢) 黃柏(一錢半) 黃連(一錢)
葛花(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千金》漬法\x
作湯,貯大器中漬之,冷復(fù)易之,酒自消下亦佳,或絞茅根汁飲之,或搗生葛汁飲之
,或粳米汁飲之。
<目錄>雜證要法\實證類
<篇名>蛔蟲
屬性:蛔蟲者,厥陰肝木之病也。木以水火中氣,湮于濕土,不得上下調(diào)濟,由是寒熱相逼,溫氣中郁
,生意盤塞,腐蠹朽爛,而蛔蟲生焉。其證為下寒上熱,以烏梅丸主之。
\x烏梅丸\x
烏梅(百枚不蒸,搗膏) 人參(二兩) 桂枝(二兩) 干姜(二兩) 附子(二兩) 川椒
(二兩去目,炒) 當(dāng)歸(二兩) 茯苓(三兩) 煉蜜同烏梅膏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日二次。
若蟲積繁盛者,加大黃二兩,巴霜二錢,下盡為佳。如線白蟲證,是肝木陷于大腸,木郁不達,是以肛門
作癢,蟲生大腸之位,從庚金化形,故其色白。而木陷之根,總由土濕,當(dāng)于燥土疏木之中,重用杏仁、
橘皮以泄大腸滯氣,佐以升麻,升提手陽明經(jīng)之墜陷也。
<目錄>雜證要法\實證類
<篇名>顛狂
屬性:顛狂者,即驚悸之重病也。凡人一藏之氣偏盛,則一藏之志偏見,而一藏之聲偏發(fā)。顛病者,安靜而
多悲恐,肺腎之氣旺也。狂病者,躁動而多喜怒,肝心之氣旺也。肺腎為陰,肝心為陽?!峨y經(jīng)》曰∶重陰
者顛,重陽者狂,正此義也。然金水之陰旺,因于陽明之濕寒,木火之陽盛,因于太陰之濕熱,濕寒動
則寢食皆廢,悲恐懼作,面目黃瘦,腿膝清涼,身靜而神迷,便堅而溺澀,此皆金水之旺也。濕熱動則眠食
皆善,喜怒兼生,面目紅肥,臂肘溫暖,身動而神慧,便調(diào)而水利,此皆木火之旺也。顛原于陰旺,狂原
于陽旺,陰陽各判,本不同氣。而顛者歷時而小狂,狂者積日而微顛。陽勝則狂生,陰復(fù)則顛作。勝復(fù)相
乘,而顛狂迭見,此陰陽之俱偏者也。如顛病悲恐失正者,以苓甘姜桂龍骨湯主之。如狂病喜怒乖常者,
以丹皮柴胡
犀角湯主之,如有宿痰膠固宜吐者,以瓜蒂散主之。
\x苓甘姜桂龍骨湯\x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 白芍(三錢)
龍骨(三錢) 牡蠣(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有痰者,加蜀漆。
\x丹皮柴胡犀角湯\x
丹皮(三錢) 柴胡(三錢) 犀角(一錢研汁) 生地(三錢) 芍藥(三錢) 茯苓
(三錢) 甘草(二錢炙) 水煎大半杯,溫服。有痰者,加蜀漆。
\x瓜蒂散\x
(方見痰飲)
<目錄>雜證要法\實證類
<篇名>癇證
屬性:癇證者,卒倒無知,口角流涎,或噤口遺尿,或手足牽引,或作五畜聲,少頃即愈,作止有間斷。
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fā)為癇疾也。以溫膽湯主之。如五癇
宜攻痰者,以丹礬丸主之。
\x溫膽湯\x
半夏(三錢) 陳皮(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枳實(二錢) 竹茹(二錢) 水煎
大
半杯,溫服。
\x丹礬丸\x
黃丹(一兩) 白礬(二兩) 二味入銀罐中, 通紅為末,入臘菜(即芥子)一兩,不落水
豬心血為丸,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茶清下。久服其涎自便出,半月后,更以安神藥調(diào)之。(按豬心血
不粘宜加煉蜜少許合搗)
<目錄>雜證要法\實證類
<篇名>祟病
屬性:祟病者,食減肌削,精神恍惚,睡時口流白沫,或戰(zhàn)栗絕而復(fù)蘇,兩手脈如出兩人,面色忽赤忽黃,其變
無常,此邪氣有以中之也。以卻邪湯主之。
\x卻邪湯\x
犀角 羚羊角 龍齒 虎脛骨 牡蠣 鹿角霜 人參 黃 (各二錢) 合為末,另以羊肉
半斤,煎取濃汁三盞,
盡調(diào)其末,一次服,立愈。
<目錄>雜證要法\七竅病類
<篇名>目病
屬性:目病者,清陽之不升也。目居清陽之位,必陽升而神化,其目乃無微而不照。若濁陰沖逆,遏
抑清陽,不得上升,而二氣壅迫,兩相擊撞,是以目作痛也。甲木不降,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
刑,是以白珠紅腫而熱滯也。赤痛之久,濁陰蒙蔽,清陽不能透露,是以云翳生而有礙于目光也。然
清陽不升,由于脾,濁陰不降本于胃,升降之失權(quán),實中氣之不治也。蓋偏濕則脾病,偏燥則胃病,偏熱則
火病,偏寒則水病,濟其偏而歸于平,則中氣治矣。如左目赤痛者,以柴胡、芍藥,丹皮湯主之。如右
目赤痛者,以百合、五味湯主之。如水土寒濕而上熱赤痛者,以百合、五味、姜、附湯主之。如濕熱熏蒸
目珠黃赤者,以茯、澤、石膏湯主之。如昏花不明而無赤痛者,以桂枝。丹皮、首烏湯主之。如瞳子縮小
者,以桂枝、柴胡湯主之。如瞳子散大者,以烏梅、山萸湯主之。如目珠塌陷者,以姜、桂、參、苓、首
烏湯主之。如目珠突出者,以芍藥、棗仁、柴胡湯主之。
\x柴胡芍藥丹皮湯\x
黃芩(三錢酒炒) 柴胡(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丹皮(三錢) 水煎大
半杯,溫服。
\x百合五味湯\x
百合(三錢) 五味(一錢研)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熱甚加石膏、知母。
\x百合五味姜附湯\x
百合(三錢) 五味(一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 水煎
大半杯,溫服。如不赤不熱,而作疼痛,是無上熱,去百合、芍藥、加桂枝。
\x茯澤石膏湯\x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梔子(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石膏(三錢) 水
煎
大半杯,熱服。
\x桂枝丹皮首烏湯\x
桂枝(三錢) 丹皮(三錢) 首烏(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干姜(三錢) 龍眼肉(十個) 水煎大半杯,熱服。
\x桂枝柴胡湯\x
柴胡(三錢) 桂枝(三錢) 丹皮(三錢) 生姜(三錢) 甘草(一錢) 菖蒲(一錢) 水
煎大
半杯,熱服。
\x烏梅山萸湯\x
五味(一錢) 烏梅肉(二錢) 山萸肉(三錢) 甘草(二錢) 首烏(三錢) 芍藥(三錢)
龍骨(二錢) 牡蠣(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姜桂參苓首烏湯\x
人參(三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首烏(三錢) 干姜(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x芍藥棗仁柴胡湯\x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首烏(三錢) 棗仁(三錢生研) 柴胡(三錢) 丹皮
(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目錄>雜證要法\七竅病類
<篇名>耳病
屬性:耳病者,濁陰之不降也。耳為沖虛之官,必陰降而濁沉,其耳乃聲入而能通。若濁陰上逆,甲木不降
,相火郁發(fā)則為熱腫。木邪沖突則為疼痛,木氣堵塞則為重聽,久之氣血郁阻,肌肉腐潰,則成癰膿,然濁
陰之不降,實戊土之中氣不運也。宜調(diào)其中氣,使?jié)峤登迳∽杂?。如耳?nèi)熱腫疼痛者,以柴胡芍藥茯
苓湯主之。如耳流黃水者,以苓澤芍藥湯主之。如耳漸重聽者,以參茯五味芍藥湯主之。
\x柴胡芍藥茯苓湯\x
芍藥(三錢) 柴胡(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桔梗(三錢) 茯苓(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熱甚加
黃芩,膿成加丹皮。桃仁。
\x苓澤芍藥湯\x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柴胡(三錢) 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x參茯五味芍藥湯\x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橘皮(三錢) 五味(一錢)
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目錄>雜證要法\七竅病類\鼻
<篇名>病
屬性:鼻病者,手太陰之不清也。肺竅于鼻,宗氣所由出入而行呼吸者也。必肺降而氣清,其鼻竅乃宣通而
不窒。若肺逆不降,則宗氣壅阻,而鼻塞流涕之病作矣。蓋肺主皮毛,如外感風(fēng)寒,而皮毛竅閉,肺氣不宣
,其沖激于鼻竅,則為嚏噴。其熏蒸于鼻竅,則為清涕。久之,涕清者,化為濁則滯塞而膠粘。再
久之,涕白者,化為黃則臭敗而穢惡,久而不愈,色味如膿,則鼻癰之病成矣。如中氣不運,肺金壅滿,
即不感風(fēng)寒,而濁涕時下者,此即鼻淵之謂也。而究其本原,總由土濕胃逆,濁氣填塞于上,肺是以無降
路矣。如肺氣郁升,鼻塞涕多者,以桔梗元參湯主之。如肺熱鼻塞濁涕粘黃者,以五味石膏湯主之。如鼻孔
發(fā)熱生瘡者,以黃芩貝母湯主之。如鼻塞聲重語言不清者,以苓澤姜蘇湯主之。
\x桔梗元參湯\x
桔梗(三錢) 元參(三錢) 杏仁(三錢) 橘皮(三錢) 半夏(三錢) 茯苓(三錢) 甘
草
(二錢) 生姜(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x五味石膏湯\x
五味(一錢) 石膏(三錢) 杏仁(三錢) 半夏(三錢) 元參(三錢) 茯苓(三錢) 桔
梗
(三錢) 生姜(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胃寒,加干姜。
\x黃芩貝母湯\x
黃芩(二錢) 柴胡(三錢) 元參(三錢) 桔梗(三
錢) 杏仁(三錢) 五味(一錢) 貝母(三錢去心) 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x苓澤姜蘇湯\x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生姜(三錢) 杏仁(三錢) 甘草(二錢) 橘皮(三錢)
蘇葉(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目錄>雜證要法\七竅病類
<篇名>口病
屬性:口病者,足陽明之不降也。脾竅于口,脾與胃同氣,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清升濁降,而口唇無病
,且口中清和而無味。若己土下陷,戊土上逆,而甲木不降,相火上炎,于是唇口腫疼,諸病作矣。且
木郁而口作酸,火郁而口作苦,金郁而口作辛,水郁而口作咸,土郁而口作甘,以五臟之郁而生五味也
。土者水火之中氣,水泛于土,則濕生?;鹩粲谕?,則熱作。濕熱熏蒸,則口氣腐穢而
臭惡。蓋脾病則陷,胃病則逆,口唇之病,燥熱者多,濕寒者少。然上熱亦有因于下寒者,清上焦之燥
熱,不助下焦之濕寒,則得之矣。如濕熱熏蒸,口氣穢惡者,以甘草黃芩湯主之。如口瘡熱腫者,以貝
母元參湯主之。如脾胃濕寒,膽火上炎而生口瘡者,以桂枝姜苓湯主之。
\x甘草黃芩湯\x
甘草(二錢) 黃芩(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石膏(三錢) 水煎大半杯,
熱服。
\x貝母元參湯\x
貝母(三錢) 元參(三錢) 甘草(二錢) 黃芩(二錢) 水煎半杯,熱漱徐咽。熱甚加
黃連、石膏。
\x桂枝姜苓湯\x
芍藥(四錢) 桂枝(二錢) 干姜(二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元參(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目錄>雜證要法\七竅病類
<篇名>舌病
屬性:舌者心之官也。心竅于舌,心屬火而性升,其火之不升者,金水有以斂之也。若胃逆而金水不斂,火遂
其炎上之性而
病見于舌,其疼痛熱腫于是作焉,且火郁則苔生,舌苔者,心液之瘀結(jié)也。郁于土則苔黃,郁于金則苔
白,郁于水則苔黑,但黃白黑而滑潤者,皆火衰而寒凝也。黃白黑而焦?jié)?,皆火盛而燥結(jié)也。舌雖通于
心,若舌卷不能言,又由于肝郁而筋脈不舒也。若舌萎而言遲,又由于脾絕而舌脈不榮也。若口燥舌干
而渴,又由于腎脈不貫于舌本也。蓋舌之疼痛熱腫,專責(zé)君火之升炎。若滑澀、燥濕、攣縮、弛長諸變,
當(dāng)于各經(jīng)求之也。如舌瘡疼痛熱腫者,以芩連芍藥湯主之。如肝燥舌卷者,以桂枝地黃湯主之。
\x芩連芍藥湯\x
黃芩(三錢) 黃連(一錢) 甘草(二錢) 貝母(二錢去心)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
\x桂枝地黃湯\x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生地(三錢) 阿膠(三錢) 當(dāng)歸(三錢) 甘草(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若中風(fēng)舌強語拙,或雜證舌萎言遲,皆脾腎濕寒,不宜清涼滋潤,勿服此方。
<目錄>雜證要法\七竅病類
<篇名>牙痛
屬性:牙痛者,足陽明之病也。陽明主降,降者濁氣不至上壅,是以不痛。若胃逆不降,濁氣壅迫,甲木逆
沖,攻突牙床,是以腫疼。相火上炎,是以熱生。甲木郁于濕土之中,腐敗蠢朽,是以蟲生,而齒壞也。
如牙疼齦腫者,以黃芩石膏湯主之。如蟲牙,以柴胡桃仁湯主之。
\x黃芩石膏湯\x
黃芩(三錢) 石膏(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升麻(二錢) 芍藥(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徐咽。
\x柴胡桃仁湯\x
柴胡(三錢) 桃仁(三錢) 石膏(三錢) 骨碎補(三錢) 水煎半杯,熱服,徐咽。
<目錄>雜證要法\七竅病類
<篇名>咽喉
屬性:咽喉者,陰陽升降之路也。咽為六腑之通衢,喉為五臟之總門。六腑為陽,陽中有陰。濁陰由咽
而下達,是天氣之降也。五臟為陰,陰中有陽。清陽自喉而上騰,是地氣之升也。地氣不升則喉病,喉病
者,氣塞而食通。天氣不降則咽病,咽病者氣通而食塞。先食阻而后氣梗者,是臟完而腑傷之也。先氣梗
而后食阻者,是腑完而臟傷之也。而總之咽通六腑,而胃為之主。喉通五臟,而肺為之宗。如陽衰土
濕,肺胃不降,濁氣湮郁,則痹塞之病成矣。相火升炎,則腫痛之病作矣。如咽喉腫痛生瘡者,以甘草桔梗射
干湯主之。如喉瘡膿成者,以貝母升麻鱉甲湯主之。
\x甘草桔梗射干湯\x
甘草(二錢生) 枯梗(三錢) 半夏(三錢) 射干(三錢) 水煎半杯,熱漱,徐服。
\x貝母升麻鱉甲湯\x
貝母(三錢) 升麻(三錢) 丹皮(三錢) 元參(三錢) 鱉甲(三錢) 水煎半杯,熱漱,徐服。
<目錄>雜證要法\七竅病類
<篇名>聲音
屬性:聲音者,手太陰之所司也。肺藏氣,而氣之激宕則為聲,故肺病而聲為之不調(diào),氣病而聲為之不暢。
而氣之所以病者,由于己土之濕,土濕而聲喑矣。至唇缺齒落而言語不清者,氣之泄也。涕流鼻淵而聲音不
亮者,氣之寒也。然聲出于氣,而氣使于神,蓋門戶之開闔,機關(guān)之啟閉,氣為之也。而所以司其開闔啟閉
、俾疾徐中節(jié)、高下合宜者,神使之也。是以久嗽音啞者,病在聲氣。中風(fēng)不言者,病在神明。聲氣病則能
言而不能響,神明病則能響而不能言。聲氣出于肺,神明藏于心,聲由氣動,而言以神發(fā)也。然則調(diào)聲音者
,益清陽而驅(qū)濁陰,
一定之理也。如濕旺氣郁,聲音不亮者,以茯苓橘皮杏仁湯主之。如失聲喑啞者,以百合桔梗雞子湯
主之。
\x茯苓橘皮杏仁湯\x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百合(三錢) 橘皮(三錢) 生姜(三錢)
水煎半杯,熱服。
\x百合桔梗雞子湯\x
百合(三錢) 桔梗(三錢) 五味(一錢) 雞子白(一錢) 水煎半杯,去滓,入雞
子白,熱服。
<目錄>雜證要法\七竅病類
<篇名>須發(fā)
屬性:須發(fā)者,手足六陽之所榮也。六經(jīng)血氣盛,則美而長。血氣衰,則惡而短。夫須發(fā)者,營血之所滋生
,而實衛(wèi)氣所發(fā)育也。血根于上,而盛于下;氣根于下,而盛于上;須發(fā)之上盛而下衰者,
手足六陽之經(jīng)氣盛于上故也。蓋須發(fā)之生,血以濡之,所以滋其根 。氣以煦之,所以榮其枝葉。須落
發(fā)焦者,血衰而實氣敗,當(dāng)于營衛(wèi)二者,雙培其本支則得之矣。如須落發(fā)焦,枯燥不榮者,以桂枝柏葉湯
主之。
\x桂枝柏葉湯\x
首烏(三錢) 桂枝(三錢) 丹皮(三錢) 生地(三錢) 柏葉(三錢) 生姜(三錢) 人參
(三錢) 阿膠(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如黃澀早白者,加桑椹、黑豆。如陽衰土濕者,加干姜、茯苓。
如肺氣不充者,重用黃 ,以肺主皮毛故也。
<目錄>雜證要法\婦人科
<篇名>經(jīng)脈
屬性:經(jīng)脈者,風(fēng)木之所化生也。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yīng)也,男子應(yīng)日,女子應(yīng)月,月滿則海水西盛,
魚腦充,蚌蛤?qū)崳?jīng)脈溢;月晦則海水東盛,魚腦減,蚌蛤虛,經(jīng)脈衰。月有圓缺,陰有長消,經(jīng)脈調(diào)暢
,盈縮按時,月滿而來,月虧而止者,事之
常也。調(diào)經(jīng)養(yǎng)血之法,首以崇陽為主。蓋經(jīng)水之原,化于己土,脾陽左旋溫升,而生營血,所謂中焦受
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也。血藏于肝,而總統(tǒng)于沖任,陰中陽盛,生意沛然,一承雨露,煦濡長養(yǎng),是
以成孕而懷子也。如經(jīng)脈閉結(jié)者,緣木氣盤結(jié),發(fā)生不遂,經(jīng)血凝滯而不行,由是乙木沉郁而生下熱,甲
木浮升而生上熱。人知其經(jīng)熱之盛,而不知脾陽之虛,若以涼藥投之誤矣。以桂枝當(dāng)歸桃仁湯主之。如經(jīng)脈
崩漏者,緣木氣郁陷,升發(fā)不遂,經(jīng)血陷流而不止。血之周行上下,賴中氣有以運之。若中土不固,堤防
潰敗,是以泛濫而傾注矣。以艾葉姜苓湯主之。如經(jīng)水先期而至者,緣木氣之疏泄,即崩漏之機也。仍以艾葉
姜苓湯主之。如經(jīng)水后期而至者,緣木氣之遏郁,即閉結(jié)之機也。以姜苓阿膠湯主之。如經(jīng)水結(jié)瘀紫黑
者,緣血溫則行,寒則滯,滯久則湮郁而腐敗,是以成塊而不鮮矣。以苓桂丹參湯主之。如經(jīng)前腹痛者,緣水
土寒濕,乙木抑遏,血脈凝湮不暢,月滿血盈,經(jīng)水不利,木氣郁勃沖突,克傷脾臟,是以腹痛也。中氣
不運,胃氣上逆,是以有惡心嘔吐等證,以苓桂丹參湯主之。如經(jīng)后腹痛者,緣經(jīng)后血虛,肝木失榮,枯燥
生風(fēng),賊傷土氣,是以腹痛也。以歸地芍藥湯主之。如熱入血室者,緣經(jīng)水適來之時,外感中風(fēng),發(fā)熱惡寒
,七八日后,六經(jīng)既遍,表解脈遲,熱退身涼,而胸脅痞滿,狀如結(jié)胸,語言譫妄,神識不清,此謂熱入
血室也。以柴胡地黃湯主之。如帶下者,緣相火下衰,腎水澌寒,經(jīng)血凝瘀,結(jié)于少腹,阻格陰精上濟之路
,腎水失藏,肝木疏泄,是以精液淫 下流而為帶也。水下泄而火上炎,故多有夜熱毛蒸、掌煩口燥
之證。以溫經(jīng)湯主之。如骨蒸者,緣水寒土濕,肝木不升,溫氣下郁,陷于腎水,腎主骨,是以骨蒸而夜熱
也。以苓桂柴胡湯主之。
\x桂枝當(dāng)歸桃仁湯\x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當(dāng)歸(三錢) 桃
仁(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川芎(三錢) 紅花(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經(jīng)脈閉結(jié),上
熱加黃芩,中寒加干姜,中氣不足加人參,血塊堅硬加鱉甲、 蟲,脾郁加砂仁。
\x艾葉姜苓湯\x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艾葉(三錢) 芍藥(三錢) 生姜(三錢) 丹皮(三錢)
首烏(三錢) 阿膠(三錢炒珠)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經(jīng)脈崩漏不效,即用生姜一兩,阿膠五錢,
治之必效。
\x艾葉姜苓湯\x
(方見上) 治經(jīng)水先期
\x姜苓阿膠湯\x
丹皮(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 干姜(三錢) 川芎(三錢) 當(dāng)
歸(三錢) 阿膠(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經(jīng)水后期。
\x苓桂丹參湯\x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丹參(三錢) 當(dāng)歸
(三錢) 川芎(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經(jīng)前腹痛。
\x歸地芍藥湯\x
當(dāng)歸(三錢) 地黃(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
首烏(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經(jīng)后腹痛。
\x柴胡地黃湯\x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甘草(二錢) 芍藥(三錢) 丹皮(三錢) 地黃(三錢) 水
煎大
半杯,溫服。治熱入血室,表未解者,加蘇葉、生姜。
\x溫經(jīng)湯\x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當(dāng)歸
(三
錢) 阿膠(三錢) 半夏(三錢) 芎 (二錢) 吳茱萸(二錢) 芍藥(三錢) 水煎一杯,溫服。治婦人
帶下及少腹寒冷,久不受胎。或崩漏下血,或經(jīng)來過多,或至期不來者。如陰精流瀉加牡蠣,瘀血堅硬加桃
仁、鱉甲。
\x苓桂柴胡湯\x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丹皮(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柴胡(三錢) 半
夏
(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
婦人骨蒸,如熱蒸不減,加生地、黃芩。蒸退,即用干姜、附子、以溫水土。
<目錄>雜證要法\婦人科
<篇名>胎妊
屬性:胎妊者,兩精相搏,二氣妙凝,清升濁降,陰陽肇基,血以濡之,化其神魂,氣以煦之,化其精
魄。氣統(tǒng)于肺,血藏于肝,而氣血之根,總原于土。土者,所以滋生氣血,培養(yǎng)胎妊之本也。木火以
生養(yǎng)之,金水以收成之,土氣充用,四維寄旺,涵養(yǎng)而變化之。五氣皆足,十月而生矣。養(yǎng)胎之要,首在
培土。土運則清其火金,而上不病熱;暖其水木,而下不病寒。木溫而火清,則血流而不凝也。金涼而水
暖,則氣行而不滯也。氣血環(huán)抱,而煦濡之形神鞏固,永無半產(chǎn)之憂矣。如胎之初結(jié),中氣凝蹇,升降之
機,乍而湮郁,沖和之氣,漸而壅阻,其始胃氣初郁,滋味厭常而喜新。及其兩月胎成,則胃氣阻逆,惡
心嘔吐,食不能下等證作矣。且胎氣在中,升降不利,水偏于下潤,火偏于上炎,是以胎妊之證,往往下
寒而上熱也。陰陽郁格為病,法宜行郁理氣為主。以豆蔻苓砂湯主之。如墮胎之證,緣胎之結(jié)也。一月二
月,木氣生之。三月四月,火氣生之。五月六月,土氣化之。七月八月,金氣收之。九月十月,水氣成之。
五氣皆足,胎完而生矣。若生長之氣衰,則胎墮于初結(jié)。收成之力弱,則胎殞于將完。其實皆土氣之虛也
。土氣困敗,胎妊失養(yǎng),是以善墮。胎妊欲墮,腰腹必痛,痛者,木陷而克土也?!峨y經(jīng)》云∶“命門者
,諸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命門陽敗,腎水澌寒,侮土滅火,不生肝木
,木氣郁陷,而賊脾土,此胎孕墮傷之原也。以膠艾苓參湯主之。如胎漏之證,緣胎成經(jīng)斷,血室盈滿,
不復(fù)流溢,肝脾陽弱,莫能行血,養(yǎng)胎之余,易致堙瘀,瘀血蓄積,阻礙經(jīng)絡(luò),胎妊漸長,隧
道壅塞,此后之血不得上濟。月滿陰盈,是以下漏。按其胎之左右,必有 塊?;蚱淦饺赵兴?,亦能
致此。若內(nèi)無瘀血,則是肝脾下陷,經(jīng)血亡脫,其胎必墮矣。如下血而腹痛者,則是胞氣壅礙,土郁木陷
,肝氣賊脾也。如妊娠血下腹痛者,以艾葉地黃阿膠湯主之。如妊娠下血 塊連胎者,以桂枝茯苓湯主
之。如臨產(chǎn)交骨不開者,以加味芎歸湯主之。當(dāng)歸補血湯亦主之。
\x豆蔻苓砂湯\x
白蔻(一錢生研) 杏仁(二錢) 甘草(一錢) 砂仁(一錢炒研) 芍藥(二錢) 竹
茹(三錢) 茯苓(三錢) 橘皮(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胎孕初結(jié),惡心嘔吐,昏暈燥渴之證,緣
中氣郁阻,胃土不降,以此開郁降濁,清膽火而行肝血。內(nèi)熱加清涼之味,內(nèi)寒加溫暖之品,酌其臟腑陰陽而調(diào)之。
\x膠艾苓參湯\x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茯苓(三錢) 當(dāng)歸(三錢) 艾葉(三錢) 阿膠(三錢) 芍藥
(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胎孕欲墮者,腹痛加砂仁。
\x艾葉地黃阿膠湯\x
甘草(二錢) 地黃(三錢) 阿膠(三錢) 當(dāng)歸(三錢) 艾葉(三錢) 芍藥(三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妊娠血下腹痛者。
\x桂枝茯苓湯\x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桃仁(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妊娠下血, 塊連胎者。輕者作丸,緩以消之。
\x加味芎歸湯\x
當(dāng)歸(五錢) 龜板(童便炙酥) 川芎(各三錢) 血余炭(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
治產(chǎn)婦交骨不開,屬血虛者,約人行五里許即生。設(shè)是死胎亦下。
\x當(dāng)歸補血湯\x
(方見頭痛) 水煎服。治交骨不開,屬氣虛者。
<目錄>雜證要法\婦人科
<篇名>產(chǎn)后
屬性:產(chǎn)后血虛氣憊,諸病叢生。蓋妊娠之時,胎成一分,則母氣盜泄一分,胎氣漸成,母氣漸泄
,十月胎完,而母氣耗損,十倍尋常,不過數(shù)胎,而人已衰矣。母氣傳子,子壯則母虛,自然
之理也。但十月之內(nèi),形體雖分,而呼吸關(guān)通,子母同氣,胎未離腹,不覺其虛。及乎產(chǎn)后,胎妊已
去,氣血未復(fù),空洞虛豁,不得充灌,動即感傷,最易為病。胎時氣滯血凝,積瘀未盡, 瘕續(xù)成者,
事之常也。氣血虧乏,脾虛肝燥,郁而克土,腹痛食減者,亦復(fù)不少。而痙冒便難,尤為易致,是為產(chǎn)后
三病。血弱經(jīng)虛,表疏汗泄,感襲風(fēng)寒,是以病痙。痙者,筋脈攣縮,頭搖口噤項強而背折也。氣損
陽虧,凝郁內(nèi)陷,群陰閉束,是以病冒。冒者,清氣幽埋,不得透發(fā),昏憒而迷罔也。津枯腸燥,陰
凝氣結(jié),關(guān)竅閉結(jié),是以便難。便難者,糟粕艱阻,不得順下,原于道路之梗塞,非關(guān)陽旺而火盛也。
總之,胎氣生長,盜泄肝脾,土虛木賊,為諸病之本,土氣不虧,不成大病也。如瘀血蓄積,木郁腹痛
者,以桃仁鱉甲湯主之。如脾虛肝燥,木郁克土,腹痛食減,渴欲飲水者,以桂枝丹皮地黃湯主之。
如風(fēng)傷衛(wèi)氣,而病柔痙,發(fā)熱汗出者,以桂枝栝蔞首烏湯主之。如寒傷營血,而病剛痙,發(fā)熱無汗者,
以葛根首烏湯主之。如陽虛郁冒者,以桂枝茯苓人參湯主之。如津虧木燥,大便艱難者,以蓯蓉杏仁湯主
之。如飲食不消者,以姜桂苓砂湯主之。如血崩氣虛者,以艾葉姜苓阿膠湯主之。如產(chǎn)后血暈,緣血熱
乘虛,逆上凌心,以致昏迷不省,氣閉欲絕者,以童便一鐘,乘熱服之。如產(chǎn)后陰血暴脫,因陰虛發(fā)熱
者,以當(dāng)歸補血湯主之。如產(chǎn)后胎衣不下,腹中脹急者,以牛膝散主之。如產(chǎn)婦乳少者,以豬蹄湯主之。
\x桃仁鱉甲湯\x
桃仁(三錢) 鱉甲(三錢) 丹皮(三錢) 丹參(三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瘀血蓄積,木郁腹痛者,內(nèi)熱加生地、內(nèi)寒加干姜。
