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fā)殺機,移星易宿。地發(fā)殺機,龍蛇起陸。人發(fā)殺機,天地反復。天人合發(fā),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鹕谀?,禍發(fā)必克。奸生于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圣人。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富國安民演法章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埋。動其機,萬物安?!比酥渖穸瘢恢簧穸陨褚?。日月有數(shù),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窮】,小人得之輕命。
強兵戰(zhàn)勝演術章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愚,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擒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愚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盡乎象矣。
【采真子校對】
附錄:《陰符經(jīng)》簡介
《陰符經(jīng)》,全稱為《黃帝陰符經(jīng)》或《軒轅黃帝陰符經(jīng)》,亦稱《黃帝天機經(jīng)》。道教相傳此書出自軒轅黃帝,根據(jù)這種說法,從時間上看,《陰符經(jīng)》為道教第一部經(jīng)。
l.《陰符經(jīng)》的來歷與李筌
《陰符經(jīng)》在唐代以前,尚未聞名于世。唐李筌《黃帝陰符經(jīng)疏?自序》中敘述發(fā)現(xiàn)此經(jīng)的經(jīng)過說:他經(jīng)常周游名山,到處訪道。在高山虎口巖石壁中,忽然發(fā)現(xiàn)一本《黃帝陰符經(jīng)》。經(jīng)文寫在白色的絲綢上面,有朱紅色的軸,封在石匣之中,封口有字為“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謙之藏諸名山,用傳同好”。該本已經(jīng)腐爛,手一碰上就變成碎片。李筌大略地把它抄記下來,回去之后整天誦讀,就是不能理解其中深義。后來他到了陜西,在驪山腳下看到一位老太太,在路邊撥弄一堆火,火堆燒到了旁邊的小樹,老太太自言自語地說:“火生于木,禍發(fā)必克?!崩铙苈牭酱篌@,忙上前施禮問道:“這是《黃帝陰符經(jīng)》上面的句子,請問老媽媽您如何知道?”老太太回答:“我得到這部經(jīng)已經(jīng)很多年了,你這小孩子怎么也知道?”李筌再次施禮,如實講出自己發(fā)現(xiàn)這部經(jīng)的來歷。老太太打量了他一番,認為他是可造之材,因而為他講解《陰符經(jīng)》大義,講完之后老人就不見了。李筌自稱依驪山老母之講解,撰成《黃帝陰符經(jīng)疏》二書。道藏本《黃帝陰符經(jīng)疏》已非李筌原本。
李筌的身世,歷史記載不多,只有《神仙感通傳》中說:李筌號達觀子,居少室山,好神仙之道,常歷名山博采方術。開元中為江陵節(jié)度副使,有將略,嘗作《太白陰經(jīng)》及《中臺志》。后人名山訪道,不知所終。但據(jù)他自己的《進太白陰經(jīng)表》及《太白陰經(jīng)自序》中說:他在肅宗乾元二年《759》曾做過“正議大夫持節(jié)幽州軍州事、幽州刺史、并本州防御史”等官,在代宗永泰四年《765》還做過“河東節(jié)度使都虞侯”。此外,他的著作見于記載的還很多。除了上述三種以外,尚有:《孫子注》,見《道藏》太玄部《孫子》十家注中;《青囊括》1卷,《六壬大玉帳歌》10卷,并見《崇文總目》中;《閫外春秋》殘卷,見《鳴沙石室佚書叢編》中。但是道教徒對于李筌作的《黃帝陰符經(jīng)疏》,大抵都不太喜歡。如《云笈七簽》中只收唐張果注,而不收李筌注。
2.《陰符經(jīng)》作者及年代考
