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古今名醫(yī)方論
書名:古今名醫(yī)方論
作者:羅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錄>

<篇名>刻方論小序

屬性:自昔彼美云遐,良遘難再,士生其間,動成慨往,無叩角短 之謠,有戴月歸鋤之興。
是以陸沉之志,思似長沮;麋鹿之情,實(shí)甘豐草。微吟午夜,耿懷人至曙星; 夢北窗,享
羲皇
去而
以口
五臟
醫(yī),
痛心
紹,始自
經(jīng)論證治
日用常行
耳前之嚆
固然,而
\x時康熙乙卯巧月既望\x
\x新安羅美書于虞山麓之古懷堂\x

<目錄>

<篇名>凡例

屬性:一、古之方書,得人乃傳,非人勿言,誠重之也。故扁鵲倉公輩,皆稱禁方,不輕授人。



心知其故。則見為古方難用,竟?fàn)I膚淺,以矜捷得,所以瓦釜雷鳴也。茲編本欲以仲景方為
首簡,恐人猶重視而畏遠(yuǎn)之,姑以日用諸方表表耳目者為先導(dǎo)。諸方義明,而后入仲景之門
,亦行遠(yuǎn)登高之自爾。
一、漢建安以前,苦于無方;宋元豐以后,《局方》猥賾。蔓延今時,何有根柢,漫無
指歸
《外臺》諸書,及潔古、東垣、太無、丹溪方之佳者,咸擇而錄焉。仲景有云∶學(xué)人能尋余
所集,思過半矣。
一、有方即有柄,自仲景始也;有方更有論,自成無己始也。明代趙以德有《金匱衍義》,
于方頗有論,吳氏鶴皋著《醫(yī)方考》。近時醫(yī)林復(fù)有張景岳、趙養(yǎng)葵、喻嘉言、李士材、程
郊倩、張路玉、程扶生諸公,各有發(fā)明,余喜得而集之矣。然其間或擇焉而未精,語焉而未
詳,亦間有不愜于心者。因與素交諸同人,往來探索古作者之意,時時析疑欣賞。得見一斑
,即各與分方補(bǔ)論,因而附列增入,少開后學(xué)。本非啖名,實(shí)未辭續(xù)貂之愧云。
一、病名多端,不可以數(shù)計,故仲景分六經(jīng)而司治之,使百病咸歸六經(jīng),是扼要法也。
后人不知六經(jīng)為雜病辨證設(shè),竟認(rèn)為傷寒設(shè),由是仲景辨證之權(quán)衡廢。夫不知證,便不知方
矣。
金》,是后來《局方》之祖。然論雖多,方雖廣,而不得治之要,實(shí)千載迷途矣。后此繼起
者,莫不貴敘證之繁,治法之備,集方之盛,求勝前人。不知病名愈多,后學(xué)愈昏;方治愈
繁,用者愈無把柄。一遇盤根錯節(jié),遍試諸方,眇無所措。豈如得仲景法,不于諸病搜索,
但于六經(jīng)講求,一劑而唾手可愈耶。友人韻伯,于仲景書探討有年,所著《傷寒論翼》,多
所發(fā)明。故是編于傷寒方中,錄其論最多,亦欲學(xué)人因之略見仲景一斑耳。
一、吳氏作《醫(yī)方考》,其意未嘗不欲以立方本源,開后學(xué)之蒙也。究乃拘證論方,譬
多疏
與方
用,
方之
命名
之。

一、僭評方論,非取文章。故所批閱,必于眼目肯綮,指出所以然,以質(zhì)證同志。人有
共目
一、茲選不 本以數(shù)年心目,遍搜古今名醫(yī)經(jīng)論,刪纂其要,定為《古今名醫(yī)匯粹》八
卷,
以為

<目錄>卷一

<篇名>補(bǔ)中益氣湯

屬性:治陰虛內(nèi)熱,頭痛,口渴,表熱,自汗,不任風(fēng)寒,脈洪大,心煩不安,四肢困倦,懶
于言
黃 人參 云術(shù) 炙甘草 陳皮 當(dāng)歸 升麻 柴胡
上八味,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溫服。
柯韻伯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風(fēng)木內(nèi)干中氣,用甘草、飴、棗培土以御風(fēng),姜、
桂、
而生
垣知
有余
溫之品
汗;元
三味除
且以散諸
其本位,
品而氣益
損其肺者
下者不宜
木香,
趙養(yǎng)葵曰∶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此氣因勞而下陷于腎肝,清氣不升,濁氣不
降,


陸麗京曰∶此為清陽下陷者言之,非為下虛而清陽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兩尺虛微者,
或者
宜于
周慎齋曰∶下體痿弱,虛弱者不可用補(bǔ)中,必當(dāng)以八味丸治之。凡內(nèi)傷作瀉,藏附子于
白術(shù)

<目錄>卷一

<篇名>黃建中湯

屬性: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諸不足。
黃 膠飴 白芍 甘草 桂枝 生姜 大棗
上七味,水煎服。
喻氏曰∶虛勞而至于亡血失精,津液枯槁,難為力矣。《內(nèi)經(jīng)》于針?biāo)幩普?,調(diào)以
甘藥
復(fù)其
貴立
令人
令建
之熱
善為
又曰∶傷寒有小建中一法,治二三日心悸而煩,以其人中氣餒弱,不能送邪外出,故用
飴糖
表虛
胸中
陰也
湯,
之后
惠先
《金

<目錄>卷一

<篇名>人參養(yǎng)榮湯

屬性:治脾肺俱虛,發(fā)熱惡寒,肢體瘦倦,食少作瀉等癥。若氣血虛而變見諸癥,勿論其病其
脈,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黃 陳皮 當(dāng)歸 熟地 白芍 五味子 桂心 遠(yuǎn)志
上十二味,加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柯韻伯曰∶古人治氣虛以四君,治血虛以四物,氣血俱虛者以八珍,更加黃 、肉桂,
名十

故加陳
治者,
之主而
溫之品
流于四

<目錄>卷一

<篇名>歸脾湯

屬性:治思慮傷脾,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嗜臥,少食,月經(jīng)
不調(diào)
人參 黃 甘草 白術(shù) 茯苓 木香 龍眼肉 酸棗仁 當(dāng)歸 遠(yuǎn)志
姜三片,水煎服。
羅東逸曰∶方中龍眼、棗仁、當(dāng)歸,所以補(bǔ)心也;參、 、術(shù)、苓、草,所以補(bǔ)脾也。
立齋
神,
意慮
見于
交。
以必
甚,故
耳!張路玉曰∶補(bǔ)中益氣與歸脾,同出保元,并加歸、術(shù),而有升舉胃氣,滋補(bǔ)脾陰之不同。

減食者,以其純陰無陽,不能輸化藥力故耳!

<目錄>卷一

<篇名>保元湯

屬性:治氣虛血弱之總方也。小兒驚痘家虛者最宜。
黃 (三錢) 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 肉桂(春夏二三分,秋冬六七分)
上四味,水煎服。
柯韻伯曰∶保元者,保守其元?dú)庵^也。氣一而已,主腎,為先天真元之氣;主胃,為
后天
外為
協(xié)









如宜燥則加苓、術(shù),宜潤加歸,宜收加芍,當(dāng)散加芎。又表實(shí)去 ,里實(shí)去參,中滿忌甘,
內(nèi)熱除桂,斯又當(dāng)理會矣。(推明加減,其法燦然。)
又云∶人知火能克金,而不知?dú)饽軇倩穑蝗酥鹉苌?,而不知?dú)饧词撬4肆x惟東垣
知之
知?dú)?/p>

<目錄>卷一

<篇名>四君子湯

屬性:治面色痿白,言語輕微,四肢無力,脈來虛弱者。若內(nèi)熱,或飲食難化作酸,乃屬虛火,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各二錢)
水煎,加姜、棗。
加陳皮,為五味異功散。加陳皮、半夏,為六君子湯。
張路玉曰∶氣虛者補(bǔ)之以甘,參、術(shù)、苓、草,甘溫益胃,有健運(yùn)之功,具沖和之德,
故為
受蔭
子隨

<目錄>卷一

<篇名>香砂六君子湯

屬性:治氣虛腫滿,痰飲結(jié)聚,脾胃不和,變生諸癥者。
人參(一錢) 白術(shù)(二錢) 茯苓(二錢) 甘草(七分) 陳皮(八分) 半夏(一
錢)
砂仁(八分) 木
上生姜二錢,水煎服。
柯韻伯曰∶經(jīng)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蓋人在氣交之中,因氣而生,而
生氣總以胃氣為本。食入于陰,長氣于陽,晝夜循環(huán),周于內(nèi)外。一息不運(yùn),便有積聚,或
脹滿不食,或生痰留飲,因而肌肉消瘦,喘咳嘔噦,諸癥蜂起,而神機(jī)化絕矣。四君子氣分
之總



<目錄>卷一

<篇名>四物湯

屬性:治一切血虛、血熱、血燥諸癥。
當(dāng)歸 熟地(各三錢) 川芎(一錢五分) 白芍(二錢,酒炒)
上四味,水煎服。
張路玉曰∶四物為陰血受病之專劑,非調(diào)補(bǔ)真陰之的方。方書咸謂四物補(bǔ)陰,遂以治陰
虛發(fā)



必先調(diào)其氣。又云,四物湯不得補(bǔ)氣藥,不能成陽生陰長之功。誠哉言也!然余嘗謂此湯,
傷寒火邪解后,余熱留于血分,至夜微熱不除,或合柴胡,或加桂枝,靡不應(yīng)手輒效,不可
沒其功也。

<目錄>卷一

<篇名>圣愈湯

屬性:治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燥熱,睡臥不寧,五心煩熱,作渴等癥。
四物湯加人參、黃 。一方去芍藥。
上水煎服。
柯韻伯曰∶經(jīng)曰∶“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惫赎栔袩o陰,謂之孤陽;

柏,久服便能絕孕,謂其嫌于無陽耳!此方取參、 配四物,以治陰虛、血脫等癥。蓋陰陽
互為其根,陰虛則陽無所附,所以煩熱燥渴,而陽亦亡;氣血相為表里,血脫則氣無所歸,
所以睡臥不寧,而氣亦脫。然陰虛無驟補(bǔ)之法,計在存陽;血脫有生血之機(jī),必先補(bǔ)氣。此
陽生陰長,血隨氣行之理也。故曰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此方得仲景白虎加人參之義而
擴(kuò)充者乎!前輩治陰虛,用八珍、十全,卒不獲效者,因甘草之甘,不達(dá)下焦;白術(shù)之燥,
不利脾腎;茯苓滲泄,礙乎生升;肉桂辛熱,動其虛火。此六味,皆醇濃和平而滋潤,服之
則氣血疏通,內(nèi)外調(diào)和,合于圣度矣。

<目錄>卷一

<篇名>當(dāng)歸補(bǔ)血湯

屬性:治男婦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來洪大而虛,重按全無。
當(dāng)歸(二錢) 黃 (一兩)
水煎服。
吳鶴皋曰∶血實(shí)則身涼,血虛則身熱?;蛞责?yán)谝?,虛其陰血,則陽獨(dú)治,故諸癥生
焉。

不能自生,生于無形之氣故也。《內(nèi)經(jīng)》云陽生陰長,是之謂耳!

<目錄>卷一

<篇名>酸棗仁湯

屬性:治虛勞虛煩不得眠。
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川芎(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棗仁得六升,納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羅東逸曰∶經(jīng)曰∶“肝藏魂”,“人臥則血?dú)w于肝”。又曰∶“肝者,罷極之本?!庇衷弧?br />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惫柿T極必傷肝,煩勞則精絕,肝傷、精絕則虛勞虛煩不
得臥
肝血,
所謂以
極,則
而魂自

<目錄>卷一

<篇名>養(yǎng)心湯

屬性:治心神不足,夢寐不寧,驚悸,健忘等癥。
白芍 當(dāng)歸 人參 遠(yuǎn)志 麥門冬 黃芩 山藥 芡實(shí) 蓮須 酸棗仁 茯神 石蓮子
上十二味,水煎服。
吳于宣曰∶《難經(jīng)》云∶心不足者,調(diào)其營衛(wèi)。營衛(wèi)者,血脈之所在,而心主之。故養(yǎng)
心者
相;


<目錄>卷一

<篇名>獨(dú)參湯

屬性:治元?dú)馓摱恢В}微欲絕,及婦人血崩,產(chǎn)后血暈。
人參(分量隨人隨癥)
須上揀者濃煎頓服,待元?dú)鉂u回,隨癥加減。
柯韻伯曰∶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必重其權(quán)而專任之;則一物而系一人之死生者,當(dāng)
重其
華天寶
息之間
其權(quán)
如古
疑耶
加黃

<目錄>卷一

<篇名>炙甘草湯

屬性:治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者?!锻馀_》又治肺痿,咳吐多,心中溫溫液液者。
甘草(四兩,炙) 生地黃(一斤) 麥冬(半斤) 人參(一兩) 桂枝(三兩) 生

(二兩) 大棗(十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入膠溶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fù)
脈湯
喻嘉言曰∶按此湯仲景傷寒門治邪少虛多,脈結(jié)代,心動悸之圣方也。一名復(fù)脈湯?!肚?br /> 金



柯韻伯曰∶仲景于脈弱者,用芍藥以滋陰,桂枝以通血,甚則加人參以生脈,未有地黃、

麥冬
得人
之猛
不峻

<目錄>卷一

<篇名>逍遙散

屬性:治肝家血虛火旺,頭痛,目眩,頰赤,口苦,倦怠,煩渴,抑郁不樂,兩脅作痛,寒熱,

當(dāng)歸 芍藥(酒炒) 白術(shù)(炒) 茯苓 甘草(炙) 柴胡(各一錢)
加味逍遙散,即此方加丹皮、山梔(炒,各五分。)
趙羽皇曰∶五臟苦欲補(bǔ)瀉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蓋肝性急,善怒,其氣上行則順,



不能
九地
土升
丹皮
則達(dá)