\x桂枝丹皮地黃湯\x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丹皮(三錢) 地黃(三錢) 當(dāng)歸(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脾虛肝燥,木郁克土,腹痛食減,渴欲飲水者,氣虛加人參,水寒土濕加干姜、茯苓。
\x桂枝栝蔞首烏湯\x
桂枝(三錢) 芍藥(二錢) 甘草(二錢) 栝蔞根(三錢) 首烏(三錢) 生姜(三
錢)
大棗(三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風(fēng)傷衛(wèi)氣,而病柔痙,發(fā)熱汗出者。
\x葛根首烏湯\x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葛根(三錢) 麻黃(二錢) 首烏(三錢) 生
姜
(三錢) 大棗(三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寒傷營血,而病剛痙,發(fā)熱無汗者。
\x桂枝茯苓人參湯\x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 生姜(三錢) 大棗(三枚)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陽虛郁冒。
\x蓯蓉杏仁湯\x
甘草(二錢) 杏仁(二錢) 白蜜(一兩) 肉蓯蓉(三錢) 水煎大半杯,入白蜜,溫服。
治津虧木燥,大便艱難。
\x姜桂苓砂湯\x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砂仁(一錢研) 水
煎大半杯,入砂仁末,溫服。治飲食不消。
\x艾葉姜苓阿膠湯\x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芍藥(三錢) 生姜(三錢) 丹皮(三錢) 首烏(三錢)
阿膠(三錢) 艾葉(三錢) 水煎大半杯,溫服。治血崩。如氣虛,加人參。
\x當(dāng)歸補血湯\x
(方見頭痛)
\x牛膝散\x
牛膝 川芎 蒲黃(炒) 丹皮(各二兩) 桂心(四錢) 當(dāng)歸(一兩半) 共為末,每服
五錢,水煎服。治胎衣不下,
腹中脹急者。
\x豬蹄湯\x
生黃 (一兩) 當(dāng)歸(五錢) 白芷(三錢) 木通(一錢) 以豬前蹄二只,煮汁五碗,以二
碗半煎藥,至八分碗服,偃面臥一時,其乳擦一晌,令人吮之。渣再用豬蹄汁煎服。治產(chǎn)婦乳少者。
(按∶“乳擦一晌”,疑有訛誤。服藥后自覺乳房有異,似應(yīng)揉按片刻,再令兒吮之。)
<目錄>本草類要
<篇名>自敘
屬性:《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其藥味只三百六十品,而神明變化,已無病不治矣。迨陶弘景,始增至七
百二十品,至后《本草綱目》之書出,其藥味竟增至千余品。貪多務(wù)廣,泛濫無歸,后人學(xué)之,
往往不得其要領(lǐng),此有志者所以欲由博而反約也。余公余之暇,擇藥味之精切可用者,得一百八十品。
取其專長,分門別類,朗若列眉,令人一開卷而即了然。復(fù)取黃注,摘要而錄之,示人以簡便易學(xué)之門
。有志斯道者,倘于此書而熟讀玩味,庶不至望洋興嘆也夫。
\x光緒二十二年歲在丙申三月初八日云閣氏自敘\x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補氣類
屬性:味甘微苦,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經(jīng),益胃助脾。理中止渴。通少陰之脈微欲絕,除太陰之腹?jié)M而痛。久利亡血
之要藥,盛暑傷氣之神丹。熟用溫潤,生用清潤。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補氣類
屬性:味甘,氣平,性緩,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jīng)。備沖和之正味,秉淳濃之良資,入金
木兩家之界,歸水火二氣之間,培植中州養(yǎng)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藥,調(diào)劑氣血之靈丹。上行用頭,
下行用稍,熟用甘溫培土而補虛,生用甘涼泄火而消滿,熟用去皮蜜炙。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補氣類
屬性:味甘微苦,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經(jīng)。補中燥濕,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養(yǎng)胃氣。
降濁陰而進飲食,善止嘔吐,升清陽而消水谷,能醫(yī)泄利。性頗壅滯,宜輔之以疏利之品,令其旋補而旋
行,庶美善而無弊矣。產(chǎn)于潛者佳,選堅白肥鮮者,泔浸切片,盤盛,隔布上下鋪濕米,蒸至米爛曬干用。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補氣類
屬性:味甘氣平,入足陽明胃、手太陰肺經(jīng)。入肺胃而補氣,走經(jīng)絡(luò)而益營。醫(yī)黃汗血痹之證,療皮水風(fēng)濕之疾,歷節(jié)
腫痛最效,虛勞里疾更良。善達皮腠,專通肌表。凡一切瘡瘍,總忌內(nèi)陷,悉宜黃 。蜜炙用。生用微涼,清表斂汗
宜之。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補血類
屬性:味苦辛微溫,入足厥陰肝經(jīng),養(yǎng)血滋肝,清風(fēng)潤木,起經(jīng)脈之細微,回肢節(jié)之逆冷。緩里急而安腹痛,調(diào)產(chǎn)后而
保胎前,能通妊娠之小便,善滑產(chǎn)婦之大腸。奔豚須用,吐蛔宜加。寒疝甚良,溫經(jīng)最效。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補血類
屬性:味平,入厥陰肝經(jīng)。養(yǎng)陰榮木,補血滋肝,止胞胎之阻疼,收經(jīng)脈之陷漏。最清厥陰之風(fēng)燥,
善調(diào)乙木之疏泄。蛤粉炒,研用。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補血類
屬性:味辛,微溫,入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jīng)。生精補血,健骨強筋。酥炙用,研碎,酒煮去渣,
熬濃,重湯煮成膏最佳。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壯陽類
屬性:味辛甘,微溫,入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jīng)。強筋健骨,秘精壯陽。去梗,酒浸蒸曬。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壯陽類
屬性:味甘氣平,入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jīng)。強陰起痿,縮溺斂精。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壯陽類
屬性:味苦辛,微溫,入足太陰脾、足厥陰肝、足少陰腎經(jīng)。暖補命門,溫養(yǎng)子宮。興丈夫玉
莖痿弱,除女子玉門寒冷。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壯陽類
屬性:味苦,氣平,入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jīng)。強筋健骨,秘精壯陽,補益精血,長養(yǎng)精神。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壯陽類
屬性:味辛苦,微溫,入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jīng)。榮筋強骨,起痿壯陽。羊脂拌炒。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壯陽類
屬性:味辛苦,氣溫,入足太陰脾、足少陰腎、手陽明大腸經(jīng)。溫脾暖腎,消水化食。治膝冷腰
疼,療腸滑腎泄。能安胎墜,善止遺精。收小兒遺溺,興丈夫痿陽,除陰囊之濕,愈關(guān)
節(jié)之涼。鹽酒拌潤,炒研,曬干用。同青鹽、乳香,搽日久牙痛。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壯陽類
屬性:味甘咸,氣平,入足厥陰肝、足少陰腎、手陽明大腸經(jīng)。暖腰膝,健骨肉,滋腎肝精血,潤腸胃結(jié)燥。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壯陽類
屬性:味甘微溫,入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jīng)。補脾養(yǎng)血,滋肝生精。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壯陽類
屬性:味辛氣平,入足厥陰肝經(jīng)。榮筋壯骨,健膝強腰。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滋陰類
屬性:味甘微苦,入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jīng)。涼血滋肝,清風(fēng)潤木,療厥陰之消渴,調(diào)經(jīng)脈
之結(jié)代。滋風(fēng)木而斷疏泄,血脫甚良;澤燥金而開約閉,便堅亦效。曬干生用。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滋陰類
屬性:味酸微苦,微寒,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經(jīng)。入肝家而清風(fēng),走膽腑而泄熱,善調(diào)心中
煩悸,最消腹里痛滿,散胸脅之痞熱,伸腿足之?dāng)伡薄M卖ゑ?,崩漏胥斷。泄痢與淋帶皆靈,痔漏共
瘰并效。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滋陰類
屬性:味苦微甘,性寒,入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jīng)。補陰壯水,滋木清風(fēng)。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滋陰類
屬性:味甘微苦,微寒,入手太陰肺經(jīng)。涼金泄熱,清肺除煩。水漬一宿,白沫出,去其水,
更以泉水煎湯用。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滋陰類
屬性:味苦微寒,入手太陰肺經(jīng)。清金泄熱,消郁破凝。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滋陰類
屬性:味苦氣寒,入手太陰肺、足少陰腎經(jīng)。清金化水。止渴生津,消咽喉腫痛,除咳吐膿血。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滋陰類
屬性:味甘微涼,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經(jīng)。清金潤燥,解渴除煩,涼肺熱而止咳,降心火而安悸。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滋陰類
屬性:味甘微苦,微涼,入手太陰肺經(jīng)。清金除煩,潤燥生津。其性輕緩,宜多用乃效。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滋陰類
屬性:味甘微苦,入手太陰肺、足少陰腎經(jīng)。清肺金,生腎水,滌心胸之煩熱,涼頭目
之郁蒸。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滋陰類
屬性:味甘,入手太陰肺經(jīng),清肺金而潤燥,滋肝木而清風(fēng)。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滋陰類
屬性:味甘微苦,微寒,入手太陰肺經(jīng)。清肺生津,止渴潤燥,舒痙病之?dāng)伡?,解渴家之淋癃?/p>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健脾類
屬性:味甘微苦,微辛,微酸,微咸,氣香,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jīng)。補太陰己土之精
,化陽明戊土之氣,生津潤肺而除
燥,養(yǎng)血滋肝而息風(fēng)。療脾胃衰損,調(diào)經(jīng)脈虛芤。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健脾類
屬性:味甘性平,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足少陰腎、手陽明大腸經(jīng)。養(yǎng)中補土,保精斂神,
善止遺泄,能住滑溏。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健脾類
屬性:味甘氣香,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jīng)。燥土清金,利水泄?jié)?,補己土之精,化戊土之氣
,潤辛金之燥渴,通壬水之淋瀝。最泄經(jīng)絡(luò)風(fēng)濕,善開胸膈痹痛。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健脾類
屬性:味甘,入足太陰脾、手陽明大腸經(jīng)。培中養(yǎng)胃,住泄止嘔。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潤腸類
屬性:味甘氣平,性滑,入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足厥陰肝經(jīng)。潤腸胃之約澀,通經(jīng)脈之結(jié)
代。去殼,炒研用。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潤腸類
屬性:味甘辛,氣平,入足太陰脾、手陽明大腸、手少陰心、足厥陰肝經(jīng)。潤燥除濕,斂氣
寧神。
<目錄>本草類要\補藥門
<篇名>潤腸類
屬性:味甘,微咸,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手陽明大腸經(jīng)?;貪_結(jié),澤枯槁而潤燥。大
便滑溏者勿服,入水四分之一,煉熟用。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氣類
屬性:味苦辛,微溫,入足陽明胃經(jīng), 降沖逆而止嗽,破壅阻而定喘,善止疼痛,最消脹滿
。去皮,姜汁炒。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氣類
屬性:味苦酸辛,性寒,入足陽明胃經(jīng)。泄痞滿而去濕,消陳宿而還清。面炒,勿令焦,研用。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氣類
屬性:味辛,氣平,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經(jīng)。下沖逆而除咳嗽,降濁陰而止嘔吐,排決水飲
,清滌涎沫,開胸膈脹塞,消咽喉腫痛。
平頭上之眩暈,泄心下之痞滿。善調(diào)反胃,妙安驚悸。洗去白礬用,妊娠姜汁炒。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氣類
屬性:味辛苦,入手太陰肺經(jīng)。降濁陰而止嘔噦,行滯氣而泄郁滿,善開胸膈,最掃痰涎。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氣類
屬性:味辛,微溫,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jīng)。止嘔吐泄利,平積聚 瘕,安胎保妊,消脹止痛
。面煨,實大腸。生磨,消腫病。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氣類
屬性:味辛,微溫,入手太陰肺經(jīng)。溫肺降逆,止喘定嗽。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氣類
屬性:味甘,微苦,微寒,入手太陰肺經(jīng)。清心潤肺,洗垢除煩,開胸膈之痹結(jié),滌涎沫之膠
粘。最洗瘀濁,善解懊 。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氣類
屬性:味甘苦,入手太陰肺經(jīng)。降沖逆而開痹塞,泄壅阻而平喘嗽,消皮腠之浮腫,潤肺腸之枯
燥,最利胸膈,兼通經(jīng)絡(luò)。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氣類
屬性:味咸,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經(jīng)。行凝澀而斷血漏,滌瘀濁而下氣逆。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氣類
屬性:味辛,氣溫,入手太陰肺經(jīng)。破壅豁痰,止喘寧嗽。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氣類
屬性:味辛氣平,入手太陰肺經(jīng)。下氣止喘,化痰破郁。生研,吐老痰。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血類
屬性:味苦辛,微寒,入足厥陰肝經(jīng)。達木郁而清風(fēng),行瘀血而泄熱,排癰疽之膿血,
化臟腑之 瘕。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血類
屬性:味辛,微溫,入足厥陰肝經(jīng)。行經(jīng)脈之閉澀,達風(fēng)木之抑郁,止痛切而斷泄利,散滯
氣而破瘀血。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血類
屬性:味甘苦辛,入足厥陰肝經(jīng)。通經(jīng)而行瘀澀,破血而化 瘕。泡去皮尖。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血類
屬性:味辛,入足厥陰肝經(jīng)。專行血瘀,最止腹痛。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血類
屬性:味甘,氣平,入足厥陰肝經(jīng),行血破瘀,通經(jīng)止痛, 瘕崩漏兼醫(yī)。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血類
屬性:味甘微苦,入足厥陰肝經(jīng)。和營止血,通脈行瘀。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血類
屬性:味苦,微溫,入足厥陰肝經(jīng)。通經(jīng)活血,破滯磨堅。胎產(chǎn)俱良, 瘕頗善。止腰腹疼痛
,消癰疽熱腫,跌打吐衄能瘳。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血類
屬性:味辛微寒,入足厥陰肝經(jīng)。行老血,破宿 。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血類
屬性:味苦辛,氣平,入足厥陰肝經(jīng)。活血行經(jīng),破瘀通脈。胎產(chǎn)崩漏、癰疽, 瘕跌打損傷
,悉效。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血類
屬性:味苦辛,微溫,入足厥陰肝經(jīng)。調(diào)經(jīng)破血,化塊消 。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血類
屬性:味咸氣腥,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經(jīng)。破 瘕而消凝瘀,調(diào)癰疽而排膿血。醋炙焦,研細
用。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血類
屬性:味苦酸,氣平,入足太陽膀胱、足厥陰肝經(jīng)。利水開結(jié),破血通經(jīng)。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血類
屬性:味咸微寒,入足厥陰肝經(jīng)。善化瘀血,最補損傷。
炒枯存性,研細用。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血類
屬性:味苦微寒,入足厥陰肝經(jīng)。善破瘀血,能化宿 。炒枯去翅足,研細用。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血類
屬性:味咸苦微寒,入足厥陰肝經(jīng)。善破積血,能化堅 。炒枯存性,研細用。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食類
屬性:味辛甘,入足太陰脾經(jīng)?;认?,泄?jié)M除 。炒研用。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食類
屬性:味酸甘,氣平,入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jīng)。消積破結(jié),行血開瘀。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水類
屬性:味甘氣平,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jīng)。利水燥土,泄飲消
痰,善安悸動,最豁郁滿,除汗下之煩躁,止水飲之燥渴,淋癃泄利之神品,崩漏遺帶之妙藥。
氣鼓與水脹皆靈,反胃共噎膈俱效。功標(biāo)百病,效著千方。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水類
屬性:味甘氣平,入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jīng),利水燥土,泄飲消痰,開汗孔而泄?jié)瘢灏螂?br /> 而通淋,帶濁可斷,鼓脹能消。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水類
屬性:味咸微寒,入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jīng)。燥土泄?jié)瘢?,除飲家之眩冒,療濕病?br /> 燥渴。氣鼓水脹皆靈,噎膈反胃俱效。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水類
屬性:味苦氣平,入足太陽膀胱經(jīng)。泄水去濕,壯骨舒筋。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水類
屬性:味甘微寒,入足太陽膀胱經(jīng)。利水去濕,泄熱除煩。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水類
屬性:味辛,入足厥陰肝、手少陰心、足太陽膀胱經(jīng)。行
血脈之瘀澀,利水道之淋癃。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水類
屬性:味苦,微寒,入足厥陰肝、足太陽膀胱經(jīng)。利水而開癃閉,泄熱而清膀胱。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水類
屬性:味苦,微寒,入足太陰脾、足太陽膀胱經(jīng)。利水道而泄?jié)褚?,消瘀熱而退黃膽。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水類
屬性:味甘,入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經(jīng)。利水而泄?jié)駸?,止血而消癰腫。浸令毛出
,曝干用。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水類
屬性:味苦微寒,入足太陽膀胱經(jīng)。清膀胱之濕熱,通水道之淋澀。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痰類
屬性:(攻痰藥甚多散見攻氣各類宜參看)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痰類
屬性:味辛苦澀,入手太陰肺經(jīng)。降逆氣而開壅塞,收痰涎而滌垢濁,善止喘咳,最通關(guān)竅。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痰類
屬性:味甘性寒,入手太陰肺經(jīng)。清肺行痰。鮮竹去節(jié),火烘瀝下,瓷器接之。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痰類
屬性:味甘氣平,入手太陰肺經(jīng)?;敌篃?、止渴消風(fēng)。功與竹瀝相同,熱宜竹瀝,寒宜荊瀝。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痰類
屬性:味辛,性溫,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經(jīng)。降氣行瘀,化積消腫。水浸二、三日,去其白涎
。用牛膽九套者,治痰郁,肺熱甚佳。(天南星研末,裝入牛膽中陰干,每年換牛膽一次,九年方可入藥。)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痰類
屬性:味甘,性寒,入手少陰心、足少陽膽經(jīng)。泄熱寧神,止驚除痰。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蟲類
屬性:味酸,性澀,入足厥陰肝經(jīng)。下沖氣而止嘔,斂風(fēng)木而殺蛔。醋浸一宿,去核米蒸。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蟲類
屬性:味苦,性寒,入足厥陰肝、足太陽膀胱經(jīng)。清乙木而殺蟲,利壬水而泄熱。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蟲類
屬性:味辛氣平,入足厥陰肝經(jīng)。殺蟲破積,止痢消瘡。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蟲類
屬性:味甘微溫,入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jīng)。利水燥土,殺蟲止泄。每月上旬,取仁數(shù)枚,空腹食之,
蟲皆死。戒飲熱茶,犯之則泄。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蟲類
屬性:味苦微寒,入手太陰肺經(jīng)。清肺止嗽,利水殺蟲。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蟲類
屬性:味苦微寒,入手太陰肺,足厥陰肝經(jīng)。止血行瘀,破積殺蟲。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蟲類
屬性:味苦性寒,入手少陰心、足厥陰肝經(jīng)。殺蟲解蠱,止汗除癲。甘草水浸,去皮切炮為末,撲身止
汗。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蟲類
屬性:味苦,入足厥陰肝經(jīng)。燥濕行瘀,醫(yī)瘡殺蟲。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積類
屬性:味苦性寒,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jīng)。泄熱行瘀,決壅開塞。下陽明之燥結(jié),除太陰
之濕蒸。通經(jīng)脈而破 瘕,消癰疽而排膿血。酒浸用。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積類
屬性:味咸苦辛,性寒,入手少陰心、足太陽膀胱經(jīng)。泄火而退燔蒸,利水而通淋瀝。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積類
屬性:味苦辛,性寒,入足太陽膀胱經(jīng)。破滯氣而定喘,泄停水而寧嗽。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積類
屬性:味苦性寒,入足太陽膀胱經(jīng)。善泄積水,能驅(qū)宿物。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積類