《陰符經(jīng)》的作者和出現(xiàn)年代,各家說法不一?!稇?zhàn)國策》言: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讀之”。而《史記?蘇秦傳》則言:“得周公陰符,伏而讀之。”《隋書·經(jīng)籍志》中有《太公陰符鈐錄》1卷,《周公陰符》9卷,皆列入兵家一類中,也許這就是蘇秦當年所讀之書,但其書今已失傳,不知是否今本《陰符經(jīng)》。
《道藏》之中收有《陰符經(jīng)》注本多種,有的說該經(jīng)是黃帝受之于廣成子,有的說西王母遣玄女授帝《陰符》300言,又有的說黃帝與風后玉女論陰陽六甲之后自撰而成,還有的說黃帝由虛天壇石洞內(nèi)的一石匣中得到,李筌則言其書由寇謙之封存?zhèn)髁艉笫?。這些說法無論正確與否,可以看出道教界普遍認為此書傳自黃帝。宋人黃庭堅企圖否定這種說法,他在《山谷題跋》卷四中說:“《陰符經(jīng)》出于唐李筌,讀其文知非黃帝書也。”朱熹在《陰符經(jīng)考異》中也說:“《陰符經(jīng)》恐是李筌所為,……¨只因他說起,便行于世。”但觀其注文與經(jīng)文常多悖謬,如果是他本人作偽,斷不至于自相矛盾如此。而且經(jīng)文格調(diào)有些象《鬼谷子》,又有些象《周易系辭》,唐朝人不會做如此文章。近代學者也有人認為經(jīng)疏是李筌所作,經(jīng)文則不一定出于李筌之手。因為唐吳筠在他的《形神可固論》中、歐陽詢在《藝文類聚》卷入八中都曾經(jīng)引過《陰符經(jīng)》的經(jīng)文,宋樓鑰《攻集》卷七二謂《陰符經(jīng)》有唐初褚遂良寫本,故此經(jīng)當為唐以前古籍。
《陰符經(jīng)》究竟出于誰的手筆固不可知,推測原作者最晚也是戰(zhàn)國末期的人物。因為戰(zhàn)國時代有這樣的風氣,凡道家、術數(shù)家、方技家等撰著,每每喜歡加上一個“黃帝”稱號。意思未必徹底讓人相信這部書真的是黃帝所作,而是告訴人們書中記載都是自古相傳的名言和經(jīng)驗,希望讀者不妄輕視?!稘h書,藝文志》所列各家書目,其中有21種書托名于黃帝;今只存《黃帝內(nèi)經(jīng)》一種,其余各書均已亡佚。官家收藏的書籍,年代久遠,尚且不容易保存,私人的抄本更容易失傳。因此過去頗有心機的古人,便將寶書藏于名山石洞,以便保存?!饵S帝陰符經(jīng)》如果不是藏在高山石室被李筌發(fā)現(xiàn),也許世上的人根本無緣見到這部書了。
3.兩種字數(shù)的本子
《陰符經(jīng)》的本子,大概有兩種:一種本子出于唐代李筌,共有300余宇,據(jù)《道藏》本《黃帝陰符經(jīng)疏》,分作3章,全文至“我以時物文理哲”句止。一種本子出自唐代張果《即后世傳說中的“八仙”之一的張果老》,于300余字后多出100余宇,不分篇章。后世所有傳本,多依適于二者之間?!兜啦亍分邪孜谋?00余字,亦分為3章,乃后世傳本之一。不少說法認為原文300余字,自“我以時物文理哲”之下100余字為后人增補。但是李筌本與張果老皆出于唐代,而字數(shù)不同,這后一段文字是否原文,值得研究。宋朱熹在注釋《陰符經(jīng)》時,就非常贊賞其中的“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幾句話,他說“四句說的極妙?!庇终f“浸字下得最好?!绷硗?,也有人說這一段最早見于唐代柳公權書《陰符經(jīng)(《宣和書譜》有唐柳公權書《陰符經(jīng)》),如《黃帝陰行經(jīng)注解》引高氏《緯略》說:“蔡端明云:柳書《陰符經(jīng)》之最精者,善藏筆鋒?!蹦敲?,這后一段文字應當出現(xiàn)更早。依唐張果本來看,至少唐代就有,而且與李筌本同時,那么是否因為李筌本的出現(xiàn)就可以認為原文僅有300余字?筆者認為,李筌記錄之本,未必就是原文原貌。因為據(jù)其自述,起初發(fā)現(xiàn)之時,為一絲綢卷軸,“其本糜爛,應手灰滅,筌略抄記”。“其本糜爛”,說明絲綢原本已經(jīng)腐爛;“應手灰滅”,說明李筌打開卷軸之時已經(jīng)有一部分破碎成灰;“筌略抄記”,說明原本破損無法帶走,如能帶走無需“抄記”,抄記而又加一“略”宇,是僅僅擇其未破碎之文大概抄記,并非完整。推測卷在絲綢最里面的一部分,可能破碎嚴重,因而李筌略抄了300余字,后面的100多宇就沒法再抄。由此可以斷定李筌所抄定非全本,僅僅抄寫到“我以時物文理哲”就停止了。如果說李筌編造驪山老母傳經(jīng)的神話是為了抬高自己注本的地位,那么他完全沒有必要故意編造原本殘缺的故事?lián)p害自己注本的權威性。既然不可能出于編造,那么這段發(fā)現(xiàn)原本的記載一定就是事實。因此,應當確認《陰符經(jīng)》原文應當就是400余字本,李筌所發(fā)現(xiàn)者僅一殘缺本而已??计浜笠欢挝淖?,與前面文氣一貫,義理相通,非加入不能成一完璧。