<目錄>卷一

<篇名>二陳湯

屬性:治肥盛之人,濕痰為患,喘嗽,脹滿。
半夏(三錢) 茯苓(三錢) 陳皮(三錢,去白) 甘草(一錢)
上四味,加姜三片,水煎服。
李士材曰∶肥人多濕,濕挾熱而生痰,火載氣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濕;陳皮
之辛

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貝母。
吳鶴皋曰∶渴而喜飲者易之,不能飲水,雖渴宜半夏也。此濕為本,熱為標(biāo),所謂濕極
而兼
砂二
痰之

<目錄>卷一

<篇名>生脈散

屬性:治熱傷元?dú)?,氣短,倦怠,口干,出汗?br /> 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
水煎服。
柯韻伯曰∶肺為嬌臟而朝百脈,主一身元?dú)庹咭?。形寒飲冷則傷肺,故傷寒有脈結(jié)代與
脈微
故雖
前,則
司;人
而合
仲景治傷寒,有通脈、復(fù)脈二法。少陰病里寒外熱,下利清谷,脈微欲絕者,制通脈四
逆湯
寒,
外無
大棗
資始
待于

<目錄>卷一

<篇名>理中湯

屬性:治中氣不運(yùn),腹中不實(shí),口失滋味,病久不食,臟腑不調(diào),與傷寒直中太陰,自利不渴,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加附子,即名附子理中湯。
程郊倩曰∶陽之動,始于溫,溫氣得而谷精運(yùn),谷氣升而中氣贍,故名曰理中。實(shí)以燮
理之功,予中焦之陽也。若胃陽虛,即中氣失宰,膻中無發(fā)宣之用,六腑無灑陳之功,猶如
釜薪

五臟六腑皆以受氣矣。此理中之旨也。若水寒互勝,即當(dāng)脾腎雙溫,附子之加而命門益,土
母溫矣。

<目錄>卷一

<篇名>《三因》附、術(shù)附、參附三湯

屬性:治陽虛自汗,寒濕沉痼,陽虛陰盛。
黃 (一兩) 附子(五錢) 名 附湯。
白術(shù)(一兩) 附子(五錢) 名術(shù)附湯。
人參(一兩) 附子(五錢) 名參附湯。
水煎,分三服。
喻嘉言曰∶衛(wèi)外之陽不固而自汗,則用 附;脾中之陽遏郁而自汗,則用術(shù)附;腎中之
陽浮
虛風(fēng)
足貴
陰盛
以治
急中

<目錄>卷一

<篇名>清暑益氣湯

屬性:長夏濕熱蒸炎,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煩心,便黃,渴而自汗,脈虛者,
此方
人參 黃 甘草 白術(shù) 蒼術(shù)(一錢五分) 神曲 青皮 升麻 干葛 麥冬 五味
當(dāng)歸 黃柏 澤瀉
吳鶴皋曰∶暑令行于夏,至長夏則兼濕令矣。此方兼而治之。炎暑則表氣易泄,兼濕則
中氣

津液亡則口渴,故以當(dāng)歸、干葛生其胃液;清氣不升,升麻可升;濁氣不降,二皮可理;蒼
術(shù)之用,為兼長夏濕也。
程郊倩曰∶人知清暑,我兼益氣,以暑傷氣也。益氣不獨(dú)金能敵火,凡氣之上騰,而為
津?yàn)?/p>

<目錄>卷一\清暑益氣湯

<篇名>附暑門諸方論

屬性:喻嘉言曰∶元豐朝立和劑局,萃集醫(yī)家經(jīng)驗(yàn)之方,于中暑一門獨(dú)詳。以夏月暑證,五方
歷試






間,
生津液以益胃之虛。子和之桂苓甘露飲,用人參、甘草、葛根
去濁;或用十味香薷飲,于《局方》五味中,增人參、黃 、
濕熱。乃至東垣之清暑益氣湯、人參黃 湯,又補(bǔ)中實(shí)衛(wèi)以去
中暑與否,所宜頻服者也。中暑必顯躁煩熱悶,東垣仿仲景竹
仍以去濕為首務(wù)。夫燥與濕,相反者也,而清燥亦務(wù)除濕,非
又如益元散之去濕,而加辰砂則并去其熱;五苓散之去濕,而
去熱;
風(fēng)一癥
愚見從
入血分
解深入
火散,

<目錄>卷一

<篇名>竹葉黃湯

屬性:治消渴,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葉 生地黃(各二錢) 黃 麥冬 當(dāng)歸 川芎 黃芩 甘草 芍藥 人參 半
夏石膏(各
一錢)
上水煎服。
柯韻伯曰∶氣血皆虛,胃火獨(dú)盛,善治者補(bǔ)瀉兼施,寒之而不致亡陽,溫之而不至于助
火,
只用
瀉心
胃火
路也
陽之

<目錄>卷一

<篇名>清燥救肺湯

屬性:(喻氏制。論一條)
主治諸氣憤郁,諸痿喘嘔。
桑葉(經(jīng)霜者,三錢) 石膏(二錢五分, ) 甘草(一錢) 人參(七分) 胡麻
仁(一
錢,炒研)
(去
毛蜜炙,用一片)上九味,以水一碗,煎六分,頻頻二三次滾熱服。痰多加貝母、栝蔞。血
枯加生地。熱甚加
喻嘉言曰∶按諸氣憤郁之屬于肺者,屬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氣郁之方,用辛香行氣,
絕無


大約以胃為主,胃土為肺金之母也。其天冬、知母能清金滋水,以苦寒而不用,至如苦寒降

其人尚有生理乎?誠仿此增損以救肺燥變生諸癥,庶克有濟(jì)耳。
柯韻伯曰∶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氣郁,不獲奏效者,以火就燥也。惟繆仲淳知之,故用
甘涼

子病則母虛,用甘草調(diào)補(bǔ)中宮生氣之源,而金有所恃;金燥則水無以食氣而相生,母令子虛
矣,取阿膠、胡麻黑色通腎者,滋其陰以上通生水之源,而金始不孤;西方虛,則東實(shí)矣,
木實(shí)金平之,二葉稟東方之色,入通于肝,枇杷葉外應(yīng)毫毛,固肝家之肺藥,而經(jīng)霜之桑葉,
非肺家之肝藥乎?損其肺者益其氣,人參之甘以補(bǔ)氣;氣有余便是火,故佐杏仁之苦以降氣
,氣降火亦降,而治節(jié)有權(quán),氣行則不郁,諸痿喘嘔自除矣。要知諸氣憤郁,則肺氣必大虛
。若泥于肺熱傷肺之說,而不用人參,必郁不開而火愈熾,皮聚毛落,喘而不休。此名之救
肺,涼而能補(bǔ)之謂也。若謂實(shí)火可瀉,而久服芩、連,反從火化,亡可立待耳!愚所以服膺
此方而深贊之。

<目錄>卷一

<篇名>當(dāng)歸六黃湯

屬性:治陰虛有火,令人盜汗者。
當(dāng)歸 生地 熟地 黃 黃芩 黃連 黃柏
水煎服。
季楚重曰∶汗本心之液,其出入關(guān)乎肝、肺。營分開合,肝司之;衛(wèi)分開合,肺司之。
顧營
外,
不生
六黃
之動
也;
陰虛
用芩

<目錄>卷一

<篇名>苓桂術(shù)甘湯

屬性:(《金匱》)
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又曰∶短氣有微飲,當(dāng)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術(shù)(三兩) 甘草(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趙以德曰∶《靈樞》謂心胞絡(luò)之脈動,則病胸脅支滿者,謂痰飲積于心胞,其病則必若
是。
以為
除脹
益土


腎氣通則關(guān)門自利矣。(呼吸二義,發(fā)明極精。)

<目錄>卷二\小半夏湯三方

<篇名>小半夏湯

屬性:嘔家本渴,渴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目錄>卷二\小半夏湯三方

<篇名>小半夏加茯苓湯

屬性:治卒嘔吐,心下痞悶,間有水眩悸者。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兩)
煎服如前。

<目錄>卷二\小半夏湯三方

<篇名>外臺茯苓飲

屬性:治心胸中有痰飲宿水,自吐出水,復(fù)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 人參 白術(shù)(各三兩) 枳實(shí)(二兩) 橘皮(二兩半) 生姜(四兩)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進(jìn)之。
趙以德曰∶嘔為痰飲動中,涌而出之。嘔盡本當(dāng)渴,渴則可征支飲之全去。今反不渴,
是其

伐腎邪安心神也。后方加人參、枳實(shí)、橘皮,此由上、中二焦氣弱,水飲入胃,脾不能輸歸
于肺,肺不能通調(diào)水道,以致停積為痰,為宿水,吐之則下氣因
當(dāng)補(bǔ)益中氣,以人參、白術(shù)為君;茯苓逐宿水,枳實(shí)調(diào)諸氣為
凝滯,則陳皮、生姜為使也。凡積飲既去,而虛氣塞滿其中,

<目錄>卷二

<篇名>瀉白散

屬性:治肺氣熱盛,咳嗽而喘,面腫,身熱。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水煎服。
季楚重曰∶經(jīng)云∶肺苦氣上逆。上逆則上焦郁熱,氣郁生涎,火郁生熱,因而治節(jié)不行,


滋腎子以清母;甘草益土和中,且生能瀉火,補(bǔ)土母以食子,瀉補(bǔ)交致,金元自正,于以佐
桑皮而行諸氣之憤郁,鮮不達(dá)矣,較之黃芩、知母苦寒傷胃者遠(yuǎn)也。夫火熱傷氣,救肺之治
有三∶傷寒邪熱侮肺,用白虎湯除煩,此治其標(biāo);內(nèi)癥虛火爍陰,用生脈散益陰,此治其本
;若夫正氣不傷,郁火又甚,則瀉白散之清肺調(diào)中,標(biāo)本兼治,又補(bǔ)二方之不及也。

<目錄>卷二

<篇名>地骨皮飲

屬性:治陰虛火旺,骨蒸發(fā)熱,日靜夜劇者;婦人熱入血室,胎前發(fā)熱者。
四物湯加地骨皮 牡丹皮(各三錢)
水煎服。
柯韻伯曰∶陰虛者,陽必湊之,故熱。仲景曰∶陰弱則發(fā)熱。陽氣下陷入陰中,必發(fā)熱。


涼補(bǔ)
補(bǔ)其
與四
其性

<目錄>卷二

<篇名>升陽益胃湯

屬性:治脾胃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濕熱,體重節(jié)痛,口干舌燥,飲食無味,大便不
調(diào),
羌活 獨(dú)活 防風(fēng) 柴胡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黃 白芍 半夏 黃連 澤瀉
陳皮
水煎服。
吳鶴皋曰∶脾土虛弱,不能制濕,故體重節(jié)痛;不能運(yùn)化精微,故口干無味;中氣既弱,



<目錄>卷二

<篇名>清脾飲

屬性:治痰積成瘧。
青皮 濃樸 草果 半夏 柴胡 白術(shù) 甘草 茯苓 黃芩
水煎服。
柯韻伯曰∶瘧為少陽病,治分六經(jīng)。邪留于募原,有遠(yuǎn)近之殊,其發(fā)有虛實(shí)先后之異。
而此
成瘧


實(shí)


<目錄>卷二

<篇名>溫膽湯

屬性:治熱嘔吐苦,虛煩,驚悸,不眠,痰氣上逆。
竹茹 枳實(shí) 半夏 甘草 陳皮 生姜 茯苓
上七味,水煎服。
羅東逸曰∶膽為中正之官,清凈之腑,喜寧謐,惡煩擾,喜柔和,不喜壅郁。蓋東方木
德,
氣,
謐也
竹茹


<目錄>卷二

<篇名>導(dǎo)赤散

屬性:治心熱,小便黃赤,莖中痛,熱急不通。
生地黃 木通 甘草梢
上三味,水煎服。
季楚重曰∶經(jīng)云∶兩精相搏謂之神。是神也者,待心中之真液,腎中之真氣以養(yǎng)者也,
故心
邪火




<目錄>卷二

<篇名>芍藥湯

屬性:治滯下赤白,便膿血,后重諸證。
芍藥(二兩) 當(dāng)歸 黃連(各五錢) 檳榔 木香 甘草(各二錢) 桂(一錢半) 黃

(五錢)
每服半兩,水煎服。痢不減,加大黃。
羅東逸曰∶本方注云,溲而便膿血,知?dú)庑卸挂?,行血則便膿自愈,調(diào)氣則后重自
除,
暑濕
收令
赤為
即于
氣逆
恐芩
以蕩

<目錄>卷二

<篇名>犀角地黃湯

屬性:主治吐衄便血,婦人血崩,赤淋。
生犀角 生地黃 白芍藥 牡丹皮
上四味,先用三物水煎去滓,入生犀汁,熱服。
柯韻伯曰∶氣為陽,血為陰。陽密乃固,陽盛則傷陰矣;陰平陽秘,陰虛者陽必湊之矣。

便
生地酸咸甘寒之味,以清君火;肝為藏血之室,肝火旺則血不守,故用丹皮、芍藥辛酸微寒
之品,以平相火。此方雖曰清火,而實(shí)滋陰之劑。蓋血失則陰虛,陰虛則無氣,故陰不足者
,當(dāng)補(bǔ)之以味,勿得反傷其氣也。若用芩、連、膽草、梔、柏以瀉其氣,則陽之劇者,苦從
火化,陽已衰者,氣從苦發(fā),燎原而飛越矣。(此義不可不知。)

<目錄>卷二

<篇名>人參清肺湯

屬性:(《準(zhǔn)繩》。三方合論)
治肺胃虛寒,咳嗽喘急,坐臥不安。并治久年勞嗽,吐血腥臭。
人參 阿膠 骨皮 知母 烏梅 粟殼 炙草 杏仁 桑皮(等分) 棗子
水煎服。

<目錄>卷二\人參清肺湯

<篇名>人參定喘湯

屬性:(《準(zhǔn)繩》)
治肺氣上逆喘嗽,喉中有聲,胸膈緊痛,及感寒邪,咳嗽聲重。
人參 麻黃 阿膠 五味 粟殼 甘草 半夏曲(各一錢) 桑皮(二錢) 生姜(三片)
水煎服。

<目錄>卷二\人參清肺湯

<篇名>人參瀉肺湯(《金匱》)

屬性:治肺經(jīng)積熱上喘,胸膈脹滿,痰多,大便澀。
人參 黃芩 梔子 枳殼 薄荷 甘草 連翹 杏仁 桑皮 大黃 桔梗
水煎服。
王又原曰∶經(jīng)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肺為嬌臟。其不堪破耗也明矣。自肺熱傷肺





知母、阿膠滋之,或?yàn)趺?、五味、罌粟殼斂之,或半夏曲、生姜降之,或杏仁、桑皮、枳?br /> 、桔梗利之,或梔子、黃芩、連翹涼之,或麻黃、薄荷發(fā)之,大黃下之,總恃人參之大力握
樞而運(yùn),已入之邪易出,而將來之邪無從入也。肺邪得諸藥以俱出,而肺氣不隨諸藥以俱出
也。然則人參亦何嘗傷肺,乃畏而不敢用耶?