屬性:味苦辛,入足太陽膀胱經(jīng)。性專泄水,力能止利。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積類
屬性:味苦,性寒,入足太陽膀胱經(jīng)。泄水飲之停留,通經(jīng)脈之瘀澀。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積類
屬性:味辛苦,大熱,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少陰腎
經(jīng)。驅(qū)寒邪而止痛,開冷滯而破結(jié)。去殼炒研用,強人可服二厘。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積類
屬性:味苦,氣平,入足厥陰肝經(jīng)。破血行瘀,消積化塊。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攻積類
屬性:味苦辛,微溫,入足厥陰肝經(jīng)。破滯攻堅,化結(jié)行瘀。醋炒。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吐涌類
屬性:味苦甘,微寒,入足太陰脾經(jīng)。調(diào)和臟腑,涌吐濁瘀。
<目錄>本草類要\攻藥門
<篇名>吐涌類
屬性:味苦,性寒,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經(jīng)。利水而泄?jié)褚叙龆扛瘮。鲅壹芍?/p>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溫散類
屬性:味苦辛,氣溫,入手太陰肺、足太陽膀胱經(jīng)。入肺家而行氣分。開毛孔而達皮部。善泄
衛(wèi)郁,專發(fā)寒邪。治風(fēng)濕之身痛,療寒濕之腳腫,風(fēng)水可驅(qū),溢飲能散,消咳逆肺脹,解驚悸心忡。煮去
沫,發(fā)表去根節(jié)。止汗斂表,但用根節(jié)。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溫散類
屬性:味甘辛,氣香,性溫,入足厥陰肝、足太陽膀胱經(jīng)。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經(jīng)絡(luò)而達營郁,
善解風(fēng)邪,最調(diào)木氣,升清陽脫陷,降濁陰沖逆,舒筋脈之急攣,利關(guān)節(jié)之壅阻,入肝膽而散遏抑。極止痛
楚,通經(jīng)絡(luò)而開痹澀;甚去濕寒,能止奔豚,更安驚悸。去皮用。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溫散類
屬性:味辛,入手太陰肺經(jīng)。降沖逆而驅(qū)濁,消凝滯而散結(jié)。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溫散類
屬性:味辛,微溫,入足厥陰肝經(jīng)。散寒發(fā)表,驅(qū)邪除風(fēng)。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溫散類
屬性:味辛,性溫,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手太陰肺經(jīng)。降逆止嘔,泄?jié)M開郁,
入肺胃而驅(qū)濁,走肝脾而行滯。蕩胸中之瘀滿,排胃里之壅遏,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調(diào)和臟腑,宣達營
衛(wèi)。行經(jīng)之要品,發(fā)表之良藥。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涼散類
屬性:味辛,微寒,入手太陰肺經(jīng)。發(fā)表出汗,泄?jié)袂屣L(fēng)。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涼散類
屬性:味辛,氣涼,入手太陰肺經(jīng)。發(fā)表退熱,善泄皮毛。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涼散類
屬性:味甘,辛性涼,入足陽明胃經(jīng)。解經(jīng)氣之壅遏,清胃腑之燥熱,達郁迫而止利,降沖逆而
定喘。作粉最佳,鮮者取汁用甚良。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涼散類
屬性:味苦微寒,入足少陽膽經(jīng)。清膽經(jīng)之郁火,泄心家之煩熱,行經(jīng)于表里陰陽之間,奏效于寒
熱往來之會。上頭目而止眩暈,下胸脅而消硬滿??诳嘌矢勺钚?,眼紅耳熱甚靈。降胃膽之逆,升肝脾之
陷。胃口痞痛之良劑,血室郁熱之神丹。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升提類
屬性:味辛苦微甘,性寒,入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經(jīng)。利咽喉而止疼痛,消腫毒而排膿血。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宣通類
屬性:味苦辛,入手太陰肺經(jīng)。降氣逆而止咳,平息賁而定喘。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宣通類
屬性:味辛氣溫,入手太陰肺經(jīng)。降沖逆而止嗽喘,開痹塞而利咽喉。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宣通類
屬性:味苦辛,入足太陽膀胱、足厥陰肝經(jīng)。散水消
腫,行瘀止渴。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宣通類
屬性:味酸甘,氣平,入手太陰肺經(jīng)。泄肺下氣,寧嗽止吐。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宣通類
屬性:味苦辛,入手太陰肺經(jīng)。散結(jié)滯而消腫硬,化凝郁而排膿血,療咽痛如神,治肺癰至
妙。善下沖逆,最開壅塞。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宣通類
屬性:味苦,微寒,入手太陰肺經(jīng)。利咽喉而開閉塞,下沖逆而止咳嗽,最清胸膈,善掃瘀濁。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宣通類
屬性:味辛,氣平,入手太陰肺經(jīng)。發(fā)表驅(qū)風(fēng),退翳消腫。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去濕散風(fēng)類
屬性:味甘辛,入足厥陰肝經(jīng)。燥己土而泄?jié)?,達乙木而息風(fēng)。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去濕散風(fēng)類
屬性:味辛,微溫,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經(jīng)。發(fā)散皮毛,驅(qū)逐風(fēng)濕。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去濕散風(fēng)類
屬性:味辛,氣溫,入足太陰肺、足少陰腎經(jīng)。降沖逆而止咳,驅(qū)寒濕而蕩濁,最清氣道,兼
通水源。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去濕散風(fēng)類
屬性:味甘,微辛,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jīng)。燥土利水,泄飲消痰,行瘀去滿,化癖除 ,理
吞吐酸腐,辟山川瘴癘。起筋骨之痿軟,回溲溺之混濁。茅山者佳,制同白術(shù)。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去濕散風(fēng)類
屬性:味辛,微溫,入足厥陰肝經(jīng)。通關(guān)透節(jié),泄?jié)癯L(fēng)。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去濕散風(fēng)類
屬性:味苦,氣平,入足厥陰肝經(jīng)。發(fā)宣經(jīng)絡(luò),驅(qū)除風(fēng)濕。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去濕散風(fēng)類
屬性:味苦辛,性寒,入足太陰脾、足太陽膀胱經(jīng)。泄經(jīng)絡(luò)之濕邪,逐臟腑之水氣。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去濕散風(fēng)類
屬性:味苦,氣平,入手太陰肺經(jīng)。清風(fēng)泄?jié)?,消腫敗毒。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去濕散風(fēng)類
屬性:味苦,微溫,入足厥陰肝經(jīng)。泄風(fēng)濕,清頭目。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去濕散風(fēng)類
屬性:味甘,氣平,入足厥陰肝經(jīng)。清風(fēng)止眩,明目
去翳。
<目錄>本草類要\散藥門
<篇名>去濕散風(fēng)類
屬性:味辛,微溫,入足厥陰肝經(jīng)。逐濕開痹,起痿伸攣。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精類
屬性:味酸,性澀,入足厥陰肝經(jīng)。溫乙木而止疏泄,斂精液而縮小便,去核,酒蒸。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精類
屬性:味酸,微苦咸,氣澀,入手太陰肺經(jīng)。斂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善收脫陷,
最下沖逆。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精類
屬性:味酸氣平,入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jīng)。斂精利水,暖膝溫腰。久服妨脾。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精類
屬性:味咸,性澀,入手陽明大腸、足厥陰肝經(jīng)。斂腸止泄,固精斷遺。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精類
屬性:味甘澀,氣平,入足厥陰肝經(jīng)。養(yǎng)血榮筋,息風(fēng)潤燥,斂肝氣之疏泄,遺精最效。
舒筋脈之拘攣,偏枯甚良。瘰 癰腫皆消,崩漏淋漓俱止。消痔至妙,截瘧如神。米泔換浸
一兩天,銅刀切片,黑豆拌勻,砂鍋蒸曬數(shù)次。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精類
屬性:味甘。氣平,入足陽明胃、手太陰肺經(jīng)。養(yǎng)戊土而行降攝,補辛金而司收斂,善息風(fēng)
燥,專止疏泄。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精類
屬性:味甘性澀,入手太陰肺、足少陰腎經(jīng)。止遺精,收帶下。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精類
屬性:味辛,性溫,入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jīng)。秘精斂血,暖膝強腰。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精類
屬性:味辛咸,微溫,入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jīng)。補腎益肝,斂精止血。蛤粉炒,研用。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精類
屬性:味咸,微寒,性澀,入手少陰心、足少陰腎、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經(jīng)。斂神魂而定驚悸,
保精血而收滑脫。白者佳, 研細用。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精類
屬性:味咸,微寒,性澀,入手少陰心、足少陰腎經(jīng)。降膽氣而消痞,斂心神而止驚,清金泄熱
,保液秘精。 粉,研細用。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血類
屬性:味甘,微寒,入手太陰肺、足太陽膀胱經(jīng)。清金止血,利水通淋。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血類
屬性:味苦,微寒,入足厥陰肝經(jīng)。通經(jīng)脈瘀塞,止?fàn)I血流溢。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血類
屬性:味酸,性澀,入手陽明大腸、足厥陰肝經(jīng)。斂腸固腎,澀精止血。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血類
屬性:味苦,辛澀,入手太陰肺經(jīng)。清金益氣,斂肺止血。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神類
屬性:味甘酸,入手少陰心、足少陽膽經(jīng)。寧心膽而除煩,斂神魂而就寐。生用泄膽熱安眠,
熟用補膽虛不寐。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神類
屬性:味辛,微溫,入手少陰心、足少陰腎經(jīng)。開心利竅,益智安神。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腸類
屬性:味酸,微苦,氣澀,入手陽明大腸、手太陰肺經(jīng)。收庚金而住泄,斂辛金而止咳,破壅滿而
下沖逆,疏郁塞而收脫陷。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腸類
屬性:味酸,氣平,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經(jīng)。收肺
除咳,斂腸止利。五倍釀法,名百藥煎,與五倍同功。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腸類
屬性:味咸,性澀,微寒,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經(jīng)。收肺斂腸,止咳斷利。初病忌服,當(dāng)
與行郁泄?jié)裰幉⒂谩?/p>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腸類
屬性:味甘,微寒,入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手陽明大腸經(jīng)。止小便之痛澀,
收大腸之滑泄。 紅,醋淬,研細用。
<目錄>本草類要\固藥門
<篇名>固腸類
屬性:味甘酸辛,性澀,入手少陰心、足太陰脾、手陽明大腸經(jīng)。斂腸胃而斷泄利,護心主而
止痛楚。
<目錄>本草類要\寒藥門
<篇名>微寒類
屬性:味苦,性涼,入足太陰脾、足太陽膀胱經(jīng)。清丁火而退熱,利壬水而泄?jié)瘛?/p>
<目錄>本草類要\寒藥門
<篇名>微寒類
屬性:味苦,微寒,入手太陰肺經(jīng)。清肺化痰,降逆止嗽。
<目錄>本草類要\寒藥門
<篇名>微寒類
屬性:味甘,性寒,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經(jīng)。降逆止嘔,清熱除煩。
<目錄>本草類要\寒藥門
<篇名>微寒類
屬性:味苦,入足太陽膀胱經(jīng)。清金泄熱,利水開癃。
<目錄>本草類要\寒藥門
<篇名>微寒類
屬性:味甘,微寒,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經(jīng)。降逆止嘔,清熱除煩。
<目錄>本草類要\寒藥門
<篇名>微寒類
屬性:味辛,微涼,入手太陰肺、足厥陰肝經(jīng)。涼肝清肺,消腫敗毒。
<目錄>本草類要\寒藥門
<篇名>微寒類
屬性:味苦,微甘,性寒,入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jīng)。清肝泄熱,涼骨除蒸。
<目錄>本草類要\寒藥門
<篇名>微寒類
屬性:味苦,微咸,微寒,入手太陰肺、足太陽膀胱經(jīng)。涼金泄熱,清肺除煩。
<目錄>本草類要\寒藥門
<篇名>微寒類
屬性:味苦,性寒,入足少陽膽、足厥陰肝經(jīng)。清下熱而
止利,解郁蒸而涼血。
<目錄>本草類要\寒藥門
<篇名>大寒類
屬性:味苦,氣寒,入足少陽膽、足厥陰肝經(jīng)。清相火而斷下利,泄甲木而止上嘔,除少陽
之痞熱,退厥陰之郁蒸。
<目錄>本草類要\寒藥門
<篇名>大寒類
屬性:味苦,性寒,入手少陰心經(jīng)。清心退熱,泄火除煩。
<目錄>本草類要\寒藥門
<篇名>大寒類
屬性:味苦,性寒,入手少陰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足太陽膀胱經(jīng)。清心火而除煩郁,泄脾
土而驅(qū)濕熱,吐胸膈之濁瘀,退皮膚之熏黃。
<目錄>本草類要\寒藥門
<篇名>大寒類
屬性:味苦,氣寒,入足厥陰肝、足太陰脾經(jīng)。泄己土之濕熱,清乙木之郁蒸,調(diào)熱利下重,理
黃膽腹?jié)M。
<目錄>本草類要\寒藥門
<篇名>大寒類
屬性:味苦,氣寒,入手太陰肺、足太陽膀胱經(jīng)。清金泄熱,止渴除煩。
<目錄>本草類要\寒藥門
<篇名>大寒類
屬性:味苦,性寒,入足厥陰肝經(jīng)。清厥陰之郁熱,止風(fēng)木之疏泄。
<目錄>本草類要\寒藥門
<篇名>大寒類
屬性:味辛,氣寒,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經(jīng),清金而止燥渴,泄熱而除煩躁。研細,綿裹,入
藥煎。虛熱 用。
<目錄>本草類要\寒藥門
<篇名>大寒類
屬性:味苦酸,性寒,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膽、手少陰心經(jīng),泄火除煩,解毒止血。
<目錄>本草類要\寒藥門
<篇名>大寒類
屬性:味苦咸,微寒,入足厥陰肝經(jīng)。清風(fēng)明目,泄熱舒筋。
<目錄>本草類要\熱藥門
<篇名>微熱類
屬性:味苦辛,氣溫,入足厥陰肝經(jīng)。燥濕除寒,溫經(jīng)止血。
<目錄>本草類要\熱藥門
<篇名>微熱類
屬性:味辛,氣溫,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經(jīng)。開胸痹而降逆,除后重而升陷。最消痞痛,善
止滑泄。
<目錄>本草類要\熱藥門
<篇名>微熱類
屬性:味辛,氣溫,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jīng)。和中調(diào)氣,燥濕溫寒,遺精與淋濁俱療,吐血與
崩漏兼醫(yī)。去殼炒研,消食亦良。
<目錄>本草類要\熱藥門
<篇名>微熱類
屬性:味辛,氣香,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jīng)。和中調(diào)氣,行郁消渴。降胃陰而下食,達脾陽
而化谷。嘔吐與泄利皆良,咳嗽共痰飲俱妙。善療噎膈,能安胎妊。調(diào)上焦之腐酸,理下氣之穢濁,除咽喉
口齒之疾,化銅鐵骨刺之哽。去殼,炒研。
<目錄>本草類要\熱藥門
<篇名>微熱類
屬性:味辛,氣香,入足陽明胃、手太陰肺經(jīng)。降肺胃之沖逆,善止嘔吐。開胸膈之郁滿,能下
飲食。噎膈可效, 瘧亦良。去睛上翳障,消腹中脹疼。研細,湯沖。
<目錄>本草類要\熱藥門
<篇名>微熱類
屬性:味辛,微溫,入足陽明胃、足少陰腎經(jīng)。降氣止嘔,溫胃下食,暖腰膝,消 疝。
<目錄>本草類要\熱藥門
<篇名>大熱類
屬性:味辛,性溫,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手太陰肺經(jīng)。燥濕溫中,行郁降濁,補
益火土,消納飲食。暖脾胃而溫手足,調(diào)陰陽而定嘔吐,下沖逆而平咳嗽,提脫陷而止滑泄。略炒用,
勿令焦黑。
<目錄>本草類要\熱藥門
<篇名>大熱類
屬性:味辛,性溫,入足陽明胃、足厥陰肝、足少陰腎、足太陰脾經(jīng)。暖中宮而溫命門,驅(qū)寒濕
而止疼痛,最治嘔吐,善醫(yī)泄利。去目及閉口者,炒去汗用。
<目錄>本草類要\熱藥門
<篇名>大熱類
屬性:味辛,氣溫,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jīng)。溫脾胃而化谷,暖腰膝而止痛,吐泄皆醫(yī),疝瘕并
效。醋浸焙用。
<目錄>本草類要\熱藥門
<篇名>大熱類
屬性:味辛,氣溫,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jīng)。溫燥脾胃,
驅(qū)逐脹滿,治心腹疼痛,除腰腿濕寒。最止嘔噦,善回滑溏,殺蟲解蠱,化塊磨堅。起丈夫陽弱,
愈女子陰冷。用母丁香,雄者為雞舌香。
<目錄>本草類要\熱藥門
<篇名>大熱類
屬性:味辛,氣溫,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jīng)。燥濕調(diào)中,營運郁濁,善磨飲食,能驅(qū)痰飲
。治胃口寒濕作痛,療腹中
腐敗成積。泄穢吞酸俱效,蠻煙瘴雨皆醫(yī)。 瘧堪療,霍亂可愈。反胃噎膈之佳藥,嘔吐泄利之良品?;?br />
魚肉停留,斷赤白帶下。面包糖煨,研去皮。
<目錄>本草類要\熱藥門
<篇名>大熱類
屬性:味辛,性溫,氣香,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jīng)。溫中燥土,消谷進食,善止嘔吐,最收泄
利。治寒濕腹痛,療赤白痢疾,化痰水停留,磨飲食陳宿。面包煨研,去油湯沖。
<目錄>本草類要\熱藥門
<篇名>大熱類
屬性:味辛,苦性溫,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jīng)。溫中泄?jié)?,開郁破凝,降濁陰而止嘔
吐,升清陽而斷泄利。熱水洗數(shù)次用。
<目錄>本草類要\熱藥門
<篇名>大熱類
屬性:味甘辛,氣香,性溫,入足厥陰肝經(jīng)。溫肝暖血,破瘀消 。逐腰腿濕寒,驅(qū)腹脅疼痛。
<目錄>本草類要\熱藥門
<篇名>大熱類
屬性:味辛咸苦,性溫,入足太陰脾、足少陰腎經(jīng)。暖水燥土,泄?jié)癯?,走中宮而溫脾,入下焦
而暖腎,補垂絕之火種,續(xù)將斷之陽根。治手足厥冷,開臟腑陰滯,定腰腹之疼痛,舒踝膝之?dāng)伨小Mń?jīng)脈
之寒瘀,消疝瘕之冷結(jié)。降濁陰逆上,能回噦噫。提清陽下陷,善止脹滿。紙包數(shù)層,水濕,火中灰埋煨熟
,去皮、臍切片,砂鍋隔紙焙焦用,勿令黑。
<目錄>本草類要\熱藥門
<篇名>大熱類
屬性:味辛苦,性溫,入足厥陰肝、足少陰腎經(jīng)。開關(guān)節(jié)而去濕寒,通經(jīng)絡(luò)而逐冷痹。消腿膝腫疼,
除心腹痞痛。治寒疝最良,療香港腳絕佳。制同附子,蜜煎取汁用。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
<篇名>敘
屬性:粵自神農(nóng)嘗百草而藥性乃傳,軒帝著《內(nèi)經(jīng)》而病源始出,此固開天之神智,亦即救世之苦心也。
越及漢季,有張仲景先師出,著有《傷寒》、《金匱》各編,理精法密,辭古義深,探石室之秘藏,發(fā)蘭
臺之奧蘊,洵為醫(yī)林中特出之書也。乃前人著作極精,而后世注疏多謬,致使良苗雜于稂莠之間,而是非
莫辨;嘉粟埋于 糠之內(nèi),而真?zhèn)握l分;此有心人所同慨也!今有黃氏《傷寒》書出,辨?zhèn)斡営?,悉?fù)篇章
之舊;鉤深致遠,獨探撰述之原;譬如淘盡荒沙而黃金始得呈其色,剖開頑石而白壁乃能顯其光,自古
注《傷寒》者,未有如黃氏之盛者也。然,未經(jīng)名人指授,終不敢自信賞識之非誣矣。茲聞慶云閣先生,
素日博覽醫(yī)書,迄今己涉獵三十余載矣,諒必于群書淆亂之中,獨衷一是。
因倩世仁甫先生為介紹,只求先生引而進之,得聞此道之指歸素愿足矣。乃蒙不棄,即延入講堂,當(dāng)而
指明,古今醫(yī)書精純者絕少,惟《傷寒》、《金匱》之書,獨得《靈》、《素》真?zhèn)?,醫(yī)學(xué)家群當(dāng)奉為圭
臬也。注疏不下數(shù)百家,惟黃氏注疏獨合圣經(jīng)之旨,直可與仲景之書并傳不朽矣。其余各書,瑕瑜互見,實
不敢贊一詞焉。(鏞)敬聆之下,如獲南針之指示,向往彌殷;益望北斗之光華,仰瞻倍切。退歸后,即照黃
氏成規(guī),將傷寒雜病,各證各方,俱編為歌括,以便披吟。書成錄出,即呈先生筆削,不料適值先生亦
作《證方歌括》,以授及門。遂檢閱鏞稿中有精粹可取者,即摘錄先生書內(nèi),以排印行世。(鏞)以迂疏之作,叨
附末光,是亦生平大幸事也。爰為敘。
\x民國四年舊十一月初八日后學(xué)郭振鏞謹敘\x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
<篇名>自敘
屬性:粵自軒岐著《內(nèi)經(jīng)》,遂為萬世醫(yī)書之祖。然僅立言而未立法,尚未得視為全書也。越及漢季
,有南陽張仲景先生出,
著有《傷寒》、《金匱》各書,論證出方,俱臻完備。其書辭古而意深,理精而法密,括天人之奧蘊,
得《靈》、《素》之真?zhèn)鳎瓰獒t(yī)學(xué)家之至寶矣。惟《傷寒》以六經(jīng)立法,從六氣也。而此義后人絕無解
者,所以注《傷寒》者不下數(shù)百家,往往立言不合經(jīng)旨,更兼篇章次第紊亂,沿謬承訛,無人考正。
是以著作愈多,其旨愈不明于天下也。今有黃氏傷寒書出,悉本六氣之理,以發(fā)明此書之旨,語必透宗,言
皆有本,去偽存真,辭華悉臻純粹;提綱挈領(lǐng),條理益見詳明;自古注《傷寒》者,未有如黃氏之
盡美盡善者也!尤可取者,以編殘簡斷之書,悉復(fù)縷晰條分之舊,脈絡(luò)既已分明,篇章無不吻合,以后學(xué)
之心思,揣前人之志意,雖隔形骸于千載,恍聆緒論于一堂,得先圣之薪傳,開后人之茅塞,其書之有
裨于人也,豈止于一時一世已哉。余即遵黃氏成規(guī),將各證、各方均編為歌括,以便學(xué)人披吟。書已告竣,
適有友人郭桂五,登門造訪,手持《證方歌括》一書求正。余細閱之,見書中意旨,與余所作者,大致
相同。余即摘其書之精純可取者,纂入余書內(nèi),合為一編,以便排印行世。惟望有心向?qū)W人,得是書以為入
道之門,庶不難升堂入室,將來可為吾道之傳人也,豈非吾人所濃望也哉!爰為敘。
\x民國四年舊歷九月二十四日慶恕自識\x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本病
<篇名>桂枝證
屬性:(中風(fēng)) 中邪先入太陽宮,發(fā)熱頭疼更惡風(fēng),有汗脈浮惟在表,解肌總是桂枝功。
\x桂枝湯\x
有汗中風(fēng)用桂姜,再將芍藥治營傷,補脾大棗兼甘草,啜粥生津并養(yǎng)陽。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本病
<篇名>麻黃證
屬性:(傷寒) 浮緊居然脈象呈,惡寒發(fā)熱嘔旋生,頭疼體痛終無汗,證屬麻黃表病成。
\x麻黃湯\x
傷寒無汗用麻黃,桂杏兼施輔佐良,甘草補脾中氣固,皮毛直達是神方。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本病
<篇名>桂枝麻黃各半證
屬性:(風(fēng)寒兩感) 瘧狀二三度發(fā)時,面呈熱色解無期,未經(jīng)小汗身癢作,湯用桂麻各半宜。
\x桂枝麻黃各半湯\x
合用麻黃并桂枝,杏仁芍藥佐偏宜,生姜大棗兼甘草,兩感風(fēng)寒取效奇。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本病
<篇名>桂枝二麻黃一證
屬性:(風(fēng)寒兩感方見上) 脈呈洪大汗頻生,仍服桂枝未可更,如再發(fā)時形似瘧,輕宣衛(wèi)氣重宣營。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本病
<篇名>桂枝二越婢一證
屬性:(中風(fēng)而內(nèi)有火郁) 發(fā)熱惡寒表病彰,渴而譫語火邪傷,脈浮汗出偏能解,營衛(wèi)輕宣用此方。
\x桂枝二越婢一湯\x
外寒未解熱旋生,草棗和中芍泄?fàn)I,發(fā)表桂麻姜并入,石膏治里火能清。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本病
<篇名>大青龍證
屬性:(中風(fēng)而內(nèi)有火郁) 發(fā)熱身疼更惡寒,躁煩無汗未能安,中風(fēng)脈象浮而緊,方用青龍治不難。
\x大青龍湯\x