4.《陰符經(jīng)》卷目
《陰符經(jīng)》字數(shù)雖然不多,但是一般傳本息將它分為3篇3章。一般從“觀天之道”至“知之修煉,謂之圣人”為上篇,又稱《演道章》,或稱《神仙抱于演道章》;從“天生天條”至“小人得之輕命”為中篇,又稱《演法章》,或稱《富國安民演法章》;從“瞽善聽”至“昭昭乎近乎象矣”為下篇,又稱《演術章》,或稱《強兵戰(zhàn)勝演術章》。但是某些傳本,也有不分篇章的;有的雖分篇章,卻不用篇目;有的雖用篇目,篇目的名稱又不相同。
5、《陰符經(jīng)》內(nèi)容大要
《陰符經(jīng)》的內(nèi)容,各家看法并不一致,懸殊很大,有的認為它是談道家修養(yǎng)方法的書,但其中又有談“悟道”和“內(nèi)丹”之分;有的認為它是縱橫家的書,所談都是權謀術數(shù);也有人認為它是兵家的書,所談為克敵制勝之道。比較來說,以第一種看法力量多,因為在《陰符經(jīng)》上篇明白說出“知之修煉,謂之圣人?!笨梢娖渥谥妓?,是說道家的修養(yǎng)方法。主要是“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并言“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闭J為若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也就是掌握了長生久視的自主之權。
6、《陰符經(jīng)》與道教
《陰符經(jīng)》的真髓,在道教修煉而言,關鍵在一“盜”字,明白此字真義,全經(jīng)妙義可以迎刃而解。此一“盜”宇,非為偷盜之盜,乃為“反奪”之義,即把原來屬于自己的東西奪取回來。比如人生活在天地萬物的大系統(tǒng)之中,天地萬物生育了人,但是天地萬物又使人走向自然死亡,在從生到死的過程之中,天地萬物不斷奪取人之生氣,修道之人要從死中求生,返老還童,就要反奪天地萬物之生氣,逆取造化,此為修道之樞要。經(jīng)中所謂賊和昌、殺和生、巧和拙、動和靜、神和不神、固躬和輕命、生和死、無恩和大恩、至私和至公、恩和害等等,皆為生殺予奪之機,互為根源,修道之人在于掌握其中樞要,化不利周素為有利因素,就能夠死中求生,害里生恩,生之不已,化之無窮,達到長生久視的高尚境界。
《陰符經(jīng)》原文曉暢如話,言深旨遠。歷代高道名儒皆重視此經(jīng),常將其與老莊并列。其中解說天地物人我配合修煉之道,義理高妙,尤為道教煉養(yǎng)所宗述,奉為祖經(jīng)。如張紫陽《悟真篇》即云:“《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神仙無限數(shù),盡于此處達真筌。”可見評價之高。宋元高道名真,如王道淵、侯善淵、秦昌辰、黃居真、伍照一等都省注過《陰符經(jīng)》。據(jù)《金蓮正宗記》說,王重陽在甘河鎮(zhèn)再遇異人所傳授給他的秘典,也就是《陰符經(jīng)》,他的弟子劉處玄曾經(jīng)注過《陰符經(jīng)》?!蛾幏?jīng)》的本子,雖然大致分為300余字本和400余字本兩種,但是各種版本,有時出于注釋者的個人需要,又對經(jīng)文個別文句加以修改,導致各本文句不全一致。比如經(jīng)文“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一句,本意是說君子人得之固然謹慎奉行,小人得之反而促其壽命。有些版本卻把“涸躬”改為“固窮”,或許因為《論語》有“君子固窮”之說,遂妄改之,但是這樣一改,就失去了與上文“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三句的聯(lián)貫,失卻原經(jīng)本義。