<目錄>卷二

<篇名>溫脾湯

屬性:(《本事方》)
主治錮冷在腸胃間,泄瀉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調(diào)治,不可畏虛以養(yǎng)病也。
濃樸 干姜 甘草 桂心 附子(各二兩) 大黃(四錢)
上 咀,取一兩,水二鐘,煎六分,頓服。
喻嘉言曰∶許叔微制此方,深合仲景以溫藥下之之法。其大黃只用四錢,更為有見。夫
痼冷
于仲
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即是觀之,腸胃痼冷之泄瀉,而可恣用大
黃耶?不用則溫藥必不能下,而久留之邪非攻不去;多用則溫藥恐不能制,而洞下之勢或至
轉(zhuǎn)增。裁酌用之,真足法矣。(方妙矣,議更妙。)

<目錄>卷二

<篇名>秦艽升麻湯

屬性:治風(fēng)寒客胃,口眼 斜,惡見風(fēng)寒,四肢拘急,脈浮而緊。
升麻 葛根 秦艽(上) 白芷(上) 防風(fēng)(上) 甘草 芍藥 人參 桂枝 蔥白
上十味,水煎服。
李士材曰∶至哉坤元,為五臟之主。木勝風(fēng)淫,則倉廩之官承制,脾主四肢,故痿痹也。

桂枝固其衛(wèi)氣,芍藥、秦艽和其營血,防風(fēng)卑賤之卒,隨令而行,蔥根發(fā)汗之需,無微不達(dá)
,又藉甘草以和之,而邪有不散者乎?

<目錄>卷二

<篇名>二黃湯

屬性:治上焦火盛,頭面大腫,目赤腫痛,心胸咽喉口舌耳鼻熱盛,及生瘡毒者。
黃芩 黃連 甘草(各等分)
水煎,食后服。
柯韻伯曰∶諸腫痞痛,皆屬心火,必用芩、連以瀉心。然傷寒熱結(jié)于內(nèi),而心下痞者,
是為
此熱
漬之
清而火
芩、連

<目錄>卷二

<篇名>四磨湯

屬性:(《濟(jì)生》)
治七情感傷,上氣喘急,煩悶不食。
人參 檳榔 沉香 天臺烏藥
上四味,各濃磨水取七分,煎三五沸,放溫,空心服,或下養(yǎng)正丹尤妙。
王又原曰∶經(jīng)云∶圣人嗇氣,如持至寶;庸人役物,而反傷太和。此七情隨所感,皆能
為病
宜瀉
陰,
必盛
從而

<目錄>卷二

<篇名>升麻葛根湯

屬性:治陽明表熱下利,兼治痘疹初發(fā)。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炙)
上四味,水煎服。
柯韻伯曰∶此為陽明初病,解表和里之劑,可用以散表熱,亦可用以治里虛,一方而兩
擅其
起,
是陽






甘草緩急和里,則下利自止可知。治里仍用表藥者,以表實(shí)下利,而非里實(shí)故也。痘疹自里
達(dá)表,出于少陰而發(fā)于太陽,初起則內(nèi)外皆熱,故亦宜于涼散耳。

<目錄>卷二

<篇名>防風(fēng)通圣散

屬性:風(fēng)熱壅盛,表里三焦皆實(shí)者,此方主之。
防風(fēng) 川芎 當(dāng)歸 芍藥 大黃 薄荷 麻黃 連翹 芒硝(各半兩) 黃芩 石膏 桔
梗(各一
兩) 滑石
每服三錢。
吳鶴皋曰∶防風(fēng)、麻黃,解表藥也,風(fēng)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
上藥
由后

歸、芍和肝血;而甘草、白術(shù),所以和胃氣而健脾。劉守真氏長于治火,此方之旨,詳且悉
哉。亦治失下發(fā)斑,三焦火實(shí)。全方除硝、黃,名曰雙解散。解表有防風(fēng)、麻黃、薄荷、荊
芥、川芎;解里用石膏、滑石、黃芩、梔子、連翹;復(fù)有當(dāng)歸、芍藥以和血,桔梗、白術(shù)、
甘草以調(diào)氣。營衛(wèi)皆和,表里俱暢,故曰雙解。本方名曰通圣,極言其用之妙耳。

<目錄>卷二

<篇名>藿香正氣散

屬性:治外受四時不正之氣,內(nèi)停飲食,頭痛寒熱,或霍亂吐泄,或作瘧疾。
藿香 桔梗 紫蘇 白芷 濃樸 大腹皮 半夏 茯苓 陳皮 甘草
上十味,加姜、棗,水煎,熱服。
吳鶴皋曰∶四時不正之氣,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
氣之
甘平
之人
出遠(yuǎn)
之芬

<目錄>卷二

<篇名>防風(fēng)黃湯

屬性:治中風(fēng)不能言,脈沉而弱者。
防風(fēng) 黃 (等分)
水煎服。
柯韻伯曰∶夫風(fēng)者,百病之長也。邪風(fēng)之至,急如風(fēng)雨。善治者治皮毛,故用防風(fēng)以驅(qū)
逐表




補(bǔ)

<目錄>卷二

<篇名>稀涎千緡湯

屬性:治風(fēng)痰不下,喉中聲如牽鋸,或中濕腫滿。
半夏(大者,十四枚) 豬牙皂角(一挺,炙) 甘草(一錢) 白礬(二錢)
上四味研末,用生姜自然汁少許,沖溫水一盞,調(diào)末一錢,灌之,得吐痰涎,即醒。
柯韻伯曰∶攻邪有汗、吐、下三法。仲景于吐劑立梔豉、瓜蒂二方,所以導(dǎo)熱邪之外出,




進(jìn)

<目錄>卷二

<篇名>麥門冬湯

屬性:(《金匱》)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主之。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
(十
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二斗,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喻嘉言曰∶此方治胃中津液干枯,虛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藥而火反升,
用寒
凡肺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者,肺之母氣也。本草有知母之名者,謂肺藉其清
涼,知清涼為肺之母也。有貝母之名者,謂肺藉其豁痰,豁痰為肺之母也。然屢施于火逆上
氣,咽喉不利之癥,而屢不應(yīng),名不稱矣。孰知仲景妙法,于麥冬、人參、甘草、大棗、粳
米,大補(bǔ)中氣以生津液,津液隊(duì)中,又增入半夏辛溫之味,以開胃行津而助潤肺,豈特用其
利咽下氣哉?顧其利咽下氣,非半夏之功,實(shí)善用半夏

<目錄>卷二

<篇名>九味羌活湯、活人敗毒散

屬性:(合論)

<目錄>卷二\九味羌活湯、活人敗毒散

<篇名>九味羌活湯

屬性:九味羌活湯(一名沖和湯) 四時發(fā)散之通劑(合論一條)
羌活 防風(fēng) 川芎 白芷 細(xì)辛 蒼術(shù) 黃芩 甘草 生地
加生姜三片,蔥白三莖,水煎服。

<目錄>卷二\九味羌活湯、活人敗毒散

<篇名>活人敗毒散

屬性:羌活 獨(dú)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殼 白茯苓 桔梗 人參(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煎七分,溫服,或沸湯點(diǎn)服。
治傷寒,溫疫,風(fēng)濕,風(fēng)眩,拘蜷,風(fēng)痰,頭疼,目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xiàng)強(qiáng),睛
疼。
趙羽皇曰∶東南地土卑濕,凡患感冒,輒以傷寒二字混稱。不知傷者正氣傷于中,寒者
寒邪
深藏
元?dú)獠?br /> 陽,其
罔顧
溫,
至亡
法。
胡天錫曰∶非其時而有其氣,惟氣血兩虛之人受之。寒客營而風(fēng)客衛(wèi),不可用竣劑,故
稍從
而入
毒散
連肺
之,

<目錄>卷二

<篇名>神術(shù)湯

屬性:主治三時外感寒邪,內(nèi)傷生冷而發(fā)熱及脾泄腸風(fēng)。
白術(shù)(三錢) 防風(fēng)(二錢) 甘草(一錢)
上三味,無汗用蒼術(shù),加蔥白、生姜;有汗用白術(shù)、生姜。
柯韻伯曰∶此王海藏得意之方,仿仲景麻、桂二方之義,而制為輕劑也。然此是太陰之
劑,
《內(nèi)
溫者
為穩(wěn)
火往
用方

<目錄>卷二

<篇名>三生飲

屬性: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 斜,半身不遂,并痰厥、氣厥。
南星(一兩,生用) 川烏(去皮生用,五錢) 附子(去皮生用,五錢) 木香(二
錢)
上每服五錢,姜、水煎。加人參一兩。
柯韻伯曰∶風(fēng)為陽邪。風(fēng)中無寒,不甚傷人;惟風(fēng)中挾寒,害始劇矣。寒輕而在表者,
宜發(fā)
制,
虛,
齋先生真
此謹(jǐn)熟陰
五錢,必
焉能挽
本方去烏、附,即星香散,治痰厥、氣厥足矣。

<目錄>卷二

<篇名>仙方活命飲

屬性:(附薛立齋治瘍通方)
治一切瘡瘍,未成膿者內(nèi)消,已成膿者即潰。又止痛、消毒之圣藥也。
穿山甲 白芷 防風(fēng) 皂角刺 乳香 沒藥 當(dāng)歸尾 赤芍 花粉 貝母 陳皮 甘草
金銀花
上十三味,用酒一碗,煎數(shù)沸服。
羅東逸曰∶此瘍門開手攻毒之第一方也。經(jīng)云∶營氣不從,逆于肉理。故癰疽之發(fā),未
有不
佐之以
而疏其
母、花粉、金銀花、甘草,一以豁痰解郁,一以散毒和血,其為潰堅止痛
衛(wèi)尚強(qiáng),中氣不虧者設(shè),若脾胃素弱,營衛(wèi)不調(diào),則有托里消毒散之法,
之立齋先生所論,此千古不易之治也。因謹(jǐn)附先生治瘍用方之法于后,使
薛立齋曰∶治瘍之法,若腫高 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飲解之,后用托里消毒散;漫腫微
痛者






豈有不宜補(bǔ)者哉?或疑參、 滿中,間有用者,又加發(fā)散敗毒,所補(bǔ)不償所損,又或以有疾
不服補(bǔ)劑,因而致誤,傷哉!

<目錄>卷二\仙方活命飲

<篇名>附托里消毒散

屬性:人參 黃 白術(shù) 茯苓 當(dāng)歸 川芎 芍藥 金銀花 白芷 甘草 連翹
水煎服。
參、 、術(shù)、苓、草以益氣分;歸、芎、芍以滋血分;銀花、白芷、連翹以解毒。
托里散,即前方加熟地,去芎、甘、銀花、白芷、連翹。

<目錄>卷二\麻黃加術(shù)、桂枝加附湯

<篇名>麻黃加術(shù)湯

屬性:治濕家自煩疼。
麻黃(三兩)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炙) 杏仁(七十個) 白術(shù)(四兩,炒)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復(fù)
取微
程扶生曰∶此湯為濕家表散法也。身疼為濕,身煩為熱,加白術(shù)于麻黃湯中,一以助其
去濕

<目錄>卷二\麻黃加術(shù)、桂枝加附湯

<篇名>桂枝加附湯

屬性:主治傷寒八九日,風(fēng)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
桂枝(四兩) 附子(三枚,炮)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六升水,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
程扶生曰∶濕與風(fēng)相搏,流入關(guān)節(jié),身疼極重,而無頭痛、嘔、渴等癥。脈浮虛者風(fēng)也,

<目錄>卷二\木防己湯四方(合論)

<篇名>木防己湯

屬性:木防己(三兩) 石膏(用雞子大十二枚)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目錄>卷二\木防己湯四方(合論)

<篇名>木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屬性:木防己 桂枝(各二兩) 人參(四兩) 芒硝(三兩) 茯苓(四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后納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目錄>卷二\木防己湯四方(合論)

<篇名>葶藶大棗瀉肺湯

屬性:本方治肺癰 ,喘不得臥,并治支飲不得息。
葶藶(熬令黃色,搗如彈子大) 大棗(十二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滓,納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目錄>卷二\木防己湯四方(合論)

<篇名>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

屬性:治腹?jié)M,口舌干燥。此腸門有水氣。
防己 椒目 葶藶(熬) 大黃(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如桐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喻嘉言曰∶四方皆治支飲上入膈中,而有淺深次第之分。首二方先治其肺,中一方專治
其肺

實(shí)



補(bǔ)心肺不足;桂枝辛熱,通血脈,開結(jié)氣,宣導(dǎo)諸藥。在氣分,服之即愈;若飲在血分,深
連下焦,必愈而復(fù)發(fā),故去石膏氣分之藥,加芒硝入陰分,開痰結(jié),消血癖,合之茯苓去心
下堅,且伐腎邪也。葶藶大棗湯大瀉其肺氣,亦以氣停,故液聚耳!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
治腹?jié)M,口舌干燥,腸間有水氣之癥,乃肺氣憤郁于上,以致水飲不行于下,而燥熱之甚
。用此丸急通水道,以救金氣之憤郁,不治上而治其下,故用丸劑也。
羅東逸曰∶此三方,《金匱衍義》趙以德注之已詳,而喻嘉言合而注之,青出于藍(lán),故
棄趙