桂麻發(fā)表散邪風(fēng),再入生姜助有功,獨用石膏清里熱,杏仁草棗補兼攻。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本病
<篇名>小青龍證
屬性:(傷寒而內(nèi)有水郁) 表邪未解水停時,嘔咳兼生病甚危,小便不通還作渴,滿居少
腹喘非宜。
\x小青龍湯\x
表寒里水病非輕,桂芍麻甘用藥精,半夏更兼姜細味,管教內(nèi)外患全平。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本病
<篇名>白虎證
屬性:(表已解而里有熱) 傷寒脈滑厥旋生,表解方知里熱成,白虎煎湯真可用,胸中邪火一時清。
\x白虎湯\x
石膏去火十分強,知母兼施倍覺涼,粳米煎湯甘草入,驅(qū)邪消熱此方良。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本病
<篇名>白虎加人參證
屬性:(表已解而里有熱) 傷寒表解尚難安,燥渴心煩背惡寒,白虎加參湯可用,生津助
氣是神丹。
\x白虎加人參湯\x
石膏知母善清金,草米煎湯益助陰,補用人參加更妙,仙方能解躁煩心。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本病
<篇名>五苓證
屬性:(表未解而里有水) 發(fā)熱過經(jīng)不解煩,中風(fēng)表里證猶存,渴惟思飲入旋吐,水逆為名是
病源。
\x五苓散\x
外寒未去水旋停,術(shù)澤同煎合二苓,解表不須多用藥,桂枝一味妙通靈。
\x茯苓甘草湯\x
(證附 表未解而里有水) 汗多不渴未傷津,苓桂姜甘立法新,病減只將輕藥用,
宣通表里效如神。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本病
<篇名>文蛤白散證
屬性:病在陽經(jīng)汗失宜,肉中粟起益煩時,縱思飲水原非渴,文蛤不瘥白散施。
\x文蛤散\x
先將文蛤細研時,須用熱湯調(diào)服宜,病若不瘥仍有法,五苓白散酌裁之。
\x白散\x
貝母須兼桔梗施,清金散郁用相宜,溫行巴豆真神妙,寒熱交攻立法奇。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本病
<篇名>桃仁承氣證
屬性:(表退而熱結(jié)血分) 蓄血病成勢若狂,因知熱結(jié)在膀胱,表邪解后方宜下,須用桃仁承氣湯。
\x桃仁承氣湯\x
小腹瘀凝宜急攻,桃仁破血有奇功,硝黃蕩穢專清熱,桂草舒肝更補中。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本病
<篇名>抵當(dāng)湯證
屬性:(表退而熱結(jié)血分) 表邪內(nèi)入解無從,脈象微沉不結(jié)胸,熱在下焦當(dāng)硬滿,腹中
瘀血斷難容。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本病
<篇名>抵當(dāng)丸證
屬性:(表退而熱結(jié)血分) 傷寒身熱未能安,少腹?jié)M應(yīng)小便難,今反利時因有血,須將湯藥
合成丸。
\x抵當(dāng)湯丸\x
虻蛭桃仁合大黃,湯丸隨證用偏良,破開瘀血沉 起,從此其人不發(fā)狂。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
<篇名>太陽壞病
屬性:\x【入陽明去路】\x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壞病
<篇名>麻黃杏仁甘草石膏證
屬性:(表寒未解而內(nèi)有火郁) 表熱不用桂枝湯,外散內(nèi)清另有方。汗出喘生無大熱,麻甘杏石治偏良。
\x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x
麻黃發(fā)表泄皮毛,里熱宜清用石膏,甘草杏仁還并入,和中降逆法彌高。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壞病
<篇名>人參白虎證
屬性:(表解而里有熱方見太陽正?。?傷寒已服桂枝湯,汗出煩生渴飲漿,脈象更兼洪且大,
人參白虎是良方。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壞病
<篇名>調(diào)胃承氣證
屬性:(表解而里有熱) 此證已經(jīng)汗出初,惡寒乃是屬陽虛,若還惡熱原為實,胃氣調(diào)和病自
除。
\x調(diào)胃承氣湯\x
汗后須將胃氣調(diào),大黃甘草合芒硝,津傷陽實全能治,熱滿胸中一概消。
\x【入太陰去路】\x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壞病
<篇名>五苓散證
屬性:(表未解而里有水 方見太陽本?。?燥生汗后不眠時,和胃除煩少飲宜,小便維艱浮脈見
,熱微消渴五苓施。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壞病
<篇名>甘草干姜證
屬性:(誤汗而里陽虛) 心煩便數(shù)汗彌漫,兩腳拘
攣更惡寒,湯用桂枝溫反誤,亡陽厥逆覺咽干。
\x甘草干姜湯\x
桂枝誤服竟亡陽,厥逆心煩病象彰,同氣相招真善法,補宜甘草熱宜姜。
\x芍藥甘草湯\x
(證附 誤汗而里陰虛) 誤汗傷陰厥逆生,拘攣兩腳步難行,只須芍藥兼甘草,補血舒筋治效呈。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壞病
<篇名>四逆桂枝證
屬性:(表未解而里寒桂枝湯見上) 身疼下利要亡陽,救急先煎四逆湯。清便自調(diào)無里證,桂枝解表是良方。
\x四逆湯\x
急當(dāng)救里要驅(qū)寒,藥用溫中治不難。附子干姜甘草入,挽回陽氣是神丹。
\x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x
(證附 表未解而里虛) 身疼汗后脈沉遲,甘棗和中桂解肌,姜芍
倍加參并用,補虛散郁法兼施。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壞病
<篇名>葛根黃芩黃連證
屬性:(表里俱熱) 證屬桂枝反下之,利因不止病形危,脈呈促象表仍在,汗出喘生
內(nèi)熱時。
\x葛根黃芩黃連湯\x
表里雙清治法全,葛根甘草合芩連,熱邪退盡收奇效,喘汗能除利亦痊。
\x桂枝去芍藥湯\x
\x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x
(證附 表里俱寒)脈促旋驚腹?jié)M時,姜甘桂棗立方奇,惡寒附子加尤妙,表里陽虛總可醫(yī)。
\x桂枝加濃樸杏仁湯\x
(證附 表里俱實)下后旋驚微喘生,表寒未解病非輕,桂姜棗芍兼甘草,樸杏加時治效呈。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壞病
<篇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證
屬性:(表解而里有水) 湯服桂枝或下之,依然頭痛項強時,熱多無汗兼心滿,小便不通要速醫(yī)。
\x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x
姜甘棗芍不須移,苓術(shù)新加去桂枝,表病已除惟利水,方經(jīng)裁取總相宜。
\x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x
(證附 表虛里實) 汗后腹中脹滿時,姜甘樸夏治偏宜,表虛惟用
人參妙,攻補兼施法更奇。
\x梔子濃樸湯\x
(證附 里實而宜吐五梔子湯同) 下后中虛臥不安,心煩腹?jié)M屬傷寒,攻宜枳
樸同煎妙,吐用山梔效可觀。
\x梔子干姜湯\x
(證附) 傷寒誤用藥丸攻,身熱微煩瘀在中,梔子除邪兼吐濁,干姜降逆有奇功。
\x梔子香豉湯\x
(證附) 發(fā)汗復(fù)經(jīng)下失宜,旋驚煩熱乍生時,胃陰上逆填胸窒,吐濁調(diào)中用豉梔。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壞病
<篇名>梔子香豉證
屬性:虛因汗吐下相連,反復(fù)心煩不得眠,顛倒懊 情更急,山梔香豉妙方傳。
\x梔子甘草豉湯\x
\x梔子生姜豉湯\x
山梔香豉效爭夸,少氣須將甘草加,若用生姜惟治嘔,補虛吐實兩方嘉。
\x【入少陰去路】\x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壞病
<篇名>桂枝加附子證
屬性:(表虛汗漏) 亡陽汗漏惡風(fēng)寒,表氣虛時總不安,小便維艱津液少,四肢微急屈伸難。
\x桂枝加附子湯\x
欲要通經(jīng)用桂姜,助營芍藥有專長,棗甘和胃還加附,固表無非補腎陽。
\x芍藥甘草附子湯\x
(證附 里虛惡寒) 汗后惡寒虛病成,溫清兩法補彌精,和中甘草終當(dāng)用,附子
扶陽芍助營。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壞病
<篇名>茯苓桂枝甘草白術(shù)證
屬性:(里寒有濕) 吐下翻將逆滿招,沖胸氣上總難消,起應(yīng)頭眩脈沉緊,發(fā)汗
動經(jīng)身振搖。
\x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x
補中甘草最相宜,達郁升陽用桂枝,白術(shù)燥脾苓泄水,濕邪內(nèi)動總堪醫(yī)。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壞病
<篇名>真武證
屬性:(里寒有水) 汗出寒仍不解時,其人發(fā)熱力難支,頭旋身動兼心悸,振振偏思擗地宜。
\x真武湯\x
生姜附子可溫中,鎮(zhèn)水扶陽大有功,白術(shù)茯苓專去濕,再兼芍藥善清風(fēng)。
\x桂枝甘草湯\x
(證附 里虛亡陽) 發(fā)汗過多手冒心,居然悸動勢難禁,桂枝疏木扶陽氣,甘草和
中且益陰。
\x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x
(證附 里虛欲作奔豚) 汗后悸生臍下時,奔豚欲作病彌危,桂苓益火
兼除濕,草棗和中善補脾。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壞病
<篇名>桂枝加桂證
屬性:(里虛欲作奔豚) 燒針核起被寒傷,發(fā)作奔豚勢莫當(dāng),逆氣沖心從少腹,桂枝
加桂治偏良。
\x桂枝加桂湯\x
桂枝加倍欲扶陽,再用生姜輔佐良,芍藥補營能緩急,和中草棗有專長。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壞病
<篇名>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證
屬性:(里虛亡陽驚狂) 火劫亡陽驚且狂,居然起臥不安康,桂枝加減
偏能治,收斂神魂此法良。
\x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x
桂棗姜甘系本湯,惟將芍藥去偏良,再加蜀漆兼龍牡,用治驚狂是
妙方。
\x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x
(證附 里虛亡陽煩躁) 火逆燒針煩躁生,桂甘龍牡立方精,陰陽交媾收奇
效,氣擾神魂頃刻清。
\x茯苓四逆湯\x
(證附 表解而里陽虛) 汗下躁煩治有方,茯苓祛濕是專長,補培元氣資參草,扶
助真陽用附姜。
\x干姜附子湯\x
(證附 表解而里陽虛) 汗下失宜病不痊,晝多煩躁夜安眠,表邪已解身無熱,姜附
回陽是妙煎。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壞病結(jié)胸證
<篇名>大陷胸證
屬性:(表陽內(nèi)陷結(jié)胸) 短氣躁煩更懊 ,心疼石硬滿難容,脈沉而緊生潮熱,此證統(tǒng)名大
陷胸。
\x大陷胸湯\x
除邪蕩穢用硝黃,驅(qū)水爭夸甘遂良,病得陷胸宜此藥,退消實熱是神方。
\x大陷胸丸\x
(證附 表陽內(nèi)陷結(jié)胸) 須識結(jié)胸項亦強,狀如柔痙下無妨,合成丸藥惟從緩,葶藶芒硝
與杏黃。
\x小陷胸湯\x
(證附 結(jié)胸淺證) 痞結(jié)胸中近逼心,按之始覺痛難禁,夏能降逆連清熱,更用栝蔞潤肺金。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
<篇名>太陽壞病痞證
屬性:\x桂枝人參湯\x
(證附 表未解而里虛) 外證未除數(shù)下之,里虛熱利痞成時,參姜術(shù)桂兼甘草,補正攻邪妙法施。
\x大黃黃連瀉心湯\x
(證附 表解里實上有熱) 汗下亡陽病象彰,惡寒仍服桂枝湯,嗣經(jīng)表解方攻痞,漬用黃連與大黃。
\x附子瀉心湯\x
(證附 表解里實下有寒) 心下痞生辨要詳,惡寒汗出是亡陽,重煎附子專溫里,
輕漬芩連合大黃。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壞病痞證
<篇名>十棗證
屬性:(表解而里有水) 表解旋驚里未和,內(nèi)停水飲病偏多,頭疼脅痛兼干嘔,心下痞成總不瘥。
\x十棗湯\x
表寒解后水邪傷,開痞先煎十棗湯,大戟芫花甘遂入,消除積飲此方良。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壞病痞證
<篇名>生姜瀉心證
屬性:(表解而里有痞) 痞氣凌心硬不移,胃生干噫食消遲,水停脅下成留飲,腹作雷鳴
泄利時。
\x生姜瀉心湯\x
半夏生姜降濁陰,欲清心膽用連芩,汗傷中氣宜溫補,甘草干姜棗合參。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壞病痞證
<篇名>甘草瀉心證
屬性:(表解而里有痞) 下利日經(jīng)數(shù)十行,腹停水谷作雷鳴,心煩干嘔復(fù)攻痞,因致胃虛客氣生。
\x甘草瀉心湯\x
補脾草棗有專長,降逆溫寒用夏姜,再入芩連清上熱,胃虛痞甚力能匡。
\x赤石脂禹余糧湯\x
(證附 里濕而便滑) 已服瀉心與理中,誰知治利尚無功,下焦滑脫宜收澀,赤石余糧力獨雄。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壞病痞證
<篇名>五苓證
屬性:(里濕而水停 方見太陽本?。?下后水停是病根,瀉心已服痞猶存,更兼小便難通利,口渴胸中復(fù)躁煩。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壞病痞證
<篇名>旋復(fù)代赭石證
屬性:(表解而里郁) 傷寒汗吐下之余,痞硬旋生噫不除,濁氣已將清道塞,治宜降逆補
中虛。
\x旋復(fù)代赭石湯\x
旋復(fù)花惟破郁堪,再兼半夏善驅(qū)痰,生姜
赭石能除逆,補用人參棗合甘。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陽壞病痞證
<篇名>瓜蒂證
屬性:(里寒而可吐) 病象顯呈似桂枝,卻無頭痛項強時,咽喉氣上難呼吸,胸有痞寒
當(dāng)吐之。
\x瓜蒂散\x
瓜蒂吐痰效出奇,調(diào)中香豉最相宜,更兼赤豆能除濕,亡血之家戒勿施。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陽明實證
<篇名>桂枝證
屬性:(太陽經(jīng)證未罷中風(fēng)仍用此方 方見太陽本?。?陽明病自太陽傳,身尚惡寒表未痊,
多汗脈遲宜發(fā)散,妙方仍用桂枝煎。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陽明實證
<篇名>麻黃證
屬性:(太陽經(jīng)證未罷傷寒仍用此方 方見太陽本?。?傳入陽明病象呈,脈浮無汗喘兼生,
表邪未去仍宜解,湯用麻黃治法精。
\x桂枝加葛根湯\x
(證附 太陽未解而將入陽明桂枝湯見上) 太陽未解病形彰,汗出惡風(fēng)項背
強,達表更兼清胃逆,葛根加入桂枝湯。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陽明實證
<篇名>葛根證
屬性:(太陽未解而已入陽明) 表證旋驚項背強,惡風(fēng)無汗辨宜詳,二陽合病還兼利,須用葛根是
妙方。
\x葛根湯\x
邪入二陽病已成,葛麻并散法尤精,和中補土姜甘棗,芍藥滋陰桂泄?fàn)I。
\x葛根加半夏湯\x
(證附 表未解而里有郁 葛根方見上) 太陽病證合陽明,不利惟驚嘔逆生,
湯用葛根加半夏,宣通表里患能平。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陽明實證
<篇名>調(diào)胃承氣證
屬性:(表解而里有熱 方見太陽壞?。?太陽證已過三朝,汗后蒸蒸熱不消,病
未在經(jīng)原在腑,欲求治法胃宜調(diào)。
\x調(diào)胃承氣證\x
傷寒已過再經(jīng)期,譫語旋生有熱時,丸藥誤攻反下利,脈和內(nèi)實總堪醫(yī)。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陽明實證
<篇名>小承氣證
屬性:(表解而里微實) 汗出熱潮便不通,表邪已解里堪攻,微和胃氣方如法,泄下須防過失
中。
\x小承氣湯\x
枳樸同煎力獨雄,大黃蕩穢有奇功,腹中煩滿須和胃,里實先宜此藥攻。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陽明實證
<篇名>大承氣證
屬性:(表解而里大實) 發(fā)熱潮生不惡寒,譫言獨語未能安,繞臍疼痛尤煩躁,糞粒堅時
大便難。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陽明實證
<篇名>大承氣證
屬性:(三急下證) 腹中滿痛速攻宜,發(fā)熱汗多急下之,睛不能和難了了,便堅內(nèi)燥治休遲。
\x大承氣湯\x
大黃蕩穢果神奇,枳樸同攻輔助宜,再用芒硝堅可破,腹中燥糞下無遺。
\x蜜煎導(dǎo)方、豬膽汁方\x
(證附) 大便雖堅不可攻,捻成蜜梃納肛中,醋調(diào)膽汁尤能導(dǎo),外法神奇
亦有功。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陽明實證
<篇名>麻仁證
屬性:(里實而脾約) 浮而兼澀脈形真,胃氣強時小水頻,大便難行脾作約,法宜丸藥用麻仁。
\x麻仁丸\x
攻用大黃妙入神,潤腸芍杏合麻仁,更兼枳樸專行氣,煉蜜為丸合病因。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陽明實證
<篇名>抵當(dāng)證
屬性:(里實而血瘀 方見太陽本?。?病入陽明卻喜忘,久經(jīng)蓄血腹中藏,便雖黑硬行偏易,
消谷善饑治并詳。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陽明虛證
<篇名>四逆證
屬性:(里寒而水盛 方見太陽壞病) 表熱里寒陰勝陽,浮遲脈象辨宜詳,腹經(jīng)下利多清谷,
治法偏宜四逆湯。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陽明虛證
<篇名>吳茱萸證
屬性:(里寒而土虛) 食谷居然嘔吐生,從知胃逆屬陽明,中虛總是宜溫補,湯用吳萸治法精。
\x吳茱萸湯\x
溫中妙品用生姜,再入?yún)禽且嬷?,參棗滋肝兼補氣,調(diào)和脾胃是良方。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陽明虛證
<篇名>五苓證
屬性:(里有積濕 方見太陽本病) 未攻心下痞旋生,
身不惡寒衣不更,小便數(shù)時大便硬,渴思飲水屬陽明。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陽明虛證
<篇名>梔子豉證
屬性:(里有虛熱 方見太陽壞?。?口苦咽干熱氣沖,喘而汗出滿填胸,一經(jīng)攻下饑難食,
煩動胸中且懊 。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陽明虛證
<篇名>白虎加人參證
屬性:(里有實熱 方見太陽本?。?吐下傷陰渴病生,腹中熱結(jié)總非輕,心煩舌
燥惟思飲,白虎加參法可行。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陽明虛證
<篇名>豬苓證
屬性:(里有濕熱) 病入陽明脈象浮,渴思飲水熱難休,更兼小便不通利,湯用豬苓
效可收。
\x豬苓湯\x
口渴心煩熱不禁,胸停水飲患彌深,二苓滑澤能除濕,獨用阿膠且化陰。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陽明虛證
<篇名>白虎證
屬性:(里有燥熱 方見太陽本?。?三陽合病辨宜真,腹?jié)M身沉口不仁,面垢尿遺譫語作,四
肢逆冷額生津。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陽明虛證
<篇名>茵陳蒿證
屬性:(里有瘀熱) 小便不通渴飲漿,濕邪久在腹中藏,但經(jīng)頭汗身無汗,瘀熱停留定發(fā)黃。
\x茵陳蒿湯\x
茵陳利水有專長,梔子除煩輔佐良,更用大黃能蕩穢,退消濕熱是神方。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陽明虛證
<篇名>小柴胡證
屬性:(表里俱熱 方見少陽本?。?脈浮弦大中邪風(fēng),腹?jié)M心疼氣不通,嗜臥鼻干不得汗,
發(fā)黃潮熱便兼癃。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陽本病
<篇名>小柴胡證
屬性:(表里不和) 胸脅滿疼食懶餐,往來只是熱兼寒,目旋口苦心仍悸,嘔咳渴煩小便難。
\x小柴胡湯\x
表用柴胡里用參,驅(qū)除寒熱入姜芩,補宜草棗攻宜夏,半助真陽半助陰。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陽本病
<篇名>柴胡桂枝證
屬性:(太陽未罷而遽入少陽) 惡寒發(fā)熱病形呈,支節(jié)煩疼嘔逆生,表證未除心下結(jié),二
陽合病要雙清。
\x柴胡桂枝湯\x
桂柴發(fā)表有奇功,甘棗人參善補中,半夏降沖姜止嘔,黃芩去熱芍清風(fēng)。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陽本病
<篇名>麻黃證
屬性:(太陽未罷而表實 方見太陽本病) 十日太陽病尚留,過經(jīng)已久脈仍浮。表邪未去還宜解
,湯用麻黃效可收。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陽本病
<篇名>小建中證
屬性:(少陽病具而里虛) 陽澀陰弦脈象呈,腹間急痛病非輕,建中湯用真神妙,
證屬脾虛此藥精。
\x小建中湯\x
補陰芍藥總相宜,姜可扶陽助桂枝,調(diào)胃和脾甘棗入,養(yǎng)精緩急用膠飴。
\x黃芩湯\x
(證附 太少合病下利)
\x黃芩加半夏生姜湯\x
(證附 下利兼嘔) 二陽合病利旋生,芍藥黃芩相火清,草棗補脾方已妙,再加姜夏嘔能平。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陽本病
<篇名>大柴胡證
屬性:(表未解而里實) 表寒不解病終危,汗出翻驚里熱時,吐利未消心下痞,散攻兩法
要兼施。
\x大柴胡湯\x
柴胡達表芍清風(fēng),枳實大黃里可攻,半夏驅(qū)痰芩去熱,再兼姜棗善和中。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陽本病
<篇名>調(diào)胃承氣證
屬性:(表已解而里熱 方見太陽壞病) 太陽病已過經(jīng)期,心口溫溫欲吐時,腹?jié)M便溏
胸更痛,從前吐下要先知。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陽本病
<篇名>小柴胡證
屬性:(婦人熱入血室 方見上) 中風(fēng)發(fā)熱惡寒時,經(jīng)水適來脈象遲,血室乍開邪氣入,譫言
見鬼莫驚疑。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
<篇名>少陽壞病
屬性:\x【入陽明去路】\x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陽壞病
<篇名>小建中證
屬性:(里虛而心悸煩 方見少陽本?。?傷寒已至二三朝,悸動心間總未消,病屬虛煩何
藥治,法宜湯用建中調(diào)。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陽壞病
<篇名>炙甘草證
屬性:(里虛而心悸動) 脈形結(jié)代病傷寒,悸動心驚不得安,中氣已虛宜用補,湯煎
炙草治非難。
\x炙甘草湯\x
桂地參膠炙草湯,麻仁棗麥合生姜,陰陽兩補安心悸,立法無偏治病良。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陽壞病
<篇名>柴胡加龍骨牡蠣證
屬性:(里虛而煩滿譫語) 八九日過病已
成,下之胸滿更煩驚,不能轉(zhuǎn)側(cè)因身重,小便維艱譫語生。
\x柴胡加龍骨牡蠣湯\x
半夏柴芩合大黃,桂苓參棗并生姜,再加龍牡安神妙,更入鉛丹鎮(zhèn)逆良。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陽壞病
<篇名>小柴胡證
屬性:(少陽病未罷 方見少陽本?。?柴胡證下氣先傷,不罷仍宜用本湯,必俟
蒸蒸身振卻,熱生汗出乃安康。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陽壞病
<篇名>大柴胡證
屬性:(表未解而里實 方見少陽本?。?過經(jīng)十日病非輕,攻后旋驚嘔逆生,郁郁微煩
心下急,法宜表里要兼清。
\x柴胡加芒硝湯\x
(證附 表未解而里實小柴胡湯見少陽本?。?傷寒已到十三朝,脅滿嘔生
熱發(fā)潮,解表尤宜攻里實,小柴胡內(nèi)入芒硝。
\x【入太陰去路】\x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陽壞病
<篇名>柴胡桂枝干姜證
屬性:(表里未解) 發(fā)表未痊復(fù)下之,往來寒熱力難支,渴生胸脅滿微結(jié),頭汗心煩溺澀時。
\x柴胡桂枝干姜湯\x
發(fā)表柴胡合桂枝,干姜助里可溫脾,蔞根潤燥芩清火,草牡兼收補固宜。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陽壞病結(jié)胸證
<篇名>大陷胸證
屬性:(表解而里結(jié)胸 方見太陽壞?。?已得傷寒十日余,胸中水結(jié)郁難舒,身無大熱
頭微汗,湯用陷胸病可除。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陽壞病痞證
<篇名>半夏瀉心證
屬性:(表解而里有痞) 傷寒發(fā)熱嘔相連,他藥下之病未痊,滿反不疼因作痞,湯宜半夏瀉心煎。
\x半夏瀉心湯\x
半夏降沖參補中,棗甘培土有奇功,芩連清火姜溫里,寒熱兼施痞可攻。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陰臟病
<篇名>桂枝證
屬性:(表寒未解 方見太陽本?。?脈象仍浮發(fā)汗宜,太陽證見太陰時,卻無臟病惟經(jīng)病,解表還當(dāng)用桂枝。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陰臟病
<篇名>四逆證
屬性:(表未解而里寒 方見太陽壞?。?發(fā)熱頭疼脈反沉,不瘥體痛更難禁,湯煎四逆惟溫里,用此扶陽便抑陰。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陰臟病
<篇名>四逆桂枝證
屬性:(表未解而里寒 方俱見太陽病) 下利更兼脹滿攻,周身疼痛急溫中,里寒退后方宜表,湯用桂枝定有功。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陰臟病
<篇名>四逆證
屬性:(表解而里寒 方見太陽壞病) 大便利時渴不生,真寒在臟病非輕,湯煎四逆惟溫里,頃刻回陽巨患平。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陰臟病
<篇名>黃連證
屬性:(里寒而上有熱) 邪在胃中熱在胸,一經(jīng)嘔吐食難容,更兼腹痛情尤急,湯用黃連法可從。
\x黃連湯\x
治熱黃連效可觀,生姜半夏善驅(qū)寒,參甘大棗全宜補,再用桂枝獨泄肝。
\x桂枝加芍藥湯\x
(證附 表未解而里虛 桂枝湯見太陽?。?病本太陽反下之,因而腹?jié)M乍疼時,桂枝解表仍當(dāng)用,芍藥清風(fēng)加更
宜。
\x桂枝加大黃湯\x
(證附 表未解而里實 桂枝湯見太陽?。?太陽本病下非宜,腹?jié)M旋驚實痛時,湯用桂枝仍解表,大黃攻里效尤
奇。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陰臟病
<篇名>茵陳蒿證
屬性:(表解而里有濕熱 方見陽明虛證) 傷寒七八日初過,如橘身黃內(nèi)瘀多,小便不通兼腹?jié)M,茵陳服后病能瘥。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太陰臟病
<篇名>麻黃連翹赤小豆證
屬性:(表未解而里有瘀熱) 傷寒水瘀在胸中,身必發(fā)黃便不通,表病未除生里熱
,法宜內(nèi)外要兼攻。
\x麻黃連翹赤小豆湯\x
麻黃發(fā)表杏仁攻,赤豆連翹水道通,生梓白皮清相火,姜甘大棗善和中。
\x梔子柏皮湯\x
(證附 表里俱有瘀熱) 病值身黃發(fā)熱時,
除煩梔子效神奇,柏皮去濕兼清表,甘草和中更補脾。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