又如經(jīng)文“天人合發(fā)”一句,本是修道家的專門術語。不明此道的注家難得其解,遂參考《周易》中“與天地合其德”之義,改為“天人合德”,一字之差,竟至點金成鐵。再如經(jīng)文“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李筌的注本偏又多了兩個“不”字,成為“天下莫不能見,莫不能知”。本來修煉妙在無中生有,從無形之中奪取天地之造化,張紫陽云“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倘一見知,便不可用。如果這樣加以注解,其實歪曲了修煉本義。
7、《陰符經(jīng)》各本文句不一
《陰符經(jīng)》的本子,雖然大致分為300余字本和400余字本兩種,但是各種版本,有時出于注釋者的個人需要,又對經(jīng)文個別文名加以修改,導致各本文句不全一致。比如經(jīng)文“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一句,本意是說君子人得之固然謹慎奉行,小人得之反而促其壽命。有些版本卻把“固躬”改為“固窮”,或許因為《論語》有“君子固窮”之說,遂妄改之,但是這樣一改,就失去了與上文“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三句的聯(lián)貫,失卻原經(jīng)本義。又如經(jīng)文“天人合發(fā)”一句,本是修道家的專門術語。不明此道的注家難得其解,遂參考《周易》中“與天地合其德”之義,改為“天人合德”,一字之差,竟至點金成鐵。再如經(jīng)文“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李筌的注本偏又多了兩個“不”字,成為“天下莫不能見,莫不能知”。本來修煉妙在無中生有,從無形之中奪取天地之造化,張紫陽云“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倘一見知,便不可用。如果這樣加以注解,其實歪曲了修煉本義。
8、《陰符經(jīng)》注本
關于《陰符經(jīng)》的注解和雜著,在宋鄭樵《通志藝文略》中所載書目有39種之多。《正統(tǒng)道藏》收錄有關《陰符經(jīng)》的著作有:《黃帝陰符經(jīng)》《原文》、《黃帝陰符經(jīng)集注》1卷、《黃帝陰符經(jīng)注》1卷《唐張果》、《黃帝陰符經(jīng)頌》1卷《唐.元陽子》、《黃帝陰符經(jīng)疏》3卷《原題李筌》、《黃帝陰符經(jīng)解》1卷《宋.賽昌辰》、《黃帝陰符經(jīng)注解》二卷《宋.任照一》、《黃帝陰符經(jīng)注》1卷《宋黃居真》、《黃帝陰符經(jīng)集解》《宋.袁淑真》、《黃帝陰符經(jīng)注》《宋.沈亞夫》、《黃帝陰符經(jīng)注》《宋.蔡望》、《黃帝陰符經(jīng)解義》1卷《宋.蕭真宰》、《黃帝陰符經(jīng)心法》3卷《宋.胥元一》、《黃帝陰符經(jīng)注》2卷《宋.唐淳》、《黃帝陰符經(jīng)注》1卷《金.劉處玄》、《黃帝陰符經(jīng)注》1卷《金.侯善淵》、《黃帝陰符經(jīng)注解》1卷《宋.朱熹》、《黃帝陰符經(jīng)講義》4卷《宋.夏元鼎》、《陰符經(jīng)三皇玉訣》3卷、《黃帝陰符經(jīng)十真集解》3卷、《黃帝陰符經(jīng)注》《元.俞談》、《黃帝陰符經(jīng)夾頌解注》3卷《元.王道淵》等。《藏外道書》收錄《陰符經(jīng)》注本有:《陰符經(jīng)發(fā)隱》1卷《清.楊仁山》、《黃帝陰符經(jīng)注》1卷《唐張果注、元王道淵注、明.高時明訂正,《重刊道藏輯要》本》、《黃帝陰符經(jīng)注》1卷《宋沈亞夫,《重刊道藏輯要本》、《黃帝陰符經(jīng)注》(蒼崖氏《重刊道藏輯要》本)、《解黃帝陰符經(jīng)》1卷(明.如愚)、《陰符經(jīng)疏略》1卷(明.王文祿)、《黃帝陰符經(jīng)玄解》1卷(清范宜賓,《重刊道藏輯要》本)、《陰符經(jīng)真詮》1卷(清.黃元炳)、《補過齋讀陰符經(jīng)日記》1卷(楊增新)、《方壺外史黃帝陰符經(jīng)測疏》1卷(明.陸西星)、《陰符經(jīng)注》1卷(清.劉一明)、《陰符經(jīng)玄解正義》1卷(清.閔一得)等。