<目錄>卷二

<篇名>大黃附子湯

屬性:主治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
大黃(二兩) 附子(二枚,炮) 細(xì)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qiáng)人取二升半,分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

喻嘉言曰∶仲景治傷寒熱邪痞聚心下,而挾陽虛陰盛之癥,用附子瀉心湯之法矣。其雜
癥脅
后世
者,
詎知
張路玉曰∶三承氣湯,為寒下之柔劑;白散、備急丸,為熱下之剛劑;附子瀉心湯、大
黃附
之熱
結(jié),
芩、
脅下

<目錄>卷二

<篇名>續(xù)命湯

屬性:(《金匱》)
治中風(fēng)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zhuǎn)側(cè)。
麻黃 桂枝 石膏 干姜 杏仁(四十枚) 川芎 當(dāng)歸 人參 甘草(各三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dāng)小汗,薄覆脊,憑幾坐,汗出則愈,不汗
更服
趙以德曰∶痱病者,營衛(wèi)氣血不養(yǎng)于內(nèi)外,故身體不用,機(jī)關(guān)不利,精神不治。然是癥
有虛
實(shí)者
其營
風(fēng)痹

<目錄>卷二

<篇名>栝蔞桂枝湯

屬性:治太陽癥備,身體強(qiáng)KT KT ,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此湯主之。
栝蔞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
(十
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須啜熱粥發(fā)之。
喻嘉言曰∶傷寒方中,治項(xiàng)背KT KT ,用桂枝加葛根湯矣。彼之汗出惡風(fēng),其邪在
表,
而此之太陽癥,罔不具備,其邪之亦在于表可知也。但以脈之沉遲,知其在表之邪,為內(nèi)濕
所持而不解,即系濕熱二邪交合,不當(dāng)從風(fēng)寒之表法起見,故不用葛根之發(fā)汗解肌,改用栝
蔞之味苦入陰,擅生津徹?zé)嶂L者為君,合之桂枝和營衛(wèi)養(yǎng)筋脈,而治其痙,乃變表法為和
法也。

<目錄>卷二\越婢加半夏、小青龍加石膏湯

<篇名>越婢加半夏湯

屬性:治咳而上氣,此為肺張,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半夏
(半
斤)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沫,納藥,取三升,分溫三服。

<目錄>卷二\越婢加半夏、小青龍加石膏湯

<篇名>小青龍加石膏湯

屬性: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
麻黃 桂枝 細(xì)辛 芍藥 甘草(各三兩) 五味子(半斤) 干姜(三兩) 半夏(半
斤) 石
膏(三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麻黃去沫,納諸藥,取三升,強(qiáng)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
小兒
喻嘉言曰∶前一方,麻黃湯中以杏仁易石膏,而加姜、棗,則發(fā)散之力微而且緩;后一
方中
過汗
半夏
中,
裁后學(xué)

<目錄>卷二

<篇名>桂枝湯

屬性:治風(fēng)寒在表,脈浮弱,自汗出,頭痛發(fā)熱,惡風(fēng)惡寒,鼻鳴干嘔等癥。雜癥自汗、盜汗、

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覆令微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服
一升
柯韻伯曰∶此方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解肌發(fā)汗、調(diào)和營衛(wèi)之第一方也。凡中
風(fēng)、
具矣
故麻
義盡
得用
與心
能到



要知此方專治表虛,能解肌以發(fā)營中之汗,而不能開皮毛之竅,以出衛(wèi)分之邪,故汗不出者
是麻黃癥,脈浮緊者是麻黃脈,即不得與桂枝湯矣。(此明不用桂枝之故。)然初起無汗,當(dāng)
用麻黃發(fā)汗,如汗解后復(fù)煩,即脈浮數(shù)者,不得更與麻黃而用桂枝。如下后脈仍浮,氣上沖
與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皆用此解外,何故?蓋此時表雖不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
在肌肉,故脈證雖同麻黃,而主治當(dāng)屬桂枝也。(此明必用桂枝之故。)粗工妄謂桂枝湯專治
中風(fēng),不治傷寒,使人疑而不用。不知此湯以治自汗、盜汗、虛瘧、虛痢,隨手而愈。因知
仲景方可通治百病。后人遇一癥,便集百方以眩人,使人無下手處,豈不陋哉!

<目錄>卷二

<篇名>麻黃湯

屬性:太陽風(fēng)寒在表,頭項(xiàng)強(qiáng)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痛,惡風(fēng)寒,無汗,胸滿而喘,其
脈浮
寒濕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上四味,用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
合,
柯韻伯曰∶此為開表、逐邪、發(fā)汗之峻劑也。麻黃中空外直,宛如毛竅骨節(jié),能驅(qū)骨節(jié)
之風(fēng)
化液
氣,
胃,行
喘平
之汛
然此
可一
枝二

<目錄>卷二

<篇名>葛根湯

屬性:主治頭項(xiàng)強(qiáng)痛,背亦強(qiáng),牽引KT KT 然,脈浮,無汗,惡風(fēng);并治風(fēng)寒在表,而自

利。
葛根(二兩) 麻黃(三兩) 桂枝(二兩) 生姜(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一
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納諸藥同煎,分溫三服。
柯韻伯曰∶此癥身不疼,腰不痛,骨節(jié)不疼,不惡寒,是骨不受寒矣;頭項(xiàng)強(qiáng)痛,下連
于背
表;若表病而兼下利,是表實(shí)里虛矣。比麻黃、青龍二癥較輕,然KT KT 更甚于項(xiàng)強(qiáng),

無汗不失為表實(shí),但脈浮不緊,是中于鼓動之陽風(fēng),故于桂枝方加麻黃倍葛根以去實(shí),小變
麻、桂之法也。葛根味甘氣涼,能起陰氣而作汗,開腠理而解表,故以為君;寒熱俱輕,桂、
芍俱減;麻黃助桂、姜以開表;大棗助甘、芍以調(diào)內(nèi)。故用以治表實(shí),而表邪自解;不必治
里虛,而下利自瘳,與大青龍治表里俱實(shí)者徑庭矣。蓋葛根稟氣輕清,而賦體濃重,輕以去
實(shí),重以鎮(zhèn)動,濃以固里,惟表實(shí)里虛者宜之,胃家實(shí)者非所宜也。故仲景于陽明經(jīng)中不用
葛根,東垣定為陽明經(jīng)藥,易老云未入陽明者不可便服,豈二老未讀仲景書乎?要知葛根、
桂枝俱是解肌和里之劑,故有汗無汗,下利不下利俱可用,與麻黃之專于發(fā)表者不同耳。
《金匱》治太陽病無汗,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
喻嘉言曰∶傷寒項(xiàng)背KT KT ,無汗惡風(fēng)者,用葛根湯。此癥亦用之者,以其邪在太
陽、
陽明兩經(jīng)之界,兩經(jīng)之熱并于胸中,必傷肺金清肅之氣,故水道不行而小便少,津液不布而
無汗;陽明之筋內(nèi)結(jié)胃口,外行胸中,過人迎,環(huán)口,熱并陽明,斯筋脈牽引,口噤不得語。
然剛痙無汗,必從汗解,況濕邪內(nèi)郁,必以汗出如故而止,故用此湯合解兩經(jīng)之濕熱,與風(fēng)
寒之

<目錄>卷二

<篇名>大青龍湯

屬性:治頭項(xiàng)強(qiáng)痛,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無少陰癥者,用此發(fā)汗。若
脈浮
麻黃(六兩)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 杏仁(四十枚) 生姜(三兩) 大棗
(十
枚) 石膏(如雞子
上七味,水煎服,如麻黃湯法。
柯韻伯曰∶此麻黃癥之劇者,故于麻黃湯加味以治之也。諸癥全是麻黃,而喘與煩躁有
別。
津不
中,
雙解
汗、
桂枝





<目錄>卷二

<篇名>小青龍湯

屬性: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
滿,
桂枝 芍藥 甘草 麻黃 細(xì)辛 干姜(各三兩)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上八味,先煮麻黃,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
兩。

柯韻伯曰∶寒熱不解而咳,知內(nèi)有水氣射肺;干嘔,知水氣未入于胃,而在心下也。心
下為








趙以德曰∶溢飲之證,《金匱》云當(dāng)發(fā)其汗,小青龍湯治之。蓋水飲溢出于表,營衛(wèi)盡
為之

<目錄>卷二

<篇名>桂枝人參、葛根黃芩黃連湯

屬性:太陽外證未解,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表里不解,脈微弱,心下痞硬者,
桂枝

<目錄>卷二\桂枝人參、葛根黃芩黃連湯

<篇名>桂枝人參湯

屬性:桂枝 甘草(各四兩)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各三兩)
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納桂,更煮三升,日再服,夜一服。

<目錄>卷二\桂枝人參、葛根黃芩黃連湯

<篇名>葛根黃芩黃連湯

屬性:葛根(半斤) 黃連 黃芩(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二升,分溫再服。
柯韻伯曰∶外熱不除是表不解,下利不止是里不解,病因則同。一以微弱之脈,而心痞
硬,
而辨
解表
本緩
注下
除喘
者殊
上條脈證是陽虛,雖協(xié)熱于外,而里則虛寒;下條脈證是陽盛,雖下利不止,而表里俱
實(shí)。
之上
中亦能

<目錄>卷三

<篇名>葛根黃芩黃連湯

屬性:治太陽誤下,邪熱入里,脈促,喘而下利。
葛根(半斤) 甘草 黃芩(各二兩) 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喻嘉言曰∶太陽病原無里癥,但當(dāng)用桂枝解外。若反下之,則邪熱之在太陽者,未入陽
明之
用葛
太陽

<目錄>卷三

<篇名>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

屬性: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xiàng)強(qiáng)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
桂加
桂枝湯去桂,加白術(shù)、茯苓各三兩,減芍藥一兩。
柯韻伯曰∶汗出不徹,而遽下之,表證仍在,而反無汗,更見心下滿痛,此謂有表里證
矣。






便

<目錄>卷三

<篇名>黃芩湯

屬性: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若嘔者,加半夏、生姜。
黃芩 甘草 芍藥(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嘔者加半夏半斤,
生姜
程郊倩曰∶此之合病者,頭痛,胸滿,口苦,咽干,目眩,或往來寒熱,脈或大而弦。
半表
虛,
柯韻伯曰∶太陽、少陽合病,是熱邪已入少陽之里,膽火上逆,移熱于脾,故自下利。
與黃
非胃

<目錄>卷三

<篇名>黃連湯

屬性: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黃連 甘草 干姜(各三兩) 人參(二兩) 桂枝(三兩) 半夏(半斤) 大棗(十

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程郊倩曰∶熱在胸中,有煩躁郁悶之癥,可知胃中反有邪氣,以寒邪被格在下故也。此
證寒
腹中痛
上下相
氣,升
干姜,
成無己曰∶濕家下后,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是邪氣入里,而為下熱上
寒也

<目錄>卷三

<篇名>十棗湯

屬性:治太陽中風(fēng),表解后里氣不和,下利,嘔逆,心中至脅痞滿硬痛,汗出,短氣,頭痛,
不惡
大棗(十枚,掰) 甘遂 大戟 芫花(熬,各等分)
上三味,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納末藥。強(qiáng)人
一錢
柯韻伯曰∶仲景利水之方,種種不同,此其最峻者也。凡水氣為患,或喘,或咳,或悸,或
噎,或吐,或利,或無汗,病在一處而止;此則外走皮毛而汗出,上走咽喉而嘔逆,下走腸
胃而下利,水邪之泛溢于外者,浩浩莫御矣。且頭痛,短氣,心腹脅下皆痞滿而硬痛,是水
邪尚留結(jié)于中,三焦升降之氣阻隔而難通矣。表邪已罷,非汗散之法所宜;里邪充斥,又非
淡滲之品所能勝。非選利水之所至峻者以直折之,中氣不支,束手待斃耳。甘遂、芫花、大
戟三味,皆辛苦氣寒而稟性最毒,并舉而用之,氣味合,相濟(jì)相須,故可交相去邪之巢穴,
決其瀆而大下之,一舉而水患可平也。然水利所湊,其元?dú)庖烟?,而毒藥攻邪,必脾胃反?br /> ,使無健脾調(diào)胃之品為主宰,邪氣盡,而大命亦隨之矣。故選十棗之大而肥者以君之,一以
培脾土之虛,一以制水氣之橫,一以解諸藥之毒。得一物而三善備,既不使邪氣之盛而不制
,又不使元?dú)庵摱恢В酥倬傲⒎ㄖM善也。昧者惑于甘能中滿之說而不敢用,豈知承
制之理乎?張子和竊此意而制浚川、禹功、神 等方,以治水腫、痰飲之病,而不知君補(bǔ)劑
以培本,但知任毒藥以攻邪,所以善其后者鮮矣!