<篇名>少陰臟病
屬性:\x麻黃附子細辛湯\x
(證附 表里俱寒) 少陰反熱脈沉?xí)r,須用麻黃解表宜,附子溫寒惟救里,細辛降逆效尤奇。
\x麻黃附子甘草湯\x
(證附 表里俱寒) 病入少陰日二三,麻黃微汗法宜諳,更兼附子能溫里,欲要和中草用甘。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陰臟病
<篇名>四逆證
屬性:(里寒而水盛 方見太陽壞?。?病入少陰辨要詳,脈沉水盛滅殘陽,法當(dāng)溫里為先務(wù),救急宜投四逆湯。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陰臟病
<篇名>附子證
屬性:(里寒而土虛) 手足寒時入少陰,身兼骨節(jié)痛難禁,殘陽一線無生氣,脈象微微獨見沉。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陰臟病
<篇名>附子證
屬性:(里寒而土虛) 一二日間在少陰,口和背反惡寒侵,先經(jīng)灸后方投藥,治法精微義可尋。
\x附子湯\x
附子扶陽芍益陰,虛宜補氣用人參,茯苓白術(shù)專培土,立就良方取義深。
\x甘草桔梗二湯\x
(證附 里熱升而咽痛) 二三日內(nèi)病相延,邪入少陰痛在咽,甘草單方宜急用,不瘥桔梗再加煎。
\x半夏散及湯\x
(證附 里陰逆而咽痛) 少陰咽痛病危時,驅(qū)濁除邪用桂枝,半夏降沖甘緩急,或湯或散總相宜。
\x苦酒湯\x
(證附 咽痛生瘡) 少陰咽痛并生瘡,消腫宜煎苦酒湯,半夏降沖真妙品,雞清利肺是良方。
\x豬膚湯\x
(證附 咽痛胸滿煩) 下利咽疼病莫當(dāng),心煩胸滿不安康,豬膚米粉還加蜜,潤燥清金止滑溏。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陰臟病
<篇名>四逆證
屬性:(里寒而停飲 方見太陽壞?。?邪實填胸干嘔時,須知吐下總非宜,倘如膈上有寒飲,四逆溫中卻可醫(yī)。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陰臟病
<篇名>吳茱萸證
屬性:(里寒而土虛 方見陽明虛證) 少陰吐利躁煩時,厥冷旋驚在四肢,腹有真寒為病本,吳萸湯用總相宜。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陰臟病
<篇名>真武證
屬性:(里寒而水泛 方見太陽壞?。?少陰停水四肢沉,腹痛旋驚泄不禁,小便利癃終莫定,或兼嘔咳病彌深。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陰臟病
<篇名>豬苓證
屬性:(里熱而有濕 方見陽明虛證) 少陰下利咳相連,嘔渴心煩不得眠,惟有豬苓湯可用,腹中濕熱總能痊。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陰臟病
<篇名>四逆散證
屬性:(里熱而有郁) 少陰四逆病多端,咳悸或兼小便難,泄利有時還下重,腹中疼痛未能安。
\x四逆散\x
草惟補氣芍清風(fēng),內(nèi)窒還宜枳實攻,開郁柴胡為妙品,胸中滯結(jié)賴宣通。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陰臟病
<篇名>通脈四逆證
屬性:(里寒而陽微) 下利厥生在四肢,里寒外熱脈微時,腹疼面赤兼干嘔,痛入咽喉病更危。
\x通脈四逆湯\x
驅(qū)寒附子與干姜,重用方能挽絕陽,甘草補中真入妙,原書加減再參詳。
\x白通湯\x
(證附 里寒而脈絕) 一線殘陽脈已微,白通治利挽生機,蔥能達表真神妙,姜附溫中得指歸。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陰臟病
<篇名>白通加豬膽汁證
屬性:(里寒而無脈) 脈微下利病堪憂,湯服白通泄未休,無脈嘔煩兼厥逆,再加豬膽性能收。
\x白通加豬膽汁湯\x
蔥能達表附回陽,再入干姜力倍強,人尿更加豬膽用,服時脈續(xù)始安康。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陰臟病
<篇名>桃花證
屬性:(里寒而下利膿血) 少陰四五日初過,下利腹疼總未瘥,小水不通無足怪,惟驚大便血膿多。
\x桃花湯\x
固脫全憑赤石脂,干姜溫里用相宜,湯煎粳米能和胃,春暖陽回利止時。
\x黃連阿膠湯\x
(證附 里熱而液耗) 心煩不臥病非輕,芍藥芩連君火清,更用阿膠滋燥土,雞黃攪入補脾精。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陰臟病
<篇名>大承氣證
屬性:(里熱而水涸 方見陽明實證三承氣同) 陽明病見少陰中,口燥咽干要速攻,腎水將枯津液竭,大承急下有奇功。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陰臟病
<篇名>大承氣證
屬性:熱極風(fēng)生爍腎經(jīng),利多清水色純青,痛居心下口干燥,急要攻邪莫少停。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少陰臟病
<篇名>大承氣證
屬性:少陰病自太陰傳,六七日中大便堅,腹內(nèi)居然生脹滿,急攻方得保安全。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厥陰臟病
<篇名>烏梅證
屬性:(里寒而吐蛔) 靜復(fù)心煩總不安,病為蛔厥臟中寒,蟲聞食臭入于膈,嘔吐旋生治覺難。
\x烏梅丸\x
細辛姜桂合烏梅,殺盡蛔蟲幾百枚,連柏性寒椒附熱,參歸氣血可兼培。
\x當(dāng)歸四逆湯\x
(證附 表寒而里虛) 手足厥寒脈細時,惟將甘棗補脾宜,桂辛通草溫經(jīng)絡(luò),芍藥當(dāng)歸營血滋。
\x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x
(里有積寒) 脈細旋驚手足涼,腹中或有久寒藏,吳萸須共生姜用,加入當(dāng)歸四逆湯。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厥陰臟病
<篇名>瓜蒂證
屬性:(里寒而宜吐 方見太陽壞?。?陽氣不能達四肢,厥寒脈緊病危時,心生煩滿饑難食,邪在胸中涌吐宜。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厥陰臟病
<篇名>茯苓甘草證
屬性:(里有積水 方見太陽本?。?厥逆旋驚在四肢,悸生心下病難支,胸停積水宜先治,入胃須防作利時。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厥陰臟病
<篇名>當(dāng)歸四逆證
屬性:(表寒而里虛) 泄利旋驚脈大時,因虛強下不相宜,設(shè)如浮革腸鳴候,湯用當(dāng)歸四逆醫(yī)。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厥陰臟病
<篇名>四逆證
屬性:(里寒而厥逆 方見太陽壞?。?大汗出時熱尚留,肢疼拘急利難休,惡寒厥冷宜溫里,四逆良方正可投。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厥陰臟病
<篇名>通脈四逆證
屬性:(里寒而陽郁 方見少陰臟病) 一經(jīng)下利谷仍完,外熱因知里有寒,汗出四肢如見厥,湯投通脈是仙丹。
\x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x
(證附 里寒而上有浮熱) 病本內(nèi)寒便滑溏,復(fù)經(jīng)吐下胃偏傷,宜清上熱溫中脘,湯用芩連參合姜。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厥陰臟病
<篇名>吳茱萸證
屬性:(里寒而停水 方見陽明虛證) 干嘔旋驚口吐涎,時時頭痛入于巔,胃停水飲寒尤盛,湯用吳萸病可痊。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厥陰臟病
<篇名>四逆證
屬性:(里寒而嘔厥) 嘔而脈弱病情危,小便適當(dāng)復(fù)利時,身熱雖微偏見厥,湯煎四逆尚堪醫(yī)。
\x白頭翁湯\x
(證附 陽回而里熱) 厥陰泄利水頻思,肝熱旋驚下重時,連柏雙清君相火,白頭翁更合秦皮。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厥陰臟病
<篇名>小承氣證
屬性:(陽回而里熱 方見陽明實證) 下利陽回譫語生,腸中有糞燥難行,小承氣用方真妙,胃熱消除患自平。
<目錄>傷寒證方歌括\厥陰臟病
<篇名>梔子豉證
屬性:(陽回而里熱 方見太陽壞?。?利后陽回實病無,痞消心下按之濡,煩生終是因虛得,梔子煎湯效可圖。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
<篇名>自序
屬性:余少年只讀儒書,而不嫻醫(yī)術(shù)。適值家慈遘疾,纏綿數(shù)年之久,省內(nèi)名醫(yī),延診殆遍,病終未
除。后延一醫(yī),用猛藥攻之,病益劇,岌岌乎危矣。余因思為子而不知醫(yī),一旦遇親有
疾,致遭庸醫(yī)毒手,倘因此長逝,其抱恨為何如也?從此遂毅然有志學(xué)醫(yī),但未經(jīng)名家指示,只購行常
數(shù)種醫(yī)書讀之,涉獵十年,雖稍知大概,終未得此道之指歸也。及三十七歲,報捷南宮,后入部當(dāng)差,
公余之暇,即赴書市購買醫(yī)書,先得《徐氏八種》,《陳修園十六種》,繼得高士宗《醫(yī)學(xué)真?zhèn)鳌罚?br />
張隱庵《侶山堂類辨》,后得《黃氏八種》,見諸公著作皆遠宗軒岐,近法促景,始知《內(nèi)經(jīng)》、
《傷寒》、《金匱》各書,乃萬世醫(yī)學(xué)之祖也。得此書后,
又研究二十年之久,朝夕揣摩,頗有心得。因博采各書之純粹者,合輯為一編,名之曰《醫(yī)學(xué)摘粹》,蓋謂
美善兼臻,即可措施各當(dāng)也。書成后,即出守涼州,在甘淹留十六年,而醫(yī)書并未釋手。及民國改元,
余即由西寧大臣,解組旋里。同鄉(xiāng)勸余行道以濟時,余即欣然首肯。惟市醫(yī)見余所出之方,群笑而非之
,謂執(zhí)古方不能治今病也。余聞之,謂古方不能治病,想時方乃能治病耶?因詢病患,有經(jīng)市醫(yī)延醫(yī)者
,即索原方閱之,見有治氣之方,即將攻氣藥全用之,見有治血之方,即將攻血藥全用之,推之無論治
何病,每擬一方,必用藥十六味,或二十味,雜藥濫投,并不講方法矣。尤可怪者,治傷寒不知
通經(jīng)解表,而先施攻下之方∶治溫病不知泄衛(wèi)滋營,而專用苦寒之藥;治虛勞只講滋陰,治中風(fēng)惟知溫補
,立方種種支離,所
以治病不效,而病家始來求治于余也。乃此輩不知已之趨時而誤,反謂人之泥古而迂,豈非甘入迷途而
不知自返者哉!余見醫(yī)道謬妄如此,眼底殺運宏開,生靈遭劫,余年已七十有七矣。及是時而不思設(shè)
法以救之,更待何人?遂邀同志,將傷寒、雜病各證、各方俱編成歌括,以便后學(xué)披吟。倘有心求道
者,幼而學(xué)之,壯而行之,未始不可以挽回氣數(shù)也,爰為記。
\x民國五年五月二十日 沈水慶恕云閣氏自識\x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表證類
<篇名>感寒
屬性:〔感寒提綱〕四時俱有感風(fēng)寒,浮緊原從脈象看,無汗頭疼身發(fā)熱,如兼咳嗽更難安。
\x桑防湯\x
(證附) 外感風(fēng)寒治有方,姜甘芍杏與桑防,再兼桔梗通經(jīng)絡(luò),發(fā)熱頭疼用此良。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表證類
<篇名>傷風(fēng)
屬性:〔傷風(fēng)提綱〕中虛外感兩相投,肺被邪傷清涕流,嚏噴發(fā)時頭眩暈,再覘脈象緩兼浮。
\x紫蘇姜苓湯\x
(證附) 鼻流清涕是傷風(fēng),蘇杏姜甘治有功,橘夏苓砂須并用,外寒內(nèi)濕可交攻。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表證類
<篇名>溫證
屬性:〔溫證提綱〕冬不藏精溫病成,發(fā)時表里熱兼生,雙清妙法終當(dāng)用,外解風(fēng)邪內(nèi)泄?fàn)I。
\x防風(fēng)解溫湯\x
(證附) 太陽發(fā)熱渴思漿,頭痛心煩腰脊強,治法宜將翹杏用,芍甘丹桔與桑防。
\x葛根解溫湯\x
(證附) 陽明經(jīng)內(nèi)病多端,目痛鼻干臥不安,口渴胸?zé)┖嗡幹危獏⒏噬指鹇N丹。(熱加石膏嘔加半夏)
\x柴胡加減方\x
(證附) 經(jīng)入少陽病漸深,耳聾胸脅痛難禁,咽干口苦還兼渴,柴芍丹翹夏草芩。(熱加元參)
\x防風(fēng)生地湯\x
(證附) 太陰經(jīng)證要詳參,口渴身中熱不堪,腹?jié)M嗌干何藥治,丹防芍地合桑甘。
\x防風(fēng)天冬湯\x
(證附) 渴兼身熱不能安,口燥旋驚舌更干,經(jīng)入少陰當(dāng)速治,桑防冬草地元丹。
\x防風(fēng)當(dāng)歸湯\x
(證附) 發(fā)熱旋驚作渴時,滿煩囊縮治休遲,桑防芍地丹歸草,經(jīng)入厥陰用此醫(yī)。
\x桑甘杏桔湯\x
(證附) 熱微但咳不安康,宜用桑甘杏桔湯,紫菀麥苓兼半夏,爭傳治嗽有專長。
\x人參白虎湯\x
(證附) 經(jīng)入陽明病象殊,旋驚肺熱與津枯,姜甘粳母參膏用,發(fā)表清邪效可圖。
\x大承氣加味湯\x
(證附) 邪傳胃腑燥難禁,熱結(jié)下焦病益深,積樸硝黃攻法妙,再加芍地并滋陰。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表證類
<篇名>暑證
屬性:〔暑證提綱〕暑傷元氣正虛時,一感風(fēng)邪熱不支,表里郁蒸神頓憊,散清兩法要兼施。
\x防翹桑杏湯\x
(證附) 病緣表實氣先傷,舌白汗無渴飲漿,宜用銀花翹竹杏,豉甘滑桔合桑防。
\x桑防地芍湯\x
(證附) 表實邪傷血分時,舌紅口渴水頻思,桑防竹草兼翹桔,加入丹皮芍地宜。
\x人參白虎湯\x
(證附) 浮大而芤脈象彰,表虛氣被暑邪傷,口中燥渴兼多汗,粳母參膏甘草良。
\x加減生脈散方\x
(證附) 表虛暑熱血中侵,舌赤汗多渴不禁,須用丹皮兼五味,麥冬生地合沙參。
\x小陷胸加枳實湯\x
(證附) 脈呈洪滑入陽明,面赤頭兼眩暈生,水結(jié)在胸痰飲作,連蔞枳夏此方精。
\x小承氣湯\x
(證附) 經(jīng)入陽明病象彰,咽干口燥熱邪傷,胃腸結(jié)實宜攻候,枳樸大黃是妙方。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表證類
<篇名>濕證
屬性:〔濕證提綱〕 一身久被濕邪傷,偶感風(fēng)寒痛莫當(dāng),表里病成何法治,宜開汗孔利膀胱。
\x茵陳五苓散\x
(證附) 證屬濕寒辨要真,日晡煩痛豈無因,二苓術(shù)澤還兼桂,加入茵陳效更神。
\x桂枝附子湯\x
(證附) 風(fēng)濕傷身轉(zhuǎn)側(cè)難,浮虛澀脈細參觀,補宜草棗攻宜桂,附子生姜并去寒。
\x去桂枝加白術(shù)湯\x
(證附) 小便能通大便堅,方中去桂不同前,棗甘姜附仍宜用,白術(shù)加來祛濕專。
\x甘草附子證\x
骨節(jié)煩疼風(fēng)濕摶,近之愈痛屈伸難,便癃氣短身微腫,汗出惡風(fēng)總不安。
\x甘草附子湯\x
桂枝達表善除風(fēng),附子驅(qū)寒大有功,術(shù)可補脾惟去濕,草能緩急更和中。
\x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x
(證附) 遍體煩疼發(fā)熱時,日晡益劇力難支,病根原屬風(fēng)兼濕,薏杏麻甘卻可醫(yī)。
\x三仁證\x
濕溫頭痛惡寒侵,午后周身熱不禁,舌白體疼兼口渴,浮虛脈象細推尋。
\x三仁湯\x
證屬濕溫辨要真,清邪利水法宜遵,竹桑滑夏白通草,杏蔻還兼苡薏仁。
\x元滑苓甘散\x
(證附) 濕邪入肺未曾知,積久旋生上熱時,治用苓甘兼滑石,元明粉入更相宜。
\x苓甘梔子茵陳湯\x
(證附) 腹?jié)M兼逢便澀時,郁生下熱用何醫(yī),苓甘梔子茵陳妙,去濕清邪治最宜。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表證類
<篇名>燥證
屬性:〔燥證提綱〕 風(fēng)生燥熱病多端,火爍真陰最不安,咳喘因傷秋氣得,各方治法要參觀。
\x桑杏湯\x
(證附) 燥傷肺氣病初成,右脈旋驚數(shù)大呈,桑杏沙參兼豉貝,梔梨皮入熱全清。
\x桑菊飲\x
(證附) 咳嗽如因燥氣傷,治宜荷杏菊翹桑,葦根桔梗兼甘草,內(nèi)熱驅(qū)除是妙方。
\x沙參麥冬湯\x
(證附) 咳嗽原因燥熱侵,治宜桑葉合沙參,麥甘扁豆天花粉,玉竹能滋肺胃陰。
\x翹荷湯\x
(證附) 燥能化火力難支,清竅旋驚不利時,宜用翹甘兼桔梗,薄荷綠豆黑梔皮。
\x清燥救肺湯\x
(證附) 肺病適當(dāng)喘嘔時,更兼氣郁用何醫(yī),參膠桑杏枇杷葉,膏麥麻仁甘草施。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表證類
<篇名>溫疫
屬性:〔溫疫提綱〕 天時不正疫旋生,邪氣傷人溫病成,傳遍六經(jīng)終是熱,外宜涼解內(nèi)宜清。
〔太陽經(jīng)〕
\x防風(fēng)湯\x
(證附 方見溫證即防風(fēng)解溫湯) 溫疫初經(jīng)入太陽,熱多頭痛項偏強,防風(fēng)湯用原能治,表里雙清是妙方。
\x白虎加元麥湯\x
(證附) 太陽經(jīng)罷辨分明,煩熱居然燥渴生,粳母膏甘元麥用,腹中郁火霎時清。
\x人參白虎加元麥湯\x
(證附 人參白虎湯見溫證) 溫疫太陽經(jīng)罷時,氣虛煩渴用何醫(yī),人參白虎煎湯妙,元麥加來取效奇。
〔陽明經(jīng)〕
\x葛根湯\x
(證附) 陽明病自太陽傳,目痛鼻干熱不眠,湯用葛根真入妙,元參姜草石膏全。
\x葛根芍藥湯\x
(證附) 病兼泄利入陽明,膏芍元參瘀熱清,提散葛根為妙品,再兼甘草補脾精。
\x葛根半夏湯\x
(證附) 病入陽明嘔吐生,元膏葛芍熱全清,夏姜降逆甘培土,表里兼醫(yī)立法精。
\x三承氣加芍藥地黃證\x
便秘腹疼脈象沉,病傳胃腑熱難禁,攻邪宜用三承氣,芍地加來可益陰。
\x調(diào)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x
攻堅蕩穢用硝黃,甘草和中佐更良,芍地滋陰加入妙,驅(qū)除邪熱氣無傷。
\x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x
大黃蕩熱效神奇,枳樸攻堅輔佐宜,芍地再加真妙品,便堅微結(jié)總能醫(yī)。
\x大承氣加芍藥地黃湯\x
(方見溫證)
〔少陽經(jīng)〕
\x小柴胡去人參加芍藥栝蔞根證\x
溫疫傳經(jīng)入少陽,咽干口苦渴思漿,耳聾目眩兼胸痛,寒熱往來辨要詳。
\x小柴胡去人參加芍藥栝蔞根湯\x
柴胡解表拒邪侵,泄熱通經(jīng)姜合芩,補用棗甘攻用夏,再加蔞芍助真陰。
\x大柴胡加元參地黃證\x
嘔兼吐逆病堪虞,心下痞生未可驅(qū),表里實邪終未解,雙清須用大柴胡。
\x大柴胡加元參地黃湯\x
芍夏柴芩合枳黃,和中大棗共生姜,再加元地將陰助,表里兼攻是妙方。
〔太陰經(jīng)〕
\x防風(fēng)地黃湯\x
(證附) 疫入太陰病發(fā)時,嗌干腹?jié)M治休遲,防風(fēng)生地丹皮用,棗芍姜甘喜共施。
〔少陰經(jīng)〕
\x防風(fēng)天冬湯\x
(證附) 疫入少陰溫病成,舌干口燥總非輕,姜防丹草兼花粉,元地天冬熱并清。
〔厥陰經(jīng)〕
\x防風(fēng)當(dāng)歸湯\x
(證附) 厥陰煩滿發(fā)斑時,清散兼施病可醫(yī),丹地姜防歸芍用,和中甘草更相宜。
〔溫疫水?!?br />
\x豬苓湯\x
(證附 方見傷寒) 水停胃腑不消融,腹脅旋驚脹滿攻,便閉心煩兼口渴,豬苓湯用有奇功。
〔溫疫頭腫〕
\x普濟消毒飲去升麻柴胡芩連證\x
咽喉疼痛力難勝,面赤耳聾內(nèi)熱蒸,頰腫更兼前后腫,大頭瘟證世人稱。
\x普濟消毒飲去升麻柴胡芩連方\x
芥穗連翹共板藍,牛蒡馬勃合僵蠶,薄荷須并銀花入,再用元參與桔甘。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表證類
<篇名>寒疫
屬性:〔寒疫提綱〕 邪閉皮毛疫屬寒,身疼無汗總難安,病如在表宜溫散,入里陰陽再細看。
〔太陽經(jīng)〕
\x紫蘇湯\x
(證附) 寒疫初經(jīng)入太陽,惡寒發(fā)熱要參詳,更兼頭痛須何法,芍杏蘇防并草姜。
\x紫蘇地黃證\x
太陽寒疫外邪傳,血熱時當(dāng)未衄前,鼻燥口干浮脈見,宜先清里是真詮。
\x紫蘇地黃湯\x
姜甘蘇杏合丹皮,芍地防風(fēng)大棗施,發(fā)表更兼清內(nèi)熱,未經(jīng)鼻衄豫先醫(yī)。
\x蘇桂姜辛證\x
寒疫仍然在太陽,外邪未解辨宜詳,內(nèi)停水飲須何法,表里兼攻是妙方。
\x蘇桂姜辛湯\x
桂枝蘇葉合干姜,補氣和營草芍良,夏味細辛能降逆,表寒里水有專方。
\x白虎加元麥湯\x
(方見溫疫 病證治法與溫疫同) 人參白虎加元麥湯(同上)
〔陽明經(jīng)〕
\x紫蘇葛根升麻湯\x
(證附) 病入陽明泄利加,方傳蘇葛共升麻,再增白芍兼甘草,內(nèi)外全醫(yī)效可夸。
\x蘇葉葛根半夏湯\x
(證附) 陽明嘔吐食無存,蘇葉煎湯并葛根,芍夏生姜甘草入,立方神效妙難言。
\x調(diào)胃承氣加麥冬元參湯\x
(三方俱見溫疫證治同)
\x小承氣加麥冬元參湯\x
\x大承氣加麥冬元參湯\x
〔少陽經(jīng)〕
\x小柴胡湯\x
(方見傷寒 證治與溫疫同)
\x黃芩湯\x
(證附) 少陽泄瀉病初成,胸脅旋驚痞滿生,棗芍芩甘方可用,專除熱利法彌精。
\x黃芩半夏生姜湯\x
(證附) 少陽嘔吐力難支,胸脅仍然痞滿時,須用黃芩兼芍藥,姜甘棗夏喜同施。
\x大柴胡證\x
(方見傷寒) 少陽寒疫未能痊,邪氣已將胃腑傳,表里病形均屬實,兼攻兼散法宜全。
\x柴胡桂枝干姜湯\x
(證附) 少陽將入太陰宮,泄利仍兼痞滿攻,姜牡芩蔞惟治里,桂柴解表草和中。
\x柴胡桂姜半夏湯\x
(證附) 太陰將入吐難休,胸脅仍然痞滿留,姜用生干兼桂牡,柴芩夏草合栝蔞。
〔太陰經(jīng)〕
\x苓參濃樸湯\x
(證附) 寒疫傳經(jīng)入太陰,須知腹?jié)M病彌深,法宜濃樸兼甘草,更用姜苓半夏參。
\x苓參椒附湯\x
(證附) 寒疫旋驚入太陰,腹中每覺痛難禁,苓甘粳米全宜用,附子川椒芍并參。
\x苓參半夏湯\x
(證附) 太陰嘔吐用何方,不外苓參半夏湯,甘草和中宜并入,驅(qū)寒降逆賴生姜。
\x茯苓四逆加石脂湯\x
(證附) 甘草參苓并石脂,干姜附子喜兼施,太陰泄利原能治,補助真陽效更奇。
〔少陰經(jīng)〕
\x茯苓四逆加半夏湯\x
(證附) 少陰吐泄厥兼生,姜附回陽要并行,半夏降沖苓去濕,參甘益氣補脾精。
〔厥陰經(jīng)〕
\x茯苓參甘姜附歸脂湯\x
(證附) 厥陰厥利病危時,姜附回陽助桂枝,參草補中歸養(yǎng)血,斂腸扶胃用苓脂。
\x參甘歸芍麥冬栝蔞湯\x
(證附) 厥陰消渴熱生時,歸芍滋陰喜并施,蔞麥清邪功甚速,參甘助氣效偏奇。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表證類
<篇名>斑疹
屬性:〔斑疹提綱〕 溫斑溫疹病非輕,外感風(fēng)邪內(nèi)熱生,衛(wèi)氣不開營血郁,法宜表里要兼清。
〔溫斑提綱〕 溫斑始自項中生,漸至周身片片成,色似丹砂光潤透,細看更有白痧呈。
\x加味清毒化斑湯\x
(證附) 溫斑色紫用何醫(yī),青葉銀花草地施,知母石膏粳米入,翹荷犀角合丹皮。
\x養(yǎng)陰復(fù)液湯\x
(證附) 熱如漸退大傷陰,參用元沙火氣沉,甘草和中真入妙,貝冬地芍可清金。
〔溫疹提綱〕 溫疹多因毒火炎,發(fā)從頭面得先瞻,色紅點點皆高起,顆粒分明各有尖。
\x防風(fēng)松肌敗毒湯\x
(證附) 溫疹初生治有方,翹荷芍藥合丹防,杏甘桔梗冬桑葉,表里雙清法最良。
\x荊防透疹湯\x
(證附) 痧疹如宜溫散時,防風(fēng)芥穗杏仁施,當(dāng)歸芍草芎 用,內(nèi)外宣通立法奇。
\x清營解毒證\x
溫證周身疹忽生,紫紅成片病非輕,鼻扇氣促兼狂亂,壯熱思涼總要清。
\x清營解毒湯\x
薄荷發(fā)表助桑防,芍地丹翹治里良,再用銀花兼竹葉,元參桔梗合羚羊。
\x消毒散\x
(證附) 斑疹回時毒未消,脖腮腫痛熱偏饒,銀花白芷天花粉,甘桔荷蠶共貝翹。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表證類
<篇名>喉風(fēng)
屬性:〔喉風(fēng)提綱〕 喉風(fēng)病本要先知,溫證傷寒共有之,郁熱內(nèi)生邪外入,散清兩法可兼施。
\x柴胡桂枝去人參湯\x
(證附) 咽喉腫痛總難安,發(fā)熱肢疼或惡寒,姜夏柴芩兼桂芍,棗甘并用
是仙丹。
\x甘桔湯\x
(證附) 病屬傷寒入少陰,更兼咽痛總難禁,法宜枯梗同甘草,開郁除邪熱不侵。
\x防風(fēng)湯\x
(證附) 溫證咽喉腫痛時,心煩口燥內(nèi)陰虧,防風(fēng)竹葉兼桑葉,杏桔丹翹芍草施。
\x甘草桔梗射干湯\x
(證附) 喉病原因相火升,生瘡疼痛力難勝,緩攻半夏兼甘草,桔梗射干
解郁凝。
\x養(yǎng)陰清肺湯\x
(證附) 咽內(nèi)生瘡腫痛多,治宜地芍與丹荷,麥冬貝母兼甘草,更用元參病可瘥。
\x辛烏證\x
頤間脖項腫相連,散用辛烏是秘傳,或洗或敷均入妙,再加荊芥藥尤全。
\x辛烏散\x
辛烏甘桔與柴翹,芍豆同施力倍饒,皂地荊皮兼芥穗,或敷或洗腫能消。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表證類
<篇名>痙證
屬性:〔痙證提綱〕 邪氣乘虛入太陽,足寒身熱項偏強,有時面目旋成赤,口噤頭搖背反張。
\x栝蔞桂枝證\x
(桂枝湯見傷寒) 太陽證備辨宜詳,脈反沉遲身體強,柔痙已成何藥治,蔞根
加入桂枝湯。
\x葛根證\x
(方見傷寒) 太陽剛痙已成時,氣上沖胸力不支,口噤難言小便少,葛根湯用治偏宜。
\x大承氣證\x
(方見傷寒) 病患胸滿不能安,口噤無言臥覺難,兩腳拘攣兼 齒,大承氣證
要參觀。
\x當(dāng)歸補血湯合桂枝湯方\x
(證附 桂枝湯見傷寒) 有時男子患金瘡,產(chǎn)后婦人血已傷,
痙證并成何藥治, 歸加入桂枝湯。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表證類
<篇名>瘧疾
屬性:〔瘧疾提綱〕 此證陰陽互戰(zhàn)爭,暑蒸汗泄病由生,寒留腸胃兼經(jīng)臟,一被秋風(fēng)瘧乃成。
\x柴胡栝蔞干姜湯\x
(證附) 先寒后熱瘧名寒,蔞棗柴芩治不難,甘草人參加入妙,二姜并用是生干。
\x柴胡桂枝干姜湯\x
(證附) 牡瘧寒多熱少時,柴胡獨用最相宜,茯苓更并人參入,甘草干姜合桂枝。
\x白虎桂枝柴胡湯\x
(證附) 先熱后寒溫瘧成,石膏知母火能清,桂柴達表宜兼用,粳草補中
治效呈。(癉瘧以用此方)
\x六君子湯\x
(證附) 脾寒有濕屬虛時,瘧疾初成何藥醫(yī),參術(shù)苓甘陳夏用,柴胡姜棗再加宜。
\x減味鱉甲煎丸\x
(證附) 結(jié)成瘧母病彌深,藥用丹桃膠桂參,葶藶大黃兼鱉甲,姜甘夏芍與
柴芩。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表證類
<篇名>痧證
屬性:〔痧證提綱〕 邪風(fēng)瘴氣染成痧,病淺偏宜刮用麻,倘若深時針刺妙,治之得法效堪夸。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表證類
<篇名>中風(fēng)
屬性:〔中風(fēng)提綱〕 濕邪久已遍周身,一中風(fēng)寒便不仁,入絡(luò)在經(jīng)傳腑臟,淺深表里辨宜真。
\x驅(qū)風(fēng)活血湯\x
(證附) 國中邪風(fēng)口眼斜,汁和生地用偏嘉,再將竹瀝清痰火,獨活驅(qū)
風(fēng)更可夸。
\x桂枝歸苓湯\x
(證附) 左半偏枯血分虛,姜苓甘草濕邪除,桂枝芍藥芍歸入,妙劑能將
脈絡(luò)舒。
\x黃 姜苓湯\x
(證附) 病源本屬氣虛時,右半偏枯何藥醫(yī),宜用姜苓兼杏夏,麻黃甘草
合參 。
\x小續(xù)命湯\x
(證附) 身有濕邪卒中風(fēng),居然血脈不流通,二防麻桂參芩用,芍藥姜甘杏合芎。
\x祛風(fēng)湯\x
(證附) 風(fēng)邪國中據(jù)何知,手足旋驚不遂時,須用桑防姜夏杏,天麻秦芍草苓施。
\x葶藶散\x
(證附) 痰涎膠塞阻胸中,迷惑不清是中風(fēng),葶藶更兼甘遂用,再增芥子有奇功。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表證類
<篇名>歷節(jié)風(fēng)
屬性:〔歷節(jié)風(fēng)提綱〕 病緣飲后被風(fēng)吹,頭眩溫溫欲吐時,黃汗沾衣兼足腫,肢疼氣短更難支。
\x桂枝芍藥知母湯\x
(證附) 酒后風(fēng)將支節(jié)傷,治宜桂附合麻黃,術(shù)防芍藥兼知母,甘草和
中并用姜。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表證類
<篇名>痹證
屬性:〔痹證提綱〕 濕合風(fēng)寒痹病生,痛麻交見總非輕,沉 已久何由起,惟有前方法可行。(仍
以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x黃 五物湯\x
(證附) 一經(jīng)血痹屬虛時,姜桂宣通便可施,棗芍滋肝宜并入,和營助氣用黃 。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表證類
<篇名>鶴膝風(fēng)
屬性:〔鶴膝風(fēng)提綱〕 膝腫旋驚疼痛生,風(fēng)寒濕氣合而成,前方仍用能收效,大補十全法亦精。
(仍以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x十全大補加味湯\x