<目錄>卷三

<篇名>小陷胸湯

屬性:治心下痞,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 栝蔞實(shí)(大者一個)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實(shí),取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程扶生曰∶此熱結(jié)未深者在心下,不若大結(jié)胸之高在心上;按之痛,比手不可近為輕;
脈之
黃連

程郊倩曰∶黃連滌熱,半夏導(dǎo)飲,栝蔞潤燥,合之以開結(jié)氣。亦名曰陷胸者,攻雖不峻,

<目錄>卷三

<篇名>大陷胸湯

屬性:主治傷寒發(fā)熱,不發(fā)汗而反下之,表熱乘虛入于胸中,與不得為汗之水氣結(jié)而不散,令
心下

大黃(六兩) 芒硝 葶藶子 杏仁(去皮,各半升) 甘遂(一錢,為末)
上五味,以水先煮大黃、杏、藶,去滓,納芒硝,煮一二沸,納甘遂末。溫服,得快利,

柯韻伯曰∶胸中者,宗氣之所出,故名氣海。氣為陽,故屬太陽之部。氣為水母,氣清
則水
下輸
淫于




痢疾之初起者甚捷。然必視其人壯實(shí),可以一戰(zhàn)成功。如平素虛弱者,病久而任攻伐者,當(dāng)
念虛虛之戒矣。

<目錄>卷三\五瀉心湯

<篇名>半夏瀉心湯

屬性: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但滿而不痛,此為痞,宜半夏瀉心
湯。
半夏(半斤) 黃芩 干姜 人參(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
(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溫三服。
(此小柴胡去柴胡,而加干姜、黃連。)

<目錄>卷三\五瀉心湯

<篇名>大黃黃連瀉心湯

屬性:傷寒大下后,復(fù)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dāng)先解表,表解,乃可
攻痞
瀉心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服之。

<目錄>卷三\五瀉心湯

<篇名>附子瀉心湯

屬性:心下痞,而復(fù)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枚,別煮取汁。)
以麻沸湯二升,漬三味,須臾,去滓,納附子汁。

<目錄>卷三\五瀉心湯

<篇名>生姜瀉心湯

屬性: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生
姜瀉
生姜(四兩) 甘草 人參(各三兩) 干姜(一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三兩) 半

(半升) 大棗(十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溫三服。

<目錄>卷三\五瀉心湯

<篇名>甘草瀉心湯

屬性:傷寒中風(fēng),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


甘草(四兩) 黃芩 干姜(各三兩) 半夏(半升)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溫三服。
王又原曰∶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然亦有汗出解之后而痞者,亦有下后復(fù)汗而痞
者,
辛以
而同
五六
以和表里,此以徹上下。而必推半夏為君者,痞從嘔得來,半夏之
汗出解之后,已無傷寒矣。胃藏津液,發(fā)汗則津液亡,故胃中不
發(fā)胃家升騰之氣,乃治雜證之標(biāo)的也。一屬少陽,一屬汗解,人
正在太陽,無用人參之例。雖下而復(fù)下,為胃中虛,不可用也。
和其客氣之上逆,溫其中氣之不調(diào),補(bǔ)其心煩之不安焉耳。心下
痞之診也。按之濡,關(guān)上浮,為痞尚未成,故無用虜荊之六十
此漬以麻沸湯,須臾去滓,僅得其無形之氣,不用其有形之味
之癥,明系表邪未解;心下痞而復(fù)惡寒者,為續(xù)見之證,明系
見者,以兩湯治之;續(xù)見者,以一湯救之。其附子則煮汁者,
重也。然胃居心下,心下痞者,胃痞也。不曰瀉胃,而曰瀉心
誤為傳入陽明,以治陽明之法治之也。此仲景之微旨也。

<目錄>卷三

<篇名>桂枝加附子湯

屬性: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fēng),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此方主之。
桂枝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煎服同,不須啜粥。
柯韻伯曰∶發(fā)汗太過,陽無所止息,而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陽,玄府不閉,風(fēng)乘虛入,
故復(fù)
不得
則漏
肢自


<目錄>卷三

<篇名>桂枝甘草湯

屬性:治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柯韻伯曰∶汗出多則心液虛,氣餒故悸。叉手自冒則外有所衛(wèi),得按則內(nèi)有所根據(jù)。如此
不堪


<目錄>卷三

<篇名>芍藥甘草附子湯

屬性:發(fā)汗病解,反惡寒者,虛故也。此方主之。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服。
柯韻伯曰∶發(fā)汗病解而反惡寒,比未汗時更甚,其陽虛可知矣。夫太陽、少陰為表里,
太陽
從汗
以扶
使腎

<目錄>卷三

<篇名>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屬性:治水飲在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者。
桂枝(三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麻黃(二兩) 細(xì)

(二兩) 附子(一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dāng)汗出,如蟲行
皮中
柯韻伯曰∶水飲者,少陰所主。心下者,太陽之部。心下有水氣,至于堅大如盤,是五
臟之
則氣
之;
草、
一汗而
為陰,
人凡遇
勝道哉!
故用硝、
故于桂枝
下之而

<目錄>卷三

<篇名>小建中湯

屬性:治傷寒表未解,或心悸而煩,或腹中急痛,而脈陽澀陰弦者。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甘草(三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膠飴
(一
升)
上六味,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飴,更上微火消解,分三服。
柯韻伯曰∶桂枝湯為治表而設(shè),佐以芍藥者,以自汗故耳。自汗本表證,而所以自汗者,

發(fā)
不補(bǔ)不瀉,惟甘以緩之,微酸以收之,故名曰建耳。所謂中者有二∶一心中悸而煩,煩則為
熱,悸則為虛,是方辛甘以散太陽之熱,酸苦以滋少陰之虛,是建膻中之宮城也;一腹中急
痛,急則為熱,痛則為虛,是方辛以散厥陰之邪,甘以緩肝家之急,苦以瀉少陽之火,酸以
致太陰之液,是建中州之都會也。若夫中氣不足,勞倦所傷,非風(fēng)寒外襲者,《金匱》加黃
,以固腠理而護(hù)皮毛,則亡血失精之癥自寧。此陽密乃固之理也。

<目錄>卷三

<篇名>五苓散

屬性:(附茵陳五苓散)
治脈浮,小便不利,熱微,消渴者;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中風(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
而煩
茯苓(十八銖) 豬苓(十八銖) 白術(shù)(十八銖) 澤瀉(一兩) 桂枝(五錢)
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程郊倩曰∶標(biāo)邪傳入膀胱,是為犯本。其人必渴,必小便不利,宜可消水矣。(此傷寒
五苓
水,致
取其
液,
止而
為脈
趙羽皇曰∶人身之水有二,一為真水,一為客水。真水者,即天乙之所主;客水者,即
食飲
降,
水飲
也。
怠,
泛流
培土
能化
。先哲有曰∶水之
無火則水不行。
羅東逸曰∶傷寒之用五苓,允為太陽寒邪犯本,熱在膀胱,故以五苓利水瀉熱。然用桂
枝者,所以宣邪而
以君之,而虛寒之
積黃癉。蓋土虛則
旺中州,利膀胱

<目錄>卷三

<篇名>越婢湯(《金匱》)

屬性:治風(fēng)水惡風(fēng),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者。又治里水,一身面目黃腫,
其脈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麻黃,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惡風(fēng)加附子一枚(炮)。
喻嘉言曰∶越婢湯者,示微發(fā)表于不發(fā)之方也,大率取其通調(diào)營衛(wèi)。麻黃、石膏二物,
一甘
陽,
以實(shí)


趙以德曰∶五臟各一其陰陽,獨(dú)脾胃居中而兩屬之,故土不獨(dú)成四氣,土亦從四維而后
成,
熱,


達(dá)

益胃中之氣。惡風(fēng)者陽虛,故加附子以益陽。風(fēng)水者,則加術(shù)以散皮膚間水氣,發(fā)谷精以宣
榮衛(wèi),與麻黃、石膏為使,引其入土也。越婢之名,不亦宜乎!
喻論明析,趙說能細(xì)剖其理,開便后學(xué),故兩錄之。

<目錄>卷三

<篇名>茵陳蒿湯

屬性:陽明病發(fā)熱,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腹
微滿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納二味,煮三升,去渣,分溫三服。小盒飯利,尿如皂角汁
狀;
柯韻伯曰∶太陽、陽明俱有發(fā)黃證。但頭汗而身無汗,則熱不外越;小便不利,則熱不
下泄
故用麻黃連翹赤豆湯,為涼散法;心胸是太陽陽明之里,當(dāng)寒以勝之,用梔子柏皮湯,乃清
火法;腸胃是陽明之里,當(dāng)瀉之于內(nèi),故立本方,是逐穢法。茵陳稟北方之色,經(jīng)冬不凋,
傲霜
瘀熱
景治
虎加


便



<目錄>卷三

<篇名>梔子豉湯

屬性:(附加減諸湯)
治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zé)┰辏?br /> 心
梔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溫進(jìn)。一服
得吐
安者
干姜
柯韻伯曰∶太陽以心腹為里,陽明以心腹為表。蓋陽明之里是胃實(shí),不特發(fā)熱、惡寒、
目疼
臥、









加生姜以散邪。若下后而心腹?jié)M,起臥不安,是熱已入胃,便不當(dāng)吐,故去香豉。屎未燥硬
,不宜復(fù)下,故只用梔子以除煩,佐枳、樸以泄?jié)M,此兩解心腹之妙,又小承氣之輕劑也。
若以丸藥下之,心微煩而不懊惱,是知寒氣留中,而上焦留熱,故任梔子以除煩,倍干姜以
逐內(nèi)寒,而表熱自解,此又寒熱并用,為和中解表之劑矣。內(nèi)外熱熾,肌肉發(fā)黃,必須苦甘
之劑以調(diào)之,柏皮、甘草色黃而潤,助梔子以除內(nèi)煩而解外熱,形色之病,仍假形色以通之
,此皆用梔豉于加減,以御陽明表證之變幻也。夫梔子之性,能屈曲下行,不是上涌之劑,
惟豉之腐氣,上蒸心肺,能令人吐耳!觀瓜蒂散必用豉汁和服,是吐在豉而不在梔也。(此


<目錄>卷三

<篇名>豬苓湯

屬性:治陽明病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
豬苓 茯苓 澤瀉 滑石 阿膠(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溶,溫服七合,日三服。
趙羽皇曰∶仲景制豬苓湯,以行陽明、少陰二經(jīng)水熱,然其旨全以益陰,不專利水。(二



亦于胃家養(yǎng)陰;佐以二苓之淡滲者行之,既疏濁熱,而不留其瘀壅,亦潤真陰,而不苦其枯
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顧太陽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陽職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溫之,是暖
腎以行水之也;陽明、少陰之用豬苓,以二經(jīng)兩關(guān)津液,特用阿膠、滑石以潤之,是滋養(yǎng)無
形,以行有形也。(妙義環(huán)生。)利水雖同,寒溫迥別,惟明者知之。

<目錄>卷三

<篇名>白虎湯

屬性:治陽明癥,汗出,渴欲飲水,脈洪大浮滑,不惡寒,反惡熱。
石膏(一斤碎綿裹)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服一升,日三服。
柯韻伯曰∶邪入陽明,故反惡熱,熱越故汗出,因邪熱爍其精液,故渴欲飲水,邪盛而
實(shí),


知母氣寒主
之緩其寒,
佐,陰寒之
白虎為西方
甘草、粳米

<目錄>卷三

<篇名>白虎加人參湯

屬性:治太陽中熱,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 是也。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如前煮服法。
趙以德曰∶汗出、惡寒、身熱而不渴者,中風(fēng)也;汗出,惡寒,而渴者,中 也。其癥
相似
人參湯
惡寒
也。
之源

<目錄>卷三\大小二承氣湯合論

<篇名>大承氣湯

屬性:治陽明病潮熱,手足 然汗出,譫語,汗出多,胃燥,獨(dú)語如見鬼狀,喘冒不能臥,腹
滿痛

大黃(四兩,酒洗) 濃樸(半斤) 枳實(shí)(五枚,炙) 芒硝(三錢)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再上火微
煮三

<目錄>卷三\大小二承氣湯合論

<篇名>小承氣湯

屬性:大黃(四兩) 濃樸(二兩,炙去皮) 枳實(shí)(三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三服。初服湯當(dāng)大便,不爾再服,以利
為度
柯韻伯曰∶諸病皆因于氣,穢物之不去,由于氣之不順也。故攻積之劑,必用氣分之藥,






喻嘉言曰∶《金匱》治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 齒,可與大承氣
湯,乃死里求生之法也?!鹅`樞》謂熱而痙者死,腰折,螈 ,齒 也。茲所云臥不著席,
即腰折之變文;腳攣急,即螈 之變文;且 齒加以胸滿、口噤,上中下三焦熱邪充斥,死
不旋踵矣。在傷寒癥,腹?jié)M可下,胸滿則不可下。然投是湯者,須知所謂胸滿,謂其邪尚在
表,故不可下。(存此條,為下能存陰之一證。)此證入里之熱,極深極重,匪可比倫。況陽
熱至極,陰血立至消亡。即小小下之,尚不足以勝其陽,救其陰。故取此湯以承領(lǐng)其一線之
陰氣,陰氣不盡為陽熱所劫,因而得生者多矣??膳c二字甚活,臨癥酌而用之,初非定法也。
既有下之重傷其

<目錄>卷三

<篇名>桃仁承氣湯

屬性:治血結(jié)胸中,手不可近,或中焦蓄血,寒熱,胸滿,漱水不欲咽,善忘,昏迷,如狂者。

桃仁(半兩) 大黃(一兩) 硝(三錢) 桂(三錢) 甘草(三錢)
上每服一兩,姜、水煎服。

<目錄>卷三

<篇名>抵當(dāng)湯并丸

屬性:治傷寒蓄血,并治癥瘕,追蟲、攻毒甚佳。
水蛭(熬) 虻蟲(去翅足,各三十枚) 桃仁(二十枚) 大黃(三兩,酒洗)
上四味,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即以四味搗粉為丸,分四丸,

柯韻伯曰∶膀胱為水府,血本無所容蓄者也。然太陽為諸陽主氣,是氣之最多者,而其
經(jīng)
熱結(jié)
必其


便
非至峻之劑,不足以抵其巢穴而當(dāng)此重任,故立抵當(dāng)湯。蛭,蟲之善飲血者,而利于水;虻
,蟲之善吮血者,而猛于陸。并舉水陸之善取血者以攻之,同氣相求;更佐桃仁之苦甘,推
陳致新,大黃苦寒,蕩滌邪熱,此名抵當(dāng)也。若熱雖盛而未狂,小腹?jié)M而未硬,宜小其制,
為丸以緩治之。若外癥已解,小腹急結(jié),其人如狂,是轉(zhuǎn)屬陽明,用調(diào)胃承氣加桃仁、桂枝
之行血者于其中,以微利之,胃和則愈矣。此桃仁承氣,又為治之緩也。

<目錄>卷三

<篇名>小柴胡湯

屬性:治傷寒五六日,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耳聾,脈數(shù)。此是
少陽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 甘草(各三兩) 半夏(半升) 生姜(三兩) 大棗
(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
而不
根四
便不
咳者,
程郊倩曰∶方以小柴胡名者,配乎少陽而取義。至于制方之旨及加減法,則所云上焦得
通,
入里


其余或之云者,以少陽在人身為游部,凡表里經(jīng)絡(luò)之罅,皆能隨其虛而見之,不定之邪也。
據(jù)癥皆是太陽經(jīng)中所有者,特以五六日上見,故屬之少陽。半表半里兼而有之,方是小柴胡
癥。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從外宣;黃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從內(nèi)徹;半夏能開結(jié)
痰,豁濁氣以還清;人參能補(bǔ)久虛,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棗助少陽生發(fā)之
氣,使邪無內(nèi)向也。至若煩而不嘔者,火成燥實(shí)而逼胸,故去人參、半夏,加栝蔞實(shí)。渴者,
燥已耗液而逼肺,故去半夏,加栝蔞根。腹中痛,木氣散入土中,胃陽受困,故去黃芩以
安土,加芍藥以戢木。脅下痞硬者,邪既留則木氣實(shí),故去大棗之甘而緩,加牡蠣之咸而軟
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土被侵則木氣逆,故去黃芩之苦而伐,加茯苓之淡而滲也。不渴
,身有微熱者,半表之寒尚滯于肌,故去人參,加桂枝以解之??日?,半表之寒湊入于肺,
故去參、棗,加五味子,易生姜為干姜以溫之,雖肺寒不減黃芩,恐木寡于畏也。總之,邪

<目錄>卷三

<篇名>大柴胡湯

屬性:治熱結(jié)在內(nèi),往來寒熱者。
柴胡(半斤) 半夏(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枳實(shí)(四枚) 生姜(五
兩) 大棗(十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柯韻伯曰∶此熱結(jié)在氣分,不屬有形,故十余日復(fù)能往來寒熱也。若熱結(jié)在胃,則蒸蒸
發(fā)熱


不用大
大柴
大柴

<目錄>卷三

<篇名>柴胡桂枝湯

屬性: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此太陽、少陽并病也,柴胡
桂枝
柴胡(四兩) 黃芩 人參 生姜 芍藥 桂枝(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 半夏
(二合半) 大棗(六枚)
上九味,水煎服。
柯韻伯曰∶柴、桂二湯,皆是調(diào)和之劑。桂枝湯重解表,而微兼清里;柴胡湯重調(diào)里,
而微
以調(diào)
之任重
注釋;
柴胡亦
本渴而
之時
微,則
表證雖
少陽微
仍用人

<目錄>卷三

<篇名>桂枝加芍藥加大黃二湯

屬性: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爾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shí)痛者,桂
枝加
桂枝 芍藥 甘草 生姜 大棗
即桂枝湯倍芍藥三兩;大實(shí)痛者,即原方加大黃二兩。煎法如前。
柯韻伯曰∶腹?jié)M為太陰、陽明俱有之證,然位同而職異。太陰主出,太陰病則腐穢之出
不利

于太陰
加大黃以
轉(zhuǎn)屬太陰
則腹大實(shí)而
燥屎之征,故加

<目錄>卷三

<篇名>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屬性:治少陰病始得之,發(fā)熱,脈沉,無里證者。
麻黃(一兩) 附子(一枚,炮) 細(xì)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納藥,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服。
熱微者,以甘草易細(xì)辛,微發(fā)汗。
柯韻伯曰∶少陰主里,應(yīng)無表證。病發(fā)于陰,應(yīng)有內(nèi)熱。今始受寒邪,即便發(fā)熱,而里
無熱,似乎太陽,而屬之少陰者,以頭不痛而但欲寐也。蓋少陰為太陽之雌,大言陰與陽,
小言
便露
里雌雄
腎氣獨(dú)沉,故身雖熱而脈則沉也。所
表反熱,便于表劑中加附子,以豫固
陰邪始得以內(nèi)侵,孤陽因之以外越耳!
(且開且固,本方妙義如此。)夫發(fā)熱、無汗,太陽之表不得不開;沉為在里,少陰之
樞又不
陽之微陽
病及表,
甘草易細(xì)

<目錄>卷三

<篇名>干姜附子、茯苓四逆二方

屬性:下后,復(fù)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
者,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生用)
上二味,以水三升,頓服。
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六兩)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去
皮,生用)上五味,以水五升,煮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柯韻伯曰∶二條皆太陽壞病,轉(zhuǎn)屬少陰者也。凡太陽病而妄汗、妄下者,其變證或仍在
太陽
屬少

少陰則
少陰

表證之解不解,為之詳辨,則陰陽之差多差少,不致混淆,而用方命劑,無纖毫之失也。夫
先汗后下,于法為順,而表仍不解,是妄下亡陰,陰陽俱虛而煩躁也,制茯苓四逆固陰以收
陽;先下后汗,于治為逆,而表證反解,內(nèi)不嘔渴,似乎陰陽自和,而實(shí)妄汗亡陽,所以
虛陽擾于陽分,晝則煩躁不得安,陽虛不得入于陰,故脈沉微而夜靜,是真陽將脫而煩躁也,
用干姜、附子固陽以配陰。(方議妙極!)同一煩躁,所用之方不同如此。姜、附者,陽中陽
氣化,不假根苗而成,能補(bǔ)先天無形之氣,安虛陽外脫之煩,故以為君;人參能回元?dú)庥跓o
何有之鄉(xiāng),通血脈于細(xì)微欲絕之際,故以為佐。是方以人參佐茯苓,補(bǔ)下焦之元?dú)猓灰愿山?br /> 而緩急自別,用方之神乎?。本彾h,開后學(xué)心胸。)

<目錄>卷三

<篇名>旋復(fù)代赭湯

屬性:治汗吐下解表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
旋復(fù)花(三兩) 代赭石(一兩) 人參(二兩) 甘草(炙,三兩) 生姜(五兩)
大棗(十二
上七味,以水一斗,煎減半,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日三服。
羅東逸曰∶仲景此方,治正虛不歸元,而承領(lǐng)上下之圣方也。蓋發(fā)汗吐下解表后,邪雖
去,
以濁邪
養(yǎng)胃,
于下;
使噫氣
利在下
胸中轉(zhuǎn)

<目錄>卷三

<篇名>赤石脂禹余糧湯

屬性:主治久痢不止,大腸虛脫,服理中丸而利益甚者。
赤石脂 禹余糧(各一斤,俱搗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
柯韻伯曰∶甘、姜、參、術(shù)可以補(bǔ)中宮元?dú)庵?,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脫。此利在?br /> 焦者
責(zé)在

石脂色赤入丙,助火以生土;余糧色黃入戊,實(shí)胃而澀腸。急以治下焦之標(biāo)者,實(shí)以培中宮
之本也。要知此證,土虛而火不虛,故不宜于姜、附。仲景曰∶復(fù)利不止者,當(dāng)利其小便。
可知與桃花湯別成一局矣。

<目錄>卷三

<篇名>真武湯

屬性:治少陰水氣為患,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其人或咳,或嘔,或小便利而
下利
白術(shù)(二兩) 茯苓 白芍(各三兩) 大附子(一枚,炮) 生姜(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趙羽皇曰∶人之一身,陰陽是也。上焦屬陽而主心肺,下焦屬陰而主肝腎。肝藏陰血,
腎兼
酸能
也。
孰為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則火能生土,而水有所歸矣;腎中得附
所攝矣。更得芍藥之酸,以收肝而斂陰氣,陰平陽秘矣。若生姜者
和胃也。蓋五苓散行有余之水,真武行不足之水,兩者天淵??傊?br /> 泛溢妄行者,非大補(bǔ)坎中之陽,大健中宮之氣,即日用車前、木通
柯韻伯曰∶坎宮火用不宣,故腎家水體失職,是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也。法當(dāng)壯元陽
以消陰翳,逐留垢以清水源,因立此湯。方后立加減法,是真武加減證,不是主癥,雖皆水
氣為患,而不屬少陰。其云若咳者,是水氣射肺所致,加五味子之酸溫,佐芍藥以收腎中水
氣;細(xì)辛之辛溫,佐生姜以散肺中水氣。小便自利而下利,是胃中無陽,則腹痛不屬相火,
四肢困于脾濕,故去芍藥之酸寒,加干姜之辛熱,即茯苓之甘平者亦去之,此為溫中之劑,
而非利水之劑矣。若嘔者,是水氣在中,故中焦不治,四肢不利,病不涉少陰,由于太陰濕
化不宣也,不須附子之溫腎,倍加生姜以散邪,此為和中之劑,而非下焦之劑矣。附子、芍
藥、茯苓、白術(shù)四味,皆真武所重,若去一味,便不是真武。仲景論證治,多觸類旁通,并
不畫地為界。
喻嘉言曰∶亡陽而用真武以救之者,蓋真武北方司水之神。方中四味,是行水收陰,崇
土回
越,

<目錄>卷三

<篇名>黃連阿膠湯

屬性: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
黃連(四兩) 黃芩(一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兩)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藥,取二升,去滓,納膠溶,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
溫服
柯韻伯曰∶此少陰之瀉心湯也。凡瀉心必藉連、芩,而導(dǎo)引有陰陽之別。病在三陽,胃
中不
者,
神明
非得
不歸
和,取
急趨下
精神乃

<目錄>卷三

<篇名>當(dāng)歸四逆湯

屬性:手足厥冷,脈細(xì)欲絕者主之。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加吳萸、生姜。
當(dāng)歸 桂枝 芍藥(各三兩) 細(xì)辛 甘草 通草(各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柯韻伯曰∶此厥陰初傷于寒,發(fā)散表寒之劑。凡厥陰傷寒,則脈微而厥。以厥陰為兩陰
之交
相火
脈細(xì)
也;


氣血
手足
發(fā)散之
細(xì)辛,
陰內(nèi)外
程郊倩曰∶少陰所主者氣,厥則為寒,當(dāng)納氣歸腎;厥陰所主者血,厥則為虛,當(dāng)溫經(jīng)
復(fù)營

<目錄>卷三

<篇名>吳茱萸湯

屬性:治厥陰病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少陰癥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陽明食谷欲嘔
者。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羅東逸曰∶仲景救陽諸法,于少陰四逆湯,必用姜、附;通脈四逆湯,加干姜分兩,其
附子
斷鰲
茱萸
一陽
具,
生矣
升之
之燥
四末
之間
氣。學(xué)人
王又原曰∶少陰、厥陰,俱有躁煩。少陰之躁在水,由龍火不歸,故姜、附得而陽回;
厥陰
(兩

<目錄>卷三

<篇名>白頭翁湯

屬性:治厥陰熱利,下重,脈沉弦,渴欲飲水者。
白頭翁(三兩)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二兩)
上四味,水煎服。
柯韻伯曰∶三陰俱有下利證。自利不渴者屬太陰,是臟有寒也;自利渴者屬少陰,以下
焦虛
撞心
脈沉為在里,弦為肝脈,是木郁之征也;渴欲飲水,厥陰病則消渴也。白頭翁臨風(fēng)偏靜,長
于驅(qū)風(fēng),用為君者,以厥陰風(fēng)木,風(fēng)動則木搖而火旺,欲平走竅之火,必寧搖動之風(fēng);秦皮
木小岑高,得清陽上升之象為臣,是木郁達(dá)之,所以遂其發(fā)陳之性也;黃連瀉君火,可除上
焦之渴,是苦以發(fā)之,黃柏瀉相火,可止下焦之利,是苦以堅之也。治厥陰熱利有二∶初利
用此方,以升陽散火,是謂下者舉之,寒因熱用法;久利則用烏梅丸之酸以收火,佐以苦寒
,雜以溫補(bǔ),是謂逆之從之,隨所利而行之,調(diào)其氣使之平也。

<目錄>卷三\四逆、通脈四逆湯

<篇名>四逆湯

屬性:治脈沉、厥逆等證。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溫服。

<目錄>卷三\四逆、通脈四逆湯

<篇名>通脈四逆湯

屬性:治少陰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

干姜(三兩,強(qiáng)人可四兩) 甘草(三兩,炙) 附子(一枚,生)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溫服。
加減法∶面赤色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姜二兩;咽
痛者
王又原曰∶仲景真武湯一方,于水中補(bǔ)火;四逆與通脈四逆二方,是于水中溫土。二方
用藥
陽未
內(nèi)陽微
姜,樹
氣已離
等分者
四逆;
內(nèi),面
出,而
外熱,

<目錄>卷三

<篇名>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屬性:溫?zé)醿?nèi)發(fā),表里俱熱,頭痛,身疼,不惡寒反惡熱,無汗而喘,大煩,大渴,脈陰陽俱
浮者
麻黃(四兩) 杏仁(五十枚) 甘草(炙,二兩) 石膏(半斤)
上四味,煎服同麻黃湯法。
柯韻伯曰∶石膏為清火之重劑,青龍、白虎皆賴以建功。然用之不當(dāng),適足以招禍,故
青龍
但熱
語、
桂枝
出,
程扶生曰∶此治寒深入肺,發(fā)為喘熱也。汗既出矣,而喘是寒邪未盡。若身無大熱,則
是熱
散除

<目錄>卷三

<篇名>附子湯

屬性:治少陰病,身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口中和,惡寒,脈沉者。
附子(二枚,生) 人參(二兩) 白術(shù)(四兩)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一升,日三服。
柯韻伯曰∶此仲景溫補(bǔ)之第一方,乃正治傷寒之法,為少陰固本御邪之劑也。夫傷則宜
補(bǔ),
中之陰,又為寒水之臟,故傷寒之重者多入少陰,所以少陰一經(jīng),最多死證。方中用生附二
枚者,取其力之銳,且以重其任也,益少火之陽,鼓腎間之動氣以御外侵之陰翳,則守邪之


陽無
水。
以散
子湯
于經(jīng)




學(xué)人

<目錄>卷三

<篇名>參胡三白湯

屬性:治汗下后,虛微少氣,發(fā)熱,口燥。去柴胡,名人參三白湯。
人參 柴胡 白術(shù) 白芍 白苓 姜 棗
柯韻伯曰∶汗下后里氣既虛,當(dāng)求之于三陰∶而表熱復(fù)發(fā),又當(dāng)責(zé)之三陽。三陽以少陽
為樞
不得
達(dá)少
太陰
為大
冬、
表熱