(證附) 中虛氣血已先傷,參桂苓甘合棗姜,地芍芎歸 術(shù)用,再加杜附
并牛防。
\x白芥子敷法\x
芥子研成照法敷,姜蔥取汁可調(diào)涂,泡皮脫凈肌膚斂,外治良方效更殊。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表證類
<篇名>腳氣
屬性:〔香港腳提綱〕 風(fēng)寒暑濕外邪侵,香港腳發(fā)時痛不禁,初病無非從足起,漸由小腹上攻心。
\x雞鳴散\x
(證附) 腳腫如因濕氣傷,浸淫滋水或生瘡,木瓜蘇葉吳萸用,桔梗檳榔合橘姜。
\x四物加味證\x
香港腳屬干不腫時,頑麻攣急總非宜,或兼縱緩情尤重,濕盛血虛治莫遲。
\x四物加味湯\x
地芍芎歸四物湯,再加膝澤佐偏良,更增獨活兼蒼術(shù),香港腳能醫(yī)是妙方。
\x烏頭湯\x
(證附) 香港腳攻心不得安,再加疼痛屈伸難,烏頭麻芍兼 草,納蜜同煎是妙丹。
\x八味腎氣證\x
小腹居然覺不仁,喘兼上氣豈無因,攻心香港腳將成病,八味為丸取效神。
\x八味腎氣丸\x
山藥山萸并可施,澤苓熟地與丹皮,再增桂附扶陽氣,煉蜜為丸效更奇。
\x礬石湯\x
(證附) 沖心香港腳不安康,濕毒消除有妙方,治法須將礬石用,煎湯浸足效偏良。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心腹痛
屬性:〔心腹痛提綱〕 腹中疼痛有多端,氣血痰蟲食水寒,按證須求原病本,立方得法治何難。
\x柴胡牡蠣湯\x
(證附) 氣攻胸痛熱生風(fēng),蔞夏降沖草補中,芍牡滋陰柴散郁,生姜調(diào)胃善宣通。
\x姜苓桂枝湯\x
(證附) 氣攻少腹痛多寒,桂夏姜砂治不難,苓草杏仁宜并用,當(dāng)歸芍藥善清肝。
\x桂枝茯苓丸\x
(證附) 痛因血積不流通,破用丹桃卻有功,桂芍行經(jīng)苓去濕,陳皮加入氣能攻。
\x下瘀血湯\x
(證附) 痛因血積有良方,須用桃仁合大黃,再入 蟲能化瘀,腹疼止后得安康。
\x姜苓半夏湯\x
(證附) 胸停痰飲痛生時,半夏姜甘治最宜,再用陳苓兼澤杏,水留成積總能醫(yī)。
\x烏梅證\x
(方見傷寒) 痛因腹內(nèi)有蛔蟲,濕氣中湮大可攻,丸用烏梅真善法,掃平此患著奇功。
\x濃樸七物湯\x
(證附) 痛因食積擬何方,枳樸桂枝共大黃,再用生姜兼草棗,法宜溫下胃無傷。
\x五苓證\x
(方見傷寒) 水飲停留在腹中,時時疼痛總宜攻,五苓散用真神效,利濕除寒大有功。
\x附子粳米湯\x
(證附) 積寒生痛有良方,姜棗熬成粳米湯,
半夏更兼甘草入,獨憑附子挽真陽。
\x大建中湯\x
(證附) 腹中寒積用何消,不外干姜共蜀椒,增入膠飴甘補妙,人參助氣
力偏饒。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腰痛
屬性:〔腰痛提綱〕 腎在腰間辨要真,痛傷寒濕豈無因,或虛或?qū)崙{何治,妙法終當(dāng)仿古人。
\x腎著湯\x
(證附) 病因濕得速宜攻,腎著名湯治有功,白術(shù)燥脾苓泄水,干姜溫里草和中。
\x桂枝姜苓阿膠湯\x
(證附) 腰有虛寒作痛時,桂苓去濕散風(fēng)宜,歸芎行血姜通氣,膠芍疏肝
草補脾。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頭痛
屬性:〔頭痛提綱〕 頭疼不外火寒風(fēng),陰熱陽虛痛亦同,細辨病因求治法,慎毋魯莽喜圖功。
\x元參飲\x
(證附) 頭因火盛痛彌加,一兩元參飲當(dāng)茶,熱在上焦為病本,滋陰法妙效堪夸。
\x逍遙散去白術(shù)加川芎白芷湯\x
(證附) 歸芍姜苓共薄荷,再加甘草胃能和,柴胡芎芷宜同入,
頭痛因風(fēng)治立瘥。
\x當(dāng)歸補血湯加鹿茸方\x
(證附) 和營助氣用黃 ,潤木當(dāng)歸佐更宜,加入鹿茸專補血,陰虛頭
痛總能醫(yī)。
\x左歸飲加肉蓯蓉川芍細辛方\x
(證附) 腎虛頭痛用何醫(yī),藥地萸苓杞草施,加入蓯蓉芎細妙,
滋陰泄火效神奇。
\x吳茱萸湯\x
(證附) 吳萸溫里有專長,更用生姜輔佐良,大棗人參同助氣,陽虛頭痛是神方。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眩暈
屬性:〔眩暈提綱〕 眩因痰飲與肝風(fēng),或火或虛病亦同,辨證立方均得法,一投藥餌便成功。
\x二陳加味湯\x
(證附) 專屬肝風(fēng)眩暈時,苓甘陳夏喜兼施,防麻玉竹鉤藤入,加味煎湯效更奇。
\x二陳加味湯\x
(證附 二陳湯見上) 眩暈如因痰飲生,二陳主治患能平,倍加半夏還兼澤
,火盛元芩入更精。
\x一味鹿茸酒\x
(證附) 珠生頂上號斑龍,頭眩因虛用此茸,好酒煎湯加麝飲,一杯靈藥
快澆胸。
\x一味大黃散\x
(證附) 大黃研末用茶調(diào),好似金莖露降霄,眩暈確知因火得,一杯入腹熱全消。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痰飲
屬性:〔痰飲提綱〕 胸中痰飲有由成,此病多因肺腎生,氣水停留全不化,偶增喘嗽令人驚。
\x小半夏加茯苓湯\x
(證附) 痰飲停留脹滿時,法宜姜夏茯苓施,填胸濁氣全能治,用藥無多效出奇。
\x姜苓半夏湯\x
(證同上 方見心腹痛)
\x小青龍證\x
(方見傷寒) 內(nèi)停痰飲病非輕,咳嗽還兼喘逆生,此證須將何藥治,小青龍用患能平。
\x射干麻黃湯\x
(證附) 麻黃達表可驅(qū)寒,紫菀款冬并射干,半夏更兼姜細味,因痰喘嗽治能安。
\x桂苓甘術(shù)湯\x
(證附) 水飲停留化作痰,治須術(shù)桂合苓甘,扶陽去濕惟求本,立法誰將奧義諳。
\x真武證\x
(方見傷寒) 腎陽不化水停時,上泛為痰勢甚危,治法務(wù)當(dāng)求病本,湯煎真武總相宜。
\x十棗湯\x
(方見傷寒) 水飲如停臟腑中,上居胸膈速宜攻,泄其氣分真良法,十棗湯投大有功。
\x豬苓證\x
(方見傷寒) 積飲如停臍腹時,泄從水道法尤奇,豬苓湯用真神妙,奧義精微世莫知。
\x五苓證\x
(方見傷寒) 胸內(nèi)素多水飲停,浸淫漸入絡(luò)兼經(jīng),泄從汗孔須何藥,對證偏宜用五苓。
\x瓜蒂證\x
(方見傷寒) 腹中痰飲有多端,在胃停留入食難,吐法須將瓜蒂用,一經(jīng)服后遽然安。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咳嗽
屬性:〔咳嗽提綱〕 欲知咳嗽所由生,外感內(nèi)傷辨要清,寒熱實虛全識定,立方對證始能精。
\x二陳加蘇葉杏仁貝母湯\x
(證附) 外感如須溫散時,二陳湯用卻能醫(yī),再加杏貝兼蘇葉,去濕除
風(fēng)治嗽宜。
\x小青龍證 小柴胡證\x
(二方俱見傷寒) 內(nèi)停水飲郁難行,一感風(fēng)寒嗽便生,湯用青龍溫散妙,
柴胡清解患能平。
\x小建中證\x
(方見傷寒) 內(nèi)傷咳嗽病難安,氣血虛時并有寒,湯用建中原可治,補脾解表更舒肝。
\x麥門冬湯\x
(證附) 火逆?zhèn)蛩圆∩睿湺胂墓踩藚?,再加粳米兼甘草,補氣除邪更助陰。
\x千金麥門冬證\x
或感風(fēng)寒或內(nèi)傷,熱多乘肺勢難當(dāng),有時咳帶痰中血,病重尤宜用此方。
\x千金麥門冬湯\x
柏桑二葉可同煎,夏杏生姜紫菀全,再入地黃兼麥桔,火多咳嗽定能痊。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喘促
屬性:〔喘促提綱〕 風(fēng)寒水飲喘由生,肺腎不交病亦成,或?qū)嵒?br />
虛或各半,總宜臨證辨分明。
\x小青龍證\x
(方見傷寒) 風(fēng)寒外感解無從,實喘旋生氣上沖,此證須將何藥治,妙方惟有小
青龍。
\x射干麻黃湯\x
(證附) 外感風(fēng)寒實喘時,治宜紫菀款冬施,麻干細味兼姜夏,表里宣通效出奇。
\x姜苓半夏證\x
(方見痰飲) 水飲停留勢甚狂,釀成實喘不安康,驅(qū)除寒濕須何藥,宜用姜苓半夏
湯。
\x小半夏加茯苓湯\x
(證附) 實喘如因水飲停,生姜行氣且通經(jīng),降沖半夏攻尤妙,去濕還宜加茯苓。
\x真武證\x
(方見傷寒) 如逢虛喘要詳參,肺腎不交水化痰,真武湯煎原可治,方中精義有誰諳。
\x六君子加味證\x
(方見瘧疾) 半實半虛有濕寒,居然喘促未能安,六君子用真神妙,加入生姜治
不難。
\x麥門冬證\x
(方見咳嗽) 半實半虛火逆升,病加喘促力難勝,麥冬湯用真神妙,補泄兼施是上乘。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哮證
屬性:〔哮證提綱〕 肺臟留飲合凝寒,關(guān)隘不通呼吸難,此病已成哮喘證,治宜圣濟射干丸。
\x圣濟射干丸\x
皂莢偕同郁李仁,射干貝母共苓陳,再加百部兼姜夏,五味款冬合細辛。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肺癰
屬性:〔肺癰提綱〕 內(nèi)熱郁蒸外感乘,居然喘促嗽彌增,口干咽燥原非渴,少飲旋驚液沸騰。
\x蘇葉橘甘桔湯\x
(證附) 蘇杏姜甘共橘皮,茯苓桔貝要兼施,肺癰初起當(dāng)先服,去濕除風(fēng)用最宜。
\x二白散\x
(證附) 巴豆去皮搗作脂,再加桔貝共研時,調(diào)和此散煎湯飲,肺里膿成吐泄宜。
\x葶藶大棗瀉肺湯\x
(證附) 用水先熬大棗湯,丹煎葶藶一杯嘗,肺中作病成癰后,下盡膿痰是妙方。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氣鼓
屬性:〔氣鼓提綱〕 鼓證原由氣結(jié)成,堅如鐵石病非輕,治宜開郁兼除濕,更要清風(fēng)效乃呈。
\x桂枝姜砂湯\x
(證附) 澤夏姜砂共桂枝,苓甘芍藥杏仁施,病成氣鼓原能治,疏木扶脾法合宜。
\x胃苓湯\x
(證附) 二苓濃樸共陳皮,術(shù)澤姜甘合桂枝,導(dǎo)氣有功兼利水,病成臌證總能醫(yī)。
\x六君子證\x
(方見瘧疾) 證屬脾虛不運時,病成氣臌治休遲,六君子用方真妙,攻補兼施效出奇。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水脹
屬性:〔水脹提綱〕 脹病原由水逆行,洪流泛濫腫初成,治宜發(fā)汗兼通利,再化真陽患乃平。
\x苓桂麻黃湯\x
(證附) 水脹初成發(fā)汗宜,桂麻解表效神奇,茯苓澤瀉專除濕,夏杏降沖草補脾。
\x苓桂阿膠湯\x
(證附) 脹證如當(dāng)利水時,二苓澤瀉用相宜,化陰惟有阿膠妙,扶助真陽賴
桂枝。
\x小青龍證 真武證\x
(二方俱見傷寒) 如逢水在太陽時,方用青龍發(fā)汗宜,倘入少陰當(dāng)化氣,
湯煎真武效尤奇。
\x防己黃 湯\x
(證附) 姜甘術(shù)棗共黃 ,防己加來去濕宜,此藥能將風(fēng)水治,古人立法總神奇。
\x防己茯苓湯\x
(證附) 皮水由來腫四肢,藥須防己共黃 ,
茯苓去濕甘培土,化出真陽用桂枝。
\x桂甘麻辛附子湯\x
(證附) 驅(qū)除正水用何方,辛附麻黃善化陽,姜桂再兼甘草入,挽回生氣有專長。
\x桂枝苓澤湯\x
(證附) 合用生姜與桂枝,澤苓半夏杏仁施,桑甘防己宜同入,臌脹均醫(yī)效出奇。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噎膈
屬性:〔噎膈提綱〕 胃降能教上脘空,脾升下竅自然通,倘經(jīng)逆陷真陽敗,出納無靈病在中。
\x苓桂半夏湯\x
(證附) 澤夏苓甘合二姜,桂枝芍藥佐尤良,如逢噎膈兼他證,細檢原書法自詳。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反胃
屬性:〔反胃提綱〕 下竅居然閉不開,朝餐暮吐實堪哀,脾虛莫運非關(guān)胃,治法尤當(dāng)善化裁。
\x大半夏湯\x
(證附) 吐屬脾虛病勢沉,治宜半夏共人參,再加白蜜功能潤,去濕和中并益陰。
\x吳茱萸證\x
(方見傷寒) 胃反胸間或有寒,朝餐暮吐未能安,溫中降逆宜何藥,湯用吳萸治不難。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不能食
屬性:〔不能食提綱〕 燥濕得中脾胃開,一經(jīng)偏勝便成災(zāi),虛寒虛熱還宜辨,調(diào)劑陰陽賴妙才。
\x消食丸\x
(證附) 胃中虛冷不能餐,治法偏宜消食丸,神曲烏梅兼麥 ,姜苓并用是神丹。
\x資生丸\x
(證附) 去熱補虛進食頻,木苓楂曲合蓮陳,再加芡豆兼山藥,白蔻人參共薏仁。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谷勞
屬性:〔谷勞提綱〕 不能進食腹空饑,谷氣頻生飯后時,怠惰情深偏嗜臥,四肢煩重病彌危。
\x沉香湯\x
(證附) 谷勞不食用何方,攻補兼施治法良,杏夏姜陳同枳實,參苓術(shù)草共沉香。
\x椒姜大麥湯\x
(證附) 谷勞不食病堪嗟,湯用椒姜大麥芽,消食溫中真入妙,一杯甘露效爭夸。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嘔吐噦呃逆
屬性:〔嘔吐噦呃逆提綱〕 四端病體屬陽明,飲食無存證各呈,胃不下行偏上逆,熱寒虛實辨宜清。
\x吳茱萸證\x
(方見傷寒) 病屬胃虛復(fù)有寒,旋驚食谷嘔難安,四肢逆冷多煩躁,湯用吳萸是妙丹。
\x茯苓澤瀉湯\x
(證附) 吐后渴生思飲漿,更兼胃實熱難當(dāng),桂苓術(shù)澤姜甘用,水病驅(qū)除是妙方。
\x四逆證\x
(方見傷寒) 小便能通弱脈呈,更兼嘔逆不時生,四肢見厥身微熱,寒盛格陽辨要精。
\x大黃甘草湯\x
(證附) 食已居然吐不禁,此緣胃濕熱邪侵,大黃蕩穢甘培土,攻補兼施妙義深。
\x小半夏湯\x
(證附)
\x小半夏加茯苓湯\x
(證附) 有寒胃實病情真,食谷居然吐欲頻,半夏降沖姜止嘔,加苓去濕效如神。
\x小柴胡證\x
(方見傷寒) 木邪克土賴何驅(qū),寒熱兼生實可虞,痞滿旋驚胸脅痛,妙方宜用小柴胡。
\x半夏瀉心證\x
(方見傷寒) 病患作嘔腹腸鳴,心下旋驚痞硬生,半實半虛寒復(fù)熱,法宜溫
補又宜清。
\x橘皮竹茹湯\x
(證附) 口中噦味吐難禁,宜用生姜橘與參,
大棗竹茹甘草入,半攻半補義彌深。
\x代赭旋復(fù)花證\x
(方見傷寒) 辨證如逢呃逆時,病分虛實用何醫(yī),治宜代赭加旋復(fù),攻補兼施法最奇。
\x二陳湯加減方\x
嘔吐噦兼呃逆生,二陳加減法彌精,平時勤取原書閱,臨證方能記得清。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吞酸
屬性:〔吞酸提綱〕 土經(jīng)木克始吞酸,此病根原總屬肝,飲食停留脾不運,腹中 雜最難安。
\x二陳加吳茱萸生姜湯\x
(證附 二陳湯見眩暈) 脾虛不運是何因,治法先宜用二陳,姜并吳萸加更妙,溫中去濕效如神。
\x連理湯加陳皮半夏方\x
(證附) 證屬脾虛不運時,有寒有熱合當(dāng)知,姜甘參術(shù)黃連用,加入陳皮半夏宜。
\x六君子證\x(方見瘧疾)
\x平胃證\x
飲食難消積在中,法兼補下各成功,病虛當(dāng)用六君子,內(nèi)實還宜平胃攻。
\x平胃散\x
蒼術(shù)陳皮濃樸全,再兼甘草可同煎,生姜作引須加入,消食良方世共傳。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泄瀉
屬性:〔泄瀉提綱〕 腹疼泄利有多端,實證無非熱與寒,病本辨明方用藥,清溫兩法治何難。
\x胃苓證\x
(方見氣鼓) 水停泄瀉病初成,腹痛旋驚脹滿生,小便不通寒濕作,胃苓湯用法彌精。(加減法詳原書)
\x茯苓四逆證\x
(方見傷寒) 真陽已敗濕傷脾,腸胃寒生洞泄時,利病既成當(dāng)速治,茯苓四逆用相宜。
\x加味理中湯\x
(證附) 脾虛久泄有專方,須用參甘術(shù)合姜,加入茯苓兼藥豆,驅(qū)寒助氣效彌良。
\x四神丸\x
(證附) 病屬虛寒在腎脾,五更作泄腹疼時,法宜五味吳萸用,肉蔻還兼補骨脂。
\x烏梅證\x
(方見傷寒) 泄瀉多時久未痊,熱寒并作不安然,烏梅丸用偏能治,攻補兼施是秘傳。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痢疾
屬性:〔痢疾提綱〕 風(fēng)寒暑濕氣偏傷,飲食起居患未防,痢證釀成須善治,陰陽表里辨宜詳。
\x當(dāng)歸四逆證\x
(方見傷寒) 下利曾因外感傷,肢寒厥冷不安康,脈微發(fā)熱真陽敗,須用當(dāng)歸
四逆湯。(寒加生姜吳茱萸)
\x小柴胡證\x
(方見傷寒) 病因外感利旋成,表里惟驚熱并生,在內(nèi)更兼胸腹痛,小柴胡用患能平。
\x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x
(證附) 外感兼逢脈促時,忽生喘汗勢難支,病因挾熱旋成利,葛草芩
連用最宜。
\x抑扶證\x
飲食起居偶失宜,內(nèi)傷生冷痢成時,要除此證須何法,去濕溫中取效奇。
\x抑扶煎\x
樸澤姜陳喜并施,更將甘草補脾宜,豬苓烏藥吳萸用,痢有凝寒大可醫(yī)。
\x四逆加白芍方\x
(證附 四逆湯見傷寒) 痛屬陰寒腹內(nèi)攻,四肢厥冷急溫中,治宜姜附兼甘草,
白芍加時更有功。
\x桂枝蓯蓉湯\x
(證附) 土濕更兼木郁時,速清風(fēng)熱化肝宜,蓯蓉芍藥丹皮用,苓澤陳甘共桂枝。
\x大承氣證\x
(方見傷寒) 奇恒痢疾病彌危,噤口旋驚不食時,此證速攻方有救,大承氣用
總相宜。
\x桃花證\x
(方見傷寒) 脾濕生寒辨要詳,治宜溫里法偏良,桃花湯用多奇效,固脫爭夸是妙方。
\x白頭翁加阿膠甘草湯\x
(證附) 秦皮連柏白頭翁,加入膠
甘更有功,爭道此方能治痢,消除肝熱不生風(fēng)。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秘結(jié)
屬性:〔秘結(jié)提綱〕 尋常大便矢如羊,濕在胃中燥在腸,陰氣滿胸非火旺,法宜滋潤是良方。
\x阿膠麻仁湯\x
(證附) 當(dāng)歸生地共麻仁,白蜜阿膠配合勻,大便因虛成結(jié)燥,緩攻良法妙如神。
\x肉蓯蓉湯\x
(證附) 病屬陽衰土濕時,糞如羊矢用何醫(yī),茯苓甘草麻仁入,半夏蓯蓉合桂枝。
\x麻仁證\x
(方見傷寒) 大便堅時燥結(jié)成,病因脾約辨分明,法宜丸用麻仁治,緩下能將穢氣清。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淋癃
屬性:〔淋癃提綱〕 三焦入絡(luò)太陽宮,虛或淋漓實閉癃,病在膀胱宜善治,陰陽兩化始成功。
\x五淋湯\x
(證附) 五淋初起用何醫(yī),歸芍山梔要并施,甘草赤苓宜共入,原書加減更須知。
\x滋腎丸\x
(證附) 病逢陰不化陽時,癃閉沉 何藥醫(yī),肉桂更兼知柏入,溫涼并用效神奇。
\x白通湯\x
(方見傷寒) 陽氣旋驚不化陰,病成癃閉勢難禁,白通湯用原能治,達郁溫
中妙義深。
\x濟生腎氣丸\x
丹苓膝地合車前,澤藥山萸桂附全,癃閉陰陽俱不化,妙方服后病能痊。
\x補中益氣湯\x
(證附) 利水未痊病不堪,法宜歸術(shù)合陳甘,參 更與升柴入,服后還須用手探。
\x桂枝苓澤湯\x
(證附) 膠化陰兮桂化陽,二苓澤瀉入膀胱,五淋癃閉全能治,古法遵行效異常。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黃疸
屬性:〔黃膽提綱〕 疸分寒熱有陰陽,酒色或兼飲食傷,濕瘀在中形現(xiàn)外,一身面目盡成黃。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陰黃
屬性:\x小建中加茵陳湯\x
(證附) 脾虛不運屬陰黃,芍藥和營桂化陽,草棗姜飴溫補妙,茵陳加入利
膀胱。
\x真武加茵陳湯\x
(證附 方見傷寒) 腎虛不化屬陰黃,治法宜投真武湯,加用茵陳尤入妙,
爭傳利水是良方。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陽黃
屬性:\x茵陳五苓散\x
(證附) 發(fā)汗還兼利水宜,陽黃治法效偏奇,二苓術(shù)澤茵陳桂,去濕通經(jīng)病可醫(yī)。
\x豬苓湯加茵陳方\x
(證附 方見瘟疫) 證屬陽黃辨要精,膀胱有熱總宜清,豬苓湯用真神妙
,加入茵陳水患平。
\x大承氣去濃樸加梔子茵陳湯\x
(證附) 大承氣用力偏饒,去樸留黃并枳硝,加入梔茵清利妙、
腹中瘀熱自然消。
\x甘草茵陳湯\x
(證附) 病成谷疸要先知,腹?jié)M旋驚尿澀時,梔子茵陳清利妙,大黃甘草補攻宜。
\x梔子大黃證\x
病成酒疸濕邪傷,心內(nèi)懊 辨要詳,熱痛惡心還欲吐,法宜梔子大黃湯。
\x梔子大黃湯\x
酒疸成時要速醫(yī),攻堅枳實大黃施,調(diào)中開結(jié)偏宜豉,消熱除煩更用梔。
\x元滑苓甘證\x
黃為色疸辨宜詳,發(fā)熱惡寒便黑溏,小水雖通仍脹滿,腹中瘀結(jié)不安康。
\x元滑苓甘散\x
苓甘滑石喜兼施,粉用元明取效奇,色疸病
深宜此藥,腹中瘀熱總能醫(yī)。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里證類
<篇名>黃汗
屬性:〔黃汗提綱〕 身體旋驚腫不禁,渴生只為熱邪侵,從知病狀如風(fēng)水,黃汗沾衣脈象沉。
\x黃 桂枝芍藥苦酒湯\x
惟走表桂通營,苦酒能將瘀熱清,白芍滋陰宜并用,驅(qū)除黃汗法彌精。
\x桂枝加黃 湯\x
(證附 桂枝湯見傷寒) 身疼煩躁便兼癃,湯用桂枝力倍雄,加入黃
能走表,此方止汗有奇功。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寒證類
<篇名>霍亂
屬性:〔霍亂提綱〕 食寒飲冷感風(fēng)寒,吐利交加總不安,木氣失榮筋更轉(zhuǎn),溫脾暖腎治何難。
\x五苓證\x
(方見傷寒) 頭疼身痛力難支,熱渴頻思飲水時?;魜y已成何藥治,扶陽利濕五苓宜。
\x理中丸\x
(證附) 霍亂寒多不飲時,理中丸用效神奇。參姜術(shù)草能溫補,吐利交加并可醫(yī)。
\x四逆證\x
(方見傷寒) 吐逆適當(dāng)汗出時,惡寒發(fā)熱病彌危,四肢厥冷還拘急,附子姜甘卻
可醫(yī)。
\x茯苓四逆證\x
(方見傷寒) 肢厥脈微吐泄時,腹中疼痛力難支,真陽已敗脾初陷,湯用茯苓
四逆宜。
\x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x
(證附) 吐利俱停汗出初,四肢拘急不能舒,姜甘附子加豬膽,扶起殘
陽病可除。
\x四逆加人參湯\x
(證附) 惡寒脈象尚微和,利止旋驚亡血多,四逆加參真入妙,溫中益氣病能瘥。
\x桂枝證\x
(方見傷寒) 當(dāng)時吐利病全休,惟覺身中痛尚留,
此是表寒仍未解,桂枝湯用效堪收。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寒證類
<篇名>疝氣
屬性:〔疝氣提綱〕 疝氣發(fā)源在腎肝,睪丸腫大是真寒,消除此證須何法,開郁扶陽治不難。
\x烏頭桂枝加味湯\x
(證附) 寒疝腹疼病甚危,四肢逆冷不仁時,烏頭桂芍姜甘棗,加入?yún)禽菨蔀a宜。
\x五苓散加味方\x
(證附 五苓散見傷寒) 病緣內(nèi)有濕邪停,寒疝偏宜用五苓,再取木香
能利氣,小茴加入合金鈴。
\x外治法\x
洗用桂烏加味湯,囊消痛止法偏良。雄黃礬石兼甘草,煮水濯來又一方。
\x蜘蛛散\x
(證附) 結(jié)成狐疝病形危,上下無常偏墜時,桂可疏肝功甚速,蜘蛛破郁用相宜。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寒證類
<篇名>奔豚
屬性:〔奔豚提綱〕 腎留宿積不消融,陰氣堅凝少腹中,一旦發(fā)時諸病作,咽喉七竅火邪攻。
\x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x
(方證均見傷寒)
\x桂枝加桂湯\x
(方證均見傷寒)
\x奔豚證\x
奔豚盛作病危時,氣上沖胸力不支,腹痛頭疼還并作,往來寒熱有誰知。
\x奔豚湯\x
黃芩半夏李根皮,芍藥芎歸用最宜,生葛姜甘須并入,奔豚盛作總能醫(yī)。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寒證類
<篇名>厥證
屬性:〔厥證提綱〕 四逆逆冷厥初成,其病多端要辨明,按證立方皆有法,臨時施治始能精。
\x當(dāng)歸四逆證\x
(方見傷寒) 手足厥寒屬表時,脈微欲絕病彌危,當(dāng)歸四逆湯堪用,內(nèi)外陽回妙法奇。
\x通脈四逆證\x
(方見傷寒) 四肢逆冷力難支,脈細旋驚欲絕時,寒厥分明原屬里,干姜附子草兼施。
\x四逆散證\x
(方見傷寒) 病值陰陽順接難,肢寒成厥未能安,熱多屬表須何藥,四逆散投是妙丹。
\x白虎證\x
\x大承氣證\x
(二方均見傷寒) 陽極陰生變異常,四肢逆冷勢難當(dāng),須知里熱翻成厥,白虎須同承氣湯。
\x半夏末方\x
(證附 此名大厥) 猝然暴死竟無知,半夏研成細末宜,吹入鼻中旋得嚏,厥回再擬藥方施。
\x還魂湯\x
(證附) 身兼脈動辨分明,形卻無知尸厥成。麻杏更同甘草用,還魂法妙可回生。
\x蒲黃酒方\x
(證附) 氣血相爭病漸深,名為薄厥力難禁,方中黑豆宜先炒,再合蒲黃用酒淋。
\x七氣湯\x
(證附) 濃樸蘇苓半夏姜,湯名七氣有專長,病因暴怒旋成厥,用此回生法最良。
\x二術(shù)二陳湯\x
(證附) 陳皮半夏共苓甘,二術(shù)兼施法并參,竹瀝南星姜汁入,此方治厥在攻痰。
\x平胃證\x
(方見吞酸) 病因過飽卒然生,此證原將食厥名,治法卻宜平胃散,再加萊菔用尤精。
\x五苓散加減方\x
(證附) 術(shù)澤二苓可并煎,再加干葛合芩連,酒經(jīng)醉后翻成厥,用此良方病立痊。
\x白薇湯\x
(證附) 參草同煎合白薇,通經(jīng)還要入當(dāng)歸,婦人氣血全成厥,用此回生有轉(zhuǎn)機。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熱證類
<篇名>口糜齦爛出血
屬性:〔口糜齦爛出血提綱〕 心兼肺胃火頻生,熱盛傷津病象呈,齦爛口糜仍出血,釀成此證總非輕。
\x甘露飲\x
二地二冬味并嘉,枳甘石斛合枇杷,滋陰降火功偏大,仙露名方世共夸。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熱證類
<篇名>食亦
屬性:〔食亦提綱〕 大腸邪熱入陽明,飯縱多餐瘦態(tài)呈,胃火或?qū)⒁颇懜?,統(tǒng)名食亦辨宜清。
\x甘露飲\x(方見前)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熱證類
<篇名>三消
屬性:〔三消提綱〕 上熱傷津口渴饒,腹常饑餓屬中焦,再兼飲少溲多病,此證分明是下消。
\x八味丸\x
(證附) 燥熱曾傷肝肺經(jīng),腎脾二臟濕寒停,治宜澤地兼丹藥,附子山萸并桂苓。
\x六味地黃加味湯\x
(證附) 山萸山藥共丹皮,澤瀉茯苓肉桂施,再用地黃兼五味,下寒上熱病全醫(yī)。
\x五苓證\x
(方見傷寒) 渴思飲水覺心煩,小便不通是病源。散用五苓原有效,溫經(jīng)去濕妙難言。
\x豬苓證\x
(方見傷寒) 上渴下淋濕在中,更兼木郁燥生風(fēng),豬苓湯用原能治,去熱除邪水道通。
\x桂附苓烏湯\x
(證附) 桂附龍烏澤瀉良,茯苓牡蠣合干姜,水寒土濕全能治,小便頻消用此方。
\x理中丸湯\x
(證附 方見霍亂) 胃無津液責(zé)歸脾,水道不調(diào)肺病時,惟有理中丸可用,加蔞倍術(shù)作湯宜。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虛證類
<篇名>虛勞
屬性:〔虛勞提綱〕 氣血精神被損傷,四肢無力日頹唐,虛勞成病何由治,補助中宮是妙方。
\x小建中證\x
(方見傷寒) 里急腹疼悸衄生,四肢酸痛夢遺精,咽干口燥兼煩熱,湯用建中效乃呈。
\x黃 建中湯\x
(證附) 桂姜棗芍并飴糖,甘草黃 輔佐良,里急更兼諸不足,身虛服此得安康。
\x桂枝龍骨牡蠣證\x
(方見傷寒) 腹中弦急不能安,目眩陰頭更覺寒,亡血失精清谷下,虛芤遲脈要參觀。
\x桂枝龍骨牡蠣證\x
(方見傷寒) 脈形芤動緊微呈,女子夢交男失精,病屬虛勞何法治,安神補氣患能平。
\x八味腎氣證\x
(方見香港腳) 虛勞腰痛力難支,少腹旋驚拘急時,小便不通當(dāng)速治,丸須八味用偏宜。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虛證類
<篇名>精遺
屬性:〔精遺提綱〕 精不交神病乃生,一經(jīng)遺泄總非輕,法宜暖腎安心氣,調(diào)燮陰陽患始平。
\x玉池湯\x
(證附) 芍附苓甘共桂枝,砂仁龍牡配相宜,安心暖腎兼培土,精乃交神自不遺。
\x秘元煎\x
(證同上) 術(shù)草參苓善補脾,棗仁遠志固心宜,金櫻五味兼山藥,芡實同收效更奇。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虛證類
<篇名>神驚
屬性:〔神驚提綱〕 神不交精悸復(fù)驚,上炎膽火趁虛生,宮城煩擾心難靜,此病根原要辨明。
\x金鼎湯\x
(證見上) 桂芍疏通膽火宜,苓甘半夏善扶脾,固
心龍牡須兼用,病見神驚大可醫(yī)。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虛證類
<篇名>氣證
屬性:〔氣證提綱〕 左肝右肺要厘清,升降失宜病乃成,脾胃調(diào)和求善法,腹中積氣始能平。
\x達郁湯\x(證附) 積在臍旁左脅時,通經(jīng)姜桂用偏宜,砂仁杏夏全收入,芍藥苓甘可并施。
\x下氣湯\x
(證附) 滯在胸間右肋時,苓甘五味杏仁施,惟將貝芍清邪熱,半夏陳皮降胃宜。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虛證類
<篇名>血證
屬性:〔血證提綱〕 血行經(jīng)絡(luò)出于肝,郁怒旋生便不安,閉脫病成須細辨,證分虛實熱兼寒。
\x破瘀湯\x
(證附) 血瘀不行治有方,茯苓桂草共生姜,芎歸通絡(luò)宜兼入,破用丹桃法最良。
\x仙露湯\x
(證附) 血由鼻出不循經(jīng),相火升炎金被刑,貝芍麥冬兼柏葉,杏甘五味佐尤靈。
\x靈雨湯\x
(證附) 吐血如逢下有寒,藥宜柏葉合苓丹,干姜貝夏兼甘草,虛用人參治不難。
\x桂枝干姜湯\x
(證附) 吐血因寒又有方,桂枝芍藥合干姜,茯苓半夏兼甘草,牡蠣丹皮用更良。