<目錄>卷四

<篇名>濟(jì)生腎氣丸

屬性:治腎虛脾弱,腰重腳腫,小便不利,腹脹,喘急,痰盛,已成鼓癥,其效如神。
熟地黃(四兩) 白茯苓(三兩) 牡丹皮 干山藥 澤瀉 車前子 山茱萸 牛膝 肉

上十味,蜜和丸。每服八十丸,空心米飲下。
張景岳曰∶水腫乃脾、肺、腎三臟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biāo)
在肺
無所
關(guān),
即為
必先
失其
之真
故用
牛膝
即所
減。
大傷
桂、






<目錄>卷四

<篇名>八味地黃丸

屬性: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shí),或下元衰憊,臍腹疼痛,
夜多
熟地黃(八兩,用真生懷慶,洗,浸一宿,柳木甑砂鍋上蒸半日,曬干,如式九次為度,
臨用
桂附子(各一兩)
上八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趙養(yǎng)葵曰∶君子觀象于坎,而知腎中具水火之用。今人入房,而陽氣易舉者,陰虛火動
也;
藥、澤
中補(bǔ)火
喻嘉言曰∶《金匱》用八味丸治香港腳上入少腹不仁者。香港腳即陰氣,少腹不仁,即攻心
之漸
少腹
阻其胸中之陽,自致短氣,故用
此腎氣不能攝水,小便恣出,
氣不上升之渴,非用此以蟄護(hù)
藥,得其旨矣。
柯韻伯曰∶命門之火,乃水中之陽。夫水體本靜,而川流不息者,氣之動,火之用也,
非指
腎家
命門
氣矣

崔氏加減八味丸,以五味之酸收,易附子之辛熱,腎虛而不甚寒者宜之也。《千金方》
于八
附加
苓以
味外

<目錄>卷四

<篇名>六味地黃丸

屬性:主治腎精不足,虛火炎上,腰膝痿軟,骨熱酸疼,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遺精夢泄,

熟地黃(八兩) 山茱萸(四兩) 白茯苓 干山藥(各四兩) 牡丹皮(三兩) 澤
瀉(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淡鹽湯下。
柯韻伯曰∶腎虛不能藏精,坎宮之火無所附而妄行,下無以奉春生之令,上絕肺金之化
源。地黃稟甘寒之性,制熟味更濃,是精不足者補(bǔ)之以味也,用以大滋腎陰,填精補(bǔ)髓,壯
水之
靜之
腎之

固封
借以
奉生

<目錄>卷四

<篇名>天王補(bǔ)心丹

屬性:主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寧,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瘡等癥。
人參 酸棗仁 當(dāng)歸 生地黃 柏子仁 麥冬 天冬 遠(yuǎn)志 五味子 白茯苓 丹
參玄參 桔梗
上為末,煉蜜丸如椒目大,白湯下。
柯韻伯曰∶心者主火,而所以二者神也。神衰則火為患,故補(bǔ)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
補(bǔ)心


以生心血,玄參之咸以補(bǔ)心血,
楫,遠(yuǎn)志為向?qū)?,和諸藥入心而
生瘡、大便不利之虞哉?

<目錄>卷四

<篇名>朱砂安神丸(東垣方)

屬性:治心神昏亂,驚悸,怔忡,寤寐不安。
朱砂(另研) 黃連(各半兩) 生地黃(三錢) 當(dāng)歸 甘草(各二錢)
上為細(xì)末,酒泡蒸餅丸如麻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臥時津液下。
葉仲堅曰∶經(jīng)曰∶神氣舍心,精神畢具。又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舍也。且心為君主
之官
癡妄
以養(yǎng)
之;
安;

<目錄>卷四

<篇名>枳術(shù)丸

屬性:(東垣)
治胃虛,濕熱飲食壅滯,心下痞悶。
白術(shù)(二兩,土蒸) 枳實(shí)(一兩,麩炒)
上為細(xì)末,荷葉煨陳米飯為丸如椒目大,白湯下。
東垣曰∶白術(shù)苦甘溫,其苦味除胃中之濕熱,其甘溫補(bǔ)脾家之元?dú)?,多于枳?shí)一倍;枳
實(shí)味
先補(bǔ)
營氣
矣。

<目錄>卷四

<篇名>附錄《金匱》枳術(shù)湯

屬性:治心下硬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
枳實(shí)(七枚) 白術(shù)(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散。
趙以德曰∶心下,胃上脘也。胃氣弱,則所飲之水不消,痞結(jié)而堅,必強(qiáng)其胃,消其痞。

<目錄>卷四

<篇名>磁朱丸

屬性:(《千金方》)
治神水寬大漸散,皆如霧露中行,漸睹空中有黑花,睹物成二體,及內(nèi)障,神水淡綠色、

磁石(二兩, ) 辰砂(一兩) 神曲(生,三兩,更以一兩水和作餅煮浮,搜入
前藥,煉蜜
每服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米湯下。
王又原曰∶經(jīng)曰∶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則目之能視者氣也,目之所以能視者精
也。
則不





柯韻伯曰∶此丸治癲癇之圣劑。蓋狂癡是心、腎、脾三臟之病。心藏神,脾藏意與智,
腎藏
也。
所謂
之重
北方
滋陰,
于陰,
旨乎!

<目錄>卷四\四神、二神、五味子散

<篇名>四神丸

屬性:治脾腎雙虛,子后作瀉,不思食,不化食。
肉果(二兩) 破故紙(四兩,炒) 五味子(三兩) 吳茱萸(五錢,鹽湯泡過)
上為末,紅棗四十九枚,生姜四兩切,水煮棗熟,去姜,取棗肉,搗和藥丸桐子大,空
心鹽

<目錄>卷四\四神、二神、五味子散

<篇名>二神丸

屬性:去茱萸、五味。

<目錄>卷四\四神、二神、五味子散

<篇名>五味子散

屬性:去肉豆蔻、破故紙。
程郊倩曰∶命門無火,不能為中宮腐熟水谷,藏寒在腎,誰復(fù)司其閉藏?故木氣才萌,
不疏
之能,五味子有酸收固澀之性,吳茱萸散邪補(bǔ)土,肉豆蔻澀滑益
使氣壯,補(bǔ)腎仍是補(bǔ)脾矣。
李士材曰∶腎水受時于子,弱土不能禁制,故子后每瀉也。
柯韻伯曰∶瀉利為腹疾,而腹為三陰之都會,一臟不調(diào),便能瀉利。故三陰下利,仲景
各為
膚、
為一
陰,陰
脾虛不
辛溫者
虛無
萸之辛
癥則同
可互用
曰四神

<目錄>卷四

<篇名>滋腎丸

屬性:治肺痿聲嘶,喉痹,咳血,煩躁。
黃柏(二兩,酒炒) 知母(二兩,酒浸,炒) 肉桂(一錢)
上為細(xì)末,熟水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下。
羅東逸曰∶此丸為腎家水竭火炎而設(shè)。夫水竭則腎涸,腎涸則下泉不鐘,而陽盛于上,
斯喉



龍歸海,于是坎盈 而流漸長矣。此滋腎之旨也。
柯韻伯曰∶水為腎之體,火為腎之用。人知腎中有水,始能制火;不知腎中有火,始能
制水
所主

<目錄>卷四

<篇名>虎潛丸

屬性:治腎陰不足,筋骨痿軟,不能步履。
龜板 黃柏(各四兩) 知母 熟地(各二兩) 牛膝(三兩五錢) 芍藥(一兩五
錢) 鎖陽 虎骨 當(dāng)歸(各一兩) 陳皮(七錢五分)
上為末,煮羯羊肉,搗為丸桐子大,淡鹽湯下。
王又原曰∶腎為作強(qiáng)之官,有精血以為之強(qiáng)也。若腎虛精枯,而血必隨之,精血交敗,
濕熱
搏,
君;
母愈
北方
又有
焉。
葉仲堅曰∶痿原雖分五臟,然其本在腎,其標(biāo)在肺?!秲?nèi)經(jīng)》云∶五臟因肺熱葉焦,發(fā)
為痿
視為
為肺
潛之
夫潛之
必用二者為君,
知母清太陰之
骨正筋柔矣
以溫之。羊

<目錄>卷四

<篇名>越鞠丸

屬性:治臟腑一切痰、食、氣、血諸郁,為痛,為嘔,為脹,為利者。
香附 蒼術(shù) 撫芎 山梔仁 神曲
水發(fā)丸,每服百丸。
季楚重曰∶《內(nèi)經(jīng)》論木郁達(dá)之五句,前圣治郁之法最詳。所謂郁者,清氣不升,濁氣
不降
交而
由胃
焦失
梔子清郁導(dǎo)火,于以達(dá)肺騰胃而清三焦,尤妙撫芎之辛,直入肝膽以助妙用,則少陽之生氣
上朝而營衛(wèi)和,太陰之收氣下肅而精氣化。此丹溪因五郁之法而變通者也。然五郁之中,金
、木尤甚。前人用逍遙散調(diào)肝之郁,兼清火滋陰;瀉白散清肺之郁,兼潤燥降逆。要以木
上沖即為火,金郁斂澀即為燥也。如陰虛不知滋水,氣虛不知化液,是又不善用越鞠矣。

<目錄>卷四

<篇名>封髓丹

屬性:治夢遺失精,及與鬼交。
黃柏 砂仁 甘草
上蜜糊為丸,每服三錢。
趙羽皇曰∶經(jīng)云∶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
之處
外溢
黃柏
至于
且能
而潤之者唯辛,縮砂通三焦、達(dá)津液,能納五臟六腑之精而歸于腎,腎家之氣內(nèi),腎中之髓

<目錄>卷四

<篇名>左金丸

屬性:治肝臟火實(shí),左脅作痛。
黃連(六兩,炒) 吳茱萸(一兩,湯泡)
上為末,作丸。
胡天錫曰∶此瀉肝火之正劑。肝之治有數(shù)種∶水衰而木無以生,地黃丸癸乙同源是也;
土衰
歸脾

其捍

<目錄>卷四

<篇名>資生丸

屬性:治婦人妊娠三月,脾虛嘔吐,或胎滑不固。兼丈夫調(diào)中養(yǎng)胃,饑能使飽,飽能使饑,神
妙難
人參(三兩) 云術(shù)(三兩) 茯苓(二兩) 山藥(二兩) 薏苡仁(兩半) 蓮肉
(二兩) 芡實(shí)(
白豆蔻(八錢) 桔梗(一兩) 藿香(一兩) 川黃連(四錢) 砂仁(一兩半) 扁

(一兩半) 山楂(一兩半)
上十八味,為細(xì)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二丸,米飲下。
羅東逸曰∶此方始于繆仲醇,以治妊娠脾虛及滑胎。蓋胎資始于足少陰,資生于足陽明。



以補(bǔ)
之。
墮。

<目錄>卷四

<篇名>脾約丸

屬性:治腸胃燥熱,大便秘結(jié)。
麻仁(二升) 杏仁(一斤) 枳實(shí) 濃樸 芍藥(各八兩) 大黃(一斤)
上為末,蜜丸,白湯下。
成無己曰∶約者,約結(jié)之約,又約束也。經(jīng)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
散精
得四
緩,
結(jié)者
約,

<目錄>卷四

<篇名>更衣丸

屬性:治津液不足,大便不通。
朱砂(五錢,研如飛面) 蘆薈(七錢,研細(xì))
滴好酒少許,和丸。每服一錢二分,好酒下。
柯韻伯曰∶胃為后天之本,不及痼病,太過亦病。然太過復(fù)有陽盛、陰虛之別焉。兩陽
合明
必更
土,
色通
劑矣
夷所

<目錄>卷四

<篇名>備急丸

屬性:治寒氣、冷食稽留胃中,心腹痛,大便不通者。
大黃 干姜(各一兩) 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
先搗大黃、干姜為末,納巴豆合搗千杵,和蜜丸如豆大,藏密器中勿泄氣,候用。每服
三四
頭起
折齒
柯韻伯曰∶大便不通,當(dāng)分陽結(jié)、陰結(jié)。陽結(jié)有承氣、更衣之劑,陰結(jié)又制備急之方。
《金
立,
仲景
故用大
議及寒

<目錄>卷四

<篇名>當(dāng)歸龍薈丸

屬性:治肝經(jīng)實(shí)火,大便秘結(jié),小便澀滯,或胸膈作痛,陰囊腫脹。凡屬肝經(jīng)實(shí)火,皆宜服之。
當(dāng)歸 龍膽草 黃連 黃芩 梔子仁(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五錢) 木
香(二錢
上為末,炒神曲糊丸。每服二十丸,姜湯下。
柯韻伯曰∶肝為相火,有瀉無補(bǔ)。青黛稟東方之色,入通于肝,大寒之性,所以瀉其實(shí)
火也
瀉火
必克
旺則
此火
劑中
須也

<目錄>卷四

<篇名>四生丸

屬性:治陽盛陰虛,血熱妄行,或吐或衄者。
生地黃 生柏葉 生荷葉 生艾葉(等分)
上四味,搗爛為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滾湯化服。
柯韻伯曰∶心腎不交,則五臟齊損;陰虛而陽無所附,則火炎上焦;陽盛則陽絡(luò)傷,故
血上





<目錄>卷四

<篇名>石斛夜光丸

屬性:治神水寬大漸散,昏如霧露,空中有黑花,及睹物成二,神水淡綠、淡白色者。
天門冬(焙) 人參 茯苓(各二兩) 麥冬 熟地 生地(各一兩) 枸杞子 菟絲
子甘菊
連防風(fēng)
草決明(八錢)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下。
羅東逸曰∶此方為陽衰陰弱,不能生精于目而設(shè),故目科與《千金》磁朱丸并重,治證
亦同
故夫
肺虛
其主
是方
陰、
培補(bǔ)
解結(jié)
明之

<目錄>卷四

<篇名>礞石滾痰丸

屬性:治實(shí)熱老痰之峻劑,虛寒者不宜用。
黃芩 大黃(酒蒸,各八兩) 沉香(五錢,忌火) 礞石(一兩,焰硝 過,陳
久者佳,新
上四味為細(xì)末,水丸川椒大,量人大小用之。用溫水一口送過咽,即便仰臥令藥徐徐而
下,
間稠
附應(yīng)
柯韻伯曰∶脾為生痰之原,肺為貯痰之器,此無稽之談也。夫脾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
旁,
當(dāng)曰
獨(dú)受



有形之質(zhì)
得緣涯而
故選金石
穢濁不得膩滯而少留,此滾痰之所由名乎!又慮夫關(guān)門不開,仍得為老
方之色,能內(nèi)氣歸腎,又能疏通腸胃之滯,腎氣流通,則水垢不留,而
不粘著于腸,二黃不傷及于胃,一舉而三善備,所以功效若神也。

<目錄>卷四

<篇名>指迷茯苓丸

屬性:治中焦停痰,伏飲。
半夏(制,二兩) 茯苓(一兩) 風(fēng)化硝(二錢半) 枳殼(五錢)
上四味,姜汁糊為丸。
柯韻伯曰∶痰飲之本,皆水也。水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此自陽入陰也;脾氣
散精
行,
于降


茯苓滲濕,風(fēng)硝軟堅,枳殼利氣,別于二陳之甘緩,遠(yuǎn)于礞石之峻悍,亦平胃之劑耳!

<目錄>卷四

<篇名>大黃蟲丸

屬性:治五勞七傷,內(nèi)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
大黃(十兩,酒蒸) 黃芩(二兩,炒) 甘草(三兩) 桃仁(去皮尖,炒) 杏
仁(去皮尖,
兩五錢,去翅足,炒) 水
足,炒)
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如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李士材曰∶勞傷之癥,未有無瘀血者也。瘀之日久,則發(fā)為熱;熱涸其液,則干粘于經(jīng)
絡(luò)之
則無
之不
統(tǒng)血

<目錄>卷四

<篇名>烏梅丸

屬性:治厥陰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即吐蛔。又主久利。
烏梅(三百枚) 黃連(一斤) 細(xì)辛 附子(炮) 人參 桂枝 黃柏(各六
兩) 干姜(十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
和藥

柯韻伯曰∶六經(jīng)惟厥陰為難治。其本陰,其標(biāo)熱,其體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
所因

即陽
渴;氣
中空虛
之品;
入肝。
腎者肝之
以散之
苦酒漬
蛔,昆
因熱用
收之,

<目錄>卷四

<篇名>平胃散

屬性:治濕淫于內(nèi),脾胃不能克制,有積飲痞膈中滿者。
蒼術(shù)(五斤,泔浸七日) 陳皮(去白) 濃樸(各三斤,姜汁炙) 甘草(三十兩,
炙)
上為末,每服三錢,姜湯下,日三服。又水煎,每服七錢。
柯韻伯曰∶《內(nèi)經(jīng)》以土運(yùn)太過曰敦阜,其病腹?jié)M;不及曰卑監(jiān),其病留滿痞塞。張仲
景制
削平
以平
之義
第二術(shù)白者柔而緩,蒼者猛而悍,此取其長于發(fā)汗,迅于除濕,故以蒼術(shù)為君耳。不得以白
補(bǔ)
氣行則愈,故更以陳皮佐之。甘先入脾,脾得補(bǔ)而健運(yùn),故以炙甘草為使。名曰平胃,實(shí)調(diào)

雖倍白術(shù),而消伐過于此方。昧者以術(shù)為補(bǔ),為當(dāng)久服,不思枳實(shí)為峻而不宜多,特未之思
耳。

<目錄>卷四

<篇名>瓜蒂散

屬性:邪結(jié)胸中,胸中痞硬,寸脈微浮,氣上沖咽喉不得息;或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手足
厥冷

瓜蒂 赤小豆(熬黃,各一合) 香豉(一合)
上二味,別搗為散,取一錢,用香豉一合,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
服之
柯韻伯曰∶胸中者,清虛之府。寒邪凝結(jié),內(nèi)熱不得外達(dá),以至痞硬。其氣上沖,心下
煩,
喉不得息
降,胃陽
得達(dá),肺
升生發(fā)
象心,
胸中之
以三法

<目錄>卷四

<篇名>天水散

屬性:(一名益元散,一名六一散)
治夏時中暑,熱傷元?dú)?,?nèi)外俱熱,無氣以動,煩渴欲飲,腸胃枯涸者。又能催生下乳。

桂府滑石(六兩,水飛) 甘草(一兩) 辰砂(三錢)
上為細(xì)末,新汲水一碗,調(diào)服三錢。
柯韻伯曰∶元?dú)馓摱恢д咚溃皻馐⒍鵁o制者亦死。今熱傷元?dú)猓瑹o氣以動,斯時用
參、
虛者
秉秋
上清
止渴
安,
通行
催生下乳,積聚、蓄水等癥,同乎此義,故兼治之。是方也,益氣而不助邪,
傷氣,不負(fù)益元之名矣。宜與白虎、生脈三方鼎足可也。

<目錄>卷四

<篇名>阿膠散

屬性:治肺虛有火,嗽無津液,咳而哽氣者。
真阿膠(一兩半) 牛蒡子(二錢半,炒) 馬兜鈴(五錢,焙炙) 甘草(五錢 )
杏仁(七
上為細(xì)末,每服兩許,水煎服。
程郊倩曰∶痰帶紅線,嗽有血點(diǎn),日漸成痿。緣肺處臟之最高,葉間布有細(xì)竅,氣從此
出入
久則
力子

<目錄>卷四

<篇名>玉屏風(fēng)散

屬性:治風(fēng)邪久留而不散者,自汗不止者亦宜。
防風(fēng) 黃 白術(shù)(等分)
上為細(xì)末,酒調(diào)服。
柯韻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治風(fēng)者,不患無以驅(qū)之,而患無以御之;不畏風(fēng)之
不去
以驅(qū)之
清頭目
然衛(wèi)
關(guān)鍵


風(fēng)

<目錄>卷四

<篇名>五淋散

屬性: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澀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砂石,或如膏汁,或熱怫便血。
赤茯苓(一錢五分) 赤芍藥 山梔仁(各一錢) 當(dāng)歸 細(xì)甘草(各一錢二分)
上五味,加燈心,水煎服。
柯韻伯曰∶經(jīng)曰腎合膀胱,故腎為水臟,而膀胱為水腑。腎主癸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

能出
之溺
之根

氣,而氣即為水,水精四布,下輸膀胱,源清則流潔矣。如
淋澀,膏淋豆汁,砂石膿血,而水道為之不利矣??傆苫?br /> 八正、舟車、禹功、浚川等劑治之,五臟之陰虛,太陽之氣
以通上焦之氣,而五志火清;歸、芍滋腎肝,以安下焦之氣
而陰陽厘清,則太陽之氣自化,而膀胱水潔矣。此治本之

<目錄>卷四

<篇名>失笑散

屬性:治產(chǎn)后心腹絞痛欲死,或血迷心竅,不省人事。
五靈脂 蒲黃(等分)
每服三錢,酒煎服。

<目錄>卷四

<篇名>獨(dú)圣散(附)

屬性:山楂肉(二兩)
水煎,用童便、砂糖和服。
吳于宣曰∶經(jīng)云心主血,脾統(tǒng)血,肝藏血,故產(chǎn)后瘀血停滯,三經(jīng)皆受其病,以致心腹
疼痛
小腹結(jié)
生用
陳致新
一味濃
疼,更
得宜,

<目錄>卷四

<篇名>清胃散

屬性:治胃經(jīng)濕熱,牙齒牙根腫痛,或牽引頭腦,或面發(fā)熱。
生地黃 當(dāng)歸 川黃連 升麻 牡丹皮
水煎服。
羅東逸曰∶陽明胃多氣多血,又兩陽合明為熱盛,是以邪入而為病常實(shí)。若大渴、舌苔、




矣。

<目錄>卷四

<篇名>龜鹿二仙膠

屬性:大補(bǔ)精髓,益氣養(yǎng)神。
鹿角(血者,十斤) 龜板(自敗者,五斤) 枸杞子(甘州者,二十兩) 人參(十
五兩)
上用鉛壇如法熬膠。初服酒化一錢五分,漸加至三錢,空心下。
李士材曰∶人有三奇,精、氣、神,生生之本也。精傷無以生氣,氣傷無以生神。精不
足者
陰氣
情,

<目錄>卷四

<篇名>瓊玉膏

屬性:治虛勞干咳。
生地黃(四斤) 白茯苓(十二兩) 白蜜(二斤) 人參(六兩)
上以地黃汁同蜜熬沸,用絹濾過,將參、茯?yàn)榧?xì)末,入前汁和勻,以瓷瓶用棉紙十?dāng)?shù)層,

懸井中一日,取起,仍煮半日,白湯點(diǎn)服。
李士材曰∶干咳者,有聲無痰,火來乘金,金極而鳴也。此本元之病,非悠游漸漬,難
責(zé)成
肺者
精,
沉瘵

<目錄>卷四

<篇名>附補(bǔ)方藥雜論十七條

屬性:張景岳曰∶沽古枳術(shù)丸,以白術(shù)為君,脾得燥而能健,佐以枳實(shí),其味苦峻,有推墻倒
壁之
之藥
東垣平胃散,欲治其不平也。本為胃強(qiáng)邪實(shí)者設(shè),故性味從辛燥從苦,而能消散,唯有
滯有
補(bǔ)中益氣一湯,允為東垣獨(dú)得之心法。本方以升、柴助升氣,以參、術(shù)、歸、 助陽氣,


虧甚者,則升、柴大非所宜。蓋升、柴之味兼苦寒,升柴之性兼疏散,唯有邪者,可因升而
散之,若無邪大虛者,即純用培補(bǔ),猶恐不及,再兼疏散,安望成功?凡補(bǔ)陽之劑,無不能
升,正以陽主升也??茏?極言五勞七傷,大忌柴胡,而李時珍以為不然。要之能散者,斷
不能聚;能泄者,斷不能補(bǔ);性味苦寒者,斷無扶陽之物。故表不固而汗不斂者,不可用;
外無表邪,而陰虛發(fā)熱者,不可用;陽氣無根,而格陽戴陽者,不可用;脾肺虛甚,而氣促
似喘者,不可用;命門火衰,而虛寒泄瀉者,不可用;水虧火旺,而衄血吐血者,不可用;
四肢厥,而陽虛欲脫者,不可用??傊?,元?dú)馓摌O者不可泄,陰陽下竭者不可升。人但知補(bǔ)
神曲、麥芽,雖助戊土以腐熟水谷,然麥芽一味,治婦人喪子,乳房脹痛欲成癰者,用

多,
喻嘉言曰∶連、芩、柴、芍、知母,皆苦寒之劑,能瀉有余之火耳!若飲食勞倦,內(nèi)傷
元?dú)?br /> 以乘
熱內(nèi)
之火
熱之
之劑發(fā)
今人見煩熱、枯燥等癥,不敢用附子者,惡其以熱助熱也。孰知不藏精之人,腎中陽氣
不鼓

沖,真陽暴脫,氣喘痰鳴之急癥,同桂、附
虞天民曰∶血不歸原,責(zé)之胃,寒涼屢用不效,唯炙甘草、炮姜輩,引血?dú)w原妙。
失血后大熱大渴,癥似白虎,惟脈虛大不長實(shí)為異,誤服寒涼必死,當(dāng)歸補(bǔ)血湯主之。
趙羽皇曰∶參者參也,與元?dú)鉃閰①澱咭?。不特氣虛宜用,即血虛亦宜用;?nèi)傷宜用,
外感
至食
大力
滿,
二經(jīng)
風(fēng)寒
如胃
人豈識
豉、瓜蒂之方
滑可去著,膽
是也;重可鎮(zhèn)
翹赤小豆湯是
看仲景加減法,當(dāng)細(xì)審其深意。如腹中痛者,少陽加芍藥,少陰加附子,太陰加人參。
若心
于加
舍之
仲景立方,精而不雜。其中以六方為主,諸方皆從而加減焉。凡汗劑皆本桂枝,吐劑皆
本梔
一十
小柴胡方,為半表而設(shè),而其證皆屬于里。蓋表證既去其半,則病機(jī)偏于向里矣。惟往
來寒
虛,
故于
桂枝本為太陽風(fēng)寒設(shè),可以散六經(jīng)初感之邪;柴胡本為少陽半表設(shè),更可以調(diào)三陽半表
之證
理,
脾為至陰,居中宮而撫四肢,最畏寒邪為患,故仲景制理中、四逆二方。理中者,理中
焦,



腎主五液,入心為汗,少陰受病,液不上升,所以陰不得有汗。仲景治少陰之表,于麻
黃、
反汗

<目錄>補(bǔ)遺

<篇名>參蘇飲

屬性:(《局方》)
治感冒風(fēng)寒,咳嗽吐痰,涕唾稠粘,胸膈滿悶,寒熱往來,或頭痛惡寒,脈弱無汗。
人參 蘇葉 干葛 前胡 陳皮 枳殼 茯苓 半夏(各八分) 桔梗 木香 甘草(各
五分) 生姜(五片) 大棗(一枚)
上水煎,熱服取汗。
葉仲堅曰∶此少陽中風(fēng),而寒濕內(nèi)著之證也。仲景于表劑不用人參,惟少陽寒熱往來,
雖有
液無
不發(fā)
枳殼,少佐木香以降之;痰涎壅盛于
病高者宜下,故不取柴胡之升,而
中宮,此姜、棗、甘草之所必須也
芎、柴胡,即芎蘇散,則治頭痛、

<目錄>補(bǔ)遺

<篇名>香薷飲

屬性:(《局方》)
治暑月乘涼飲冷,陽氣為陰邪所遏,頭痛,發(fā)熱,惡寒,煩躁,口渴,腹痛,吐瀉者。
香薷 濃樸 白扁豆(炒)
水煎,浸冷服。
葉仲堅曰∶飲與湯稍有別,服有定數(shù)者名湯,時時不拘者名飲。飲因渴而設(shè),用之于溫
暑,



加黃
加減
是重
人不

類似文章

發(fā)表回復(fù)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xiàng)已用*標(biāo)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