\x白茅湯\x
(證附) 吐血適當(dāng)有熱時,茅根芍藥共丹皮,杏仁半夏宜同用,貝母苓甘要并施。
\x黃土湯\x
(證附) 阿膠白術(shù)共干姜,甘草和成黃土湯,芩地兼施涼更妙,血行大便此方良。
\x寧破湯\x
(證附) 芍藥阿膠共發(fā)灰,茯苓澤瀉喜相陪,更宜梔子兼甘草,溺血危時可挽回。
\x六味地黃湯\x
(證附) 山藥山萸共地黃,丹皮苓澤佐尤良,陰虛吐血原能治,柏葉加時效異常。
\x甘草干姜湯\x
(證附) 病屬陽虛腹有寒,旋驚吐血不能安,干姜溫里甘培土,用此回生是妙丹。
\x當(dāng)歸補血湯\x
(證附) 當(dāng)歸補血有專長,倍用黃 力更強,救急計窮須此藥,挽回造化是良方。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虛證類
<篇名>脫證
屬性:〔脫證提綱〕 脾升胃降化機生,氣血根原辨濁清,倘若逆行全不化,陰陽兩脫命將傾。
\x烏肝湯\x
(證附) 精血馳行陰脫時,桂枝芍藥首烏施,參苓姜附兼甘草,用此回生取效奇。
\x兔髓湯\x
(證附) 神氣飛騰陽脫時,人參夏附可同施,元甘五味兼龍牡,力挽生機效出奇。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虛證類
<篇名>盜汗自汗
屬性:〔盜汗提綱〕 發(fā)熱身中久不休,睡時汗出醒時收,欲知此證因何起,原屬陰虛是病由。
〔自汗提綱〕 身不能安總畏寒,無分動靜汗彌漫,病原本屬陽虛得,臨證還應(yīng)仔細看。
\x葉氏方\x
(證附) 人參熟地共湖蓮,五味茯神用要專,補氣再將甘草入,陰虛汗出治能痊。
\x參附湯\x
(證附) 人參助氣可回天,附子驅(qū)寒力獨專,證屬陽虛多汗出,良方服后病能痊。
\x芍藥甘草附子湯\x
(證附) 陰陽倘值并虛時,芍附清溫補法奇,甘草和中宜共享,妙方能止汗淋漓。
\x真武證\x
(方見傷寒) 腎水泛時辨要詳,汗多不止是亡陽,欲知此證須何藥,治法宜投真武湯。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虛證類
<篇名>不寐
屬性:〔不寐提綱〕 無眠證起有多端,不外實虛熱與寒,探得病源投妙藥,一杯入口便神安。
\x酸棗仁湯\x
(證附) 知母芎 合茯苓,棗仁甘草亦通靈,神因火擾難成寐,服后安眠喚不醒。
\x半夏秫米湯\x
(證附) 長流水取要頻揚,半夏和成秫米湯,快飲一杯消厥逆,管教神入黑甜鄉(xiāng)。
\x小半夏加茯苓湯\x
(證附) 水氣停留病象呈,郁成濕痞逼宮城,心神煩擾難酣睡,苓夏生姜用藥精。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虛證類
<篇名>怔忡
屬性:〔怔忡提綱〕 此證原由木郁生,上炎相火逼宮城,神魂震蕩難安謐,因水凌心病亦成。
\x金鼎湯\x(方見神驚)
\x小半夏加茯苓證\x
\x桂枝茯苓甘草大棗證\x
\x真武證\x(真武湯見傷寒) 水氣凌心辨要詳,治宜半夏合苓姜,病深桂棗兼甘茯,再重須投真武湯。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虛證類
<篇名>痿證
屬性:〔痿證提綱〕 痿證原由腎氣生,其根專要取陽明,實虛寒熱終宜辨,潤養(yǎng)宗筋法可行。
\x虎潛丸\x
(證附) 足不能行何藥醫(yī),瑣陽知柏共陳皮,羯羊虎骨兼龜板,牛膝姜歸芍地施。
\x加減四 丸\x
(證附) 病屬腎虛用鹿茸,木瓜牛膝肉蓯蓉,菟絲熟地宜增入,五味兼施法可從。
\x六君子加味湯\x
(證附) 人參二術(shù)共陳皮,柏夏苓甘紫菀施,痿證氣虛痰并盛,從知此藥總能醫(yī)。
\x六味丸加味方\x
(證附) 茯苓澤瀉共丹皮,山藥山萸熟地施,病治血虛兼火盛,再加術(shù)柏效尤奇。
\x當(dāng)歸補血湯加味方\x
(證附 方見頭痛) 氣血俱虛辨要詳,足因痿 不安康,當(dāng)歸補血湯堪用,竹瀝還加汁合姜。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虛證類
<篇名>陽痿
屬性:〔陽痿提綱〕 宗筋弛懈有由生,腎冷精寒或受驚,得病根原須識定,立方對證性能呈。
\x贊育丹\x
(證附) 精寒腎冷有成方,巴戟山萸杜仲良,羊藿蓯蓉參桂附,杞歸術(shù)韭共蛇床。
\x桂枝龍骨牡蠣湯\x
(證附) 驚恐旋逢傷腎時,宗筋弛懈病情危,法宜桂芍姜甘棗,龍牡兼施取效奇。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虛證類
<篇名>赤白濁
屬性:〔赤白濁提綱〕 濁證總由濕熱成,化生赤白色分明,陰陽虛實尤宜辨,因病立方效乃呈。
\x二陳加味湯\x
(證附) 苓甘陳夏此方嘉,二術(shù)還兼柏 加,濕熱久停成濁證,一經(jīng)服后效堪夸。
\x萆 厘清飲\x
腎元不固濁遺時,萆 厘清卻可醫(yī),益智仁兼烏藥用,石菖蒲與草梢宜。
\x四君子加遠志湯\x
(證附) 參術(shù)苓甘善補脾,再加遠志固神宜,心虛成濁偏能治,得此良方取效奇。
\x封髓丹\x
(證附) 不惟甘草佐砂仁,黃柏兼施效更神,相火燔蒸成濁證,速清濕熱法宜遵。
\x龍牡菟韭丸\x
(證附) 房勞過度濁旋成,龍牡安神并秘精,韭子菟絲宜共入,腎虛能補可回生。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虛證類
<篇名>遺溺
屬性:〔遺溺提綱〕 膀胱遺溺腎經(jīng)寒,遂使關(guān)門固閉難,脾肺或虛提不住,病因各異要參觀。
\x附子人參山萸肉方\x
(證附) 附子山萸益智仁,人參并入妙通神,腎虛遺溺偏能治,補氣回陽更助身。
\x補中益氣證\x
(方見五淋) 提攝無權(quán)責(zé)肺脾,補中益氣作湯宜,一經(jīng)服后多奇效,從此其人溺不遺。
\x雄雞肝桂心方\x
肝取雄雞用法精,桂心并入制丸成,睡中尿出陽虛極,服此良方患可平。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虛證類
<篇名>脫肛
屬性:〔脫肛提綱〕 腎脾氣陷攝無權(quán),脫落肛門豈偶然,治要升提方有效,補中湯用病能痊。
\x補中益氣湯\x
(方見五淋)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實證類
<篇名>積聚
屬性:〔積聚提綱〕 積聚陰陽要辨明,血原不動氣猶行,根生臟腑何由見,臨證尤當(dāng)審病情。
\x化堅丸\x
(治內(nèi)積在臟腑之證) 甘草桃仁合杏仁,桂枝丹橘立方新,為丸用蜜加陳醋,米飲調(diào)
和法要遵。
\x化堅丸加味方\x
加味臨時要變通,硝黃蕩熱豆溫中,再增鱉蠣積消左,右聚還須枳樸攻。
\x化堅膏\x
(治外積在經(jīng)絡(luò)之證) 歸鱉莪棱山甲連,筋余巴豆共熬煎, 硼桂麝兼羊血,阿魏人參
三七研。(制法仍照原書)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實證類
<篇名>痞滿
屬性:〔痞滿提綱〕 痞滿根由有實虛,辨明總在病生初,或攻或
補權(quán)衡定,因證立方治莫疏。
\x理中湯證\x(方見霍亂)
\x二陳證\x
(方見嘔吐) 痞虛宜補不宜攻,妙藥惟須用理中,
結(jié)滯胸間如屬實,二陳疏蕩有奇功。
\x半夏瀉心證\x
(方見嘔吐) 半實半虛病漸深,更兼寒熱勢難禁,欲知痞滿須何藥,姜夏芩連草棗參。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實證類
<篇名>傷食
屬性:〔傷食提綱〕 噯腐旋驚悶在胸,更兼腹內(nèi)滿難容,食停不化憑何治,開胃尤宜降逆沖。
\x平胃證\x
(方見吞酸) 宿食停留久不消,胃經(jīng)有病速宜調(diào),散投平胃多奇效,推蕩無余力倍饒。
\x瓜蒂證\x
(方見痰飲) 大承氣證(方見傷寒) 食停腹內(nèi)不消時,法用吐攻莫要遲,上脘惟須瓜蒂
散,下焦承氣最相宜。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實證類
<篇名>傷酒
屬性:〔傷酒提綱〕 醉后旋驚酒病成,心煩胸滿嘔兼生,溺癃不食須何藥,此證湯宜用解酲。
\x葛花解酲湯\x
(證見上) 術(shù)澤青皮共橘紅,二苓神曲葛花同,人參砂蔻須全用,解酒良方定有功。
\x五苓加減方\x
(證附) 術(shù)澤二苓并用宜,黃連黃柏葛花施,卻欣酒自膀胱化,服此良方病可醫(yī)。
\x千金漬法\x
用水煎湯貯器中,醉身置入暖如烘,須臾將酒全消盡,漬法行來亦有功。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實證類
<篇名>蛔蟲
屬性:〔蛔蟲提綱〕 厥陰肝木釀成災(zāi),中氣久湮郁不開,腐朽蟲生其病重,法宜丸藥用烏梅。
\x烏梅丸\x
椒附參姜厥可回,當(dāng)歸苓桂合烏梅,蜜丸制就朝朝服,殺盡蛔蟲幾百枚。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實證類
<篇名>顛狂
屬性:〔顛狂提綱〕 顛狂二證判陰陽,喜怒悲驚辨要詳,寒熱真情皆畢露,分呈病象顯然彰。
\x苓甘姜桂龍骨湯\x
(證附) 桂芍苓甘半夏姜,再兼龍牡固神良,有痰蜀漆宜加入,顛病為陰用此方。
\x丹皮柴胡犀角湯\x
(證附) 茯苓芍地共丹皮,甘草柴胡犀角宜,倘若有痰加蜀漆,陽狂成
病總能醫(yī)。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實證類
<篇名>癇證
屬性:〔癇證提綱〕 卒倒無知口吐涎,四肢牽引怪聲傳,尿遺口噤須何藥,溫膽湯投是妙煎。
\x溫膽湯\x
(證見上) 陳夏苓甘是妙方,竹茹枳實佐尤良,豁痰開郁安驚恐,癇證驅(qū)除效異常。
\x丹礬丸\x
(證附) 入罐丹礬 要紅,臘茶研末入其中,作丸更用豬心血,癇證多痰卻可攻。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實證類
<篇名>祟病
屬性:〔祟病提綱〕 肌消食減變無常,戰(zhàn)栗形容赤復(fù)黃,白沫流時無定脈,妙方宜用卻邪湯。
\x卻邪湯\x
犀羚二角著靈方,虎骨參 鹿角霜,牡蠣更兼龍齒用,調(diào)和肉汁再烹羊。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七竅病類
<篇名>目病
屬性:〔目病提綱〕 目病清陽不得升,濁陰上逆熱熏蒸,初時紅
腫生云翳,日久旋驚各病增。
\x柴胡芍藥丹皮湯\x
(證附) 左目有時痛不禁,欲清相火用柴芩,丹皮芍藥能除熱,甘草
和中且益陰。
\x百合五味湯\x
(證附) 右目旋驚赤痛時,治須百合共丹皮,芍甘五味還兼夏,熱甚再加膏母宜。
\x百合五味姜附湯\x
(證附) 土濕水寒上熱時,目中赤痛治休遲,法宜夏芍兼姜附,百合苓甘五味
施。
\x茯澤石膏湯\x
(證附) 目珠黃赤勢彌危,濕熱熏蒸要速醫(yī),澤瀉茯苓兼半夏,石膏甘草合山梔。
\x桂枝丹皮首烏湯\x
(證附) 目無赤痛不明時,只見昏花是血虧,夏桂姜苓龍眼肉,首烏甘草共丹皮。
\x桂枝柴胡湯\x
(證附) 柴草菖蒲并桂枝,生姜和入牡丹皮,瞳仁縮小終能治,擬定良方果出奇。
\x烏梅山萸湯\x
(證附) 五味酸梅共首烏,芍甘龍牡合山萸,瞳仁散大偏能治,妙法流傳總不誣。
\x姜桂參苓首烏湯\x
(證附) 目珠塌陷有奇方,苓桂人參草合姜,再用首烏專養(yǎng)血,元神補足眼生光。
\x芍藥棗仁柴胡湯\x
(證附) 目珠突出總能醫(yī),芍藥首烏斂最宜,柴草棗仁當(dāng)并入,更須破
瘀用丹皮。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七竅病類
<篇名>耳病
屬性:〔耳病提綱〕 火邪上逆病旋成,耳或重聽熱腫生,疼痛癰膿當(dāng)速治,法宜降濁更升清。
\x柴胡芍藥茯苓湯\x
(證附) 桔甘芍藥茯苓全,半夏柴胡喜共煎,耳內(nèi)腫疼經(jīng)服后,上升邪熱總
能痊。(熱甚加黃芩膿成加丹皮桃仁)
\x苓澤芍藥湯\x
(證附) 澤芍柴胡共茯苓,杏仁半夏妙通靈,
耳中有病流黃水,此藥煎成服莫停。
\x參茯五味芍藥湯\x
(證附) 橘皮芍藥草兼苓,五味人參佐更靈,半夏并施能降濁,此方專治耳重聽。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七竅病類
<篇名>鼻病
屬性:〔鼻病提綱〕 鼻因肺逆氣難清,外感風(fēng)寒病乃生,嚏噴涕流瘡并作,膿成臭敗令人驚。
\x桔梗元參湯\x
(證附) 甘草橘苓半夏姜,元參桔梗杏仁良,肺升鼻塞因多涕,治郁還當(dāng)用此方。
\x五味石膏湯\x
(證附) 五味姜苓合石膏,杏仁半夏共煎熬,元參桔梗須同入,鼻涕流黃治法高。
\x黃芩貝母湯\x
(證附) 桔貝柴胡共芍芩,杏仁五味合元參,瘡生鼻孔偏成熱,用此專能助肺陰。
\x苓澤姜蘇湯\x
(證附) 病成鼻塞是風(fēng)傷,言語不清有妙方,須用蘇陳兼澤杏,茯苓甘草合生姜。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七竅病類
<篇名>口病
屬性:〔口病提綱〕 燥熱填胸口病成,根源獨屬足陽明,濁陰不降殊為逆,唇吻腫疼臭惡生。
\x甘草黃芩湯\x
(證附) 石膏甘草共黃芩,半夏茯苓性主沉,濕熱熏蒸原可治,口中穢惡莫能侵。
\x貝母元參湯\x
黃芩甘草共元參,貝母同施更益陰,專治口瘡兼熱腫,胃中濁氣暗銷沉。
\x桂枝姜苓湯\x
(證附) 脾濕翻驚膽火生,下寒上熱口瘡成,茯苓芍桂元參用,再入姜甘法益精。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七竅病類
<篇名>舌病
屬性:〔舌病提綱〕 由來舌本是心官,君火升炎必燥干,疼痛渴煩兼熱腫,苔生諸色要參觀。
\x芩連芍藥湯\x
(證附) 貝母丹皮芍并連,黃芩甘草可同煎,舌瘡熱腫兼疼痛,君火
上升治莫延。
\x桂枝地黃湯\x
(證附) 芍地當(dāng)歸共桂枝,阿膠甘草用相宜,舌卷只是因肝燥,救急須將妙藥施。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七竅病類
<篇名>牙痛
屬性:〔牙痛提綱〕 牙疼不外火兼風(fēng),齦腫都緣胃逆攻,甲木郁沉濕土內(nèi),因教齒壞又生蟲。
\x黃芩石膏湯\x
(證附) 石膏甘草共升麻,芍藥黃芩半夏加,因火牙疼齦并腫,煎湯服后效堪夸。
\x柴胡桃仁湯\x
(證附) 骨碎能將腎水滋,柴胡散郁效神奇,桃仁破瘀膏清熱,牙內(nèi)蟲生卻可醫(yī)。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七竅病類
<篇名>咽喉
屬性:〔咽喉提綱〕 臟通喉竅腑通咽,濁降清升法地天,一自逆行虛火動,腫疼痹塞病相連。
\x甘草桔梗射干湯\x
(證附) 半夏桔甘并射干,除邪破郁是仙丹,咽喉腫痛生瘡候,火熱能消治不難。
\x貝母升麻鱉甲湯\x
(證附) 升麻貝母共丹皮,鱉甲元參并用宜,喉內(nèi)生瘡當(dāng)速治,膿成服此總堪醫(yī)。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七竅病類
<篇名>聲音
屬性:〔聲音提綱〕 聲氣專司是肺金,倘經(jīng)濕旺便成喑,語音不亮神偏病,當(dāng)助清陽抑濁陰。
\x茯苓橘皮杏仁湯\x
(證附) 杏夏生姜共橘皮,茯苓百合要兼施,聲音不亮全由肺,用藥宣通病可醫(yī)。
\x百合桔梗雞子湯\x
(證附) 驅(qū)風(fēng)桔梗用宜專,百合清金肺氣宣,五味更兼雞子白,失聲喑啞總能痊。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七竅病類
<篇名>須發(fā)
屬性:〔須發(fā)提綱〕 六經(jīng)血氣若無傷,須發(fā)偏能美且長,一自本根衰敗后,焦枯形態(tài)不堪望。
\x桂枝柏葉湯\x
柏葉姜參共桂枝,首烏膠地合丹皮,發(fā)焦須落全能治,營衛(wèi)雙培固本支。(加味照原書)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婦人科
<篇名>經(jīng)脈
屬性:〔經(jīng)脈提綱〕 天癸無非血合精,按時而下有虧盈,調(diào)經(jīng)總要扶陽氣,風(fēng)木溫和病不生。
\x桂枝當(dāng)歸桃仁湯\x
(證附) 經(jīng)脈適逢閉結(jié)時,脾虛涼藥勿輕施,紅花苓草桃仁用,芎芍當(dāng)歸合桂枝。
\x艾葉姜苓湯\x
(證附) 丹皮甘草首烏良,芍艾膠苓并用姜,下血已成崩漏證,救危全賴此奇方。
\x艾葉姜苓證\x
(方見上) 或逢經(jīng)水屬先期,木郁適當(dāng)疏泄時,崩漏危機從此伏,前方主治總相宜。
\x姜苓阿膠湯\x
(證附) 經(jīng)水無端落后期,治須苓草共丹皮,歸芎活血宜同用,更有膠姜合桂枝。
\x苓桂丹參湯\x
(證附) 黑紫多寒色不鮮,或兼腹痛在經(jīng)前,兩般均用參苓桂,丹草歸芎姜共煎。
\x苓桂丹參湯\x(方證均見上)
\x歸地芍藥湯\x
(證附) 芍藥當(dāng)歸共地黃,桂苓甘草首馬良,腹
疼偏在行經(jīng)后,血脈虛時用此方。
\x柴胡地黃湯\x
(證附) 婦人經(jīng)水適來期,血室旋驚熱入時,須用柴芩兼芍藥,地黃甘草共丹皮。
(表未解加蘇葉生姜)
\x溫經(jīng)證\x
腎水澌寒郁未開,血凝少腹久無胎,陰精淫 流為帶,經(jīng)或多來或不來。
\x溫經(jīng)湯\x
(證見上) 膠桂姜萸參草同,夏苓丹芍合歸芎,再加牡蠣因精溢,破瘀還須桃鱉攻。
\x苓桂柴胡湯\x
(證附) 骨蒸夜熱用何方,桂芍柴苓半夏良,甘草丹皮須并用,一杯入口便清涼。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婦人科
<篇名>胎妊
屬性:〔胎妊提綱〕 胎本陰陽交媾成,全憑氣血化神精,煦濡培養(yǎng)資中土,體備形完十月生。
\x豆蔻苓砂湯\x
(證附) 杏蔻苓甘共橘皮,砂仁芍藥竹茹施,惡心嘔吐成胎阻,服此良方取效奇。
\x膠艾苓參湯\x
(證附) 胎孕旋驚欲墜時,治須參草芍苓施,阿膠艾葉當(dāng)歸用,加入砂仁腹痛宜。
\x艾葉地黃阿膠湯\x
(證附) 芍艾膠歸共地黃,丹皮甘草茯苓良,腹痛下血胎難保,救急還宜用此方。
\x桂枝茯苓湯\x
(證附) 芍藥桃仁共桂枝,茯苓甘草合丹皮,腹中瘀血連胎下,用此消 法最奇。
\x加味芎歸湯\x
(證附) 交骨臨時若不開,法宜龜板血余灰,芎歸并用功偏速,能下生胎與死胎。
\x當(dāng)歸補血證\x
(方見頭痛) 交骨難開病匪輕,根原本屬氣虛成,當(dāng)歸補血湯堪用,服后能教胎速生。
<目錄>雜病證方歌括\婦人科
<篇名>產(chǎn)后
屬性:〔產(chǎn)后提綱〕 產(chǎn)后氣虛血更虧,感傷最易腹疼宜, 瘕崩
漏原非少,痙胃便難亦有之。
\x桃仁鱉甲湯\x
(證附) 丹參鱉甲共丹皮,甘草桃仁并桂枝,血蓄腹疼因木郁,溫經(jīng)惟有此方宜。
\x桂枝丹皮地黃湯\x
(證附) 產(chǎn)后脾虛木郁時,腹中疼痛力難支,再加食減渴思飲,桂草丹歸
芍地施。
\x桂枝栝蔞首烏湯\x
(證附 桂枝湯見傷寒) 衛(wèi)被風(fēng)傷痙病柔,更兼汗出熱難休,桂枝湯用
真神妙,加入烏蔞效并收。
\x葛根首烏湯\x
(證附 葛根湯見傷寒) 婦人營血被寒傷,痙病成時證屬剛,無汗身中兼發(fā)熱,
首烏加入葛根湯。
\x桂枝茯苓人參湯\x
(證附) 大棗苓姜共桂枝,人參甘草善扶脾,陽虛郁胃偏能治,助氣爭
夸此法奇。
\x蓯蓉杏仁湯\x
(證附) 白蜜蓯蓉并潤腸,杏仁甘草助尤良,便難木燥傷津液,產(chǎn)后施行總不妨。
\x姜桂苓砂湯\x
(證附) 砂仁甘草茯苓施,芍藥生姜并桂枝,飲食不消原可治,補脾開胃效尤奇。
\x艾葉姜苓阿膠湯\x
(證附 方見經(jīng)脈) 如經(jīng)產(chǎn)后血崩時,艾葉姜苓湯可施,倘若氣虛資補助,人參加入更相宜。
\x清魂散\x
(證附) 產(chǎn)后適當(dāng)血暈時,人參甘草補中宜,澤蘭芥穗芎 入,溫酒煎湯立法奇。
\x當(dāng)歸補血證\x
(方見頭痛) 產(chǎn)后血驚暴脫時,陰虛發(fā)熱力難支,欲醫(yī)此證須何藥,湯用當(dāng)
歸補血宜。
\x牛膝散\x
(證附) 丹膝蒲黃共桂心,芎歸并用助真陰,妙方能使胎衣下,庶免腹中脹不禁。
\x豬蹄湯\x
白芷當(dāng)歸共木通,黃 重用有奇功,豬蹄煮汁煎湯妙,下乳全憑血脈充。
<目錄>附錄\一、天人解
<篇名>陰陽變化
屬性: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合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為陽,降則為
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樞軸運動,清
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zhuǎn),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
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
,積涼成寒,而化水矣。水火金木,是名四象
,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分而名之,則曰四象。
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四象輪旋,一年而周。陽
升于歲半之前,陰降于歲半之后。陽之半升則為春,全升則為夏,陰之半降則為秋,全降則為冬,春生夏
長,木火之氣也,故春溫而夏熱,秋收冬藏,金水之氣也。故秋涼而冬寒,土為專位,寄旺于四季之月
,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之間,土合四象,是謂五行也。
<目錄>附錄\一、天人解
<篇名>五行生克
屬性: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相生相克,皆以氣而不以質(zhì)也。成質(zhì)則不能生克矣
。蓋天地之位,北寒南熱,東溫西涼。陽升于東則溫氣成春,升于南則熱氣成夏,陰降于西則涼氣成秋
,降于北則寒氣成冬。春之溫,生夏之熱,夏之熱生秋之涼,秋之涼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溫。土
為四象之母,實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宮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濕盛濕為土氣也。其實水火交蒸,
乃生濕氣。六月之時,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熱相逼,是以濕動,濕者水火之中氣。土寄位于西南,
南熱而西涼,故曰火生土,土生金也。相克者,制其太過也。木性發(fā)散,斂之以金氣,則木不過散?;?br />
性升炎,伏之以水氣,則火不過炎。土性濡濕,疏之以木氣,則土不過濕。金性收斂,溫之以火氣,
則金不過收。水性降潤,滲之以土氣,則水不過潤,皆氣化自然之妙也。
<目錄>附錄\一、天人解
<篇名>臟腑生成
屬性:人與天地相參也,陰陽肇基,爰有祖氣,祖氣者,人身之太極也。祖氣初凝,美惡攸分,清濁
純雜,是不一致,濃薄完缺,亦非同倫,后日之靈蠢壽夭,貴賤貧富,悉于此判,所謂命秉于
生初也。祖氣之內(nèi),含抱陰陽。陰陽之間,是謂中氣。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氣左旋則為己土,中氣
右轉(zhuǎn)則為戊土,戊土為胃,己土為脾。己土上行陰升而化陽,陽升于左則為肝,升于上則為心。戊土
下行,陽降而化陰,陰降于右則為肺,降于下則為腎。肝屬木而心屬火,肺屬金而腎屬水,是人之五行也。
五行之中,各有陰陽。陰生五臟,陽生六腑。腎為癸水,膀胱為壬水,心為丁火,小腸為丙火,肝為乙
木,膽為甲木,肺為辛金,大腸為庚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臟有心主,相火之陰,腑有三焦,相
火之陽也。
<目錄>附錄\一、天人解
<篇名>氣血原本
屬性:肝藏血,肺藏氣,而氣原于胃,血本于脾。蓋脾土左旋,生發(fā)之令暢,故溫暖而生乙木。胃土右
轉(zhuǎn),收斂之政行,故清涼而化辛金。午半陰生,陰生則降,三陰右降,則為肺金,肺金即
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氣清涼,而性收斂,子半陽生,陽生則升三陽,左升則為肝木,肝木即腎水之溫升
者也。故肝血溫暖,而性生發(fā),腎水溫升而化木者,緣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為生血之本,心火清降而
化金者,緣戊土之右轉(zhuǎn)也。是以胃為化氣之原,氣統(tǒng)于肺。凡臟腑經(jīng)絡(luò)之氣,皆肺金之所宣布也。
其在臟腑,則曰氣,而在經(jīng)絡(luò)則為衛(wèi);血統(tǒng)于肝,凡臟腑經(jīng)絡(luò)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臟腑則曰血
,而在經(jīng)絡(luò)則為營,營衛(wèi)者,經(jīng)絡(luò)之血氣也。
<目錄>附錄\一、天人解
<篇名>精神化生
屬性:肝血溫升,升而不已,溫化為熱,則生心火。肺氣清降,降而不已,清化為寒,則生腎水。
水之寒者,六腑之悉凝也。陰極則陽生,故純陰之中,又含陽氣?;鹬疅嵴?,六腑之盡發(fā)也,
陽極則陰生,故純陽之中,又胎陰氣,陰中有陽,則水溫而精盈。陽中有陰,則氣清而神旺。神發(fā)于心
,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現(xiàn)其陽魂。精藏于腎,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結(jié)其陰魄。素問∶隨
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出入者,謂之魄。蓋陽氣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陽氣全升,則魂變而為神
。魂者神之初氣,故隨神往來。陰氣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陰氣全降,
則魄變而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目錄>附錄\一、天人解
<篇名>形體結(jié)聚
屬性:肝主筋,其榮爪。心主脈,其榮色。脾主肉,其榮唇。肺主皮,其榮毛。腎主骨,其榮發(fā)。
凡人之身,骨以立其體干,筋以束其關(guān)節(jié),脈以通其榮衛(wèi),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膚。皮
毛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氣盛,則皮毛致密而潤澤。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氣盛,則肌肉豐滿而充
實。脈絡(luò)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氣盛,則脈絡(luò)疏通而條達。筋膜者,肝木之所生也。肝氣盛,則筋膜滋榮
而和暢。髓骨者,腎水之所生也。腎氣盛,則髓骨堅凝而輕利。五氣皆備,形成而體具矣。
<目錄>附錄\一、天人解
<篇名>五官開竅
屬性:肝竅于目,心竅于舌,脾竅于口,肺竅于鼻,腎竅于耳,五臟之精氣開竅于頭上,是謂五官。
手之三陽,自手走頭。足之三陽,自頭走足。頭為手足六陽之所聚會。五臟陰也,陰極生陽。陽性清
虛而親上,清虛之極,神明出焉。五神發(fā)露,上開七竅,聲色臭味,于此攸辨。官竅者,神氣之門戶也。
清陽上升,則七竅空靈。濁陰上逆,則五官窒塞。清升濁降,一定之位。人之少壯,清升而濁降,故
上虛而下實。人之衰老,清陷而濁逆,故下虛而上實。七竅之空靈者,以其上虛。五官之窒塞者,以其
上實。其實者,以其虛也。其虛者,以其實也。
<目錄>附錄\一、天人解
<篇名>五氣分主
屬性:肝屬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心屬火,其臭焦,其味苦,其聲笑,其液汗,
其色赤。脾屬土,其味甘,其聲歌,其液涎,其色黃,其臭香。肺屬金,其聲哭,其液涕,其色白,其臭腥,
其味辛。腎屬水,其液唾,其色黑,其臭
腐,其味咸,其聲呻。蓋肝主五色,五臟之色,皆肝氣之所入也。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
入腎為黑。心主五臭,五臟之臭,皆心氣之所入也。入脾為香,入肺為腥,入腎為腐,入肝為臊。脾主五味,
五臟之味,皆脾氣之所入也。入肺為辛,入腎為咸,入肝為酸,入心為苦,肺主五聲,五臟之聲皆,肺氣
之所入也。入腎為呻,入肝為呼,入心為言,入脾為歌。腎主五液,五臟之液,皆腎氣之所入也。入肝為淚,
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
<目錄>附錄\一、天人解
<篇名>五味根原
屬性:木曰曲直,曲直作酸。火曰炎上,炎上作苦。金曰從革,從革作辛。水曰潤下,潤下作咸。土爰稼穡,
稼穡作甘?;鹦匝咨希咨蟿t作苦。水性潤下,潤下則作咸。木性升發(fā),直則升而曲則不升,郁而不升,
是以作酸。金性降斂,從則降而革則不降,滯而不降,是以作辛。使坎離交妒,龍虎回環(huán),則火下炎而不苦,
水上潤而不咸,木直升而不酸,金從降而不辛。金木者,水火所由以升降也。木直則腎水隨木而左升,
金從則心火隨金而右降。木曲而不直,故腎水下潤。金革而不從。故心火上炎而交濟。水火升降,金木之權(quán)
,總由于土。土者,水火金木之中氣,左旋則化木火,右轉(zhuǎn)則化金水,實四象之父母
也。不苦、不咸、不酸、不辛是以味甘。己土不升,則水木下陷而作酸咸。戊土不降,則火金上逆而作苦辛。
緣土主五味,四象之酸苦辛咸,皆土氣之中郁也。四象之內(nèi),各含土氣,土郁則傳于四臟而作諸味,調(diào)
和五臟之原職在中宮也。
<目錄>附錄\一、天人解
<篇名>五情緣起
屬性:肝之氣風(fēng),其志為怒。心之氣熱,其志為喜。肺之氣燥,
其志為悲。腎之氣寒,其志為恐。脾之氣濕,其志為思。蓋陽升而化火則熱,陰降而化水則寒,
離火上熱,泄而不藏,斂之以燥金,則火交于坎府,坎水下寒,藏而不泄,動之以風(fēng)木,則水
交于離宮,木生而火長,金收而水藏。當(dāng)其半生,未能茂長,則郁勃而為怒。既長而神氣暢達,是以喜也。
當(dāng)其半收,將至閉藏,則牢落而為悲。既藏而志意幽淪。是以恐也。物情樂升而惡降,升為得位,降
為失位,得位則喜,未得則怒,失位則恐,將失則悲,自然之性如此。其實總土氣之回周而變化也。己
土東升,則木火生長;戊土西降,則金水收藏;生長則為喜怒,收藏則為悲恐,若輪樞莫運,升降失職,
喜怒不生,悲恐弗作,則土氣凝滯而生憂思。心之志喜,故其聲笑,笑者氣之升達而酣適也。腎之志恐
,故其聲呻,呻者氣之沉陷而幽郁也。肝之志怒,故其聲呼,
呼者氣方升而未達也。肺之志悲,故其聲哭,哭者氣方沉而將陷也。脾之志憂,故其聲歌,歌者中氣結(jié)郁,
故長歌以寫懷也。
<目錄>附錄\一、天人解
<篇名>精華滋生
屬性:陰生于上,胃以純陽而含陰氣,有陰則降,濁氣下降,是以清虛而善容納。陽生于下,脾以純陰而
含陽氣,有陽則升,清陽上升,是以溫暖而善消磨。水谷入胃,脾陽磨化,渣滓下傳而為糞溺,精華上
奉而變氣血。氣統(tǒng)于肺,血藏于肝,肝血溫升則化陽神,肺氣清降則產(chǎn)陰精。五臟皆有精,悉受之于腎。
五臟皆有神。悉受之于心。五臟皆有血,悉受之于肝。五臟皆有氣,悉受之于肺??傆赏翚庵病?br />
土爰稼穡,稼穡作甘,谷味之甘者,秉土氣也。五谷香甘以養(yǎng)脾胃,土氣充盈,分輸四子,己土左旋,谷
氣歸于心肺;戊土右轉(zhuǎn),谷精歸于腎肝;脾胃者倉廩之官,水谷之海,人有胃氣則生,絕胃氣則死,
胃氣即水谷所化,食為民天,所關(guān)非細也。
<目錄>附錄\一、天人解
<篇名>糟粕傳導(dǎo)
屬性:水谷入胃,消于脾陽。水之消化,較難于谷,緣脾土磨化,全賴于火,火為土母,火旺土燥,力
能克水,脾陽蒸動,水谷精華化為霧氣,游溢而上,歸于肺家,肺金清肅,霧氣降灑,化而為水,如釜
水沸騰,氣蒸為霧也。氣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于臟腑而為津液,粗者入于膀胱而為溲溺,溲溺通利,
胃無停水,糟粕后傳,是以便干。《靈樞·營衛(wèi)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氣水變化于
中焦,漚者氣水方化而未盛也。及其已化,則氣騰而上,盛于胸膈,故如霧露。水流而下,盛于膀胱,
故如川瀆。川讀之決,由于三焦。《素問·靈蘭秘典》∶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蓋三焦之火秘,則
上溫脾胃而水道通,三焦之火泄,則下陷膀胱而水竅閉?!鹅`樞·本輸》∶三焦者足太陽、少陰之所將,
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 腸,出于委陽,并太陽之正,入絡(luò)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
以水性蟄藏,太陽寒水蟄藏,三焦之火,秘于腎臟,則內(nèi)溫而外清。水府清通,上竅常開,是以氣化之水
,滲于膀胱,而小便利。若太陽寒水不能蟄藏,三焦之火泄于膀胱,膀胱熱癃,
水竅不開。脾胃寒郁,但能消谷,不能消水,水不化氣上騰,爰與谷滓并入二腸而為泄利。泄利之家,水
入二腸,而不入膀胱,是以小便不利,所謂實則閉癃者,三焦之火泄于膀胱也。
<目錄>附錄\一、天人解
<篇名>經(jīng)絡(luò)起止
屬性: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謂六腑。肝、心、脾、肺、腎、心包是謂六臟。六臟六腑,是生
十二經(jīng)。經(jīng)有手足不同,
陽明大腸,太陽小腸,少陽三焦,是謂手之三陽經(jīng)。陽明胃,太陽膀胱,少陽膽,是謂足之三陽經(jīng)。
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是謂足之三陰經(jīng)。太陰肺,少陰心,厥陰心主,是謂手之三陰經(jīng)。手之三陽
,自手走頭。手陽明自次指出合谷,循臂上廉,上頸,入下齒,
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手太陽自小指,從手外側(cè),循臂下廉,上頸,至目內(nèi) 。手少陽自名指,循
手表,出臂外,上頸至目銳 。三經(jīng)皆自臂外而走頭,陽明在前,太陽在后,少陽在中。足之三陽,自頭走
足。足陽明行身之前,自鼻之交 ,循喉嚨,入缺盆,下乳,挾臍,循脛外,入大指次指。足太陽行身
之后,自目內(nèi) ,上額交巔,下項,挾脊,抵腰,貫臀,入 中,出外踝,至小指。足少陽行身之側(cè),
自目銳 ,從耳后下頸,入缺盆,下胸,循脅,從膝外廉出外踝,入名指。三經(jīng)皆自腿外而走,足陽明在前
,太陽在后,少陽在中。足之三陰自足走胸,足太陰行身之前,自大指上內(nèi)踝,入腹上膈。足少陰,行身
之后,自小指循內(nèi)踝,貫脊上膈,注胸中。足厥陰行身之側(cè),自大指上內(nèi)踝,抵小腹,貫膈布脅肋。三經(jīng)
皆自腿里而走胸,太陰在前,少陰在后,厥陰在中。手之三陰。自胸走手。手太陰自胸出腋下,循 內(nèi)前廉,
入寸口,至大指。手少陰自胸出腋下,循 內(nèi)后廉,抵掌后,至小指。手厥陰自胸出腋下,循 內(nèi),入掌中,
至中指。三經(jīng)皆自臂里而走,手太陰在前,少陰在后,厥陰在中。手三陽之走頭,足三陽之走足,皆屬
其本腑,而絡(luò)其所相表里之臟。足三陰之走胸,手三陰之走手,皆屬其本臟,而絡(luò)其所相表里之腑。手陽明
與手太陰為表里,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里,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里,足太陰與足少陰為表里,手少陽與手厥
陰為表里,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里;六陽六陰,分行于左右手足,是謂二十四經(jīng)也。
<目錄>附錄\一、天人解
<篇名>奇經(jīng)部次
屬性:奇經(jīng)八脈,督、任、沖、帶、陽蹺、陰蹺、陽維、陰維。督脈行于身后,起于下極之俞,并入脊里,
上至風(fēng)府,入屬于腦,諸陽之綱也。任脈行于身前,起于中極之下,循腹里,上關(guān)元,入目絡(luò)舌,諸陰之
領(lǐng)也。沖脈起于氣沖,并足少陰,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諸經(jīng)之海也。帶脈起于季脅,回身一周,環(huán)腰
如帶,諸經(jīng)之約也。陽蹺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于風(fēng)池,主左右之陽也。陰蹺起于跟中,循內(nèi)踝上行
,交貫沖脈,主左右之陰也。陽維起于諸陽會,維絡(luò)于身,主一身之表也。陰維起于諸陰
交,維絡(luò)于身,主一身之里也。陽蹺、陽維者,足太陽之別。陰蹺、陰維者,足少陰之別,凡此八脈者,
經(jīng)脈之絡(luò)也。經(jīng)脈隆盛,入于絡(luò)脈,絡(luò)脈滿溢,不拘于經(jīng),內(nèi)溉臟腑,外濡腠理,別道自行,謂之奇經(jīng)也。
<目錄>附錄\一、天人解
<篇名>營氣營運
屬性:水谷入胃,化生氣血。氣之 悍者,行于脈外,命之曰衛(wèi)。血之精專者,行于脈中,命之曰營。
營衛(wèi)營運,一日一夜,周身五十度。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脈六動
一息,六動人之常也。一動脈行一寸,六動脈行六寸。靈樞脈度∶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
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陽,從足至頭
,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蹺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
二五一尺,合九尺,凡督合一十六丈二尺。平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
五百息。一息脈行六寸,十息脈行六尺,一日百刻,一刻一百三十五息。人氣半周于身,脈行八丈一尺,
兩刻二百七十息。人氣一周于身,脈行十六丈二尺,百刻一萬三千五百息。人氣五十周于身,脈行八百一
十丈。營氣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時,從手太陰之寸口始,自手太陰,注手陽明,足陽明,注足太陰,
手少陰,注手太陽,足太陽,注足少陰,手厥陰,注手少陽,足少陽,注足厥陰,終于兩蹺、督任,是謂一
周也。二十八脈,周而
復(fù)始,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五十周畢,明日寅時又會于寸口,此營氣之度也。
<目錄>附錄\一、天人解
<篇名>衛(wèi)氣出入
屬性:衛(wèi)氣晝行陽經(jīng)二十五周,夜行陰臟二十五周。衛(wèi)氣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時,從足太陽之睛明始,
睛明在目之內(nèi) (足太陽之穴也)。平旦陽氣出于目,目張則氣上行于頭,循項下足太陽,至小指之端;則
入目內(nèi) ,下手太陽至小指之端,別入目銳 ,下足少陽,至小指次指之端;上循手少陽之分側(cè),下至
名指之端;別入耳前,下足陽明,至中指之端;別入耳下,下手陽明,至次指之端;其至于足也,入足心,
出內(nèi)踝下,入足少陰經(jīng)。陰蹺者,足少陰之別屬,于目內(nèi) ,自陰蹺而復(fù)合于目,交于足太陽之睛明,是謂
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于是內(nèi)入于陰臟。其入于陰也,常從足少陰之經(jīng),
而注于腎,腎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復(fù)注于腎,是謂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平旦
陰盡而陽受氣矣。于是外出于陽經(jīng),其出于陽也,常從腎至足少陰之經(jīng),而復(fù)合于目。衛(wèi)氣入于陰則寐,
出于陽則寤,一日百刻,周身五十,此衛(wèi)氣之度也?!峨y經(jīng)》營衛(wèi)相隨之義,言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相
附而行,非謂其同行于一經(jīng)也。
<目錄>附錄\二、六氣解
<篇名>六氣名目
屬性:厥陰風(fēng)木(足厥陰肝,乙木。手厥陰心主,相火。)
少陰君火(手少陰心,丁火。足少陰腎,癸水。)
少陽相火(手少陽三焦,相火。足少陽膽,甲木。)
太陰濕土(足太陰脾,己土。手太陰肺,辛金。)
陽明燥金(手陽明大腸,庚金。足陽明胃,戊土。)
太陽寒水(足太陽膀胱,壬水。手太陽小腸,丙火。)
<目錄>附錄\二、六氣解
<篇名>六氣從化
屬性:天有六氣,地有五行。六氣者,風(fēng)、火、暑、濕、燥、寒。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六氣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氣之魄。人為天地之中氣,秉天氣而生六腑,秉
地氣而生五臟,六氣五行,皆備于人身。內(nèi)傷者,病于人氣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氣偏,而人氣感之。
內(nèi)外感傷,總此六氣。其在天者,初之氣,厥陰風(fēng)木也,在人則肝之經(jīng)應(yīng)之。二之氣,少陰君火也,在人
則心之經(jīng)應(yīng)之。三之氣,少陽相火也,在人則三焦之經(jīng)應(yīng)之。四之氣,太陰濕土也,在人則脾之經(jīng)應(yīng)
之。五之氣,陽明燥金也,在人則大腸之經(jīng)應(yīng)之。六之氣,太陽寒水也,在人則膀胱之經(jīng)應(yīng)之。天人同氣
也。經(jīng)有十二,六氣統(tǒng)焉。足厥陰以風(fēng)木主令,手厥陰火也,從母化氣而為風(fēng)。手少陽以相火主令,足少
陽木也,從子化氣而為暑。手少陰以君火主令,足少陰水也,從妻化氣而為熱。足太陽以寒水主
令,手太陽火也,從夫化氣而為寒。足太陰以濕土主令,手太陰金也,從母化氣而為濕。手陽明以燥金主
令,足陽明土也,
從子化氣而為燥。蓋癸水上升,而化丁火,故手少陰以君火司氣,而足少陰癸水在從化之例。丙火下降,而
化壬水,故太陽以寒水當(dāng)權(quán)。而手太陽丙火,在奉令之條,木之化火也。木氣方盛,而火氣初萌,母強子弱,
故手厥陰以丁火而化氣于風(fēng)木,火氣既旺,而木氣已虛,子壯母衰、故足少陽以甲木而化氣于相火。土之化
金也,土氣方盛,而金氣初萌,母強子弱,故手太陰以辛金而化氣于濕土。金氣方旺,而土氣已虛,子壯母
衰,故足陽明以戊土而化氣于燥金。母氣用事,子弱未能司權(quán),則子從母化。子氣用事,母虛不能當(dāng)令。則
母從子化。所謂將來者進,成功者退,自然之理也。
<目錄>附錄\二、六氣解
<篇名>六氣偏見
屬性:人之六氣,不病則不見。凡一經(jīng)病,則一經(jīng)之氣見。平人六氣調(diào)和,無風(fēng)無火,無濕無燥,無熱無寒,
故一氣不至。獨見病則或風(fēng)、或火、或濕、或燥、或寒、或熱,六氣不相交濟,是以一氣獨見。如厥陰病,
則風(fēng)盛。少陰病,則熱盛。少陽病,則暑盛。太陰病,則濕盛。陽明病,則燥盛。太陽病,則寒盛也。
以此氣之偏盛,定緣彼氣之偏虛,如厥陰風(fēng)盛者,土金之虛也。少陰熱盛、少陽暑盛者,金火之虛也。太陰濕
盛者,水木之慮也。陽明燥盛者,木火之虛也。太陽寒盛者,火土之虛也。以六氣之性實,則克其所勝,而
侮所不勝。虛則己所不勝者乘之,而己所能勝者亦來侮之也。究之,一氣之偏盛,亦緣于虛。厥陰能生,則
陽氣左升而木榮,其風(fēng)盛者,生意之不遂也。少陰能長,則君火顯達而上清,其熱盛者,長氣之不旺也。
陽明能收,則陰氣右降而金肅,其燥盛者,收令之失政也。太陽能藏,則相火閉蟄而下暖,其寒盛者,藏氣之
不行也。土為四維之中氣,木火之能生長者,太陰己土之陽升也。金水之能收藏
者,陽明戊土之陰降也。中氣旺,則戊己轉(zhuǎn)運而土和、中氣衰,則脾胃濕盛而不運。土生于火,
而火滅于水,土燥則克水,土濕則水氣泛濫,侮土而滅火,水泛土濕,木氣不達,則生意盤
塞。但能賊土,不能生火以培土,此土氣所以困敗也。血藏于肝,而化于脾。太陰土燥,則肝血枯而膽火
炎,未嘗不病。但足太陰脾,以濕土主令,足陽明胃,從燥金化氣,濕為本氣,而燥為化氣,是
以燥氣不敵濕氣之旺,陰易盛而陽易衰。土燥為病者,除陽明傷寒承氣證外不多見。一切內(nèi)外感傷雜病,
盡緣土濕也。
<目錄>附錄\二、六氣解
<篇名>本氣衰旺
屬性:經(jīng)有十二,司化者六經(jīng),從化者六經(jīng)。從化者不司氣化,總以司化者為主,故十二經(jīng)統(tǒng)于六氣。病則或
見司化者之本氣,或見從化者之本氣,或司化者而見從化之氣,或從化者而見司化之氣,全視乎本氣之衰旺
焉,手少陰以君火司化,足少陰之水從令而化熱者常也。而足少陰之病寒,是從化者自見其本氣,以水性原
寒。手少陰之病寒,是司化者而見從化之氣,以君火原從水化也。足太陽以寒水司化,手太陽之火從令
而化寒者常也。而手太陽之病熱,是從化者自見其本氣,以火性原熱,足太陽之病熱是司化者而見從化之氣
,以寒水原從火化也。足厥陰以風(fēng)木司化,手厥陰之火從令而化風(fēng)。手少陽
以相火司化,足少陽之木從令而化暑者常也。而手厥陰之病暑,足少陽之病風(fēng),是從化者自見其本氣,以火性
生暑,而木性生風(fēng)也。足太陰以濕土司化,手太陰之金從令而化濕。手陽明以燥金司化,足陽明之土從令而
化燥者常也。而手太陰之病燥,足陽明之病濕,是從化者自見其本氣,以金性本燥,而土性本濕也。大抵足
太陽雖以寒化,而最易病熱。手少陰雖以
熱化,而最易病寒。厥陰原以風(fēng)化,而風(fēng)盛者固多。少陰雖以火化,而火敗者非少。金性本燥,而
手太陰從土化濕者常有七八。土性本濕,而足陽明從金化燥者未必二三也。
<目錄>附錄\二、六氣解
<篇名>厥陰風(fēng)木
屬性:風(fēng)者厥陰木氣之所化也,在天為風(fēng),在地為木,在人為肝,足厥陰以風(fēng)木主令,手厥陰心主,
以相火而化氣于風(fēng)木,緣木實生火,風(fēng)木方盛,子氣初胎,而火令未旺也。冬水閉藏,一得春
風(fēng)鼓動,陽從地起,生意乃萌。然土氣不升,固賴木氣以升之,而木氣不達,實賴土氣以達焉。蓋厥陰
肝木,生于腎水,而長于脾土,水土溫和,則肝木發(fā)榮,木靜而風(fēng)恬,水寒上濕,不能生長木氣,
則木郁而風(fēng)生。木以發(fā)達為性,己土濕陷抑遏,乙木發(fā)達之氣,生意不遂,故郁怒而克脾土,風(fēng)動
而生疏泄。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證,皆風(fēng)木之疏泄也。肝藏血而華色,主筋而榮爪,風(fēng)動則血耗,而
色枯爪脆而筋急,凡 黑、唇青、爪斷、筋縮之證,皆風(fēng)木之枯燥也。及其傳化乘除,千變不窮。故
風(fēng)木者,五臟之賊,百病之長,凡病之起,無不因于木氣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氣不足者,十常八九
,木氣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木為水火之中氣,病則土木郁迫,水火不交,外燥
而內(nèi)濕,下寒而上熱,手厥陰火也。木氣暢遂,則厥陰心主,從令而化。風(fēng)木氣抑郁,則厥陰心主,自
現(xiàn)其本氣,是以厥陰之病,下之則寒濕俱盛,上之則風(fēng)熱兼作,其氣然也。
<目錄>附錄\二、六氣解
<篇名>少陽相火
屬性:暑者,少陽相火之所化也。在天為暑,在地為火,在人為三焦。手少陽以相火主令,足少陽膽,以甲木
而化氣于相火,緣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氣傳子,而木令已衰也。三焦之火,
隨太陽膀胱之經(jīng)下行,以溫水臟,出 中,貫 腸而入外踝。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生于手,
而降于足。少陽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調(diào),故三焦獨主水道。素問靈蘭秘典∶三焦者,
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蓋水性閉蟄,而火性疏泄。閉
蟄則善藏,疏泄則善出。《靈樞,本輸》∶三焦者,入絡(luò)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
溺。相火下蟄,水臟溫暖,而水腑清利,則出不至于遺溺,臟不至于閉癃,而水道調(diào)矣。水之所以善藏者,三
焦之火秘于腎臟也。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實則下熱而閉癃,虛則下寒而遺溺耳。手之陽清,足之陽濁,
清則升而濁則降。手少陽病則不升,足少陽病則不降。凡上熱之證,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無關(guān)也。相火
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戊土與辛金,同主降斂,土降而金斂之,相火所以下潛
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氣失政,故相火上炎。足少陽雖從三焦化火,而原屬甲木,病則兼現(xiàn)其本氣。
相火逆行,則克庚辛,甲木上侵,則賊戊土,手足陽明,其氣本燥,木火雙刑,則燥熱郁發(fā),故少陽之病,
多傳陽明。然少陽之氣,陰方長而陽方消,其火雖盛,而亦易衰。陰消陽長則壯,陰長陽消則病,病于相
火之衰者十之八九(內(nèi)傷驚悸之證皆相火之衰也),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而已(傷寒少陽有之)。
<目錄>附錄\二、六氣解
<篇名>少陰君火
屬性:熱者,少陰君火之所化也。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心。少陰以君火主令,手少陰心火也,足少
陰腎水也,水火異氣,而以君火統(tǒng)之。緣火位于上,而生于下,坎中之陽,火之根也??碴柹齽t上交離位
而化火,火升于水,是以癸水化氣于丁火。水化而為火,則寒從熱化,故少陰之氣,水火并統(tǒng),而獨
以君火名也。君火雖降于手,而實升于足。陽盛則手少陰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溫泉。陰盛則足
少陰司氣于下,而丁火遂為寒灰。以丁火雖司氣化,而制勝之權(quán),終在癸水,所恃者,生
土以鎮(zhèn)之。但土雖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濕,濕則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惟傷寒陽
明承氣一證,其余則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土潰則火敗,故少陰一病,必寒水泛濫,而火土俱負
,其勢然也。至于上熱者,此相火之逆也?;鹬杏幸海锼?。
相火上逆,災(zāi)及宮城。心液消亡,是以熱作。凡少陰病熱,乃受累于相火,實非心家之過。而方其上熱,
必有下寒,以水火分離而不交也。見心家之熱,當(dāng)顧及腎家之寒。蓋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則為一氣,
不交則離析分崩,逆為冰炭。究之火不勝水,則上熱不敵下寒之劇,不問可知也。血根于心,而藏于肝,
氣根于腎,而藏于肺,心火上熱則清心家之血,腎水下寒則暖腎家之氣。故補肝之血,則宜溫;補心之血,
則宜清;補肺之氣,則宜涼;補腎之氣,則宜暖;此定法也。
<目錄>附錄\二、六氣解
<篇名>太陰濕土
屬性:濕者,太陰土氣之所化也。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為脾。太陰以濕土主令,辛金從土而化濕。陽
明以燥金主令,戊土從金而化燥。己土之濕為本氣,戊土之燥為子氣,故胃家之燥,不敵脾家之濕,病則土
燥者少,而土濕者多也。太陰主升己土,升則癸水與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陽之發(fā)生也。陽虛則土
濕而不升,己土不升,則水火陷矣?;鸾鹪谏希驹谙?,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則火
金上逆,己土不升,則水木下陷,其原總由于濕盛也。《子華子》“陰陽交則生濕”。濕者水火之中氣,
上濕則化火而為熱,下濕則化水而為寒。然上亦有濕寒,下亦有濕熱。濕旺氣郁,津液不行,火
盛者,熏蒸而生熱痰,火衰者,泛濫而生寒飲,此濕寒之在上者。濕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
流溢而為白淫,火盛者,梗澀而為赤濁,此濕熱之在下者。便黃者,土色之下傳。便赤者,木氣之下陷。
緣相火在水,一線陽根,溫升而化乙木,木中溫氣,生火之母,升則上達而化火,陷則下郁而生熱
,木氣不達,侵逼土位,
以其郁熱,傳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侵淫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則傳其所勝,其勢然也。陰易盛而陽易
衰,故濕氣恒長,而燥氣恒消。陰盛則病,陽絕則死,理之至淺,未嘗難知。后世庸愚,補陰助濕,泄火
伐陽,病家無不夭枉于滋潤,此古今之大禍也。
<目錄>附錄\二、六氣解
<篇名>陽明燥金
屬性:燥者,陽明金氣之所化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大腸。陽明以燥金主令,胃土從令而化燥。
太陰以濕土主令,肺金從令而化濕。胃土之燥,子氣而非本氣。子氣不敵本氣之旺,故陰盛之家,胃土恒濕
。肺金之濕,母氣而非本氣。母氣不敵木氣之旺,
故陽盛之家,肺金恒燥。太陰性濕,陽明性燥,燥濕調(diào)停,在乎中氣,旺則辛金化氣于濕土,而肺不傷燥,
戊土化氣于燥金,而胃不傷濕,中氣衰則陰陽不交,而燥濕偏見。濕勝其燥,而飲少而食減,溺澀而便滑。
燥勝其濕,則疾饑而善渴,水利而便堅。陰易進,而陽易退。濕勝者,常多;燥勝者,常少;辛金化濕者,
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陽明雖燥,病則太陰每勝,而陽明每負,土燥而水虧者,傷寒陽明
承氣證外,絕無而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陰負趺陽者為順,緣火勝則土燥,水勝則土濕,燥則克水,
濕則反為水侮。水負則生,土負則死,故少陰宜負,而趺陽宜勝,以土能勝水,則中氣不敗,未有中氣不
敗而人死者。燥為寒熱之中氣,上燥則
化火而為熱,下燥則化水而為寒。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則濕,而腸則燥。濕為陰邪,陰性親下
,故根起于脾土,而標(biāo)見于膝踝。燥為陽邪,陽性親上,故根起于大腸,而標(biāo)見于
肘腕。所謂陽邪居下,陰邪居上,一定之位也。然上之燥,亦因于下之濕。中風(fēng)之家,血枯筋縮,其膝踝是
濕,而肘腕未嘗非燥,使己土不濕,則木榮血暢,骨弱筋柔,風(fēng)自何來?醫(yī)家識燥濕之消長,則仲景堂奧可
階而升矣。
<目錄>附錄\二、六氣解
<篇名>太陽寒水
屬性:寒者,太陽水氣之所化也。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膀胱。太陽以寒水主令,足太陽膀胱水也,
手太陽小腸火也,水火異氣,而以寒水統(tǒng)之。緣水位于下而生于上,離中之陰,水之根也。離陰降而下交坎
位而化水,水降于火,是以丙火化氣于壬水,火化而為水,則熱從寒化,故太陽之氣,水火并統(tǒng),而獨以寒
水名也。水性本寒,少陽三焦之火,隨太陽而下行,水得此火,應(yīng)當(dāng)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
水也。蓋水以蟄藏為性,火秘于內(nèi),水?dāng)坑谕猓侵^平人,木火主里,自內(nèi)而生長之,故里氣常溫。金水主
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氣常清。血生于木火,故血溫而內(nèi)發(fā)。氣化于金水,故氣清而外斂。人之經(jīng)脈,厥陰
在里,春風(fēng)之內(nèi)生也。次則少陰,夏氣之內(nèi)長也。次則陽明,秋氣之外收也。太陽在表,冬氣之外藏也。陽臟
則外清而內(nèi)溫,陽泄則內(nèi)寒而外熱;外易寒水而為熱火,內(nèi)易溫泉而為寒冰。外愈熱而內(nèi)愈寒,生氣絕根,
是以死也。癸水溫而壬水寒則治,癸水寒而壬水熱則病。癸水病則必寒,壬水病則多熱;以丁火化于癸水,
故少陰之臟最易病寒,王水化于丙火,故太陽之腑最易病熱,是以病寒者獨責(zé)癸水,而不責(zé)壬水,病熱者獨
責(zé)壬水,而不責(zé)癸水也。
仲景《傷寒》,以六經(jīng)立法,從六氣也。六氣之性情形狀,明白昭揭,醫(yī)必知此,而后知六經(jīng)之證。
六經(jīng)之變化雖多,總不外乎六氣。此義魏晉而后,絕無解者。先圣之法,一線莫傳,凌夷至于今日,不堪
問矣。
【治厥陰風(fēng)木法】
\x桂枝苓膠湯\x
甘草 桂枝 白芍 茯苓 當(dāng)歸 阿膠 生姜 大棗 上熱加黃芩,下寒加干姜、
附子。
【治少陰君火法】
\x黃連丹皮湯\x
黃連 白芍 生地 丹皮 少陰病,水勝火負,最易生寒。若有下寒,當(dāng)用椒附。
【治少陽相火法】
\x柴胡芍藥湯\x
柴胡 黃芩 甘草 半夏 人參 生姜 大棗 白芍
【治太陰濕土法】
\x術(shù)甘苓澤湯\x
甘草 茯苓 白術(shù) 澤瀉
【治陽明燥金法】
\x百合五味湯\x
百合 石膏 麥冬 五味
【治太陽寒水法】
\x苓甘姜附湯\x
甘草 茯苓 干姜 附子 太陽病最易化生濕熱,以化氣于丙火,而受制于濕土也。
若有濕熱,當(dāng)用梔、膏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